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1-03 09:00:18 家乡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优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优秀)

家乡的风俗作文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与流传久远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过年时吃年夜饭、给孩子们压岁钱、贴对联、拜年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种风俗。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会拿出摆东西的.盘子,把各种好吃的零食摆放到盘子里,摆得非常整齐。还会拿出水果盘,摆上各种水果。摆上苹果,表示新年平平安安;摆上火龙果,表示新年红红火火;摆上橘子,表示新年黄金万两……妈妈还会拿出四个杯子,杯子里是放红枣泡的水,说是鸿运当头。

  最后,妈妈打开大门,开始烧香并对着门拜三下,嘴里还念叨着些什么,应该是说一些新年的愿望和祝福。

  初一的早上,全家人早早起床后各自穿上了新衣裳,互相拜年祝福。一家之主的妈妈连忙煮汤圆,并且在每个碗里放一些糖,煮好后都恭恭敬敬地坐在桌前吃,我觉得很有仪式感。圆圆的汤圆甜甜的,也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吃完汤圆,我们全家就出门去长辈家拜年啦,拜年可不能空手去,必须得提着礼品,比如牛奶,礼包,酒等。

  拜年回来后,妈妈又开始忙着准备中餐啦。

  中午时分,能干的妈妈端出了一盘又一盘的美味菜肴,一般都要做十个菜,代表十全十美。当然,桌子上必然会有一条鱼,表示年年有余。接着,全家人开始举杯庆祝,一起吃快乐地吃起了团圆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朋友们,你们那里过春节是什么风俗呢?赶快来分享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2

  过年喽!过年喽!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都会和家人们看着春晚共同来制作我们的佳作——饺子。

  每当这一天的下午妈妈都会提前把饺子馅儿准备好,而且饺子的馅儿还有好多种呢:肉馅儿、韭菜鸡蛋馅儿、豆腐馅儿的实在是太丰盛了!每一次我都忍不住要流口水。实在是太香了,整个屋子都被香味弥漫。

  马上我们就要开始大展身手了,因为我这是第一次包饺子,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包。我便跟着妈妈一起学习,看了半天,可是却一头雾水,怎么都包不好。我失望地说道:"包饺子也太难了吧,根本就学不会啊”!这次妈妈开始手把手地教我,我一步一步跟着妈妈学习,可是最后包出来的饺子的形状实在是太难看了,连我都不忍直视。我觉得我实在是没有包饺子的天分,于是我放弃了学习。

  可是一直坐在这里什么也不干也不行吧,我灵机一动:既然不会包,我帮他们夹馅儿得了。我便急急忙忙地开始了我的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了,我们的进展稍微有点慢,我想了想说到:“要不然我们来进行包饺子比赛吧,包的饺子最少的人只能吃别人的一半,当然不包括我在内,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包饺子。”只见我的一声令下,妈妈、小姨、爸爸立马动起手来包饺子,生怕自己是最后一名。

  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开始倒计时,五、四、三、二、一时间到。我开始数饺子了。最后的成绩是:妈妈二十四个、小姨二十个、爸爸十五个,所以最后爸爸输了,他吃的饺子是最少的。

  经过了刚才的比赛,恰好我们的'饺子已经包完了。妈妈把饺子下锅,饺子在锅中嬉闹着,但是不管怎么样,它们最终的归宿还是我的肚子,虽然包饺子我不擅长,但是吃饺子我倒是很擅长。这次爸爸实在是太惨了,我都替他感到伤心,谁让他输了比赛呢。哎!吃完饺子之后,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度过这美好的新年。

  今年我的包饺子任务失败了,但是明年我一定要学会包饺子。包饺子也是过年的习俗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到端午节,我的家乡——浙江金华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在江面上不停地来回穿梭,打捞屈原的真身。有几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这些都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习俗。

  要说到赛龙舟,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们早早地起床,都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了婺江边。比赛还没有开始,岸边就早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了!人们已经把长长的一条江岸围了里外三层!我和妈妈为了找一个好位置,还差点挤破了脑袋呢!比赛开始了!人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朝东边眺望着。“咚——咚——咚!”从婺江的远处渐渐传来了低沉的鼓声,中间还夹杂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近了,更近了!我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五六只龙舟飞快地向这边驶过来,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龙舟的龙头高高扬着,满身闪着五彩的光芒,就像腾云驾雾的祥龙。划舟的壮汉们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手里的动作整齐划一。几只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赶,人借龙形,龙具人神,一条条矫健的巨龙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后的人群欢呼着,为自己的龙舟队鼓掌加油。相机和手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家都想留住这难忘的镜头。龙舟在经过我们面前的一刹那,我甚至看到划舟的壮汉胳膊上绷紧的肌肉和擂鼓手额头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很累了,龙舟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但他们还是坚持着,用口号来鼓舞自己,一鼓作气,冲向终点!在婺江上,这可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赛结束了,人群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边渐渐安静了下来,我和妈妈在岸边散步,岸边的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历史……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在过春节时会吃饺子,有的地方在过春节时会吃汤圆,而我的老家在过春节时会吃苕粉坨,寓意团团圆圆。

  苕粉坨跟包子差不多,不过外面的皮是用苕粉做的,而且里面的馅料多用五花肉、萝卜丁、藕丁等调成。

  我听妈妈说,包苕粉坨讲究一个快字。首先是做苕粉皮,我们先用开水冲泡红薯粉,在它凝固时立刻倒入保鲜袋保温。不过不要以为这就能休息了,现在才是重点,我们需要迅速开包,因为苕粉皮冷了就包不了苕粉坨了。包苕粉坨分三步:先是把刚做出来的苕粉皮捏成窝窝头的样子,然后把调好的馅料放进去,最后收口,一个饱满的苕粉坨就做好了。高手做的苕粉坨表面光滑,而我这种新手做的,那自然就是疙疙瘩瘩的`了。

  苕粉坨做好后,那自然是要去煮了,不得不说,这煮苕粉坨也是一门学问。煮苕粉坨一般要15分钟。煮的时间短了,那苕粉坨就不好吃。煮的时间长了,那苕粉坨就要“破肚流肠”了。

  煮好后的苕粉坨已比之前大了一倍,外皮晶莹剔透,里面的馅料诱人至极。这时的苕粉坨已经可以食用,但我们家一般还要用酱油、蒜瓣炒一下,这样可以让苕粉坨更香。

  苕粉坨出锅后,香味扑鼻,原本晶莹剔透的外皮上裹了一层酱油,让人食欲大发。不过这时可不能直接吃,刚出锅的苕粉坨烫得很呢,我们要先在皮上咬一个小口,然后往里面吹吹风,等它差不多凉了才能吃。一口咬下去,富有韧性的苕粉皮,脆爽的藕丁,飘香的五花肉,浓郁的酱油……这多种口感夹杂在一起,那味道无法形容。

  不过苕粉坨因为制作繁杂,而且不易储存,所以一般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民风纯朴,民俗特别有特色,都说冬至大如年,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可有口福了。因为我们要进行一项活动,打麻糍。

  打麻糍

  冬至天刚一亮,爸爸就匆匆起了身。开始了打麻糍,打麻糍需要两人配合,只见老爸手拿大棒槌,奶奶手执一根大木棒,压着麻糍,老爸蹲起棒槌,用尽全身力气向麻糍锤去,此时奶奶放下木棒,用手沾了一点水,把麻糍翻个面之后,老爸每锤一次,奶奶就飞速的翻个面,十分娴熟。

  我站在一旁,看着白白的面团,越来越有弹性,老爸嘿呦嘿呦的声音不断,我心想:老爸应该累了,让我来吧!这打麻糍不是小菜一碟。

  我自信满满的对老爸说:“让我来试一试吧。”“好的。”于是由我执掌棒槌。奶奶说你力气太小了,我立马否认,说:“让我试一试吧。”我拿起棒槌啊,好重,好不容易才举起来,用力向麻糍锤去,哪只麻糍纹丝不动?我气死了,麻糍,你是不是石头啊?怎么会打不动呢?于是我又用了十二分的力气向他锤去,没想到这次成功了。有了这次的经验,我越来越熟练,打了十几次。我便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于是我便申请去干奶奶那个轻松的活,奶奶对我说:“这个活也是十分难干,就三个字,要快准狠,一定要小心手,一不小心便会被棒槌砸到。”我便坐下开始奶奶的工作,只要老爸一锤,我便飞快地沾点水在面上,一番之后,我们配合的越来越默契,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捶打,一大块圆圆的,香甜的'麻糍打好了。

  吃麻糍

  三四人将糯米糕拉成圆扁形,并在上面撒上黄糖和芝麻。就这样第一锅麻糍新鲜出炉了,并用刀切成一块块的。

  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拿起麻糍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似乎早已忘记了刚吃过的午饭。热乎乎的麻糍,吃在嘴里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还蛮有嚼劲的,瞬间让我双眼紧闭,心间顿时流淌着一种情浓味更浓的感觉。

  这就是我家乡冬至的民俗——打麻糍。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家乡都有其独特的风俗蕴含着不同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含义。今天我也来说说我的家长风俗。

  上海,这是一座热闹繁华的城市,人们眼中的“魔都”,上海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特别是节日饮食风俗更是数不胜数,腊八节吃腊八粥,立夏吃鸡蛋等等,那我们中秋节吃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邀请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家里共度这个美妙的节日,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准备美味佳肴,满满一台子的菜,有鱼有肉有虾有鸭子有芋艿。我在一旁观察却疑惑不解,问道:“妈妈为什么在中秋节总要吃有鸭子呢?”妈妈告诉我,中秋节吃鸭子是上海人的老传统,相传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是统治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只能有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的统治。当然在秋天吃鸭子其实对身体也很有益。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帮着妈妈打下手,一起洗毛豆和芋艿,妈妈在一旁看着我说:“宝贝,你知道我们吃芋艿和毛豆各自的寓意吗?其实它们也都是运用了谐音,芋艿这个词你多读几遍,就会读出“运来”,所以暗暗地表示希望未来好运连连源源不断的意思,而毛豆又称毛豆荚,毛豆荚中的“荚”字和“佳”字读音相近,也是希望吃毛豆可以事事顺心,吉祥如意,所以吃这些也是对生活的祝愿哦。”我听着妈妈激动地说着上海的节日风俗,真得是学到了不少生活知识。

  晚餐时,我迫不及待的吃着美味的香酥鸭;(什么味道?描述一下)又用筷子夹了芋艿尝一口,味道真不错,放在嘴里入口即化,糯糯的黏黏的。大家尝了尝都纷纷夸赞。

  吃过中秋团员饭后……(稍微描绘中秋夜景)最后我们全家就在阳台里,静静地吃月饼赏明月。

  这就是上海的特色中秋节风俗,体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沉淀,展现了上海的传统美食的魅力,每年我们都会去好好享受并将它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7

  在刚刚过完的新年中,我的家乡有很多风俗,如:穿红衣服,贴春联,包饺子……不过我最喜欢放鞭炮,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到底是如何放鞭炮的吧!

  小年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在家乡的大街上买了许多鞭炮,如:转碟、大地红、飞车……但我觉得玩的是大地红、魔术弹和飞天火箭。一直到除夕前一天,我都会偶尔出去放鞭炮。等到除夕晚上只剩了大地红、魔术弹和飞天火箭了。下面我来讲讲除夕晚上我放鞭炮的故事吧!

  那天晚上,月亮被云彩挡住了,风也很小,正是放鞭炮的好时机。我和爸爸拿着鞭炮走到了广场,准备开始放鞭炮。我们第一个放的是飞天火箭,爸爸把它插入雪堆,然后拿打火机把它的引火线点燃,只见它不停地向地面喷火花,突然猛的一喷,“嗖”地一声飞得足有10米高,还喷出一大串火花,好看极了!放完飞天火箭后,我们又放了魔术弹。放它的方法和飞天火箭一样,只见它“砰”的一声向上喷出一串火花,足有15米高!而且一次喷的是绿色的火花,一次是红色的火花,我数了数,居然一共喷了30下!

  爸爸一边看放鞭炮,一边讲道:“其实放鞭炮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只怪物叫‘年’,它每年的除夕都来吃人!有一年一个老人在除夕的晚上等‘年’来了以后,那个老人放鞭炮把‘年’吓跑了,从此‘年’便不敢来了。”我算了算,这是我第7次听别人说这个传说了!

  听完以后我改放了大地红,因为它的引火线很短,所以差一点炸到我!后来我发现可以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小树枝的尾端,再点燃引火线。所以,做任何事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和好的技巧,才能把事情做好。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放鞭炮是它的风俗,可以烘托节日氛围,但是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应该减少放鞭炮,从我做起,让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拥有蓝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8

  腊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厅里。这时,就会有人问:你的父母呢?他们去哪了?

  当你来到厨房时,你就能看到他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的忙碌身影。因为今是腊月三十,根据我们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两个神仙。一个是天神,而另一个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帮爷爷奶奶准备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饭,祭品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祭品摆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间是一个木篮子,里面放着两条糯米肠(在猪大肠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鸡和一块蒸熟了的猪肉。左右各摆了一根大蜡烛。篮子前面是一碗饭和一碗水。而后面从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两条年糕、一块豆腐、两个馒头一个杨梅和一些水果。

  祭品摆好后就是祭拜的时间了,爷爷拿来一把香,用蜡烛点燃后发给我们。

  我们每个人双手举着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随后,爷爷把香插在祭品上拿来了一鞠躬沓黄纸,相当于神仙用的钱,将它们点燃,烧给天上的神仙,祈求天上的神仙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但我认为,祭拜神仙和佛教是一样的,应该要虔诚,不求私利。我只是含着对神仙的.敬畏之心,给他拜年罢了。

  祭拜完天上的神仙,我们还要“慰问”一下管我们饮食的灶神。于是,我们又将祭桌搬到了厨房,将之前的祭拜过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依然是以特别虔诚的态度给灶神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家乡的风俗,虽然普通,也很常见,但却是除夕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是我最喜欢的风俗,因为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和神仙社交的一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藏族人的壮戏,傣族人的竹楼,客家人的土楼等等。而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戏。

  壮戏又称“壮剧”,据说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以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戏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由广西的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戏、广西壮戏等分支。

  壮戏的角色分生、旦、武、丑四个行为,其中每个角色的.性格身份都不同,所以人们就又按照角色的性格身份在角色行当前面加上一个加以形容的字来给角色定义。像小生、小旦一样,一个是老实并有志向的美男子,一个则是忠厚老实的姑娘。

  壮戏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会以不同的唱腔来演唱。同时配乐人员一般会用一种名叫马骨胡的特殊乐器伴奏,它的音色十分清脆、明亮,在加上其它打击乐器,使壮戏听起来更富有情趣。除了需要有优美的伴奏以外,演员也要有很好的武术功底。

  例如《逗夫妻》中,一个妇女看到她的丈夫像一只猪一样打着呼噜睡在长板凳上,想叫他起来,便用手抓住长板凳朝右边翻去,谁能想到她丈夫竟双手撑地倒立着,全身靠在几乎竖立的板凳上,那长凳丝毫没有翻倒。接着那妇女又把长凳翻平,再把她丈夫推下长凳。可出乎意料,她丈夫没有直接摔倒在地上,而是翻了几个跟头之后七平八稳地坐在了地上。连妇女叫丈夫起床这种事还要动用如此高难度的武术,由此可见壮戏难度十分之高。

  壮戏不仅仅只是运用了壮族人的艺术与文化,同时它也在汇入其它的文化资源,使我们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壮戏,让壮戏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的老家在山东莒县。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银杏树。爷爷告诉我,银杏树象征着长寿,而且它不挑土质,只要阳光充足,它就能茁壮生长。它的果实还有药用价值,一到秋天,满树都是金黄的“小扇子”,真是赏心悦目。

  平时工作学习比较忙,我们很少回去,但是每年过年妈妈爸爸都会带我回老家过年。妈妈说,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过年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团团圆圆才是年。除夕这天一早,爷爷和爸爸就要开始贴春联,这么有趣的事情可少不了我这个“热心肠”,花花绿绿的过门贴是我最喜欢的.,我就会负责把它们一张一张地分开,递到爷爷和爸爸的手上。一会儿工夫,我们家就焕然一新了,这场“新桃”与“旧符”的交班仪式可是少不了我的功劳!

  奶奶和妈妈也没有闲着,她们在做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包饺子!我们这里的饺子不同于别的地方:圆圆的面皮,我们是用梯形的面皮包成元宝的样子,而且饺子的馅还一定是豆腐的。我很纳闷地问奶奶,为什么不包肉的?“豆腐就是“都有福”。吃了豆腐饺子,咱家人就都有福了呀!”奶奶笑了,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好像她包的不是饺子,而是满满的“福气”。

  我们家的年夜饭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场舞中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我一边吃着桌子上的美味佳肴,一边想,明天早上我一定要多吃几个“都福”饺子。希望来年我们全家人都能身体健康,福气满满!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时间一定要到我的家乡来,我带你们看看我家的银杏树,尝尝奶奶包的“都福”元宝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朗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三块钱呀来一碗……”每当耳边响起这首家喻户晓且动人心弦的旋律时,我就总是想起家乡元宵节时的风俗——赏花灯,猜灯迷,吃元宵。

  “正月十五时,家家闹元宵。”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自记事起,每一年的元宵节,父母就会带我赏花灯,闹元宵。元宵节绚丽的灯火,令我久久难忘。

  然而,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呢?对于这个问题,母亲曾经对我说:“儿子,元宵节之所以要赏花灯,是因为汉明帝在位时提倡佛法,心系佛教。而正月十五日,就是众佛的吉日良辰。为了和弘扬佛法,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流传至今,这也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赏花灯的民风民俗。

  回想一下,五岁那年的元宵花灯会,仍然令我记忆犹新。

  大约下午三人们就始准备元宵花灯会的“花灯”了。在大约七点时,我则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兴奋地走了元宵花灯会的现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灯会整个上空都布满了五彩斑澜,绚丽无比的花灯。向前跳望,龙凤呈祥,色如初署的灯笼数不胜数;扭头一看,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走马灯灿烂夺日;左边,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的龙灯精美绝伦;右边,独具匠心,色彩斑澜的礼花灯富丽堂皇。看到了这些精妙绝伦的花灯,我不得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感到无比自豪!

  赏完了花灯,我们又猜了灯迷。猜完灯迷后,我们全家则迫不及待地吃起了元宵,同时也欣赏了精彩的`歌舞元宵晚会。

  通过参加这次的元宵花灯会,我收获了很多。看到了这些巧夺工天的花灯,我不仅为祖国悠久的节日风俗而骄傲,也为灯匠们细致用心,勤于探究的制作精神点赞。

  如今,我已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想要升入好的初中,当然也需要付出工匠般的努力。希望我今后可以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也愿祖国今后更加繁荣富强!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风俗,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冬至吃饺子。随着我的笔,我仿佛又回到了冬至,吃到了那鲜美的水饺······

  今年冬至,我心血来潮向爸爸学习包饺子。爸爸问我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我摇了摇头,他便介绍道: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说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和张仲景有关。有一年张仲景辞官回家,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耳朵也冻烂了,十分心疼,便用羊肉和驱寒药放在水中煮。将它们捞出来后,再将羊肉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做成“娇耳”,然后将驱寒娇耳汤分给乡亲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学着“娇耳”做成食物,也就是如今的饺子。

  介绍完,爸爸又说:“拿了面皮,在中央处放肉,再在周围点水,对折过来,压紧开口处,最后压上褶皱。”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面皮,学了起来:放肉,点水,对折,压紧,压褶皱······做好了,爸爸又笑了起来:“你的褶皱压得太用力了!”我一看,捏得像鸡冠一样。我不甘心,又做了起来:不是肉太少,就是水蘸得太多;不是压得不紧,就是褶皱难看······一个个“怪胎”接二连三地诞生了。屋子里充满了全家欢乐的`笑声。

  下锅咯!饺子如同鸭子一个个跳入水中,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们也上蹦下跳,开心极了。

  饺子熟了。锅盖一揭开,一缕缕热气翻滚着,我们小孩也十分兴奋,围在锅边,等爸爸捞出几个胖乎乎的水饺放在碗中。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吃完了,一抹嘴,又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吃······

  我喜欢冬至和冬至的饺子,我喜欢家乡的风俗,它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些节日时,各个地方都进行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就是端午节的包粽子。

  每当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帘,谁见了不咽几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会,而包粽子却没有什么人会。我很庆幸,包过一次粽子。

  那一天的端午节,奶奶大清早就去菜场,买来了粽叶、糯米、肉等。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就忙开了。奶奶忙着洗粽叶,妈妈忙着洗米、洗菜,爸爸忙着切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包粽子了,我发现包粽子在她们手里十分简单。我站在那看,自认为很懂,在旁边指指点点,说着自己认为的方法:“这个要包松一点,那个少放点米,要不然绑不紧……”

  几句下来,妈妈不耐烦了,说:“别吵吵,你来包一包。看你到底包得多好,也体会一下包粽子。”听到这里,我立马翘起了嘴,自以为事地说:“好啊,来就来。这么简单的`事,难不到我。”

  看着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拿着粽叶,我还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着妈妈怎么包,将粽叶卷成甜筒样,放调好的米和馅,加一片折的叶子覆盖在上面,捆绑好。我一步一步学着,凭着股聪明劲,我还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粽子。

  妈妈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错,等会儿你就尝尝自己的杰作。”

  粽子下锅了,我还特意给自己的粽子做了记号,想着吃自己包的粽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奶奶说:“好了,好了。可以吃粽子了。”

  我赶紧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来,咦,怎么像个蛋糕一样,是散开的?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看你还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简单的。”

  从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了。经过这个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否则就会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欢上了端午包粽子这个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春节,是国内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当地人俗称过年,我的家乡中卫,也不例外。中卫人最看重过年了。

  腊八是过年的前奏,大家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腊八饭里就全表现出来了。腊八这天用米、面、花豆、肉、蔬菜等做成美味的“腊八饭”(俗称和和饭)。腊八这天也是当地数九寒冷之时,“腊八的雪,老鼠的药”,假如这天降了雪,就预示着来年的吉祥和丰收。俗话说“吃了腊八饭,汉子跟上婆姨转”,这意味着,过年的活动也就开始了,过年用的衣物、食品全由家庭主妇操劳,男人碾米磨面,女性扯布买线,拆洗被褥,缝制衣帽,家里人杀猪宰羊,购置年货,宁穷一年,不穷一日。

  “腊月二十三,灶老爷上了天”,这一天是祭神的日子,也叫小年,家家都把灶神换成了新的。从年三十起,商铺的工具、用具洗清洁封存起来,戏班、皮影在年三十反串唱几天。大年七年级,各自在家里给神明、祖先牌位磕头,给老人拜年。大人给孩子发压岁钱,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吉祥、喜庆的对联。街坊见了都要问声“过年好”。初五家家早上吃饺子,叫“填穷坑”,意味大家穷怕了,吃了干饺子耐饱,表示全年不挨饿。初七,当地人叫“人七日”。下午家家必定吃长面,叫“拉魂面”。过年的高潮是在正月十五,从正月十四起,连续两天,立灯架,耍社火,灯架多是牌坊式的,灯面彩绘神佛、三国、西游记等故事,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在一些街口巷道还有泥塑判官,下跪着秦桧夫妇像,泥塑腹空,一点燃烟煤,七窍冒出烟,说明了中卫人爱憎分明。

  民谚“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干”,这一天黄昏,家家门口点燃干柴,大人孩子从火堆上反复跳过,嬉笑耍闹,火熄之后,灰烬用铁锨撒向空中,火星乱舞,近似礼花。

  正月二十三一过,年事算是忙完了,大家便又学习的.学习,工作的工作,春耕的春耕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说起我的家乡呀,那真的是有 许多特色呢。如盐水鸭 桂花糖芋苗等等一系列美食,说到这里,你一定猜到了 吧,那就是南京,虽说南京的美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们这里的节日风俗那就更有 特色了 。

  其 中最让我喜爱的就是端午节了 ,每当这时,大人们都忙着包粽子,粽子的种类也很多,有 白粽子 肉粽子 咸蛋黄粽子 红豆粽子等等。小孩们也不闲着,跟着大哥哥 大姐姐们 学习做香包,据说香包能达到驱虫的效果。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我们社区通知将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次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动,要求社区的小朋友也要参加。看到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期盼已久的活动日子最终到了 ,我们来到社区,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打算好了 。活动开始了 ,先由一位大姐姐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再由一位奶奶给我示范了 如何包粽子。此刻 该我们上场了 ,我按照老奶奶教我们的方法,首先,将两片粽叶拼在一起,把它们理平坦;接着,把它们卷成一个带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打算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一根细细的棉线在粽子底部和封口处绕几圈扎紧。可是不 管我怎么包,粽子都会漏米。这时,一位老奶奶看了 之后就是“你包的粽子貌似吃多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米放多了。经过几次练习,我最终包好了 一个粽子,它像一只小号的靴子。等我包好五个粽子,已经满头大汗了 。

  我们还 学习了 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热熔枪将两片带有 图案的布片的三边粘在 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 中药材,最后把口封好,这样一个香包就做好了。

  活动快要结束了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会把我们包的粽子和做的香包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时,我感觉家乡的风俗不 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家乡的风俗我爱你,你带给我汗水和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06

家乡风俗作文11-03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24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7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2

家乡风俗作文12-22

家乡的风俗作文05-08

作文:家乡的风俗08-16

家乡的风俗02-01

家乡的风俗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