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观后感

时间:2024-02-16 15:00:41 偲颖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梁祝》观后感(通用10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祝》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梁祝》观后感(通用10篇)

  《梁祝》观后感 1

  悠长的假期,闲的无聊,翻出旧电影看看,便挑中了徐克。

  上午优哉游哉的看了《花月佳期》,吴奇隆和杨采妮这对组合虽说样子不算登对,但是却有别样的花火。《梁祝》也许小时候看过,也记不清了,管他呢,特意找到粤语版的出来。总算发现,香港电影,不懂粤语真是个莫大是损失。翻成普通话,总是缺点味道的。

  言归正传,电影已落幕,心里却一直隐隐心疼。我在心疼什么呢?

  看武侠片的时候,很喜欢女扮男装的耍的男主团团转的桥段。虽然非常清楚只有瞎子才看不出来如此美艳的女子会是男儿身,但是仍乐此不疲于欣赏这样的游戏。

  这次轮到杨采妮来演绎这个感动千年的故事主角。说起来,她也不算是个标准的美女,即使在电影里女装的打扮也未必多么倾城,恰恰是这样,更衬出整个基调的清新爽利。

  他是从什么时候发现身边的他原来是“她”的呢?好像电影没有明说,我也很想知道。

  不得不说,徐克确实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把一个老故事,说的仍然动听。里面的每一个角色,个性鲜明,说起来,好像里面没有坏人。

  把梁山伯整怕了的亭望春,整天摸来摸有点恶心,但是我依旧喜欢这个为所爱像随时准备战斗的豹子的小白脸。管家,也不知道是不是管家,本来他的脸的平面的,都没注意到原来连这等角色都是老戏骨。在梁山伯的墓前,他小心的用袖子擦拭他的墓碑,在小姐消失的时候,悲恸的大哭。这是个善良的老人,我猜,也许他在梁家一不小心就待了一辈子,这个他天天叫小姐的人,早已被她看成自己的亲人,才会爱屋及乌。这种感情,大概远远胜过那个成日涂脂抹粉的被她叫做父亲的人吧!

  还有很多,比如院长夫人,比如祝英台的母亲,比如梁山伯的母亲,没认错的话,她好像是梅花烙里面吟霜的妈妈诶!仔细看的`话,真是惊喜多多!连那个老夫子,都被演绎的迂腐到可爱。

  男主呢,彼时24岁的吴奇隆和此时42岁的他,模样愣是没什么大变化,不得不让人各种羡慕嫉妒恨啊!可是时光毕竟不会把任何人落下,那时的他,没有爆红之后的落寞,没有结婚离婚的纠葛,他还是眼神明亮的小孩。所以,可以原谅他青涩的演技,技巧太多便匠气,如此这般反而更易打动人心。

  那我在心疼什么呢?

  祝母说,他们相识不过半载,感情不会太深。可是那半年是怎样的半年啊!一起头悬梁,一起一碗水相隔而眠,一起罚站,一起分食,一起干活,一起看过那么多的风景,如何会不深。徐克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有在剧组做过布景美工之类的工种,每次看他的电影,画面是一大享受。这次也不例外,在山林间席地而坐,摇头晃脑的读书抚琴,想想都觉得人生得此何憾!如此美景之下,感情又如何会不深?

  爱看电影,大概是因为,入戏,也是一中人生体验吧!人活一世,电影却可以带人历练各种人生。我终于知道自己在心疼什么了。

  《梁祝》观后感 2

  昨天晚上,喜欢上网下军棋的我,由于连续遇上几个“破棋篓子”,气得我浑身发颤地关掉了电脑,没好气地打开电视机,当翻到cctv-11时,惊诧地锁定了频道,因为正在播放范瑞娟、袁桂芬主演的越剧《梁祝》的电影版。随着“十八相送”的优美表演和越剧呢哝的唱腔,我恼火的心慢慢的静了下来,渐入佳境。

  影片高|潮“化蝶”的到来,我的心海不由自主的飘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余音袅袅,泪水不由自主地充满眼眶。品味着越胡的演奏,一点也不逊色于小提琴的凄美,而且多处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完《梁祝》,辗转反侧的我,思绪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过长江,飞过了里下河平原,来到了大圣故里,我的家乡—连云港。回想到少年时观看《梁祝》的情形。

  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部电影在一个大队连续放上几场那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影片。就像我们大队出嫁的姑娘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高兴时还要住上个把月,不问娘家同意与否,而且每次放映前都要来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还要放映十几分钟的《新闻简报》,其实那哪是什么新闻啊,有的甚至是两三年前的事,最后影片开始之前,还要再来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后才开始影片的正式放映。

  可放映《梁祝》的那一天却不一样,放映员一反常态地在麦克风前,先后三次通知今天没有加映,所以未吃完饭,我就推掉饭碗,端起小板凳,一溜烟跑到社场(不是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其实就是生产队晾晒五谷杂粮的场所),早早稳稳当当地端坐在前几排,其实这种心理完全没有必要,露天电影,就算你坐的远一点,偏一点都能看得到,听得清。

  由于当时我只有十一二岁,对电影里描述的爱情也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对影片的内容毫无兴趣,但是越剧的曲调和唱腔深深的吸引着我,说其是天籁之音,一点也不为过。与其说那一次我是在看电影,倒不如说我是在听电影。范、袁二人的演唱委婉动听,我小小的心灵里:这越剧怎么这么好听啊!听惯了家乡淮海戏的我,初次听越剧简直像在梦中步入仙境;但好景不长,随着影片高|潮迭起,我发现身后不时传来抽泣声,而且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

  我不耐烦地向后瞄了一眼,看到的不是一个人在擦鼻子,抹眼泪,众怒难平,我只能把小板凳搬到离音箱近一点的地方,可还是不行,当影片放至“化蝶”时,场内竟然有好多人在嚎啕大哭,简直听不到电影的声音。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们为影片而哭,还有两次是以后放映的《苦菜花》和《望乡》。

  放映后,我试着问了好几个哭的人“你们为什么哭啊?”有的说是为了“呆头鹅”梁山伯哭;有的说是为了祝英台的聪明伶俐、爱情忠贞哭;有的为自己不能够读书哭;有的`为没条件让孩子读书哭;更多的是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被越剧的唱腔、曲调渲染的淋漓尽致而哭。

  第二天晚上在社员的强烈要求下,放映员连续加映了两场,放映前妇女主任交给我和另一个小伙伴每人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要我们把影片的唱词全部记录下来,应急的办法是我俩轮流各记一句,等到第二天再重新整理,这一次放映较前一次要平静些,但仍有人在小声的抽泣,在抹眼泪。

  等到上学时,许多同学都转抄我俩记录下的唱词,一时间大街小巷、路上行人、田间地头都会不时传来越剧的莺回鹂转,甚至我们的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还教唱过我们“化蝶”里的精彩片段。

  这可能就是我对越剧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梁祝》观后感 3

  花瓣落,一曲幽怨诉情殇,夜风低咽,绿房深闺,悄,春又老,瑟瑟东风独自凉,小窗依旧,幽深巷陌,谁解幽思如许。书声,蝶语,从琴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梦却不知今昔是何年……

  喜欢在静静的夜晚,把心情放飞在吹拂的微风里,任凭满天的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闭上眼睛,聆听一曲《梁祝》。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菊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有仅仅几弦间。有哪壶陈年佳酿比这曲子更醉人,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琴音款款,一首引入泪沾襟。

  喜欢《梁祝》是在很小的时候,总是跟着大人赶着场子去看电影《梁祝》,如今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多么经典的画面,双眼对视里,能够看到那不舍的爱恋,雨儿轻轻飘洒,天色幽幽暗淡,一个煽情潸然的分手季节,指尖从掌心里划过,心里一下子空空如也,最宝贵的东西不见了,生命的意义没有了。当泪珠从眼睛里诞生的瞬间被强制的化成青烟,一个个午夜梦回里无数的缠绵遥远的成了前世的记忆……一幕幕的情景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梁祝》情结!

  多少的梦想,多少的许愿,多少的誓言,都在一个个白天和黑夜的轮换中淡淡抹去,风化了念想,风干了眼泪,人如果了没有念想,高寿百年又能够怎么样呢?徒然把生命延续,没有人知道你快乐,其实你也未曾真正快乐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是鲜活的生命,烈焰里飞舞着爱的精灵,就算三十六岁死去也胜过百年。情深深深雨濛濛,廊桥遗梦千古幸哉?还是千古恨?

  在某个下雨的黄昏,电视里清脆的筝音,伴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忽然共鸣,因为那流传千古的凄美绝伦的故事太熟悉了,彩蝶的双双飞舞仿佛从另一个世界翩然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幽怨动人,小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于是知道小小几弦能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

  淡淡的月光下,响起了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它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这琴弦,诉说这千古流传的凄美得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闭上眼睛,全身心沉浸在这熟悉的旋律当中,思绪随风飘拂,在这渲染的尘世倾听这来自天籁之音,心随灵魂上升上升……不觉泪湿双眸,情融其中,我沉醉于这个一尘不染的美好境界,如浸润细雨蒙蒙的花蕾,挂着晶莹的露珠……如歌如诗,如梦如幻,如云如月、如水如烟。

  我听呆了,虽然我没有欣赏音乐的天赋,但故事太熟悉了,熟悉的很小就印入脑海了。我把这千回百转、丝丝入扣的旋律和曾经看过的电影镜头相印证,节奏的疾徐,情绪的张弛,我已能准确的辨别出那一段是同窗共读,那一段是十八相送,那一段是楼台相会。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我被梁祝之间的痴情所感染,曲未终时泪以流满面。思绪随乐曲轻轻摇曳翩翩飞,仿佛这丝丝入扣的旋律在那串串玉珠,条条银丝之间缠绕盘旋……

  雨过天晴,一道美丽的彩虹飞跨苍穹,一双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撼人心扉的主旋律又响起来,说不尽如梦佳话,似水柔情!这悠扬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在这个静静夜晚,乐曲千回百转飘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云,几许拂面的微风,然后一股柔柔的伤感迎面扑来……

  看繁花落尽,心却是一片凄凉,一片悲壮美,良人垂泪唤蝶飞。夜色迷人入梦乡,花谢景凋心满是殇。清音若水,月光如华,流光溢彩,星光闪烁,心却满是殇。一曲梁祝演尽人间多少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今生缘未尽,来生再续前缘,心是殇,泪欲滴。晚风吹残凉袭袭,心悲心殇心难眠,一首蝶恋花唱尽多少悲壮之美。心伤夜徘徊,忘乎所以浑然不知繁华已逝,美景不复人亦是不复。看尽多少尘世悲欢,心却日益枯黄,不为尘伤却为人殇

  梁祝!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音乐,如水。暗香浮动。穿过梁祝翩飞的花丛,所有的柔情纷纷化蝶。一卷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间游弋。一声沉雷,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与死长眠的时空。一座孤坟,茕茕孑立,打开一道长长的思念。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人醉了,梦亦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多情的蝶儿哪里肯离去,依然守候在记忆里,编织着亘古的缠绵和凄美。在这翩飞的.蝶舞中,是谁在爱情的史册里,留下了那最经典的一页?

  琴音迷离,一个个音符的跳跃,倾诉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幽怨的旋律,潺潺凄诉生死的盟约。双飞之蝶,泪流成河。情到深处,命定的情缘,萦绕琴弦。梁祝!千古的绝唱,不可承受的痛。爱情的幻象飞舞。一把把忧伤的小提琴,倾诉的岂止是一线情缘?蝶,我的蝶,今宵你将栖息何方?

  拂开尘封,记忆纷涌而来,感叹荆棘铺满路途,刺破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洒下满目殷红,在岁月的河床上悄悄滋长、蔓延。多想,和一曲命运的交响,伫立于无人的旷野,聍听落叶与秃枝诀别,舞蹈风与雪的缠绵;祈盼你澄明的双眸,在冷寂中娓娓铺展,为我装下彻骨的冬寒。我嫣然浅笑,无视零落的繁花,痴痴的念想,以及那飘逝在风中的婉约年华,轻拈飞雪,吟一阕月影梅香。于是,在那个叫做天涯海角的地方,我拥有了一片海阔天空的世界,沙滩、潮涌、繁花、绿树、芳草、斜阳,我自由地、惬意地,沉醉在我心灵的净土里,轻歌曼舞、浅酌低吟,一如我梦了千百次的那般模样。

  就算蝴蝶飞不过沧海,我仍然试着在这烟火繁华的尘世,奋力飞跃那人世间的牵绊,与你相守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朝朝暮暮。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不管这座城池是否繁华,是否雄伟壮观,心上早已开出了一朵圣洁的蝴蝶兰,千帆过尽,落进轮回的渡口,与其不期而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寒冷的冬天已远去,春天的花朵即将盛开,一切美好都将因为这个春天的到来,而明媚起来。

  我们定会相依相偎,织成一张细腻的情网,阻隔一切凛冽的世风俗见,我要与你,柳前花间共缠绵,只因爱永远是人世间唯一的神话。

  就让那凄婉的音符从指间流淌,弦声拔动的是我的相思;弦声走过的,是我一生的寻觅;弦声飞舞时,便是我追随之日。如果焚尽容颜,青丝成灰,还不能换回春天,那我宁愿化茧成蝶,与你双栖双飞,飞越沧海桑田,千年又千年,任爱在雪中飘飞……

  那缠绵亘古的痴情已与山水共存,已于日月同辉……

  《梁祝》观后感 4

  夕阳西下,独倚楼头,远山遮隔,正好阻挡了我的视线,斜晖下脉脉流水,寒蝉凄切,落花如雨。

  倾听花落,眺望远山,飞絮有如绵绵细雨般随众随分。我的思绪随着碧水绿波东流不断。

  耳畔悠悠地传来几声萧鸣,正是那首耳熟能详的《梁祝》,一首乐曲娓娓道来,婉转悲切,仿佛在诉说那个千年的故事,不禁牵绊住了我的.思绪。

  前不久有缘得见了那一部经典,感触良多。

  春归花落,似水流年,韶华易老,当年的红颜早已逝去。而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这个凄艳委婉的民间故事,影片一部部,情节不知改了多少,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一段千古情缘,是那个凄寒的经历和那永不变更的结局。

  这部影片向人们诉说那个神话,成功地运用环境渲染悲凉气氛,配合着悲泪沁纸的旋律,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知到离别,喜悦和悲伤,辛酸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前半段讲述了梁祝相遇,草桥结拜,同窗数载。没有太多的悲切,被欢笑所占据。

  随着影片进入后半段,基调由轻松愉悦逐渐转化为幽怨无奈。

  影片运用了以景言情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楼台相会,长亭泣别等多处经典。

  楼台相会中,月光显得越发明亮,而这明亮恰好衬托了天空的昏暗,月凉如水,看上去更有几分凄清。风拂桃杏,绰约多姿;人不如花,孤寂自守。

  长亭依依,人如飞絮,随风飘散,相见无期。离别在即,黯然神伤,执手相顾无语,惟有泪眼相看。两岸垂柳拖着千丝缕,无计系行舟。

  残花中酒,一场愁梦,更谁劝,啼莺声住?马嘶寒林,雨打琼花。转思作想,难以遣怀。那堪重度伤心地,黄叶西风总断肠。天若有情天亦老,遥遥幽恨谁能禁?

  一朝分别,成了永久的别离。梁山伯,祝英台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桎棝。梁山伯驾鹤西去,祝英台随他而去,化为蝴蝶。

  影片至此而终,而我心中永远抹不去那累累表冢,瑟瑟寒风,是封建社会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何止千万。

  在我看来,也许梁祝永不相逢才是最好的结局,或许他们彼此学会忘记,学会放弃,两人的命运就不会如此坎坷,正如庄子笔下: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见争如不见。

  也许是我根本无法理解梁祝的深义,也许这正如元好问所说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梁祝》观后感 5

  翩翩男子舞剑,窈窕佳人弹琴。

  瑟的拨动,引出的是天籁之音;剑的舞起,带出了灵光四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梁祝”,哦,感天动地的故事啊……这故事带给我的,只有幻的沉醉,觉的享受。蝴蝶,蝴蝶,为什么要化成蝴蝶?蝴蝶的生命不是薄如纸的么?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的确算一个怪怪的比喻,但在我心中,它的味道,的确是醉人的。

  蝴蝶的生活不是纸醉金迷,但是芳香四溢的。就像阴碧碧的秦淮河水,蕴藏着生机一样。哦,它一苏醒就能闻到百花的香味,就能闻到蜂蜜的醇香,就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就能闻到四处的浓厚笔墨之香。这难道不是惬意的么?还可以尽情地吸取花儿香甜的蜜,露珠纯净的'体。不止这些,可以和昆虫打打闹闹,和小鹿玩捉迷藏,和在空中跳舞......

  看到了蝴蝶,我仿佛就看到了纯洁的快乐灵魂。

  作为爱“梁祝”的人,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VS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是快乐VS快乐灵魂。

  快乐的最高境界是哭,但我哭过还能笑,重要的是笑的次数,不是哭的次数。

  没想到,给我带来快乐的,竟是“梁祝”这个让人流泪的故事。

  《梁祝》观后感 6

  民俗学课上又重温了一遍徐克版的《梁祝》。看电影的当天,好像是杨采妮跟新加坡大亨大婚的第二天。不知道是第几次看了,对于大三的我,看完真是感触颇多啊。

  94版的《梁祝》24岁的吴奇隆,20岁的杨采妮,翩翩少年,盈盈少女,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祝英台的天真活泼,梁山伯的真诚善良,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祝英台出身名门大户,无忧无虑,清纯有加,活泼亲和,却不习女红,不善礼节,不通琴棋书画。那时的她,喜欢抓来蝴蝶,攀上屋檐远眺。英台在去书院读书之前一直是唯父母之命是从。祝母嫌英台走路大摇大摆有违女子礼节,便命下人用短绳绑住祝英台的双腿,用以限制英台的走路步幅,但没想到,这样一来,英台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一样,更加难看。看似逗笑幽默的桥段,从更深层来讲,它突出了祝英台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不管多么开心都好,千万不要变实。”

  初到崇绮书院,正值阳春三月,山中莺飞草长,落英缤纷。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引过所有学生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此时此刻,你们可否能知今后那惊心动魄的爱恋,一切早已注定。文库巧遇,不打不相识,友谊初成;敲钟时的互扮鬼脸;同床共寝的嬉笑怒骂;帮英台作弊、陪英台秉烛复习……终成知己。

  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白衣僧人若虚在青山碧水间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有情人的悲哀。上一代的情感悲剧也暗暗预示着梁祝二人的悲剧结局。祝母在年轻时也曾在书院与男子相爱,而结局是嫁入祝家。但是她不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同情女儿,反而处处阻挠,不敢反抗自己内心对封建思想的恐惧。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

  就算在即将离别的时候,二人在山洞里缠绵,也安排了因见到观音像而反复用树枝遮挡这样的情节,让人不禁嘴角上扬,但心里却仍有悲伤。人人都知道梁祝的美好,人人也都知道梁祝的悲凉,于是看到欢快的情节温馨的镜头,也会联想起美好的时光很短暂,悲从中来。“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祝家老爷一心要与其他大家族比地位比势力,不惜把自己的女儿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祝老爷最向往“满面红光”,脸上涂满又绿又厚“回春膏”,却弄的.不敢怒不敢笑,男人涂胭脂白粉看似是一个有趣的笑料,其实别有一番讽刺意味,本来让人美的胭脂掩盖了人的本来面目,脂粉越厚,面皮越厚,人也越来越不像人了。

  最后英台哭坟,伴着那首《梁祝》,用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山伯降雨洗尽她脸上的脂粉,还她原先素净本真的面目——这才是山伯爱的、最真的英台。风为英台披上红嫁衣,英台飘然随爱人离去。生不能相守,便是死也要在一起。

  后半部分的悲怆凝重,更显两人昔日情的珍贵、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凉。

  影片最后,纸上的两只蝴蝶幻化成真正的蝴蝶从若虚的手中飞出,在黄昏的天空双双飞舞,这种奇幻的成分更显浪漫美感,让人难忘。

  若非遇见你,我不会懂得爱;若非遇见你,我的生命只是空白。

  这个光棍节还是自己过,不过我希望早点遇到自己的英台。

  《梁祝》观后感 7

  对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广泛传播坚贞爱情而成为这一故事题材中,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而其故事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然,对于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年龄都是在十六七左右,按现在的话来说风华正年少,也是在学校读书时的大好年华了,无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早恋性质的故事。一般来讲,“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对于早恋,目前的'争议还是弊大于利,因为当前的青少年恋爱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等,尤其对女孩更为明显突出,但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早恋常常以失败告终,很少出现早恋能够终身厮守的;亦有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对男女关系的探索和学习,为将来的恋爱与婚姻作准备,不宜过份禁制或压抑。不可否认的是,那恋爱即便是青少年当作课程来学习,仍然难以把握住其中的理性。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虽是传说,也是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从这方面分析,也仅仅是故事艺术本身而言。

  在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诸如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属于在校恋爱的青少年还真是不在少数了。同时我们发现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是否警惕也在我们目前青少年的早恋中存在着悲剧的发生呢。

  《梁祝》观后感 8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早晨,听着《梁祝》,一部传世佳作,似乎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平静的思绪在音乐的自然催化下更加迷茫。突然,清脆的“砰”的一声把我的思绪和音乐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因为这个音乐听多了。潜意识里,我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悲伤。然而音乐呈现的整体画面是愉悦的。这自然让我想起了春天的三月,白鸟轻盈地飞翔,两个陌生人在这个美丽的世界相遇。

  随着音乐的继续,我的思想也跟着紧跟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环绕的度假胜地。祝英台和梁山伯在互相交谈。这一刻我的幻想充满了幸福。但此时,一场劫数的到来,似乎预示着这段爱情的悲哀与痛苦。(这当然只是我的理解。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的评论太多了。)有聚就有散。以小提琴为代表的祝英台和以大提琴为代表的梁山伯相互回应,仿佛在诉说彼此的友谊和悲伤。这时候很明显悲剧就要上演了。如管弦乐的浪潮正式拉开了悲剧的帷幕,丰富、低沉、恐怖的音乐仿佛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阻挠,迫使一个柔弱的女子放弃了自己美好的追求,顺从了父母的意愿。此时,以小提琴为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战斗到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到音乐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逐渐平息。《楼台会》在音乐中缓慢播放。小提琴和小提琴就像诉说着彼此的友情,听着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突然,音乐飞驰而去,仿佛在告诉我们的听众,梁山伯因过度悲伤而带着遗憾在绝望中死去。也许祝英台也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也许祝英台知道前方会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结局,她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在结婚的路上,她在梁山伯的墓前停下来哭泣。我听到祝英台在小提琴低沉而遥远的音乐中悲伤而痛苦的哭泣;看到了陵墓周围深邃而荒诞的.一幕。我陷入了深思。几千年来所有的女人都遭受过同样的压迫吗?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曲子达到了高潮。瞬间像烟雾缭绕,两颗自由的心终于紧密相连。

  一切如梦似幻的东西渐渐消逝,音乐又开始播放温柔的段子。三月的春天,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一对美丽的蝴蝶在繁花中翩翩起舞。音乐改变了威尔勒从祈祷中获得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浪漫主义的杰作。我突然觉得这样的悲剧有这样的结局太牵强了,尽管他把这种悲哀变成了忠诚的誓言。

  歌曲结束了。而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我回想起歌中呈现的场景,心情变得沉重。想到的不仅仅是梁祝的悲剧,而是所有被封建势力束缚的人的悲剧。面对这一点,我不能说有什么深刻的哲理让它不再重演。只希望这能在现代社会被全世界的父母抛弃,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幸福。

  这一系列的推荐书都是我匆匆写的,而我,一个天真单纯的女孩,听完《梁祝》,感受到了,也希望。

  《梁祝》观后感 9

  这种比较很讽刺。两篇东西仅有的几点相同点就是都是爱情故事,而且主要人物都殉情了。这简直不能够叫做共同点——这种东西太多了,只是这两篇东西被大家都看烂了,而且人往往有“分析欲”,于是大家都来分析一下,分析的结果是这两篇殉情的东西太像了。于是就以讹传讹地传开了——追根究底只不过是大家的阅读量还没有达到读过《特里斯丹和绮瑟》(恶心的人们又写出了类似《特里斯丹和绮瑟与梁祝之比较》之类的文章,可见评论者们的恶心。随便说一句,这个东西被皮尔卡丹做成音乐剧了。——没错,皮尔卡丹,就是那个时尚奢侈品的牌子,那个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和那个贵的只能够“windowshoping”的香水,他们是同一个人。)或者《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刻》(出自希腊神话,题目是作者瞎编的——作者注)。

  既然要比较,我着重说不同点。

  首先背景就不同,延伸出来的主题思想就不同。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就不分开说了。当然,都是歌颂爱情。但是自古歌颂爱情都要贬低一些别的。于是《梁祝》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反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礼教束缚和禁欲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想想都知道,事实上东方比较纵欲,从三妻四妾这件事情就看得出来。(西方有人认为人类文明应该从一夫一妻制出现开始,可见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进入文明社会。)所以说这是文章的第一个不同,背景不同,主题不同。

  第二点不同是《梁祝》是彻底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能够算是完全意义的悲剧。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作者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像写什么《俄狄浦斯》啊《爱琴海》啊或者前文提到的《特里斯丹和绮瑟》这样的极悲的悲剧一样写《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文章最后说两家人因为这对情侣的死而握手言欢了。换句话说,作者的意思是说,这两个人的浪漫爱情溶化了两家之间的坚冰,象征着化解了笼罩在西方人们心头良久的禁欲思想啊。这怎么能说是一个悲剧呢?

  第三点不同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有两处地方用的是巧合发展剧情。不要跟我说什么“巧合和命运只有一线之差”之类把自己当作上帝或者绝地武士一样的言论,巧合发展剧情不是不可以,别太多巧合重叠就行了,否则就成了一个叫做《越狱》的比较恶俗的连续剧了。而《梁祝》则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梁祝》在构思上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要成熟。而且梁山伯祝英台的人物形象构思,花费的时间应该要多一些。否则就只能够说莎翁构思人物没有效率了。

  好了,个人看法,不足为凭。不加注释刚刚好老师要求的字数吧。

  《梁祝》观后感 10

  在这样一个似乎有些阴冷的早晨,听着《梁祝》这支传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经仿佛没有一种言语能形容。波澜不惊的思绪在乐曲自然的催化下显得更加林乱了。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声音把我的思想与乐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许是听了太多遍这支乐曲的缘故吧,潜意识下不禁升起了一丝淡然的忧伤。但音乐总体呈现给人的景象是欢乐的。这让我自然想到了阳春三月,白鸟轻飞,两个素不相识的学子相遇在这美好的世界。

  乐曲继续进行着,我的思绪也随之紧紧跟随。我似乎看到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环绕的一片胜地。祝英台与梁山伯正对人间倾诉。这一瞬间我的幻想充满了幸福。但就在此时,一个劫数的到来又似乎预示着这段情缘的哀惋和痛苦。有相聚也就有分离。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应答着,像是在互诉情谊和离愁。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悲剧即将上演。如海潮涌来的管弦乐正式拉开了悲剧的帷幕,那浑厚、低沉、恐怖的乐音仿佛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百般阻挠,逼迫一个弱小的女子放弃美好的追求,顺从父母的旨意。此时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至乐曲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渐渐平息。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或许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我在小提琴幽婉的乐声中听见了祝英台悲凉、凄惨的哭泣声;看见了那陵墓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难道几千年来所有的女子都同样受着这种压迫吗?突然一阵轰然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间像是烟云缭绕,两颗终于自由的心紧紧相连。

  如梦如幻的一切渐渐平息了,乐曲又奏出柔缓的段子。阳春三月,明媚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一对美丽的蝴蝶在繁花丛中翩翩起舞,形影不离。乐曲从祈愿转变维勒幸福。我想这就是浪漫主义笔下的杰作吧。我忽然觉得这样的悲剧有一个这样的`结局显得太过于牵强了,尽管他把这段愁怨变成了忠贞的誓言。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来。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而是所有被封建势力着一家所束缚的人们的悲剧。面对此我并不能说出什么深刻的哲理使之不再重演,我只希望这在现代社会能被天下的父母所放弃,给儿女一段真正的幸福。

  提笔匆匆写下这一连串感言,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只是我,一个天真、单纯的女孩聆听《梁祝》后的一点感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