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作文

时间:2022-06-19 18:57:20 国学 我要投稿

关于国学经典作文集合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国学经典作文集合10篇

国学经典作文 篇1

  中医,传承着东方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中医是国学中的一部分,关于中医的书有《本草纲目》《伤寒论》《黄帝内经》……中医,是古老技术的传承。一次,我跟外公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年近80岁的女教授聂惠民大夫带着两名博士后弟子坐诊,这位奶奶头发花白,慈眉善目,只见她不急不躁认真地为外公号脉,过一会对外公说:“您性子急,遇事果断,但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可急躁,这对您心脏问题的治疗是关键。”外公连连点头,乐呵呵地说道:“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从此,外公改掉了急性子。

  听妈妈说,怀上我不足三个月时,妈妈因感冒请爸爸认识的名中医王奶奶看病,王奶奶一号脉,说道“这是男孩哦”,和前几天另一位中医说的一样,妈妈和爸爸十分不解,便请教这是如何判断出来的,王奶奶说道:“因为主脉强。”爸爸妈妈恍然大悟,中医,竟可以不通过任何机器,凭技术、经验、手感,准确判断出未出生婴儿性别,这就是国学。

  中医是国学,是中国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是中国炎黄子孙的治病法。

国学经典作文 篇2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三字经》、《宋词》、《论语》等一些国学经典,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了解了。

  我们从小时候的《唐诗》、《三字经》,到现在的《论语》和《道德经》,它们总能使我们感受颇深,国学是需要我们认真的体会,需用一生去学,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品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我们分辨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够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能引领我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性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主张“仁”,“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的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

  《道德经》是我们认识最深的国学经典,他总能用一句最简短而精辟的话把我们带到另一个美好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是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一次都是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轻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权势名利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品读国学,就是在品读人生。懂得国学,你就懂得了人生!

国学经典作文 篇3

  我先读《王泰让枣》,知道了不能和兄弟姐妹抢东西吃,要懂礼仪,知谦让。第二篇是《曾子避席》,我的感受是求学的态度要端正,像茶杯一样,只有自己的位置低,茶壶才能给你倒满水。

  第三篇是《孟尝君请学》,我明白了对老师要尊敬,这是一个学生对待给自己传授知识和道理的老师的最基本的尊重。第四篇是《隔篱偷学》,我懂得了不能因为经济困难就放弃求学,要像贾逵一样,求知若渴,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国学经典能带给我这么多的知识和道理,以后我一定要多读多学,成为一个儒雅博学的人。

国学经典作文 篇4

  我喜欢旅行,希望去看看乌镇的夕阳西照、渔舟唱晚,去看看李白坟前千秋沧桑的凄凉,去看看北京胡同千转百回的茶水人家。坐在火车上,按捺不住地激动和兴奋,我向往着前方,向往着离我很远的一片古老文明。

  可是越往前走,心中越觉不畅,我为什么要远行?无锡为什么没有这种古老的气质?为什么在无锡看不到沧桑厚重的古老文化?

  不久前的一堂国学课令我吃惊不已。

  校本课程“围学基础”第一堂课上,张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无锡的围专吗?”我们茫然地看着他,对此一无所知。

  “无锡国专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在五四运动时期,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是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撑起了一片天。你们知道钱穆吗?不知道。那你总该知道钱锺书吧?”紧接着张老师又报了一大批无锡的文化名人,除了少数几个同学之外,大家的反应出奇地一致:除了钱锤书,听到其他的名字,都是摇头。

  这个问题瞬间将我震撼。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岁月的沧桑,一种古老的文明,令我惊讶的是,无锡这块土地上走出过那么多文化名人!文化断层时,是秀弱的江南小镇给了传统一片天空,而我却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自己的家乡,更没有意识到这片土地是如此地丰饶。

  一直以为故乡的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失血的装饰,16年我无文化地度过。我曾好好看过我的桂花树,抓一把它脚下的土,却不知道它原来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我知道“吴文化”这个空泛的概念,但从不为它自豪,我没有深入了解过这片土地的精魂。

  “现在的无锡有什么?”张老师继续刚才的话题,“现在说起无锡,不是让人想起太湖美,而是想起太湖蓝藻!无锡渐渐成为商业城市,它追逐商业的脚步,文化已被埋没,要想重新树立起文化的旗帜,无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要更久。这就要靠你们这一代了,开国学课,也是想让你们去发现、去探索你们脚下的传统文化!”

  是无锡国专力挽国学于狂澜,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吗?在那个文化断层的年代,是无锡拨开了坚同防线的一条细缝吗?是的,但都是曾经的无锡,无锡人的曾经,曾经的无锡人懂得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装饰城镇,现在的无锡人甚至不知道用文化来装饰自己,甚至忘了,我们还有一种文化叫“吴文化”。

  我一直在追寻传统文化,却不曾发现它就在我脚下,已经被商业深深埋在了土中。也许是我们亲手埋葬了它,却不曾想要发现它。

  回想起以前去惠山看天下第二泉,旁边有人装成阿炳的样子,拉着破旧的二胡,弦下流泻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悲怆呢?我却感觉不到,认为二泉比起周庄的古韵来还是逊色。现在想来,不是因为吴文化缺少底蕴,恰恰是我们没有内涵,我们没有用心去感悟,更没有想着去光大。周庄很好地将文化底蕴和商业气息结合在一起,无锡却没有做到。

  我想要用一段白纸黑字来记载吴文化的点点滴滴,可是我浅薄的胸襟了无内容,甚至,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无锡。遗憾,我们缺失了内涵。

  城市周边的围墙上.有水墨画描绘的古镇形象。如果不说,没有人会知道这是在画无锡。即使知道,也想不起这曾是无锡真实的灵魂。江南水乡氤氲的水气,没有人想起。现在的无锡高楼密布,墙上的标语写着:文化无锡。越是倡导什么,我们就越缺少什么,越需要什么。遗憾啊,我们丢了传统文化。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人能真正为它做些什么。我们现在在追求一种文化、经济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再捧起羊皮书,面朝窗外,读春暖花开。我们紧跟经济文化的步伐,渐渐也就习惯了,以为商业就是无锡的本质。没有人记起曾经的无锡文化。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不愿记起它了。因为他们怕一旦记起,自己的脚步就会比别人慢,自己就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立足之地。逐渐地,我们不止忘了我们的根,也忘了找寻。

  我们遗忘了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缺憾。

  而我们竟忘了要去找寻这遗失的文化,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为这方热土的古老文明做点儿什么了!

国学经典作文 篇5

  国学,如夜空中的一颗明星,照亮了整片大地;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滋养了一方生灵;如春夜里的一阵细雨,滋润世间万物。

  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如果说国学是片汪洋,那么我就只是一滴牛毛细雨罢了;如果说国学是片森林,那么我只是其中的一片叶子而已;如果说国学是浩瀚无垠宇宙,那么我只不过是一只渺小的蚂蚁而已。其实我对于国学还是了解甚少,我所接触的只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罢了。

  第一次看国学经典的书,是那本百看不厌的《三国演义》。那时我八岁,处于拥有极强好奇心的年龄段,我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仍然被誉为名著,所以打算“探究竟”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内容烦琐,毫无趣味,可是我看着看着,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爱不释手:吃饭拿着,上学带着,连走路都想着。另外一本书,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国粹:《论语》第一次接触它是在六年级时,爸爸推荐的,我自然也读了,只是没有那么用心去读就是了。但它还是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记得最清楚,给我的印象也最深刻。《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菜根潭》教会我们要在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影子,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国学经典作文 篇6

  最近,我书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国学经典读本,虽然它个很小,顶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讲述的道理却非常适用。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俭,讲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朴素,而仲孙它却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讥讽他,而季文子仍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经过一番对话之后,季文子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仲孙它对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了很生气,于是让仲孙它闭门思过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孙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为榜样,季文子便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大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推荐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这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们告诉我们的却是大道理,我不仅会读书避的故事,还会试着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文,因为古人真的很聪明!

国学经典作文 篇7

  国学,就是指中国的知识;国学,也是知识的源泉。

  自打我学了国学以后,知识就增进了不少,说话时也常常运用一些成语,如:画蛇添足、一毛不拔、鞠躬尽瘁等,“背鼓上门—找打”、“飞机上挂水瓶—高水平(瓶)”等歇后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看似写景,其实并不是的。这首诗是在告诉人们:学习是无止境的,只要你愿意学总还是有的。

  我也有对这首诗的看法:知识是学不完的,但还是有的。诗中的“清如许”,就是在问:你学来的知识是有益的,还是对你有伤害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指书本是知识之源,但不能全部依靠,就像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样。所以读书前想要思考一下才行。

  国学,这两个含有重大意义的字,让国学经典陪伴我们走过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天吧!

国学经典作文 篇8

  我从来不知道,在我牙牙学语时,妈妈教会的第一首古诗就是汉语言的精华;我也不知道,独自玩耍时,妈妈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更不知道易学好记的百家姓原来也出自于中华的传统文化。后来,在老师那里,在课外书里,在电视里,让我明白,妈妈,为什么在我懵懂的世界里便播下文明的种子;老师,为什么在我学习的路上让我们又诵读又实践。这些言简意丰,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响着我。

  我从小喜欢诵读经典,我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便有了几分不同,老师们都夸奖我是最懂礼貌、最善良的好孩子。当同学们在下课尽情嬉戏的时候,我会捧着一本散发油墨香的书静静的读着;当他们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我会笑着去劝慰他们;当他们因为我游戏做得不好而埋怨斥责我时,我会一笑置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当他们有了困难而需要帮助时,我会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因为我不会忘记: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点睛之笔。当村里的孩子们守在荧屏前时,我会神游于故事中的精彩世界,当天色已晚,月光朦胧时,我还不忘手捧一本《增广贤文》渐渐沉入梦乡。因为喜欢读书,在无意中我的积累量多了起来。精彩纷层的语文课堂,总是我施展才华的好地方。不得不令其他同学瞠目结舌。老师提问“花有重开日”的下一句时,我会脱口而出“人无再少年”,他们哪里知道,在课余时间,我早已把《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等当成了我最好的伙伴!”

  是的,与经典为友,伴幸福同行,经典是我成长的道路上最好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背诵经典诗文,让经典诗文弥漫实验二校,飘逸到雅正校园吧!

国学经典作文 篇9

  国学,是涵盖了中国各种优秀文化精髓的学术。而国学经典,则是其中最优秀的文化精品,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成长一定要有国学经典的陪伴。

  小学时我读经典。《三字经》告诉我要懂礼仪,尊师长;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弟子规》则告诉了我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这些文字琅琅上口,让儿时的我爱不释手。在一遍一遍诵读的过程中,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变得开始明白什么是“孝”,什么是“规”。做人处事的基本法则,已经在我的头脑中成形。

  初中时我读经典。《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不能一味只读死书,也不能整天空想,只有将学与思结合,才能学到真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会了我“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下问为耻”的求学态度;“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让我明白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论语》中还有“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难怪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这些经典著作是一杯杯茶,唇齿留香、源远流长,那么唐诗就是一幅幅画卷,栩栩如生、不胜枚举。

  在这六百年间,就有不计其数的诗人涌现。有的描绘山水,悠然自在;有的描写战乱,豪迈奔放;有的思念家乡,孤寂凄凉;有的咏叹历史,见解独到。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简洁、押韵、生动、准确。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他对生活无所求的恬淡闲适。而其中的一俯一仰,通过一个“见”字体现了他不经意之间的动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陆游的赤胆忠心。而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更是在改了十几个字后才决定的。而有着政治军事才能的杜牧在《赤壁》里大胆假设,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正是因为这些,唐诗才被人赏读,被人视为经典。也正是这些经典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熏陶我们,让我们去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历史。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国学让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从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件小事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古人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

  都说学无止境,国学也是没有尽头的,而蕴藏在它之中的精华,恐怕我们穷尽一生也学不完。

  国学经典伴我们成长,与我们同行,它陪伴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永不衰落!

国学经典作文 篇10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夜空;她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沙土;而在当今,她似一个知识库,点亮我们的心灵。

  ——题记

  经典诵读,她像是一位魔术师,变化莫测,委婉奇妙,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都能触碰到她的芳踪……

  “漫步山间,潺潺的溪水踩着自然韵律的拍子,卷着红红的枫叶,击打在凹凸不平的石块上,叮叮咚咚、清清脆脆……”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飞珠溅玉的声音!我认为,这就是经典诵读特有的委婉、奇妙。

  自古以来,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本,从小,我们便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学会谦让,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明白坚持,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懂得回报,在将相和的故事中理解宽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教会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个个看似普通而又平凡的小故事,却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大使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滴水穿石的坚持不懈,滋润万物的慷慨无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水,便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美德最好诠释。

  小时候,我较为喜欢做的事莫过于捧着那本《唐诗三百首》诵读。诗词中的蕴味总能让我揣摩许久,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午后,丝丝缕缕的阳光穿过玻璃铺在书房的地板上,像是哪只馋猫不小心打翻蜜罐,洒一地金灿灿的甜蜜。我捧起《论语》,轻轻翻开阅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反复地读着,慢慢地领悟着。

  不知不觉中,我沉浸在洒满阳光的书房中,沉浸在那亘古不变的浓郁墨香中,流连忘返,无法自拔……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江海”,我们作为中华千千万万儿女的一份子,就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这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下去,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量就会大大。将国学经典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最璀璨的一颗星,照亮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