春节的记忆作文

时间:2021-01-15 17:00:11 记忆 我要投稿

关于春节的记忆作文(精选11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的记忆作文(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春节的记忆作文(精选11篇)

  春节的记忆作文1

  翻开相册中的一张张照片,春节的记忆又再次在我眼前浮现。从小到大,我已经经历了12个春节,回顾往昔,不禁感慨时光竟流逝的如此悄无声息。

  我的脑海中好似放起了一部电影,“电影”讲述我去年春节的记忆,感兴趣的话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那天是大年三十,我。弟弟。还有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去奶奶家的旅程。去干什么?当然是到奶奶家去过年啦!一路上,我的脑子就没停过,一直在“算计”着怎么也得多赚点压岁钱,可谁知,后面的问题更麻烦了……

  一下车,我便如一只欢快的小兔一溜烟儿跑进了奶奶家,奶奶见我来了,赶忙掏出压岁钱塞到我手里,我一看,呀,有200元呢!我眼巴巴的看着爷爷,本以为他也会兴奋地拿出压岁钱来,可谁知,他却坐在椅子上喝茶,神情安详,边喝还边说:“好茶,好茶。”根本没有一点儿拿压岁钱的动机。这下,我可急了,想给他点暗示。但还没等我开口,爷爷便发话了:“这样吧,想拿压岁钱可以,但要答题,一道50元!”

  我先是一愣,心想:爷爷真小气,连拿压岁钱都要答题。但经过一番思索,我还是答应了他的挑战。

  比赛开始了,我们俩互不相让,你追我赶,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艰难的熬到了第五题:一杯糖水400克,其中糖占水的二十四分之一,如再放入8克糖,这时糖与糖水的比是多少?听完题目,我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低下头开始苦做,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了,草稿纸已被密密麻麻的字写满了,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做出来了!

  我欣喜若狂,拿着我的“战利品”——250元压岁钱又蹦又跳。爷爷更是输得心服口服,对我大加赞扬。

  晚上,我们进行了春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放烟花。

  一走出家门,只见树上一盏盏大红灯笼高高挂,树枝上缠着各种各样的气球,五颜六色的气球随风摇曳,好似一个个美丽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放烟花了,“彭~”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五彩缤纷的烟花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继而又如天女散花般袅袅扩散开来,夜空立即被点缀的光彩夺目,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也许许多人忙忙碌碌了大半生,也只是为了像它那样绚丽光彩的绽放吧!

  当烟花“飞舞”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沸腾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令人欣喜的欢呼声,如银铃般清脆的欢笑声……全部汇聚升腾,共同来告诉人们:新的一年来到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去年春节的记忆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电影”结束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我的节日记忆——春节!

  春节的记忆作文2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

  从出生到现在,我已经过了十一次春节。记忆中的春节就是不用干活、吃好的、穿新衣、逛庙会、看春晚、得到压岁钱和出去旅游,等等。 我九岁过春节时,在我们小区门口有庙会。我刚一进去人群就快被挤趴下了,那真是人挨人,人挤人,挥汗如雨,挥袖成荫,挥手成风啊。但我买到了很多糖,吃到嘴里甜丝丝的。年,是甜味的。

  前年春节,我敢自己放很响的炮了,这样,我放炮的花样就全了。一到晚上,我就叫上朋友们去外边放炮。

  我们先拿出“蹿天猴”,这种炮只要一点着,就会“唰”一下飞到天上,然后一个闪光,“啪”一声炸开,分出好多飘落的星星。 我们找来一个啤酒瓶,把一根“蹿天猴”放进去,小心翼翼地将打火机点着,然后就捂着耳朵,只听“嗖”……“啪”,我们仰头看着,心里也乐开了花。 随后我又拿出“足球雷”,这种炮的威力十分强大,简直就像一个小原子弹,“嗵”一声炸开后,可以炸碎很多东西,我和爸爸就曾经找来一个陶瓷碗,被它轻松就炸碎了。我想换一种新的玩法。就去找来一个塑料盒,放在水面上,点着“足球雷”,急忙扔进盒子里,还没有来得及捂耳朵,身后就“嗵”的一声,水花四溅,弄了我一身。 最后,我又把“烟幕弹”亮了出来,它不会响,只会冒烟,还会把靠近的物体染上色。我点着一个,放到矿泉水瓶里,不一会就听见“嘶…”,一缕红色的烟雾就冒了出来,瓶子立即变成了红色。

  在烟幕中穿来穿去,闻着那特别的气味,心里特别高兴。那或许就是年味儿吧,年是带有响声的。

  过年不但能放炮,“小钢炮”、“蝴蝶”、“万子编”、“礼花弹”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快乐——虽然也还有空气污染,还能玩雪,这可是纯自然无污染的快乐。

  去年的春节,郑州就下雪了,下的大还不说,这一下就是好几天。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也乐坏了包括我在内的小孩子们。有一天,我的两个侄女来了,我的邻居李垣辰的妈妈要上班,我们四个可以一起玩雪了。我们带着滑雪的工具:两个大塑料板、一个塑料袋、一个木板和两条绳子。我们上到假山上,一起坐到“滑雪板”上,“嗖”地滑了下来,那感受简直刺激透了,一个字形容就是“爽”。跑上去,滑下来,一会儿就馒头大汗,个个头上热气腾腾。有一次没有控制好,我们一起滑到了树丛里,弄得脖子里都是雪。

  结束后,我还总结了一个规律:塑料袋滑得最快、最刺激,因为摩擦力小。其次就是滑板,最慢的就是木板,因为上面粗糙,摩擦力大。

  红红的春联,白色的雪。年,是有颜色的。

  我的记忆中,年是甜的、带着喜庆的声音和颜色。年就是快乐的日子。

  春节的记忆作文3

  记忆里的春节,是浓浓的年味,是暖暖的亲情。是儿时巴巴的盼望,忐忑的等待,馋涎欲滴的美味,还有雀跃无比的欢声与笑语。

  记忆里的春节,要办年货、吃年饭。香肠腊肉,鸡鸭鱼肉,糖果花生,做头碗、蒸扣肉、炖鸡汤、腌咸菜,家家户户都要采买充足,提前准备。记得家里每年的年夜饭,有两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白水青菜,一个是水煮鲫鱼。妈妈说做人要清清白白,过日子要年年有余。

  记忆里的春节,要放鞭炮、看烟火。吃完年饭,爸爸会带我到学校的操场上,陪着我放鞭炮和烟花。因为胆儿小,爸爸每年都会专门为我准备那种相对安全的“冲天炮”。每次我一点上火赶紧松手,只听见嗖的一声就冲上云霄,在深邃的夜空中噼噼叭叭炸得声声作响,好玩极了。但是烟火就不一样了,我可以从容地拿在手上,点燃一枝枝烟花,用手转很多个圈,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然后开心地看这些五彩缤纷的火花把夜幕点缀得无比美丽,仿佛看见来年的日子红红红火、绚丽如画。

  当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早已此起彼伏,千家万户都在迎接新年的到来。爸爸这时会无一例外地亲自点燃一串劲爆无比的大红鞭炮,除旧迎新。而我则躲在他的身后,捂着耳朵,用心地听这个城市沸腾在爆竹声中,淹没在烟花的世界,淹没在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期望中。

  记忆里的春节,要穿新衣、拜新年。大年初一,小孩子是一定有新衣服穿的。记忆中的自己,穿着簇新的小棉袄,大红的罩衣,小辫上扎着鲜艳的红花,脚上还蹬着一双让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的小红皮鞋,那个得瑟劲儿呀。

  初一的清早,总是听着鞭炮声响就起床了。张罗着跟妈妈到外婆家拜新年,吃外婆亲手做的红糖汤元。然后再讨个大大的红包,找个没人的地儿,偷偷地抽出那些崭新的五毛、两毛的钞票,闻一闻、数一数,盘算着买一本心怡已久的小人书,或者是一大包鱼皮花生,心里那个乐呀。

  记忆里的春节,还要买年画、贴对联,还要挂灯笼、蒸年糕,还要走亲戚、逛庙会。倒贴福字、除夕守岁,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些曾经的记忆,儿时的幸福,深深地藏在我的心底,永远也无法忘却

  每当恍然回首的时候,暖暖的阳光就会从时空的缝隙中透进来,直射心扉。那些儿时的记忆,那些逝去的时光,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无比欣喜又无上怀想。想起那年那时,想起父亲的笑,母亲的爱,想起满屋子的欢声笑语。

  “今天所记忆的,就是明天会遗忘的。就是未来无从追忆的。”真希望这些春节的记忆,不再只是记忆。真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喜欢充满传统年味的春节,把这份爱与温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而过去,会成为一种信念和精神。

  春节的记忆作文4

  现在过春节,觉得没有一点意思。

  而儿时的春节留在记忆里却永远忘不了的。

  我对过春节有印象大概是六、七岁时吧,记得过了腊八,妈妈就开始忙活了,先要蒸很多的馒头,当然和现在城里买的或圆或方的馒头不一样了。家乡的馒头其实不叫馒头,而且平时是不这样做的,只有在重大节日和走亲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妈妈蒸的叫枣花,另一种叫糕。每到蒸糕的时候,妈妈早早就忙起来了,先天晚上发上面,第二天起的很早,还要和几个关系好的邻居一起蒸。在邻居家被灶火熏的黢黑的灶间里,男人们压面,女人们捏枣花,我和一帮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会到屋里看看,一会又跑的没有了踪影,总之这一天家长是不管孩子的,也许是顾不上管吧。妈妈蒸的糕主要是用来祭祖的,记得我小的时候,每逢遇到重大的升学考试,妈妈都要蒸个糕祭奠一下,而且故意不把糕蒸熟了,妈妈说是为了让儿子“高升”啊。

  枣花和糕,妈妈现在还是年年蒸,但是有一种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家乡人叫“黄蒸”,具体是哪两个字我也说不准,姑且就用这两个字吧。它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做的,只是在里面包了点陷,有白菜,也有白萝卜什么的,但是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吃,在我离开家到县城上学以前,我们家平时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头和玉米面粥,吃的我经常胃酸。在天津工作的那些年,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有人特别爱点贴饽饽熬小鱼,我看着玉米面做的饽饽从来也不吃一口。天津的杨村镇有一家贴饽饽熬小鱼特别有名,市里有人开车跑到那儿去吃,有一年我和朋友从承德回天津,他们要去吃杨村的贴饽饽熬小鱼,那个饽饽贴的真好,但是我也没有吃一口。童年的记忆里对玉米面特别的抵触,这种抵触持续了很多年。

  到了大年三十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春节晚会了,只是等着三十晚上的饺子熟了,就该我放炮了。但是头锅煮熟的饺子是不,让吃的,要先祭奠神仙和祖先,妈妈在每个碗里盛两个饺子和一点汤,我和弟弟妹妹端着放在妈妈烧香的地方,有的在门口,有的在院子里,也有的在堂屋的正中,然后就该放炮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又是男孩,放炮的事当然由我来,小我七岁的弟弟一直想接替我放炮重担,但是我从来没有让过,直到我对放炮没有了兴趣。小时候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记得,但又不知道祭奠的是谁,很多年以后我问妈妈,她笑笑说,其实她也不清楚祭奠的都是谁,只是从老人哪儿学来的,为了祈求来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这样做的。只到现在妈妈每年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活动,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觉得心理安生。

  春节的记忆作文5

  除夕总是在爆竹声中开始,在圆桌旁发展,在春晚与土汤圆的热气中达到高潮,最后在爆竹声中结束。

  土汤圆是必出现在每年除夕夜的身影。祖母是个勤快能干的农村女人,一双手上厨艺出神入化,非常人所能及。在除夕的第一声爆竹声里,我们这些孩子聚集到那张圆桌旁,桌上早已准备好了醒好的面团和各式馅料,在头顶那盏老白炽灯昏黄的光影下散发着温暖的颜色。

  祖母照例先包上一两个作为示范:先揪下婴儿拳头大小的一块,用擀面杖擀得薄而均匀,挖一勺馅料置于中央,再整个包起来点上芝麻。这过程写在纸上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异乎寻常的繁琐:不是这个皮擀得太厚就是那个馅料填得过多,导致汤圆被开膛破肚,一副凄惨的重伤员形象。说来也怪,祖母年年教,我们的手艺却丝毫不见长进,几番密集培训下来仍是老样子。祖母只得绕着圆桌转圈,看到哪个有问题就停下来救急。最后时间不够了,祖母就亲自上阵。

  此时我们就会彼此心照不宣地挤眉弄眼做些小动作,于是你就能看到正方形的汤圆、长条状的汤圆以及环形的汤圆等等。想不被祖母看到是不可能的,但祖母总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我们的行径。大家用完所有的面团之后,祖母把它们丢进开水里。炉灶快乐地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白色的蒸汽不急不缓地氤氲着,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火光给祖母古铜色的皮肤染上红红的光晕,像是有青春的热血在苍老的血管里流淌。

  当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汤圆也差不多煮好了。我们三三两两地拿着碗向厨房走去,盛上六七只汤圆再挤到祖父祖母的老屋里,整齐地坐在老旧的床沿上,脚下是温暖的火熜,舒适得像天堂。汤圆的味道极好,手擀的面皮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粗糙,与味蕾接触时,像大风吹过草原,像情人亲密无间的华尔兹,芝麻的香揉碎了散在血液里,味道久久地在舌尖上徘徊。

  虽然在包的时候我们起劲地创造奇形怪状,但汤圆成品出来以后却几乎没有什么人动筷子。那些稀奇古怪的汤圆最后都被祖母一个人承包了,她笑眯眯地夹起它们放入嘴里,眼里脸上都是心满意足。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美食,一个虚拟的坐标,指向故园的方向;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我与祖母;一种冥冥中的缘分,把我和那段时光牢牢地绑在一起,永不分离。

  爆竹声中的除夕、美味的土汤圆、慈爱勤劳的祖母,这些元素和氛围构成了作者记忆中最温馨最美好的画面,也蕴含了作者对祖母、对故乡永远牵系心中的脉脉深情。作者是一个情感深厚却用词至简的人,但是我们仍能从他细致的描述中感受到祖孙间的其乐融融——祖母教孙子们擀皮、包馅,默许着孩子们捣蛋做出的奇形怪状的汤圆,笑眯眯地承包下备受冷落的的恶作剧汤圆。作者是一个很善于用笔表达的人,无论是动作的描绘还是场景的烘托都简而不繁、恰到好处,几个比喻用得别致而妥帖。文章的构思非常值得称道,把美食——土汤圆,作为连接作者与故园、连接祖孙深情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祖母以及故园、童年时光的无限眷恋之情。

  春节的记忆作文6

  有人总喜欢回忆曾经的点滴,有人却想尽量擦除走过的痕迹,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没有对错之分。而我显然是前者,明知道过去的已成烟云,还是喜欢回忆,喜欢用笨拙的文字记下一些心情,一些经历,想给自己留下更多记忆。

  春节在家住了二十来天,时常下雨,除了走几家亲戚,几乎都宅在家里,却不会觉得厌倦或者无聊,毕竟家里可以体会到温馨的感觉。

  住在家里重新看了《十八岁的天空》,这是一部我看过很多遍的连续剧,里面的故事虽然与自己的高中生活有差距,但剧中体现的学生气息,总能联想起当时的成长岁月,追忆远去的青春,想起至今还没有实现的梦想。

  许多剧中的演员那时候刚出道,演技不是很好,因为剧中主题好,学生的懵懂爱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高考的无奈,看得时候可以看到当时自己的影子,从而很受观众的喜爱。

  许多80后看了《十八岁的天空》,看到古越涛和裴佩老师的爱情而选择当老师,这部电视剧还是对人们有些影响力。里面的许多台词,也让我深有感触,比如说“人生是一定要选择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抓在手上,如果这样,你什么都会失去”,人其实很怕面对选择,有选择则一定会失去一些,错过一些,同时又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如果一直在犹豫,不去选择,又会蹉跎岁月,错过机会。

  人有时强迫自己记忆,是怕有一天发现自己很重视的却突然间忘记了,也是怕发现自己不放弃地去珍惜的是那段曾有过的感觉,而不是那个人。我很习惯地去想起一个人,每逢过年整理书籍时,都会安静地阅读那堆她曾经写给我的信件,然后陷入回忆,年少的纯真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从当初的文字中寻找那种感觉。

  《十八岁的天空》也有关于安全感的解读,“所谓爱的安全感是来自于怎么去爱别人,而不是等着被人爱。”安全感是恋爱力经常提到的词汇,女生都需要安全感,所以更愿意选择比自己大,足够成熟的男生。我也曾经被人说没有安全感,至今估计自己也没多少安全感,我想安全感也包含物质生活的充裕,可以给对方想要的生活。如果自己足够坚强,而不是脆弱,大概也会对安全感的渴望会少些。

  昨天是元宵节,元宵节过后,新年2012的喜庆散去,工作进入新的轨道,不管有没许下新年要去实现的愿望,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付出,付出才有收获,才能生存。

  4号是立春,春天也已经悄悄来了,我对季节的变化也是很有感触,春天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可是我不知道该期待什么,该来的没有期待也会来,比如春天的花开,燕子的归来。对于生活或者人生理想,不敢去期待,害怕美好结局美好到来而失望。

  我很少说豪言壮语,也不习惯去空谈未来,规划的太完美,如果没有付出实践,想要的美好终是泡影。只有当自己实现了,然后再说自己的当初的梦想,才不是大言不惭。

  季节的变化中,生活尽管平凡,还是选择去记录。希望每次回首的时候,年轮留下斑驳的印记,可以读出曾经的感动和欣喜,就算曾经的苦涩,经过时间的酿造也会变得甜蜜。

  春节的记忆作文7

  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来心里最盼着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不用上学、可以和邻居家的小孩到处去玩、可以去走亲串友。春节也是我们家乡最热闹的时候,我的家乡——被誉为“鼓子秧歌”之乡。

  腊月29下午7点左右是驱赶“年兽”的时候,那时候的春节最愿意干的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相传“年兽”当年就是被“福寿禄”三星用“炮竹”吓跑的,所以每当过年都会有放“炮竹”这个风俗。

  每次过年赶“花花集”(腊月25)都要跟爷爷要一堆鞭炮,买回家之后不等正点,我们那些小子就开始放响,村里鞭炮一响浓浓的年味就有,比谁家买的鞭炮多,谁家买的鞭炮响,那时候虽然害怕鞭炮,但是还是愿意玩。

  腊月25,这一天除敢“花花集”买菜、买响、买对联、买年画、买灯笼、买新衣服之类的东西,还要扫屋子。新年新气象要除旧迎新,把屋子里的灰尘都打扫干净,收拾的和新屋子一样,看着就舒服。

  腊月27、28,也是我们村里这些小子最喜欢的时候,这两天家里要煮肉、包大包子、炸麻花、炸藕荷、炸点心之类的,准备过几天伺候亲戚,这一天还要把对联贴上,大门和屋门都要贴上,买的漂亮的年画也都糊上,漂亮大红灯笼也都挂在大门外。这两天也得理个发,然后去澡堂子搓个澡,除旧迎新除掉过去一年身上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腊月29晚上就热闹,这天晚上要“摆贡”每户家里都端几样好菜来上贡,摆贡要摆三天,贡位写着玉帝、灶王爷、财神爷啊,再点上香,然后全家人全烧纸、磕头,这样贡位就摆好。上完贡就是自由时间,叫上自己一个院里的兄弟姐妹凑一桌喝酒、吃菜、聊天,吃完打牌一直打到明天早上。

  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中午一家人在家做一桌子菜,吃菜喝酒,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着酒,外面有放烟花和鞭炮的,浓浓的过年气氛这时候是最浓的时候,当“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敲跨年钟的时候,这时候改下饺子吃水饺,这时候通常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

  初一是挨家挨户在村里拜年的时候,那时候记得跟着大人去挨家挨户的转,初二就是去姥姥家拜年,姥姥家今天人特别多,老姨们都凑到一块去拜年——热闹。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就是“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元宵节”这一天的表演节目,但是大家都会之前准备准备演练一下,所以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就可以训练鼓子秧歌,同一个镇上的每个村子都会出一支秧歌队伍到镇上比试一下,然后到县上和市里去表演,表演节目有打鼓、打锣、打叉子、踩高跷、顶伞、挑货郎、扮小丑、猪八戒背媳妇、耍伞、炮手、举旗等,众多闹元宵节目。那时候卖小吃的都会跟着秧歌队伍走,卖甘蔗的,糖葫芦的,卖酸楂的等,这时候是我们这些小孩最高兴的时候。

  春节的记忆作文8

  记忆中的春节,是相当漫长而欢喜的。

  大约从除夕之前十多天起,妈妈就开始买些年货回家了,再过个几天,就开始买蔬菜和鸡鸭鱼肉。贵自是不消说的,往往在菜场里奔走了一两个小时,却发现有些菜早已卖光,那真叫人郁闷了。当然,买年货也不比买菜轻松多少。一般有点儿经验的人都不会去超市买年货:价格与质量完全不成比,味道更是相当一般,因此,各个批发市场之热闹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买年货,因为挑选年货时可以拿几个尝一尝。我基本尝遍了招商城里所有店铺的碧根果,这也是我相当不好意思却又颇为得意的一件事儿。

  我家平时就打扫得比较频繁。因此到了年关,也不需要再特意大扫除了,只是在拜祖宗那天清晨掸了掸灰尘,这就算去掉晦气了。到了下午,在家里摆好供奉祖宗的香炉和水果,再在餐桌上摆上鸡鸭鱼肉,全家人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轮流三遍,方可开始烧元宝。这算是我最痛恨的时刻了:整个房子里都烟熏火燎,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偏偏还不能离开,真叫人痛苦啊!

  接下来就是除夕,从早到晚,亲戚们陆陆续续地都来到了我家。厨房里几位大厨忙得不亦乐乎,客厅里的长辈们聊着东家长西家短的,好不热闹。而我们这些小辈都窝在了我的房间里,说窝真是一点儿都不过分:三个姐姐、三个姐夫三个哥哥、一个外甥、一个外甥女,再加上我,足足十二个人,其中有十个都是成人了,呆在我这巴掌大的小房间里,哪能不挤?不过一年到头,我们兄弟姐妹七人齐齐碰头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贺岁大片,倒也温馨不已。

  年夜饭自然还是由我爸爸掌勺,整整两桌子菜,美味程度堪比星级酒店了。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领压岁钱,我真是感到无比的满足!吃完饭,收拾好了碗筷,我们兄妹便开始将旧的春联和福字换下,贴上新的。红底金边黑字的倒福令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喜气。

  晚上临睡前,一家人又到小区的空地上点燃了爆竹。随着滴答一声,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整个小区,整座城市,乃至中国都沸腾了!天空中刹那间绽放出了无数耀眼璀璨的昙花,耳边传来一阵阵轰鸣,喧闹的天幕告诉我:一年,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

  第二天即是大年初一是要早起的。早饭必是一碗小圆子加上几片年糕,寓意团团圆圆,步步高升。然后就要穿着新衣服去各家拜年。正好是我姨夫六十大寿,因此大年初一一早就要去他家拜寿。进了门先道一声新年好,这是规矩。然后在门口盛一碗甜汤喝了,也不知汤里放了些什么东西,酸酸甜甜稍带些苦涩,味道妙极了。接着便要在寿台前磕头,向寿星拜寿,说了吉利话,此时寿星就会赏个红包给我们这些个小辈。

  从大年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往后每天都算作新年,逢个熟人必要先说声新年好,大家互相讨个彩头,到哪家去拜年也说不准会拿到一两个红包。每次过完了年,我基本都会有两三千的丰厚收入这也是我最喜欢春节的原因之一了。

  记忆新春,记忆亲情。我爱春节,我爱,来自传统声音的问候。

  春节的记忆作文9

  一阵阵“砰砰”的响声,一朵朵绚丽的烟花,一声声欢乐的呼喊声,划破了天空,响彻了云霄。新年的祝福踏着轻盈的步伐来了!

  妈妈告诉我,爷爷要来我家过年,我高兴的说:“好啊,好啊。今年的零食不用愁了!”爷爷每次来我家时都会给我买好多零食。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爷爷。果然不出我所料,爷爷左手一个兜,右手一个兜,兜里全都装着我最喜欢的零食。

  我坐在电视旁边,边吃着零食边看电视。我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这样就好了。不知不觉太阳公公下山了,月亮姐姐约着天上的星星妹妹‘过年’去了。这时妈妈说:“该包饺子啦。”说着便把白菜陷和和好的面端在了桌子上。爷爷和爸爸走了过去,边笑着边包饺子。我很好奇,便凑上前去,求妈妈教我包饺子。首先我把面片放在手掌心,用勺子挖上一点馅,两个小手在两边使劲一捏,一个饺子包好了。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包。

  饺子包好了,我的脸上出现了一些汗珠,我用手去擦汗。爷爷见我,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妈妈和爸爸也笑了起来。“你们笑什么”我说。“你去照照镜子不就知道了。”“照镜子干什么。”我心里想。当我来到镜子面前时,我也‘扑哧’一下笑了。原来我在擦汗时把面擦在了脸上,成了一个小面人。我决定报复他们,先找谁下手呢?哦,妈妈笑得最欢,就先报复妈妈吧!我抓起一把面,往妈妈脸上抹,妈妈还以为我和她亲近呢。我哈哈大笑起来,爸爸和爷爷也笑了起来。妈妈才知道我在她脸上抹面粉。妈妈也抓起一把面粉朝爸爸走去……

  我们边吃着饺子,边看春节晚会。晚会上有让人开怀大笑的小品、有让人潸潸泪下的歌曲、有让人充满信心的舞蹈。我最喜欢看的是郝建、马丽主演的《扶不扶》演的是在一个除夕夜,一位老太太摔在了马路边,郝建好心去扶她,却被老太太误会了,但郝建并没有走,并耐心的解释。可老太太不相信,没办法郝建只好演了边回放,最后还是警察来解释清楚的,老太太这才相信。忽然一阵阵“砰砰”的响声,哦,原来是邻居家放鞭炮了,一个个烟花在天空绽开,像一个五彩缤纷的蘑菇,像一个金色的巨大的花衣。我不禁从心里面感叹道:“好美啊。”看完时我跑进家里,睡觉了。这一天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

  第二天,我们一家早早起床去拜年了。大人们在那喝酒吃菜。“来来来,我敬你一杯,祝你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谢谢,谢谢,我祝你事业有成。”“来来来,都干!”而我,准确来说是爱玩的我,赶紧草草吃过饭便和一群小朋友去放鞭炮了。我放着鞭炮,忽然我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我找来一个小药瓶,在里面装满火药,又在瓶盖上凿上一个眼,插上火药芯,然后我拿出香点燃了它。我迅速跑出十几米,‘砰’一声巨响过后,我走过去一看,一个小坑出现在了地面上。这威力比开天雷强多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坐着车跟着父母走了。在车上我问父母:“爸爸妈妈你们小时候是怎样去拜年的?”“我们小时候过年,是步行去拜年的,而现在呢,开着车。这说明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发展。你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哦。”我回答说。

  回到家,我写下了一时的感受:又过了一年,我们成长了,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学习吧!

  春节的记忆作文10

  一片小小的晒谷场,一方小小的菜畦,一株古老的大榕树,一条弯进我生命深处的小巷……梦里,家乡依旧亲近如指尖,微眯眼,鼻翼间似乎萦绕带有浓浓家乡味的生活气息。

  小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我都会跟着母亲从县城回到家乡来,大约从腊月二十七起,我每天跟着姥爷去集市赶集,颠颠的像个跟屁虫一样。因为快要过年了,集市上的东西就格外贵,可赶集的却异常的多,人挤着人脚碰着脚,节日的气氛在碰碰撞撞中益发欢庆。集市中兜一圈出来,小小的三轮车上便盛了满满的喜悦富饶,骑不动了,姥爷就满面笑容的把我跟年货哼哧哼哧的推回家。过年,家里是要来很多人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有我跟一群馋嘴偷食的表弟表妹在,东西自然要备得多多的才好。

  粉蒸肉,爆炒虾,糖醋排骨,啤酒鸭……节日的宴席丰盛得不停挑战我们食量底线。每样食物,我直到现在似乎还能在齿颊间寻觅到独特的美味。记得最多的,还是一到过年,姥姥家必然少不了的饺子还有烤苞米的。

  一大早赶集时买来的新鲜猪肉,以及韭菜、包菜、胡萝卜,都是饺子的首选馅儿料,姥爷将馅儿料剁好放盘中以后,姥姥将擀好的饺子皮拿起,托在手中,快速的用筷子夹起一小块馅料,放入饺子皮中,再将饺子皮的两端捏紧,接着又把周边也捏在一起,一个圆鼓鼓的饺子便呈现在我面前。我的眼神直勾勾的盯这姥姥包好的饺子,不经意间口水早已垂涎在嘴边,姥姥看了看我说:“你要不也来试试。”我笨手笨脚地拿起饺子皮,学着姥姥的样子将饺子皮托在手心里,饺子皮像一张薄毯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里。我慢慢地用筷子挑起一块饺子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觉得太少,于是又挑了一筷子。放好饺子馅后我赶紧将皮的两边和四周捏在一起,然而,那饺子像封了口的袋子一样歪歪的瘫在了那里。下了锅的饺子在沸腾的热水中迎着气泡在那里翻转着,盖上盖子等十来分钟便可以一个个盛出来,在碗中加上少许的鸡精和盐,再往里面倒上适量的醋与黄酒,便可以开吃了。

  临近于黄昏时,姥姥如意料般地坐在矮矮的门槛上,弯着腰,低着头,仔细地挑着菜,姥爷却在厨房里磨着那使用数年的菜刀,斜斜铺洒的夕阳下,姥姥抬头望着我,抿唇微笑的脸,柔和成我最爱的模样。

  “饿了吧,再等一个小时多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年夜饭了哟!”

  我笑嘻嘻地走近,吐吐舌头:“知道了,姥姥!”便乖乖地进了屋里。回头却瞧见姥姥熟悉的背影,在暮暖如斯的斜阳中,拉扯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定格在小屋厚朴斑驳的地石板上。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五点钟就已经夜幕降临了,我们一群小伙伴,人手一大把自己喜欢的鞭炮,呼朋唤友游街串户,一路欢跑一路噼里啪啦点燃欢快。大人们则聚在一起吃着那摆了满桌的年夜饭,一直到十一点钟,该散伙了,家家的鞭炮开始响起,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钻了出来,像万花筒一般,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沾着腊八蒜,各家的亲戚也纷纷把红包发给孩子们,同时发下去的自然还有下一年的期盼与祝福。

  “咻咻”,远处绚丽的烟花耀亮半边天,也拉回了我游离的思绪,又是一年春来到,又是一季春华萌,只是,那曲折幽深的胡同、古老的大树、沉重的石磨,还有那广阔的田野……那曾经熟悉的家乡的一切,只能从梦里沉睡中唤醒。

  春节的记忆作文11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记忆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记忆作文11-03

春节的记忆作文09-14

春节记忆作文05-31

春节的记忆作文07-30

春节记忆01-15

春节的记忆06-18

春节记忆高中作文12-07

春节记忆优秀作文11-28

童年的记忆春节作文12-24

春节记忆初中作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