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

时间:2021-08-06 16:21:38 景色 我要投稿

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

  有些事,有些人,悄悄进入我们心灵深处,成为心中最美丽的风景。小编收集了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欢迎阅读。

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

  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一】

  随着一抹夕阳下的农舍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又回到八年前,又闻到那缀满枝头的桑葚香……——题记

  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有一道这样的风景:一个瘦弱的老人踩着一把和他年纪差不多的木椅,抬着头用拐棍敲打着桑树枝,那是我年迈的姥爷。而只有6岁的我站在树下兴奋地指手画脚。有时桑葚太多,姥爷的衣服兜不下了,就叫我回到老屋去一个大碗来,把桑葚装进碗里。看着紫红紫红的桑葚,我的'口水都快流到碗里了。我还朦胧的记得那时姥爷的衣襟总是紫黑紫黑的。我见二姨家的妹妹不在,就趁机大口大口的吃桑葚,吃得满脸都紫了。妹妹回来一看就生气了,生气我没给她留桑葚吃。老桑葚树虽然结了很多桑葚,但每次都被我们吃的如同“风卷残云”。

  大桑树、打桑梓、还有紫红紫红的桑葚……都已成为过眼云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记忆的行囊日渐鼓胀。而每每出道这心底最柔软处,就会感觉到过去的东西尤为美丽、绵长、悠远。

  不知不觉,春风、春雨、桑花开。

  已经八次了。

  姥爷家老屋的窗前院子里,已泛着一层淡淡的新绿。只是不见了姥爷衣襟上得渍、吱吱作响的老木椅。和那颗粗壮的,老屋前面的大桑树……

  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二】

  有些事,有些人,悄悄进入我们心灵深处,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有时侯,一杯茶,一个动作,一声乡音,都能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老师灿烂的笑容。只记得每当我做得好时,老师的眉毛便会弯弯地,微微跳动,那笑容有如当天明媚的阳光,使我的心中充满喜悦与欢乐。我那小小的心哪,便盛满了亲切的老师,亲切的笑容。这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渴望:老师天天都笑该有多好,那时她好漂亮!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舅舅能让我又爱又怕的“捏鼻子”游戏。每次舅舅都趁我不注意,使劲儿捏一下我的鼻子,我就心里不平衡了:凭什么我不能捏他的鼻子?于是便踮起脚尖做出捏舅舅鼻子的样子,可笨拙的我总捏不到,他一闪便闪开了,对我露出得意的笑。我一看,太不甘心了,“哇”一声哭了。舅舅慌了神,马上又让我捏一下他的鼻子,我毫不客气地捏了十几下,看着舅舅故意做出的呲牙咧嘴的'样子,我便“扑哧”一声,笑了。于是,寂寞时,我总想:舅舅怎么还不回来?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同学们赞赏的目光,每次我到外面得了奖之类的,同学们都会拍拍我肩膀:“真服了你,下次我们可以在外面说我们是你的同学,多光荣呀,嘿嘿!”于是,我便会在这赞赏的目光中更加努力前进,并带动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的热情

  以心灵风景为话题作文【三】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自然中。在自然中闭目凝神,我的心灵饥渴地享受着一派绚丽的风景。

  自然可以是一杯黄土。心灵躲在孕育自己的黄土深处,便会感到安稳。生于斯,长于斯,也必将歌哭于斯。默默注视脚下的一杯黄土,知道自己来时的路,在寻找的路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宁夏边区的一个小村庄,漫天的风沙吹走了肥沃的土地,吹走了一批批希冀改变命运的人们,村庄成了他们人生旅途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站台。然而,作家刘亮程的心却始终栖居在村庄里家园中的那一杯黄土之中,他只为那个小村庄写散文。他暗暗地观察着现代文明未及的最后一个村庄,看到的却是现代文明的走向。

  自然可以是一棵菩提树。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慧能在菩提树下咏叹“菩提本无树”。人的肉身终究会腐朽,自然也在不断进行着物质的更迭。于是,偷走“智慧之果”的亚当夏娃们寻找不朽的东西—心灵,一棵“身不灭”的菩提树。梭罗在树下写出了《瓦尔登湖》,斯宾诺沙在树下求索着生命的意义。菩提树阴下,心灵才能与肉身对话,心灵才能与自然交谈,心灵才能找到自己安静的位置,捕捉自然泄漏的秘密。狄金森感叹:“阳光太灼眼,真理也如阳光,看到了,眼也瞎了。”然而,菩提却滤去了强光,让心灵在树阴下发现自然的斑斓。

  自然还可以是纯净天空中的'一朵白云。大使伽达默尔在与云游戏,追寻“生与死”的联系;尼采的“强人意志”在云上也只能化作一团软软的棉花。凡·高挥洒激情,为白云染上了一缕金黄;毕加索却为白云抹上了蓝色,让和平拥有着海的宽阔。心灵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它折射着这一朵白云,变化万端。

  自然也可以是罗萨的“第三条河流”。流中有哲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流中有悲哀,王国维倒在了清朝文化深处;流中更有智慧,佩索阿打开了心灵的死结,化成了一条“清新、永恒”的河。

  自然更可以是许多许多。

  自然是一幅有无限风景的画,只要心灵浸润着智慧和对自然配信仰,就可以立在黄土里,仰望天边的白云;站在云之端,俯视沙漠中的菩提;汇入“第三条河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