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观后感

时间:2022-07-19 17:50:1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通用17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通用17篇)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

  央视用一部大气磅礴、画面精良的纪录片,将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演绎出来,展现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十集的纪录片,每一集都舍不得跳过片头,总感觉那满天的繁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各种历史人物与故事的介绍,让我感觉到中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浅薄。

  片中结尾: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包括经济与文化,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我对历史不甚知晓,但却有着想要了解的心,此纪录片中,讲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从不知晓的人和事,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为,是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使在异国他乡,经历各种逆境的张骞,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鸠摩罗什,在被关押17年,仍未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还有那个历史书中的奢靡浪费的杨广,原来是一个胸有壮志致力发展经济的一代有为帝王,正如记录片中所说,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古人文化与智慧结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画,无一不是文明的高峰,看到窟中的古籍,被运往国外而震惊世界时,心中有些许的感伤和无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2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3

  对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河西走廊作为中原王朝对外扩张的一个窗口,见证了华夏文明与西域各族之间的交汇融合。我花了一周时间看完这部记录片,且不说叙事手法和BGM,就单单是用时间把人物的一生简单勾勒一下就会产生一种超脱时间的悲壮,就足以让人对历史产生足够多的敬畏。

  该片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沿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记述和再现的方法与纪录片《敦煌》相似,但制作水平却又高于《敦煌》。雅尼为其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和配乐与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气又变幻多端,音乐展开后那种宽阔的气势 , 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令人震颤流泪。河西走廊攫取了历史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这里既有张骞出使,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炀帝举行万国集会,吐蕃与蒙古会盟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这里,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这样的个体书写,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中想象性地还原历史、传奇,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这一切都直指河西走廊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政治、经贸、文化地位。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最后一集有一段整个路程的回顾,让人满心感慨。各个时期的人们在河西走廊上驻足,与它同生共息。这一段词也载满了我的所有丝路情: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4

  作者的文笔优美飘逸,但缺乏主线与灵魂,历史深入还不够。建议有兴趣的你可以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河西走廊》的专题片,带给人灵魂的共鸣和视觉的盛宴。

  不过依然感恩作者,也感恩这悠闲的假期,让我有时间、有眼福渐次展开《河西走廊》这宏大的历史篇章。回头凝望,在那久远的年代,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白雪皑皑的高山,深不可测的峡谷,河流、湖泊、海子,月氏、乌孙、匈奴……数十个少数民族,弯弓射雕,弯刀映月,一阵阵马蹄声踏破了静悄悄的西北黎明。

  丝路悠悠,驼铃漫漫,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物质和精神的洪流相向而行、川流不息。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历史文化辉煌耀眼,可以明照当下,可以指导现实并启迪未来。

  但愿有生之年,可以沿着这条路去走走,去触摸这两千多年前文化元素的热度,去探测这些文化遗迹的深度……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5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6

  上个星期天吃过午饭后,妈妈见天气很好,提议开车带我去河西转转,看看新建的青奥村。

  从我们家到奥体很方便,只要沿着江东中路一直往南走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妈妈不认识路,车上的导航也没能找到青奥村,所以我们只能一边开车一边找。过了奥体南门没多远,我发现马路右边好像有一个新盖的建筑,于是我让妈妈开车过去看看,噢,原来南京为了迎接青奥而新建的“南京眼”。因为那里不好停车,所以我们只能把车停在比较远的路边然后走过去。

  停好车,我们发现那边人真多啊,竟然还有大学生在那里举行课外活动,他们还玩起了比赛,我和妈妈也在旁边看热闹,我突然发现大学生的生活也是蛮好的。我们接着往前走,又发现了“南京眼”的下面新盖的南京保利大剧院,可惜我还从没去那里看过表演,希望以后有机会,爸爸妈妈能带我去看看。在保利剧院的前面还新盖了一幢大楼,从下往上看好高啊,妈妈说南京最高的楼是鼓楼的紫峰大厦,有机会我想去看看,和它比谁最高。

  “南京眼”在路边看的时候很近,可真正走过去,我发现是我想错了,不过这个建筑真的很奇怪,因为我看它一点也不像眼睛,为什么大家会给它起名叫“南京眼”呢,妈妈说,这是因为我们是从下往上看它,如果到了晚上,我们从远处望过去,就会发现它跟我们的眼睛很像,而且晚上有灯光的照射,会显得它更加漂亮美丽。

  我希望以后妈妈能多带我出去转转,让我看看不同的风景。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7

  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而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不是那句俗语中的河西,而是我的母校——肥城市河西小学!因为,我们即将迎来母校三十周岁的生日了!

  我们的母校自1983年建校以来,环境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简朴到规范,由不起眼到知名。当时的教学楼共三层,一共十个教室。教室里的吊灯摇摇欲坠,课桌上千疮百孔,板凳更是摇摇晃晃,黑板是老师凑钱买的,只有一张4k纸那么大,粉笔也是老师们自己用石灰烧的,用起来既伤手字迹又不清楚,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呐?现在,我的母校变得十分规范,学校有教学楼和实验楼各一栋,有二十六个教学班,学生有1700余人。学校环境更是焕然一新。教室里,吊灯金碧辉煌,课桌也是用漆刷过的,板凳改成了椅子,靠在上面十分惬意,黑板变得又大又亮,人工粉笔也闪亮登场了。教室外,花坛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微风吹过,亭亭玉立的花朵向学生们微笑,和他们打招呼;路旁,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为同学们抵挡骄阳。建校三十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我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谁是我们的母校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是园丁,是辛勤的园丁,是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园丁。许多老师在建校时就进了学校,那是的老师是那样清秀美丽,生着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然而,三十年之后,那些为了学生操碎了心的老师变成了脸上布满皱纹、身体臃肿、两鬓斑白的人。她们有的退休了,有的仍然战斗在教育一线。她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才换得桃李满天下。

  我们在这优越的条件下,无忧无虑的成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每天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上着一堂堂妙趣横生的课程。每天都嘻嘻哈哈,课堂都热热闹闹。我们比起那些在简陋不堪的教室中上课的学生,我们多么幸福啊!

  身为河西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小学生,我感到了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考一所好的学校,为我们河西小学增光添彩!

  感谢您,我的“河西”,我的母校——因为,我们在您的怀抱里,正健康茁壮地成长;祝福您,我的“河西”,我的母校——因为,您像妈妈一样,我们愿您永远年轻漂亮!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8

  小镇的美,仿佛一杯醇香的茶,需要浅浅地尝,慢慢地品。这里是我的家乡,一个隐在中国地图中的不闻名的小镇。她没有凤凰古城的浓重与神秘,也没有丽江古镇的清丽与唯美。这里没有青翠的岛屿,也没有蜿蜒多情的海岸线。这里所特有的,便是人们口中那“一年四季刮不尽的风”和随风袭来的沙尘。

  不时在身边听到诸如“再也不想呆在这个地方了”之类的埋怨,小镇的人们已然厌倦了这“并不美丽的家乡”。人们都向往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喜欢沐浴着醉人的阳光与清爽的风,而不是小心翼翼生活在这里,出门时带好口罩,稍有疏忽家中就会被灰尘侵袭……如果问一个人:“小镇有哪些好呢”,他也许绞尽脑汁也回答不出什么,但若问起小镇的不好,他定会挽起袖子,润润喉咙,侃侃而谈了。我对小镇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喜爱。她有属于自己的美,这种美是安宁、成熟的,仿佛迟暮的美人,虽不见了昔日光彩,但若细细观察,一笑一颦皆是万种风情。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镇的美,需要静下心去感受,去发现。小镇的美,美在岁月的沉淀。小镇用历史增添了她的底蕴。她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粒枢纽,河西走廊上的一道画屏。她无声的记录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宋、元、明、清诸代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保留下来的“水鸟天堂”——鸳鸯池、被环抱于山谷之中的圣容寺、保存完好,气势磅礴的汉明长城以及河西古县,骊靬要冲——骊靬古城……它们仿佛古树的年轮,向人们展示了小镇所走过的岁月。经历了繁华与落寞,剩下的,是岁月带不走的沉稳与厚重。

  小镇的美,美在她的自然、真实。没有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也没有五彩缤纷的商业街,小镇有楼房,也有宅院;有沥青马路,也有片片麦田。它们与蓝天白云相伴,被远处那朦朦胧胧半隐在云气中的山环绕着。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又相映成趣,使得小镇仿佛略施了粉黛,美而不艳,恰到好处。今年小镇的雨颇多,那淅淅沥沥的雨一场接一场,将山的轮廓拭得更加清晰,麦子也在雨的滋润下昂起了脑袋,饱满又有活力。

  空气中夹杂着泥土与嫩草的清香——“好雨”带来了夏天的味道。我喜欢雨,更喜欢小镇的雨,它为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小镇的美,美在她的温馨、和谐。人们的生活节奏算不上快,但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亲吻大地时,崭新的一天便开始了。上班族和上学族精神充沛地昂首阔步,与迎面而来拎着鸟笼的老爷爷微笑问好。

  广场上,老奶奶们英姿飒爽地舞着剑,身体硬朗得很呢!鸟儿欢快的叫声,剑划破天空的声音,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编织成了小镇清晨的旋律。夜空的帷幕缓缓落下,稀稀疏疏的星光与朦朦胧胧的灯光遥相辉映,将小镇笼罩在静谧与安详之中。母亲轻轻拍打着孩子,哼起了摇篮曲。那温柔空灵的声音乘着月光,远了,远了……这便是小镇的美,家乡的美。我热爱我的家乡,爱她的朴素、平淡。我是她的乳儿,必定会爱她、敬她,用智慧为她织件华袍,用真情抚平她双颊的皱纹,用勤劳和汗水来报答她!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9

  去河西,啊?

  我是否在做梦?丝绸之路上寻觅塞北的诗歌,塞北的粗狂,塞北的空旷,塞北的荒诞……

  我,我最亲的表弟,半夜时分就驾车从兰州疾飞,先到武威,随之就冲入了我向往已久的河西,我在地理书的彩页上忘情欣赏过的陇上明珠。后来从电视的屏幕上飘影而过的河西画面,又一次萌发思恋,她是昭君出塞是一路飘散的泪珠,还是汉武帝挥戈征讨的大汉铁骑的马嘶弦响,是浩瀚的沙海,还是无比绿意盎然的大小各异的绿洲,是梦中都响得响脆而悠远的驼铃,还是小麻驴拽着的小驴车和赶车的老头……都诉说着这千年粗狂而豪迈的诗风。

  我这个山村娃娃总觉得,西北的美景,多在乡村。

  武威市东北角的民勤县,是我品味沙漠小镇风情的第一杯烈酒:民风淳朴,我们发农药,我们没到一处,店主都热情招待,把当地最好吃的人参果和甜瓜,端给了我们,来自陇原之东的客人。民勤,给我最大的影像就是,大多数妇女,在盛夏时,尽然头裹厚包巾,口戴厚厚的口罩!一时风起,沙尘滚滚,她们的行头就排上了用场,阻挡风沙的袭击!

  我们发了货,在归途上也遇上了沙尘暴:漫天沙烟雾蒙蒙,太阳也黯然失色!恰如陇东秋雾四起,所有车在沙雾里,慢行,不敢加速,眼见的不足五米路面!老王师傅也快速摇起车子的先前大张的玻璃窗,打开雾灯,手握着车档,脚踩着刹车,眼盯前方,神情好严肃!车内的气氛好静,马达声,好亮,我们的呼吸声也是彼此听得挺清晰!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0

  清晨,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外公外婆一家人吃完早餐不急不忙出发,开始今天的行程。 我们来到了河西新城,开车到这里只需半个小时,很近很方便。经过青奥会后的河西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道路宽广整洁,高楼造型别致,一切井井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在这里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了有轨电车,它的形式介于公交和地铁之间,站台也很独特,让我看了新奇不已!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鱼嘴湿地公园。

  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映衬着花草丛生,不远处矗立着壮美秀丽的长江三桥,江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好一番美丽的景色。这里没有拥挤和嘈杂,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运动休闲,而且公园内到处是长椅,累了随时可以休息。一个个木亭台在芦苇荡的掩盖下,显得越发神秘端庄。我们一家人沿着江边栈道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享受着这份惬意。偶尔有微风吹过,一丝丝清凉扑面而来。秋天真是个适合外出游览的季节啊!我们走走停停拍拍照,好不暇逸。 随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南京眼。南京眼大大的造型很可爱,在它的下方的桥上行走着三五成群的游客们,这一幕就像是南京眼正在俯视过往的人群,十分有趣。在桥边,摆着一个青奥吉祥物lele的大雕像,我还与它合了个影。在南京眼桥上看新落成的保利大剧院既壮观又漂亮,十分大气,不知是谁想出了这样的设计,真是让人佩服!

  这里还有青奥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了解更多的青奥知识。我想,南京眼这么巨大,说不定它能看到整个南京的一举一动呢! 我们一家人在漫步时,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租个供游人观光的车子骑,爸爸拗不过我百般撒娇卖萌,答应了我的请求,终于如愿以偿喽!我打起120分的精神,主动请缨当控制方向的驾驶员,让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轮流乘坐,体验随时可能从车上摔下来的奇妙感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刺激。我驾驶着车子沿着附近先绕了好大一圈,技术渐渐熟练起来,而他们四个大人则成了我的实验品。这个车子很重,又不是电动的,要像自行车一样完全靠人力踩,所以行驶起来很费力。没过多久,爸爸腿就酸了,但孝顺的他又接着改为在后面给我和公公婆婆推车助力,想当个男子汉真不容易啊! 还了车子,我们一家老小又驾车原路返回了。这一段滨江风光带很让人喜欢,这样的行程老少咸宜,也推荐你们哦!陪着老人,领着孩子,常出去转转......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1

  不久前有位同学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敦煌莫高窟里都有什么?”

  我沉思了许久,终于给出了我认为最合适的答案——佛。

  而这次的敦煌行,更让我真切地触到了答案。故地重游的余兴让我再次细细地端详这里。

  远远望去,整座石窟正安详地倚在砂石上,漆成朱红色的木柱恰似袈裟上的缕缕金丝,那一眼眼漆黑的石窟仿佛都在静静地诵唱。当古天竺的梵文一路载着经卷颂到东方,它便改变了这里。当宽厚包容的中华大地接纳了这一尊尊土石的灵魂,它也未曾想到自己会改变这种信仰。这份信仰和创造它的人民一样顽强,和繁衍它的土地一样坚韧。未必每个人都会去烧香拜佛,可他的温和,他的谦恭,他的豁达和他的一切可效之处都已经融入了这里的天空,原野,民族。

  走近些,细细抚摸阶梯边的栏杆——它是水泥浇筑的,原来的石栏早已被岁月风化殆尽——我莫名的想到了家乡的长城,经年累月的猎猎西风不断地切削着它,与土坯并无二致的墙体也被庄稼汉轻易刨开,如今剩下的断壁残垣,可曾记得力御外敌的荣光?

  这里保留了几个特殊的洞窟,没有惟妙惟肖的佛像,没有风动满窟的壁画,只留下残缺的衣袖和墙体上粗暴的刻痕——大英博物馆里收藏了英吉利军队劫掠来的珍宝,那些斑驳的“中国古代石版画”正是带着与这里同样的伤痕离去。洞窟的泪渗出,很快结成同样斑驳的`泪痕——我不相信那仅仅是盐渍,我只知道它的确会流泪。

  无意再去细观“飞天”,我走了出来。恍惚看到,满地尘沙已不完全是金色,而是散布着前人留下的点点腥红,远处的沙丘也已不再沉默,那分明是先祖英烈的遗躯。

  风起河西,遍漠黄沙不为扬!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2

  河西走廊这片土地最大的特色就是两千一百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那次战争就是“河西之战”。河西之战的胜利,迫使匈奴一步步走向衰败,同时也使得这片土地一跃成为地理坐标性的一个地方。这片土地雄风遒劲,气势凌然,沙漠与绿洲同在,丹霞与芦花并存。这确实是人间奇景。然而,穿过这绚烂多彩的人间奇观,我深刻的感受到的,却是制约河西走廊发展的焦心和忧虑。这个焦心和忧虑就是干旱缺水。“我的一个族弟,因浇水与人斗殴,致死人命∕他的父母至今每天翘首村边,盼儿回归。”这是我在《河西走廊的岁月》组诗中的句子,也是对那个事件刻骨铭心的记录。水,成了阻碍河西走廊发展的不治之症。

  其实,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不是这个样子。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有一条非常出名的水系,叫弱水。

  弱水出祁连。祁连山山体庞大,幅员辽阔,纵横千里。祁连山峰顶终年积雪,山下湖泊密布,溪流潺缓。大约三千年前,河西走廊还是一片茂密森林蔽日、牛羊遍地成群、珍禽异兽杂相混居的原始旷野。之后,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内蒙古高原沙化南袭,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河流和湖泊渐次消失,降雨量逐年减少,森林面积骤缩。于是,河西走廊慢慢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弱水是一条神性的河流,也是一条神秘的河流,更是一条神话般的河流。传说中的弱水被一个叫地蟒和另一个叫夜孙鸟的怪物把持着,它们专做一些害人的勾当,所以其水孱弱不堪,连一片羽毛都漂浮不起,行人根本无法穿行。但事实上弱水决不是这样。弱水流域良田万顷,房舍稠密,鸟叫蝉鸣,行人互礼。近年来河西走廊出土的一些灰坑和文物证实,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事实上,历史上的弱水是非常出名的。但现在的弱水却默默无闻。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条河流更名为黑河。

  黑河就是弱水。弱水是黑河的孩提岁月。弱水为什么更名黑河,现在已无法得知。但称呼上的更改,导致概念上的错乱,名称上的变化,使得记忆中断。因为弱水是一条茫茫水系,而黑河则是一条河流。弱水像一首古歌,黑河则是一首流行音乐。

  有关弱水的记录,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过出现。最早记录这条河流的是《尚书?禹贡》。《史记?夏本记》、《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山海经》等书对这条河流均有记录。这些书各有侧重,但对弱水的陈述基本一致。“弱水”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来历和意思呢?弱水真的是因为“其力不能胜芥”而得名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感到迷茫和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潜意识和多年来对弱水的关注里,最终还是倾向于古人把浅而湍急、不能用舟船只能用皮筏过渡的河流称之为弱水这一解释。其实,弱水是可以行舟的,只是其水域宽阔而水位浮浅,落差大而水湍急不易行驶船只。弱水汤汤,全长八百多公里。

  弱水的源头有很多,大多在张掖境内的祁连山里。有关弱水的传说和记载也很多,最经典和流传范围最广的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禹……导弱水至合黎,余波入流沙”和《西游记》“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记述。这里也明确的告诉世人,弱水就是甘肃境内祁连山流往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这条河流。再后来,《红楼梦》的作者不知怎么突然毫无来由的冒出一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句子,让弱水再度盛名远扬。这里的弱水,已由具象的水系名词转变为抽象的定向量词。这也使得很多红学专家被这一句言辞清晰的话语搞得云里雾里。

  弱水就是黑河。这条河流大禹来过,老子来过,西王母来过,玄奘师徒也来过。这个人和神都来过的河流,我却未曾近距离的走近过——不,我也来过。那是多年前,在弱水的其中一个源头焉支山里,我曾经无数次的开怀畅饮和尽情濯足。现在想来,能在一条河流的源头生活和经历,也是生命的一次奢侈之举。

  提到黑河,就不能提及与这条河流有关的几个民族和黑水故国。黑水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岁月了。据说黑水国因近旁黑河而得名。最早在黑河周边繁衍生息的民族应该允、羌、乌孙、月氏和匈奴。黑水国建于何时?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哪个首领所建?部族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战争和厮杀?辉煌时是何等的威武和豪迈、逃离时又是怎样的嚎叫与哭喊?茶马互市的交易如何有趣有味?异域风情的景致怎样绚烂唯美?等等,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从那座故城的遗址规模和出土的瓦当陶器我们可以得出,黑水国确实是同一时期河西走廊最大的一个国家。其市井之热闹繁华、交易之丰富精彩、物种之怪异炫目,就连中原王孙贵族也为之羡慕不已。

  弱水消失了。这条神话般的河流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时断时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黑河。弱水流经万年,其广阔流域,诞生了无数个村庄和城镇,走过了无数个将帅和征人。我想,弱水河畔应该有过一些古风古曲和乡韵歌谣,定然也发生过诸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美好故事。只是,那几个民族都没有文字记录,那几个消失了的民族,也就没办法口口相传下去。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3

  河,从北而来,向南而去,于是有了东西两岸,我家就在河西。

  两岸原都有河堤,土筑的,很高。堤两岸的人谁也瞧不见对岸的房舍,曾流传过这样一首诗:

  大盘石上有芳芬,少女捶衣柳失魂。

  忽抬头处东边堤,只见炊烟不见人。

  但后来河东的堤没了好长好长一截,于是河东的人往堤上一站,就能把河西看得很清楚,不在是:"只见炊烟不见人"了。

  我常站在堤上往河东看,河东是个繁华的地方。

  在原来应该是河堤的地方,立着一排漂亮的小洋房,白壁红顶小院墙,总让我想起童话里小王子的城堡。在这些楼的夹缝里,我看到的是河西从不曾有,也永不会有的热闹:人如潮涌,车水马龙。

  河其实不大,只不过是细水长流,很柔很弱,我长这么大,还从未见它发过怒。河面很窄,会凫水的人一个猛子就过去了。河上终日漂着一叶扁舟,属于河西的。曾有河东人说要在河上架座桥,河西人却说渡船挺好的。仅咫尺之内,两岸人却很少来往。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河只隔,差别却是天上人间。

  西边究竟是怎样的呢?淡。用这个字最好,就像白瓷碗中的白开水一样。青一色的瓦舍,篱笆鸡圈,土坯猪窝,大事不惊,小事不动,路上相逢永不变更一句话:“吃了吗?”明明贫穷潦倒,一堤的树,死活不肯砍一棵。有事无事拿花苗草籽到处栽,到处撒。我以为那是很无聊的。小时候我向往的是河东美味的冰淇凌,奇异的电动车,夜间照明的霓虹灯,节日喜庆的火树银花。而每当我嘴角谗涎着明黄油炸鸡,耳边萦绕着东岸传来的火爆的流行乐曲时,河西只有一个垂了些胡须的老头推了把掉漆的自行车,在曲折的土道上叫卖着那土的掉渣的名称“饴高糖”,我不很理他的。小时的我向往的是繁华,而在河东灯红酒绿的映衬下,除了那一堤杨柳,河西只是一片荒凉,一片冷清。我一直渴望渡过那条河去,我讨厌冷清。

  如我所愿,有一天我过了河,走进了繁华,自觉是扬眉吐气的,我在那里求学,然后求发展,心里想着纵情于物,快乐无比的境地。

  可是海市蜃楼呀,只有在空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分完美,现实中毕然会扭曲破碎。

  忍耐,在忍耐了一千多个日夜后,我又回来了,带着一身尘土,满心疲惫。冷漠割开的伤口,渴望温情的抚慰。我回来了。河西依旧平静,再听到温和的三个字“吃了么”,就忍不住委屈的想哭。我原是乡村的小鸟,飞不上林立的大厦。

  春天又来的时侯,一堤嫩草,散缀着些各色花,引来种种蝴碟和着依依杨柳翩翩起舞。我闲步在月下,念着白居易的诗:

  最爱湖东行不足,緑杨阴里白沙堤。

  只不过湖东变成了河西。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4

  喜闻河西有轨电车在上个月便开通了,很早就想去坐坐,但在听说等一班车需要40分钟,只好悻悻地放弃了。但是这次,我看了电视上的报道后,我决定去乘乘,瞧那干净的地面,蓝色的坐椅…据说还是在草地和马路上建设的铁轨呢!

  终于,昨天,我和爸爸去坐了河西有轨电车。刚刚进车厢我就被窗外的风景给吸引住了,只见窗外耸立着几座河西的高楼,我再通过前面的窗户一看!果真看到了两条铺设在道路上的铁轨,看来,真的是在草坪上开的!再看看周围的窗外的风景,高楼林立,而车厢整体有点像我们南京的地铁呢!

  电车开动了,随着车辆的移动,窗外的风景也在快速地移动着。伴随移动,我看到了风格独特的青奥会议中心,气势磅礴的南京眼,简单明了的青奥村…随着电车渐渐驶离河西中心地带,走到了偏远的农村,那里是绿油油的一片,孕育着生机,我也在远处看到了南京的大胜关铁路桥与长江三桥。

  80分钟的电车体验很快变告一段落了,相信南京现在能有有轨电车,将来一定会有空中电车的!我等着那一天!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5

  一阵雷雨过后,天一下凉快了好多,吃过晚饭,我们全家来到长青公园散步 。听妈妈说,以前这里是一条挺脏的河,去这里玩的人们很少,但经过工人叔叔们的装修之后,河西桥两岸不仅穿上了新衣服,变得更漂亮了,也成为饭后玩耍的好去处。

  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河西桥的两岸,看到柳树挺直了腰板,绿色的长发随风摆动。草坪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衬托得花儿更美了,引得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可爱极了!

  河里的荷叶一个挨着一个,还有顽皮的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像是在玩捉迷藏。一朵朵的荷花立在河面上,花瓣红里透白,美丽极了!我最喜欢荷叶上面的小水珠了,圆圆的小水珠晶莹剔透,风轻轻地一吹,小水珠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在荷叶上跑来跑去,特别有趣。

  傍晚这里是最热闹的了,到处充满了欢乐。人们来到这里,有的听音乐、有的跳舞、有的打羽毛球、还有的和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人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也让我更懂得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了。

  今天晚上,玩得特别开心。我看见孩子们笑了、大人们笑了、山城也笑了!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6

  我上次去爸爸的学校,坐11路车到了终点站,一下车,就被岱河西湖的美景吸引住了。

  岱河西湖并不大,但是水很清,清的能看见戏耍的小鱼。湖面上有两座精心设计的白色的九曲桥,就像两只白色的巨龙横卧在湖面上。听爸爸说,每座桥都有九个弯,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九曲桥。

  走过九曲桥,就来到了湖中心的凉亭,它是六角形的,有四个红色的圆形的柱子支撑着,横嵌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人越看越想看,老人可以坐在石凳上休息,观赏周围的风景,儿童可以在亭子里看书、玩耍。

  站在凉亭往西看,能看到一个“心”形的水上花坛,周围栽着垂柳,柳枝与水中的倒影连成一条直线,一阵风吹过,柳枝随风摆动,十分的优美。花坛里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花,红的、黄的、紫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花朵在微风中点头微笑,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岱河西湖真美啊!我喜欢岱河西湖。

  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7

  吃过早饭以后,妈妈说今天没有事,可以带我出门走走逛逛。

  原本打算去中华门城墙上去看奥运火炬传递的。却因为下错了地铁,我们一路奔到了河西奥体中心站。我们随着青奥会自愿者的人流,从地铁一号线走了出来。一辆停靠在绿化带草丛里的小火车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这就是南京城最新开通的代步小火车呀!

  这辆轻轨小火车大约有2节地铁车身那么长,只是好像比地铁的车宽稍窄一点儿,它身穿雪白的金属外衣,崭新的玻璃窗上还折射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整体看上去像是一艘整装待发的远洋汽轮,非常神气。在小火车的前方,2条铺设在绿草中的铁轨若隐若现,连绵延续着伸向远方。

  我和妈妈上了车,原来这辆车今天试运营,还是免费乘坐呢!怪不得这么多小朋友。要发车了,身穿空乘人员服装的列车员走了进来,4名男性乘务员认真检查了一下车厢的各个部位,最后坐进了车子最前方的驾驶室。又上来8位女列车员分别站到了列车上的4扇门左右位置。我没有座位,听说这是一辆观光旅游车,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赶紧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做准备。

  小火车终于开动了,开始的时候好像还没有自行车的速度快呢!渐渐地,就能行驶的和小汽车一样快速了。神奇的是,这辆轻轨小火车能转弯还会等红灯,我们站在小火车的车厢里感觉非常平稳,我还能正常的喝水呢!窗外的高楼大厦不断地向后面退,跟坐地铁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比地铁慢一点,服务要好一些。

  列车行驶到奥运村站,我们到站了, 于是下车在附近玩了一会,因为奥运村要举办青奥会临时关闭了,我们只好又坐上小火车原路返回,只能在列车上欣赏下奥运村那2栋高耸入云的奥运楼了!

【河西走廊观后感】相关文章:

烈火英雄观后感观后感06-03

超级战舰观后感-观后感03-10

小孩不笨观后感-观后感03-28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观后感04-13

《狼图腾》观后感-观后感03-02

宫崎骏风之谷的观后感-观后感10-19

圆明园观后感模板-观后感10-19

画皮2观后感-观后感01-10

美丽的大脚观后感-观后感01-23

宇宙与人观后感_观后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