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捧”与“喷”之间

时间:2022-01-28 15:03:56 高考作文真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捧”与“喷”之间

  导语:生活,指的是人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可在不同的空间,如工作场所、学习场所、家庭场所和娱乐休闲等场所展开。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大家一起看看吧!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捧”与“喷”之间

  【作文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实业,评价他人生活变的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评价他人生活: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这是典型的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要求针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现象给出自己的思考。该作文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认同“评价他人生活”的这一做法,因为它能够帮助规范他人的行为,引导社会走向“正能量”;另一个角度是不同意“评价他人生活”的这一做法,因为它会侵犯别人隐私,给他人心灵造成伤害,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全、和谐运行。

  老师点评:《中文自修》主编聊高考作文题解析

  一直以来我都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今年我想换一个身份。如果我是一个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样。

  因为作文要统一命题,除了选拔需要同一个起点,同一把标尺之外,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是对学生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解码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考验。

  所谓信息接受能力就是读得懂“命题方要我说什么”。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要“我”说的是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看法。我觉得这个题目的开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纯理性的思辨,非常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评价他人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常常讲“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从今年的作文题来看,信息解码能力就是要考虑“命题方要我说的话题里有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评价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和轻率,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些评价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第三个因素是“他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个题目的开放度还是非常大的。没有故弄玄虚让人们思辨什么,但考生必须开动脑筋才能好好回答。

  再讲信息传播能力,就是学生“怎么表达我想说的话”。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题目,貌似是非常容易写的,一般的内容考生也不难讲,比如网络时代进入视野的信息很多,评价他人很容易,有好有坏,等等。但是真的要写好却需要比较好的构思,想想怎么表达。在题干中有提示,“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提示考生不一定要说评价他人是对或者错。评价他人的生活,最后其实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的。

  我们比较喜欢用“审题”来代替上述这三种能力。我觉得单纯从“审题”出发,会导致命题作文的作用狭窄化。高考是大家都重视的考试,对考题比较敏感,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应该从高处出发比较好。今年的作文题,我觉得就是一道既从高处出发,又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思辨因素,又不刻意的好题目。

  【高分作文】

  “捧”与“喷”之间

  人们对出现在自己视野里的他人的生活,给出相应的评价,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是社会动物,评价是人们社会沟通的基本属性,它在满足人们对真相的索求的同时,也帮助人们进行道德选择。

  现代社会的发展,即一方面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很容易“抓取”到他人的生活信息,而且也容易将这些信息借由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推送与他人分享,从而触发对他人的生活的评价;另一方面思想活跃言路广开,人们对他人的生活评价也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直抒己见,一吐为快。这些使得对他人的生活评价的越来越常见。然而,我们距离事物的真相更进一步了么?我们的道德选择更加清晰坚定了么?这仍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来自于,对他人评价越来越不审慎的“捧”与“喷”。

  当今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为人们的沟通工具,对他人的生活评价常见于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上。对他人的评价,除了体现人们沟通的基本属性之外,获得更多的点赞、转发和粉丝,已经成了一些人动辄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评价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要么就夸大其词的“捧”,要么就竭尽全力的“喷”。有些人甚至并不知道对他人评价的来龙去脉,却也热衷对评价进行评价,参与到无确切事实依据的“捧”与“喷”的行列中,追求参与的快感。也有些人,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浏览评价,享受“围观”对他人评价的乐趣。至于A站和B站对他人的生活信息进行“弹幕”式评价的,更是不管相关生活信息的完整解读,只顾捕捉到一个话题点,撂下惊世骇俗的“捧”与“喷”。写的人断章取义,急于表态,看得人无暇思考,匆忙结论。

  不错,这谈的正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的话题。爱德华·希尔斯在他的《论传统》一书中指出:“现在总处在过去的掌心之中”。伤仲永是一个不能在传统的故事了吧?看一看互联网上一度被“捧”的抗震小英雄雷某的从英雄到阶下囚的命运转变,再看一看被“捧”的一些90后创业者从披金戴银的成功案例到一贫如洗的折戟沉沙,这些互联网“捧”杀得案例还不多见面吗?看一看互联网上一度被“喷”的那位被外国青年撞到的妇女,被还原事实真相后,那种心痛大于身痛的苦楚,再看一看,那些“喷”警察和社会人士资助超市偷窃母亲的孩子看病的行为是助长盗窃行为的言论的背后,把良知的彰显与不良行为的纵容混为一谈的逻辑。如此种种,我们到底是离真相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我们的道德选择是更坚定了,还是更迟疑了?互联网时代,在对他人的生活评价上不求审慎的“捧”与“喷”必然会制造出又一个仲永和阮玲玉。

  对他人的评价,作为社会沟通的基本属性,只有审慎的“捧”与“喷”,真相才能敦明,正义才成伸张。否则,我们的各种成见,伴随着新媒体的放大效应,构造起李普曼所说的远离真相与正义的虚拟环境,从而让我们的生活的意义更加的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