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牛肠酸

时间:2021-02-07 10:20:21 家乡 我要投稿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分宜,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美食。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

  我们分宜的美食可多了,最佳代表就是分宜炒粉了。把泡好的扎粉放进热锅里爆炒,加上点青菜、辣椒等各种调料,没多久,香味四溢,临出锅时再撒上点葱花,美味的分宜炒粉就可以出锅了。有些大厨炒扎粉时还会炒出火来呢!炒粉一上桌,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尝一口,简直太美味了,我个人喜欢加个蛋一起炒。炒扎粉可以作早餐,也可以作晚餐,还可以当宵夜。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分宜人,回到家乡都会迫不及待地来碗分宜炒粉。

  “电厂螺蛳”,我们分宜人都不会陌生,街上开了好多家,新余也有,成了远近闻名的招牌小吃。把漂洗干净的螺蛳尾部斩去,大火爆炒,加上各种香料调料。我们家也会炒螺蛳,爸爸炒的时候会加上点香菇和姜蒜,而且要煮好长一段时间,爸爸说螺蛳一定要煮透,否则吃了对身体不好。出锅了加点葱花一拌,满屋子的香味,夹起一颗放进嘴里一吸,美味立刻在嘴巴里漫开,去掉内脏,把螺蛳肉挑出来,放进嘴里,嚼劲十足。特别是那香菇的味道,香菇帽很嫩,香柄又很有嚼劲,而且都吸足了汤汁,真是天下的美味呀!

  霉豆腐,顾名思义,就是发霉了的豆腐,却是分宜的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外婆告诉我其实不是豆腐发霉了,是豆腐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低温发酵,表面上看起来像发了霉而已。我最爱吃外婆做的霉豆腐,外婆告诉我她有“秘方”——桔子皮打成的粉拌辣椒粉里一起,让霉豆腐别有一番风味。妈妈告诉我霉豆腐别看它样子不是那么好看,但它含有好多对我们身体有益的益生菌呢!我最喜欢的是喝粥的时候就着霉豆腐,味道真的很不错的哦,你也试试吧。

  再来说说妈妈老家的特色——南乡腊肉。每年冬天,外婆都会精心挑选些五花肉,撒上盐腌渍一段时间,再用绳子挂起来用柴火的烟去熏上一些日子,香喷喷的腊肉就做好了。吃的时候先把腊肉洗干净,再切成小块放入蒸锅里去蒸,妈妈说这个也要掌握时间的,水开后蒸十五分钟肉的口感最好,肥肉的油都蒸出来了,咬上一口细细咀嚼,满口的香味;瘦肉是红色的,肥肉是透明的,猪皮是黑色的,色泽好看而有层次。

  听我说完,你是不是已经流口水了呢?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美味呢,如果你想品尝这些美食,请到我的家乡分宜来吧!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2

  说到家乡的美食,我首先想到的是年糕。年糕美味爽口,让我不得不提。

  年糕是用米做成的,所以一切都要从米开始做起。不用说,首先当然是洗米、淘米了。淘洗过米的水像牛奶一样纯白,它源源不断地流下来。“为什么这水是白色的?”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做过很多次年糕,我想她应该会知道的。奶奶说:“因为米的种子皮被剥掉了,我们看到的只是白色的种肉,它含有很多淀粉,淀粉流进水中,所以水就变白了。”我心想:“真的有淀粉这种东西吗?算了,待会回家问‘度娘’吧。”淘洗完了,把米放入一只桶里,用水浸泡。浸泡两天两夜是最佳的时间。还要在米中插一把刀。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又问奶奶:“为什么要在上面插一把刀啊?”奶奶说,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一种怪物把米搬走。我只依稀记得这一点,到底是什么怪物,我也忘记了,反正是一种迷信吧。米浸完后,还要再洗一次。

  然后,就要把米运到做年糕的工厂里。第一步,把米放进一个漏斗似的机器里,下面的出口绑着一只袋子,这个袋子很大,和麻袋差不多。从这个出口出来的已不再是米了,而是米磨成的粉,也就是米粉。“原来这是磨粉机,我还以为这是什么东西呢。”我恍然大悟。第二步,把磨好的面粉放入一个巨大的木盆里。我想这应该是木盆中的“巨无霸”了吧。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一些水(不过这个比例不是很精确,只是看水和面粉混合之后的干湿程度,大概是估计的)。接着,就是把水和面粉混合起来,再搓成小球,大的有鹌鹑蛋那么大,小的跟蚂蚁差不多大(这个同样也没有很标准的要求,不是全部搓成小球,只要一部分就行了)。第三步,把面粉放进蒸笼里蒸。这个蒸笼跟蒸糯米的蒸笼一样,都是用木头做的。据说,蒸好的面粉和没蒸过的面粉颜色是有差异的。第四步,把糕花放入一个和之前差不多大的木盆里,打散。蒸好的面粉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糕花”。糕花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乱取的,它可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倒出来的面粉是一个一个小球簇在一起,像朵花似的。之前没有搓成小球的也都变成了小球。第五步,同时这也是最让我好奇的一步。那里的工作人员把糕花放进了木盆里的一个正方形的小孔里,然后就会发出一些声音,像烟火“噼里啪啦”的声音。年糕就从另外一个方孔中钻出来,再用刀把它斩成一段一段的,年糕就做好了。刚做好的年糕,白白的、热热的、软软的。可过了一段时间,它就会变硬。

  家乡的美食不仅有年糕,还有小笼包、榨面、陈氏炖鸭等等。好了,好了,不说了,再说我可要流口水了。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3

  “民以食为天”,我爱家乡的美食,我爱我的家乡。到西安的回民街,你一定会爱上那里的特色美食—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的主要食材是:羊肉汤、馍、粉丝、还有胡椒粉等调粉。羊肉汤最好用六月龄仔羊肉来熬汤,因为这样会比成年羊口感更加鲜美。馍是特制的饦饦馍,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粉丝也很讲究,要求煮后细腻滑嫩。淡黄色的汤浸泡着雪白的馍,周围还环绕着粉丝,光看着就像一幅画,一幅有味道的画。

  在吃羊肉泡馍时,最主要的是掰馍,掰馍有掰、撕、掐、揉、搓等12种手法,掰出的馍要像指甲盖大小,如果掰的太大,要么煮不均匀,要么煮不透,吃起来就不香。掰好以后,再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泡馍方法,如:单走、水围城、干泡……按“单走”的吃法,要先吃一口馍,再喝一口汤。吃上一口馍,那鲜美的味道迅速占领了我的口腔,筋道的馍在我的牙齿间穿梭,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牙床。喝上一口汤,那浓郁的肉汤穿过我的食管,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我的脖子里做按摩,它们一路跳跃着进入我的胃里。夹杂着胡椒粉的刺激,胃里暖暖的。再挑上一口粉丝,它就像是身穿白色衣服的清洁工,一下子清除了我口腔里的油腻,有一种QQ的,弹弹的感觉,就像是嚼着肉香的QQ糖。我仿佛成了一位得道大仙,任这美味按摩着我的食道。即便这时有人打我一巴掌,我也不愿意张开嘴把这美味吐出来。那种味道鲜至无法用言语形容。再说说“水围城”,他们把馍和粉丝放在正中间,汤水在周围围一圈,活像在海上的一座小岛,吃一口,可比“单走”的味儿还要鲜美许多。

  羊肉泡馍的历史已经长达1300年了!相传,五代十国末年,赵匡胤流落到长安城,饥渴难耐的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实在难以下咽。街边卖羊肉汤的摊主见赵匡胤可怜,就送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赵匡胤顺手将馍掰碎,泡入汤里,吃完后一扫颓丧心情,重新启程。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尽管遍尝世间美味,心里却放不下那一碗羊肉汤泡馍。于是,他命人找到那位羊肉汤摊主,又如法炮制了当初的泡馍汤。皇帝爱吃羊肉泡馍的消息不胫而走,羊肉泡馍也很快就风靡了长安城。

  羊肉泡馍深受世界各地人的喜爱,有“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泡喜气洋洋”的说法。宋代苏东坡有诗赞:“秦烹唯羊羹,陇馔有熊腊。”即使连筷子都不会用的外国人,他们也争着抢着要学着做,回家就可以给亲戚、朋友们分享这道美食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源”我爱美食,我爱家乡。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4

  今天给姥姥打电话询问了她的酱茄子的作法,自己尝试做了一下,很成功,吃出了家乡的味道。自己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在和别人谈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我一般都会介绍家乡的美食,比如提到“宫后”,还有黑龙江的锅包肉。但是还有一些美味我很少跟人提,最正宗的应该是姥姥做的酱茄子和手擀面了。酱茄子今天终于得到了姥姥的真传,现在比较怀念手擀面。姥姥做的手擀面比较粗,十分的劲道,加上东北独有酸菜肉末卤,那叫一个过瘾,一般我们叫“二大碗”我能吃两碗。老家的冬天时间很长,所以过冬菜中酸菜是必不可少的,几乎很多家都有自己的酸菜缸和大石头,然而同样是酸菜在不同家腌制,味道也不一样,所以才有了姥姥手擀面的独有味道。如今在盘锦每当我想吃手擀面的时候,都会自己或带上要好的朋友去一家叫“老味道”的面馆,每次都会叫上一碗酸菜肉丝面。但是这家的酸菜没有老家的味道,但是却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于是这里几乎成了我的“老地方”。

  说到酱茄子,现在想想嘴边还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家乡的夏天,印象中最便宜的两种蔬菜:茄子和豆角,我的印象大约在93,94年左右,茄子应该在7分钱一斤左右,豆角稍微贵一点。可以说伴随每个夏季最多的蔬菜就是茄子和豆角了。那时候,爸爸有道菜挺大众,但很好吃,就是把茄子烀熟了,直接沾酱油蒜末吃。客观的说,妈妈做吃的就很一般了,茄子和豆角到她手里基本都是炖。但一到姥姥家就能吃到她做的酱茄子,这个味道真是太香了,特下饭。

  “宫后”这个词,可能是我家乡独有的一个词汇吧。“宫后”其实是烧烤的一种串,具体是什么还真挺难解释,应该是属于下货吧。我印象最早吃到“宫后”应该是小学时,在一家叫“阿旭”的烧烤店吃到的,当时一串羊肉串是5毛,宫后是6毛。现在想想很少能像那时吃着烧烤,最后再下一碗“鲜辣牌”方便面窝个鸡蛋那样的痛快了。最近一次回老家,我又找到了这家叫“阿旭”的烧烤店,尽管更换了地址但老板没有换,他我对我父亲的印象还很深刻,但是那次回家时间比较紧,我还是没有吃到他家的“宫后”,只是在他家吃了顿早餐。

  家乡的锅包肉,其实最正宗的叫法应该叫“哈尔滨锅包肉”,但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带料加工的最好。以前爷爷家那边的厂西市场里有一个专门带料加工做锅包肉的,就是你买好里脊肉,到他那,他个就给你做好,论斤收加工费,整体算下来肯定比在饭店吃便宜,而且味道正宗。总是觉得做锅包肉的醋跟我们平时吃的醋有差别。到辽宁之后,很少能吃到家乡的锅包肉,这边基本都是番茄酱的锅包肉,个人认为没有家乡的味道好。在盘锦有两个地方能吃到家乡的锅包肉,一个是在“双兴”叫“老式锅包肉”,另一个在田家叫“哈尔滨锅包肉”。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5

  我们家是地道的临沂人,临沂人吃饭总是捧着大煎饼,临沂煎饼的特点就是硬。一顿饭下来,腮帮子咬得酸痛,大汗淋漓,可这煎饼就是香。

  俺们临沂煎饼的历史那可是悠久得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山东沂蒙人们就开始食用煎饼,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就是煎饼。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

  我们家的煎饼都是奶奶和姑姑们摊的,用自家中的小麦在石磨上碾碎再和着水,做成糊子,把炊烧热,把糊子倒在炊上,绕着圈倒,使之形成一个圆饼,我最喜欢把糊子倒在炊上,总是求奶奶给我试试,奶奶笑着把糊子给我,我高兴地拿着糊子倒在炊上,可总是有漏的地方,只见奶奶用光滑的木片把面糊摊开,刮平,漏了的地方再倒一点糊子,饼熟时,周边会卷起,奶奶揭起给我,我咬了一口,热的,还有着小麦的香味,好吃。

  只要一提是山东人就会想起一句话“煎饼卷大葱。”记得小时候,妈妈把煎饼卷起夹上一个葱,放上家里烀的咸菜,再倒上一点酱,一口咬下仿佛能咀嚼整个的华东平原,那些麦田,那些杂粮,那些硬茧的手。

  我们爱这种食物。

  后来,我们全家搬到烟台,偶尔从老家来人也给带些煎饼,那时候,我们全家就像过节一样。爸爸洗葱,妈妈忙着炒几个菜,小孩子们帮着摆碗筷,空气中全是小麦的香气。一切就绪,全家人围坐在桌前,煎饼卷大葱,卷土豆丝,卷榨菜丝,各种卷法,卷一种菜一个滋味,各有千秋,那真是吃出了煎饼的境界来。

  平常的时候没有这样的煎饼又馋得慌的时候,我们就去超市里买。超市里的煎饼精致得多,那都是机器做的,很薄,很均匀,看不到杂粮,一口咬下去并不费力,但是也没有什么嚼头,所以并不垫饥。

  但平常都是去买那机器做的煎饼,那机器做的饼很薄,也看不到杂粮,咬一口不用费力就咬下来,很软,没什么嚼头,大煎饼吃一张就饱了,可这机器煎饼吃几张过一会儿就饿了。

  临沂的煎饼的原料大都带皮带壳,所以很粗糙,看到那煎饼就像看到了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土地上的麦子,麦子旁的农民,农民脸上的笑容。

  当我再次踏上那熟悉的土地,我看到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昔日炊烟袅袅的村庄早已消失不见。走进曾经的`院落,满眼都是萧条,打开尘封的门,那些农具都已经生锈。角落里摊煎饼的炊,蒙上了一层蛛网,那被奶奶温热的手无数次转动过的鏊子也被丢弃在角落里。

  我怀念那炊烟升起的村落,村落上空飘荡的煎饼的香气,我怀念奶奶和姑姑们低头摊煎饼的时光,那独有的岁月沉香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无论走多远,我都不曾忘了,我是吃煎饼卷大葱长大的临沂人。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6

  人们常说,乾县有三宝“挂面,锅盔,豆腐脑”。来乾县,不吃一碗辛香美味的豆腐脑,几乎等同于白来,打小在这长大的我,自然也对它赞不绝口。

  不同于城里打着“乾县豆腐脑”名号的小店,真正的乾县豆腐脑单一得让人意想不到,没有勾了芡的浓郁汤汁,没有提味的榨菜,葱花,也没有作为点缀的几颗黄豆,一小碗晶莹剔透的豆腐脑,浇上一层醋水,再舀上一勺辛香四溢的油泼辣子,这就是它真实的模样。

  揭开锅盖,入眼先是蒸腾的带着豆香的雾气,待雾气散开来些,晶莹润滑的豆腐脑便呈现在眼前。白嫩嫩的样子,像婴儿的脸,似乎稍有不慎就会破碎开来。却见老板行水流水般地舀了几勺在碗里,浇上早已调好的醋汁,再放上满满一大勺油泼辣子,走来放在我眼前。

  老板的动作很快,至此,我才能好好看看它。只见它上面附了厚厚一层油泼辣子,红油一汪一汪的是火辣辣的颜色。轻轻拨开表层上的辣椒,地下白嫩的豆腐脑儿透过醋汁显山漏水显现出来。划开豆腐脑,待汁水深入其中,迫不及待就舀了一勺放入口里。

  在舌头触到豆腐脑的那一刻,可怕的辛香就噼里啪啦的在口腔中炸了开来。一瞬间。辣子的香,醋汁的咸,还有豆腐脑的醇香,一拥而上。刺激着我的每一处味蕾。嚼两口逃命似的赶紧咽下去,只剩下满口的豆香弥散,回味无穷。一口,两口,三口,根本停不下来。若再就上口刚出炉的锅盔,那更是锦上添花,不一会儿就能吃上三五碗。

  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吃不饱饭。父亲是家里老大,每天凌晨就得爬起来去学校,走三十多里路,回家后,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儿,每天的伙食只有两个干的硬邦邦的馒头,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这样,若是逢年过节能来县城吃一碗豆腐脑,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回去了可以向小伙伴们炫耀好几天。

  后来,物资生活丰富了,人们过上了好日子,父亲却说再也吃不出当年那个味道了。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些东西代代相传,未曾变过。火辣辣的油泼辣子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热情,直爽与豪迈,醇香四溢的豆腐脑,也正是这些淳朴之人的真实写照。

  犹记得每次回老家过年,家里总会来许多客人。我大多不认识,但那一个个亲切和蔼的笑脸总让我觉得熟悉,于是便七姑八姨地一通乱叫,不管我叫得对错,他们都会笑的乐开花,摸摸我的头,夸我招人爱。

  当豆腐脑的辛香再一次沁入鼻息,亲切温暖,是故乡的味道。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7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非常喜欢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传统吃午饭的节日。每每节日临近,外婆已经上山摘下赤楠的叶子,捣碎混合糯米浸泡两天,当雪白的糯米变成乌黑饱满的时候,再煮成饭。那乌黑发亮,香气四溢的乌饭在绿油油的桑叶映衬下,配上红糖,真是色、香、味俱全,天下一绝啊!

  那大家知道乌饭的来历吗?关于乌饭的来历,各地有许多传说。在我们金华一带人们传说,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就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褐色的很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的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下来了,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终于有一天逃出了监狱,报了仇。这就是乌饭的来历。

  乌饭不但色香味美,而且可以强身健体,越来越得到孩子们的喜爱。瞧,四(2)班里一片喧哗,究竟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我们班的张老师在上有关乌饭的综合性学习课,还给大家带来了乌饭,那乌黑发亮,香喷喷的乌饭成了全班人的“攻击对象”。看那乌饭在绿茵茵的桑叶的衬托下,散发着阵阵清香,大家都馋得直流口水——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呀!

  哎呀!实在是受不了,我们个个拿着碗,勺子跑上了讲台,老师用勺子一个接着一个把乌饭装到我们的碗里。我们班的“混世魔王”——占奇睿,因为当时老师把他的勺子拿在手里,所以他没有勺子。可能是乌饭太好吃了,把占奇睿肚子里的馋虫都给勾引出来了吧,只见他直接用手抓着乌饭放嘴里,还不过瘾,竟然用嘴直接去啃。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吃完了乌饭,还不忘舔一下碗,真是太“恶心”啦!此乃镜头一。

  镜头二;我班“混世魔王”第二——张恒轩,他飞快地吃完了,眼睛咕噜一转,便又排到队伍里,轮到他了,老师说:“你装过了!”他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没装过,没装过。”老师笑笑便又给他了,真是“死皮赖脸"啊!其实全班都知道,张恒轩其实早就装过了,只是还想吃罢了,我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镜头三;"大魔王”——唐俊豪,平时做作业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可是提起乌饭,你看看,哪还有“拖拉机”的样子,他一口气吃下了三碗乌饭。真是的,我想不明白他们几个大胃王一定要这么"可爱“呢!

  乌饭的清香一直留在我的口中,令我回味无穷。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淳朴的乡情乡风!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8

  乌米饭是我们鄞西特有的美食。每年到了立夏时节,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提着篮子到山上、田野去采摘乌米饭叶——这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植物,用这种叶子做出的乌米饭,口感清香,据说还有医用价值呢!

  奶奶采了一篮子的乌米饭叶,挑去老叶子,留下新叶子,一片片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用刀把叶子切细放到盆中,戴上手套用力揉搓、挤压,等揉烂之后,在盆子里倒入清水浸泡。“浸泡的越久,水的颜色就越深。”奶奶告诉我们这个奥秘。大约浸泡了一整个白天,奶奶拿出一块大纱布,把乌饭叶子的水倒在纱布上过滤。水盆里留下了可以制作乌米饭的汁水。

  接着我们把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汁水中浸泡。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浸泡,本来雪白的糯米染上了乌米饭叶子的汁水,颜色变得微微发紫,个头也比之前胖了一些。

  终于可以开煮了。奶奶把多余的汁水倒去,把糯米和适量的汁水放入电饭煲中,放入一些糖增味,按下煮饭键。直至煮熟再焖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我在房间里徘徊。不一会儿去厨房看看饭煮熟了没有。大约过了20分钟,电饭煲冒起了阵阵水汽,一股植物的清香携带者糯米饭的甜香味飘散开来。随着电饭煲黄灯亮起,饭煮熟啦。“可以吃了吗,奶奶?”我简直迫不及待。“小馋猫,再等5分钟。”奶奶笑着捏了捏我的脸。这漫长的五分钟啊,我不知道咽下了多少口水。

  “出锅喽!”随着奶奶的呼喊,我们都围了过去。奶奶用勺子把乌米饭从锅子里盛出来,热腾腾的乌米饭散发着缕缕清香,我使劲地吸了一口,直通脾肺。乌米饭被铺到一个长方形的浅盆中,奶奶用力按压着,直至铺满整个盆子。我踮起脚尖从饭勺上抓了一块往嘴里塞,哇,好烫,但来不及细细嚼一嚼,直接吞入肚子中,呼,真好吃。妹妹咋呼着大眼睛看着我的馋样,也嚷嚷着要吃。奶奶只好抓起一块塞给妹妹。“马上可以吃了。”奶奶一边下达最后的指示,一边在乌饭上放上一颗颗的枸杞,再用刀划成一块块的方形。一旁的爸爸妈妈和一拥而上,你一块,我一块地吃起来。咬上一口,甜味适中,糯中带韧,满口清香,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啊!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望着小区里的绿树抽芽、长叶,我想,鄞西的乌饭树叶也一定长得油光发亮了。待疫情结束,阳光明媚之日,我一定要回到家乡,让奶奶再做一锅乌米饭尝尝,因为这是我心头一直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9

  给你介绍下湖南的美食。

  我是一个正宗的湖南人,我爸爸是湖南人,我妈妈也是,湖南人吃饭一定要有辣椒,虽然我们家住在深圳,但是,我们家的口味还是改不了,我们家吃饭,除了汤和青菜,没有一道菜不是辣菜,说到吃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臭豆腐了,你可别小看了这个臭豆腐,它虽然小,可是做工却非常的复杂要想炸出好的臭豆腐可不容易,先要用优质浏阳豆豉加冬笋、香菇、曲酒等煮制成卤水,然后再将质地优良的豆腐胚浸泡在卤水中,三五个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漂净、沥干水分,将上等清茶油烧热,投入臭豆腐胚,用小火炸焦。炸好的臭豆腐摆入盘中,浇上辣椒油、香油、酱油等调料,可别以为做出来的臭豆腐是臭的,可香了。这臭豆腐外酥里嫩,咬上一口就会有“咔嚓”一声,慢慢咬下,里面的豆腐又白又滑,跟外面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一个臭豆腐吃下,这时辣味已经是覆盖了全身,身上已是大汗涟涟,这种畅快淋漓是其他臭豆腐不能做到的。吃完一串,嘴里的辣味与香味还在嘴里,久久不去,这时虽然已经辣的喷火,但是嘴里还是忍不住说:“再来一串。”

  很多人认为臭豆腐是不健康的食品,其实不是这样的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它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功效。臭豆腐乳它饱和脂肪含量很低,还不含胆固醇,还含有大豆中特有的保健成分——大豆异黄酮,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素奶酪”,它的营养价值甚至比奶酪还高。但是大家吃臭豆腐还是要适量才行,否则一样对身体不好。

  还有一道我喜欢吃的就是酱板鸭,酱板鸭可是湖南菜里的一朵奇葩,我们去湘菜馆一定会点的就是酱板鸭,是经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浸泡,10余种香料、经过风干、烤制等15道工序精致而成,成品色泽深红,皮肉酥香,酱香浓郁,滋味悠长,有活血、顺气、健脾、养胃、美容的功效,是风靡大江南北的一道风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肴、送礼佳品。酱板鸭香、辣、甘、麻、咸、酥、绵适中,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腻,回味无穷,但是,不能吃辣的人可千万别吃。酱板鸭,是吃一口就会辣的喷火,但是却很有味,又香又辣,虽然很辣,可是就是感觉吃不过瘾,一了一口还想吃一口,又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饭店吃饭,刚刚走进去就能在混乱的菜香中找到酱板鸭的味道。

  下次去湖南一定要把所有的小吃通吃一遍。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0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几个人会拒绝美食,特别是家乡的美食。各位读者请跟随我一起去品尝品尝我家乡的美食吧!

  NO:1烤肉串

  每当夜幕降临,街边的夜宵摊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烤串,只见摊主一只手灵活地翻动着食物,一只手迅速地抹油,撒上辣椒、盐、芝麻等佐料,待一股股浓烟不断升腾后,肉串们的颜色由红变成金黄色、棕色、有些甚至变成了黑色,同时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口水流下三千尺”,等到这些“油光满面”、“浓香四溢”的烤串们下了烤架端到面前时,我早就迫不急待地伸手抓上一把往口里送,油而不腻,嫩嫩的、香香的、酥酥的肉串们会令你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一下征服你的味蕾,直呼:“老板,再来一打,好吃,真过瘾”。

  NO:2臭豆腐

  “卖臭豆腐喽!卖臭豆腐喽!”随着喇叭里的阵阵吆喝声,一群人就会随之围到臭豆腐推车跟前,别看摆在你面前的它又臭又黑,并不怎么招人喜欢。可了解臭豆腐的人会自豪地告诉你: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它外酥里嫩,香辣味美,别有一番风味,准包你吃了一片还想吃第二片、第三片……这是不是故意夸耀呢?决不是,你看,老板把一片片黑不溜秋的小方块扔进热滚滚的油锅里,不断用大长筷正反两面翻动着,等到小方块一点一点地膨胀起来,面上滋滋的冒着油珠时,便捞到沥架上沥去一点点热油后,拌上红通通的辣椒粉、脆脆的榨菜丝、绿油油的香菜叶,最后再浇上一勺老板密制的汤料,哇!一碗香喷喷的美食就诞生啦,一口咬下去,热、辣、滑、香各种滋味一一呈现在嘴里,豪不夸张地说,吃上一口,足以解决你的所有烦恼,让你回味无穷,这味道,在我的味蕾中排名“老二”。

  NO:3蛋炒饭

  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问,蛋炒饭怎么会是家乡美食呢!全国各地哪里没有蛋炒饭?可我却认为只有我们家乡特有配料炒出来的才够韵味,自家练的猪油来上一勺,当油锅里滋滋地冒着烟时,把早已冷好的白米饭倒入锅中翻炒成粒,再加入几枚土鸡蛋。说到这土鸡蛋,就忍不住要给大家介绍介绍了,在我们家乡散养的走地鸡,每天吃的是青草、小虫和五谷杂粮,生出来的蛋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和米饭融合到一起时,就像给白色的米饭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衣,再撒上一把葱花,香喷喷又色彩斑斓的蛋炒饭就出锅了,黄白绿相间色彩,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能让人味口大开,一口气干下三大碗不成问题!

  怎么样,馋了吧!勤劳的家乡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食,而时间有限,我仅仅绍了我心中排名前三位。朋友,有机会来我的家乡——宁乡吧,我一定带你们去大饱口福!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佳肴。你看,东坞山的豆腐皮、常绿的熬豆腐、嘉兴的粽子……个个都是色味双全,但我还是钟情于家乡的面筋。

  说到龙门面筋,我不禁咽了一口唾沫。面筋是龙门的传统美食,你知道面筋的由来吗?相传在北宋年间,孙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建了“孙处士祠”。祠堂建好后,要进行祭祀仪式,祭桌上要有很多吃的,因此族长发动所有人想新奇的东西。一个姓孙的妇女在馒头里添肉后再稍作改进,由族长命名“孙家面筋”,也就是龙门面筋。

  今天我来到家乡,与你谈一谈龙门面筋。你可不要口水直流三千尺!“管璐瑶快来做面筋。”老妈在厨房里喊。看来,老妈也是一个面筋迷哦。你瞧,老妈正倒着面粉哩!首先要在面粉中加入盐、温水揉出韧性,然后放在圆桌上醒一下,接着将面团放入一个有孔的盆子里,在水中清洗一下,这回面团洗了个“冷水澡”,当然要把脏东西洗掉——把麦皮滤出去,最后就只剩下一团白白胖胖的面筋了。洗干净了之后再取出来,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龙门面筋的淡淡的香味儿了。我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一个个面筋整着队跳到我手上……嗯,我回过神来又开始了欣赏面筋“成长记”。

  “叽叽喳喳”,你瞧连小鸟都对它垂涎欲滴了。“剁剁剁”听老妈开始剁肉了。我砸吧砸吧嘴,盯着面筋。不一会儿五花肉、韭菜、笋干组成的馅儿做好了。接下来我把面团拧下一小块,揉成团儿再看摊开,加入馅儿,一个面筋就大功告成了。不一会儿盘中便摆满了面筋,好像一个个大胖小子正对着我笑哩!那一个个肉嘟嘟的面筋,在微风的吹拂下惬意地伸了个懒腰,又接着沐浴在温暖、柔和的阳光下了。最后一到工序是——炸。“滋啦啦”油烫了起来,一个面筋被丢了下去,竟然冒起了泡泡。他们像一个个芭蕾舞者,过了好久它们停止了舞蹈,踮起了脚尖,慢慢浮了起来。“滋啦啦”面筋渐渐变黄了,一阵香气向我袭来,我深吸一口气,真香,多么醉人的气味儿!妈妈把它们一个一个捞了上来。

  随着一阵风吹来,一股香味儿散发了出来,弥漫在厨房上空。

  终于,面筋出油了。我用筷子夹起了一个面筋,它在阳光下显出了自己最耀眼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细细品尝了一番。有一点儿脆脆的,面筋皮很有韧性,肉油而不腻,香味儿一下子就勾住了我的鼻子。总之两个字“好吃”,我又咽了一口唾沫,细细回味着面筋的味道,嗯,回味无穷!

  龙门面筋可真是色、香、味俱全,果然名不虚传!你是不是也想品尝一番呢?如果你想吃龙门面筋,那你务必去龙门,顺便也去领略一下那儿的风土人情 。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2

  南通山水富饶,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在南通这个虾肥鱼美的地方,有一道与众不同的特色名吃,叫作“番茄松鼠鱼”。?

  第一次见到这道菜时,那诱人的摸样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两条香溢四方,肥美多汁的鱼上满满的浇着红润欲滴,酸香扑鼻的番茄酱汁。那金灿灿的鲤鱼在灯光的映照下格外让人欲罢不能,它像一块黄金一样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吞着口水问服务员:“这道菜叫什么,怎么制作?”服务员说:“这道菜叫番茄松鼠鱼。做法嘛,比较复杂。先把鲤鱼(做松鼠鱼一般都用鲤鱼)剖干洗净,在锅中与番茄沙司烹炒至金黄,起锅撒些调料就可以了。不过火候比较难控制。”我一听,迫不及待的夹起一块,仔细端详了一下:松脆的鱼皮金光生熠,色泽丰美。鱼肉细嫩的如同婴儿的皮肤一样,润泽细腻,入口即化。我咽了口口水,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酥香多汁,咸淡适中的鱼块加上细化柔嫩的番茄酱,天啊!简直是绝配!油而不腻,松而不烂,似乎在我舌尖上跳着舞,挑逗着我早已蠢蠢欲动的味蕾。我接连几口下去,吃的我手舞足蹈,连句话也顾不上说,就像几百年没吃过饭一样,风卷残云地啃了半条。没过一会儿,我又盯上了一个鱼尾巴。我把鱼尾巴扯了下来,咬了一口,真劲道!QQ滑滑,弹力十足,就连剩余的几根小骨头都被我啃了又啃。这时,服务员又端上来一碟醋和一碟辣酱,我夹起一大块往辣酱里塞,然后一拎,原本的番茄松鼠鱼立马变成了辣芝麻番茄辣酱松鼠鱼。我狠狠的咬了一口。嗯!这味道甜蜜而又刺激,像有一群小人在我舌尖上跳舞一般,引的我挠舌头,狂倒水,成了大家的笑柄。

  据说松鼠鱼之所以叫松鼠鱼,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来的。从前有一个年青英俊的渔夫在出海打渔时,遇见了一条长相像松鼠的鱼,他放了那条鱼。有一天,他出海遇到了大风浪,那只神奇的鱼救了他,但从此后,他再也没见过那只鱼。此后,渔夫为了纪念那只鱼,就用面团做成了那只鱼,撒上酱,供在香案上。而人们仿照他的做饭买了鱼回来,以此方法烧鱼做成吃的。如此一来二去,就保留下了今天这套烧鱼法。鱼也叫做松鼠鱼了。?

  每次去饭店,我必点番茄松鼠鱼。一来因为它的美味,二来因为它是家乡的名吃,风味独特,三来也为了那表达人们向往善良的美丽传说,寄托在这一道“番茄松鼠鱼”上……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3

  在不回湖北过年的日子,我总会期待那金黄金黄的大碗粉蒸肉。

  粉蒸肉是土家族特有的菜肴,只会在人多或重大的场合登上饭桌。就像名字一样,糯米和小米把肉蒸的软乎乎,一口一大块肉,言有尽而意无穷。

  粉蒸肉是妈妈家乡湖北恩施地区最忠爱的食物。在四季吃不到几口肉的日子,粉蒸肉就是过年最大的慰籍,所以,肉切得很大很大块。

  见证了贫苦岁月的食物,手艺却快要失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妈妈这一代,对大块大块吃肉,早已改了观念,并手艺生疏。外婆总是轻声叹息:我们从小到大想吃却吃不上的东西,现如今被各种海鲜、西式快餐、便捷外卖取代了,以后,都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做了呢每每说着,便又起身,去准备下一餐的粉蒸肉。我连忙赶上,外婆眯眯笑:干么子呢?跟您学手艺!她也笑,眼角开出一朵花。

  别看它主要的食材仅仅三个,过程却是极其复杂的。提前一天,就要把小米与糯米浸泡一天一夜,小米分量大概是糯米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准备土家族自制的风吹腊肉,用刷子仔细清洗。我拿起刷,但肉在我手中滑溜溜的,一下子就掉了。外婆则娴熟地拿着,腊肉在她手中安静得像个听话的宝宝。接着,腊肉切大块,每一块快有我的手掌大,切葱姜蒜备着,准备工作基本上就绪。开始热锅下油,放入切好的腊肉片,加入葱姜蒜一起翻炒,直到沁出细细的肉油,满屋的香味。外婆就会拿出一只中等大小的木蒸屉,把肉盛进去,再把已经泡好的米放在上面,加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开蒸,40分钟左右,木桶独有的淡淡木香也融了进去。

  粉蒸肉做好了,开饭时间也到了。外婆总是拿个大勺子,给每个人盛上一整碗,腊肉油而不腻,咸到好处。配上香甜软糯的小米与糯米,更是可口,味道在口中化开来,就像外婆扯起嘴角的一笑,久了更芬芳。一人顶多吃两碗,多了会有油腻感,一次可以吃上好几天。当我们幸福的吃着,外婆才终于露出欣喜的微笑与眼底淡淡的沧桑。

  粉蒸肉确实美味,可是,随着外婆这一代人的老去,又还有多少人会做呢?

  我抚住外婆的手:外婆,我要学会做这个菜。因为,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尝到这个朴素又淳香的食物,这不止是食物,更是一种传承与念想。

  外婆欣喜地笑了,这一次,她眼中似有星星闪耀,像搅碎了一池月光。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4

  龙门美食各有千秋,都有独特的魅力。油面筋那特殊的韧道让人啧啧称奇;松脆可口的油鸡,口感也是让人意犹未尽;麻糍的香糯美味让人赞不绝口,但在甜食中,姜糖是王者,今天,我们假日小队一行人去目睹了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

  在一口大锅的后面,站着一位师傅,他正和蔼可亲地跟我们讲着姜糖的好处。原来,生姜有暖胃提神活血养颜的妙处,可生姜直接吃太辣,于是就做成了姜糖。小小的一颗姜糖制作有着复杂的工序。先熬汤,再冷却,最后拉糖,道道工序都需要花时间和力气。我把目光投向锅中,锅里的姜汤冒着泡泡,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热气形成的白雾也袅袅升上空中。锅中那些小泡泡仿佛是小精灵,在仙境中上蹿下跳地玩耍。听师傅说,这姜汤可烫了,有150摄氏度,是由水、白糖、麦芽糖、红糖制成的。现在是在蒸发锅中的水,而且师傅在这已经站了一个多小时,也用大勺搅了一个多小时,真是让人佩服!

  终于,水蒸发完了,方才黄色的姜汤成了红色。该冷却了!只见师傅戴上特殊的手套,把姜汤倒进了一个平底锅里,又把平底锅放入一个盛着冰水的大盆子里。把姜汤安顿好之后,接着师傅又拿来一片竹片,在锅中不停地往一个方向搅着,还一边和善地解释道:“如果不往一个方向搅,姜糖可就不好吃了。”看着姜糖凝固了一点,师傅用竹片把它撬了出来,又把它搅了起来。姜糖提起来时,竟无一点粘锅,让我甚是惊讶。重复了数几次后,拔出了丝!师傅把黏着糖浆的竹片提了起来,一条晶莹透亮的拔丝就出现了!我们争先恐后地掰了一段,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啊!真甜!把红色的糖浆拌好后,又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啦!我把手指放进那个水盆中,天哪!竟然变得那么烫!

  下一道工序:拉糖。师傅不等糖凝固后,便提了起来,然后来到了门口。我正纳闷:做姜糖,为什么要去门口呢?可一看师傅一把拉掉了一个钩子上的塑料纸,又把糖挂了上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拉糖需要特殊的工具。师傅开始拉糖,退后走远,再绕一圈,重复了几次后,奇迹发生了!红色的姜糖慢慢地变成了金色,再成了白金色,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师傅又剪了几块给我们尝尝,哇!真是太美味了!

  一块块难以接受的生姜成了人间美味!吃货们,如果你们想亲眼目睹一下还是想尝尝别的美食,就来龙门吧!我们不见不散!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1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琳琅满目,举不胜举。可是,我却对家乡的小吃——牛肠酸情有独钟。

  车上铁皮模样的桶里是热气腾腾的汤水,白气缭绕,带着一丝甜酸,一丝辛辣沁入空气,缓缓弥散开来,撩拨着人的味蕾。这,便是牛肠酸。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食客。而那小小的两个炉子里,正烫着一串串牛杂,走上前去,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看到诱人的牛杂在金黄色的汤汁中翻滚,真令人垂涎三尺!

  每每品尝,我都会用筷子夹几串出来,放在碗里,再把香浓的酱油淋在上面,像是给它们穿上一件金黄色的衣裳,别提多好看了。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小块,酸酸的,嚼了嚼,那香、酸、辣的味道与牛肠酸所特有的香味就在瞬间发挥到了极致,酸辣可口。几串下肚,我早已是“红光满面”了。如此佳肴,真叫人回味无穷!

  品味着这可口的牛肠酸,仿佛是在细品贺州这座小城市特有的韵致。它如初升的朝阳,在渐渐地散发着光和热,其中包含的甜酸苦辣,像极了牛肠酸的滋味。当这些滋味涌到舌尖,渗透开来,似乎就明白了一座城市的味道,悠远,如城;热情,如人。

【家乡的美食——牛肠酸】相关文章:

家乡的美食作文05-22

家乡美食作文05-20

关于家乡美食的作文05-19

家乡的美食作文(15篇)05-22

家乡的美食作文15篇05-22

家乡美食作文(15篇)05-20

家乡美食说明文02-14

家乡的美食作文精选15篇05-22

家乡美食作文通用15篇05-20

家乡美食作文(精选15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