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长大后作文

时间:2021-07-16 16:35:52 高二作文 我要投稿

小时候,长大后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时候,长大后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时候,长大后作文

小时候,长大后作文1

  耳机里单曲循环着的《7years》,把我的思绪慢慢带回从前。

  记得小时候,相信海螺里的声音是大海的波涛声。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共振原理下颅内血液流动的声音。

  记得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才知道,山是沉积岩、是岩浆岩,是地理书上的断层和褶皱;水是复杂化学工艺流程题里提取Nacl、I2、Br2的起点。

  小时候看江南,是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环佩叮当垂柳依依。长大后看江南,复古的油纸伞下罩住的是被商业化层层包裹的无奈,风铃里摇荡的是浆声灯影不再、采莲姑娘不再的“江南老矣”的悠长叹息。

  记忆里的三月,是双鱼座女孩的生日,是刚刚好的一分春色染颊——流莺折第一枝春,山月在瓦罐里浮出第一缕微笑,屋檐滴答出一串温软的词牌名,以一片云、一缕风、一瓣花香、或以一个人的笑为邮戳,抵达湖边的岸。后来的三月呢,是中高考的百日誓师,是PETS的等级考试,是各种“杯”的比赛……

  小时候看《霸王别姬》,被“兄弟”情谊感动,为“快将宝剑赐与妾身”的凄美而动容,长大后再读《霸王别姬》,读出的是“戏子有义”,读出的是身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各色人等的种种无奈。

  小时候看《西游记》,喜欢悟空嫉恶如仇降妖除魔。长大后看《悟空传》,喜欢他说“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喜欢他的“毅然”,喜欢他纵使猜得到结局也仍愿放手一搏的勇气。

  小时候,对战争的理解,不过是有声读本上趣味无穷的领土纷争故事。长大后才理解到战争的残酷,可这种残酷,也许能在一定层面上很好地诠释人性。比如《辛德勒名单》里从一门心思爱财到努力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比如《V字仇杀队》里最终戴上V面具的艾薇。他们都见证或经历了社会的某些黑暗面,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坚强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小时候,听不懂“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长大后才知道那种时刻挂念着的人变得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的痛苦,那种“谁都不要说抱歉”的体面所带来的伤,也许更甚于“流着泪声嘶力竭”。我终于慢慢地领会和接受,人生并不是童话故事,没有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突然出现的南瓜马车,生活的真实模样本就是不那么圆满。面对着“千疮百孔”的或者并没有想象里完美的生活,试着坚强,试着接受不圆满,或许也能成为一种美。即使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也还是美的。

  小时候幻想的爱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是影视剧里琴笛合奏的默契,是青梅竹马凤凰于飞白头偕老相濡以沫。后来才知道,所谓幸福,不过是和你一起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过得别有韵味,在朴实生活里创造和发现浪漫。于是,细水长流的平淡日子里,也有“飞湍瀑流”的精彩,也有“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的小确幸。

  小时候的我习惯了那种和七大姑八大姨隔三差五聚会的热闹,不曾也甚至不敢接受离别。我所以为的分别,无非是“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我甚至未曾理解龙应台《目送》里所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长大后才知道,我们面临生死课题的必然性——有些人见一面少一面,那曾守护你为你遮风雨的“墙体”也在一日一日老化。我们不回家的底气,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家,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家一直在那,有父母守候着它。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许我们所将面临的,关于生死话题的讨论会愈来愈多。离别让人沉重,亦能让人感动,离别的悲伤催人成长。

  “许多年前

  你是一个朴素的少年

  奔跑起来

  像是一道春天的闪光

  想改变这世界

  去遥远的地方

  感觉有双翅膀

  能飞跃高山和海洋。”

  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越经常思考,越容易忧愁。其实,长大并不意味着忧愁,只是随着阅历的丰富,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愈发多样。也许我们会不断认识到曾经的幼稚,却也能随之慢慢蜕变。

  我珍惜年少的单纯,也爱这“自以为是”的成熟,其实纵是尚未成型的见解,于此刻的我亦弥足珍贵。

小时候,长大后作文2

  小时候。

  世界都是彩色的:门前零落的不知名的小草,屋后郁郁葱葱的,有香蕉树、荔枝树、柿子树,屋前有几根横卧的石柱,旁边用木板搭成圈子,有鸭子在圈内“嘎嘎”叫唤着……

  那么简陋的一切,在幼小的我看来是无比新鲜又丰富多彩的,连捡起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也如发现新大陆似的欢喜。那时,连梦里都冒出了粉红色的泡泡。

  那时多美妙,衣食不用自己去愁恼,有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单纯的世界,只管无忧无虑的`玩耍。

  何时起,那些淡淡的、模糊的闲言杂语渐渐清晰起来,惊扰着我那懵懂的认知。

  父母的争吵甚至摆上了台面,轰得我手足无措。以至于让烦闷的哥哥,发泄般推翻了我正无措地扒拉着的碗筷,吼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吃!吃不死你!”

  我愣着,忽然“哇——”地哭开,尖锐嘹亮的哭声引来了些许邻居,探头探脑地询问。我清晰的记得父母尴尬着,然后互相冷哼着,打着圆场。

  一场硝烟随之熄灭,而我用衣袖胡乱抹了把根本不存在的眼泪,继续不紧不慢地享用我被打断的餐饭——不会再有人推翻。

  有一就有二,我的生活也慢慢被干扰,无忧无虑也被恼人的现实生活赶跑了。赤裸裸的现实一样一样地呈现着,强硬地让我成熟、懂事、独立。同样的,性子沉稳了,也冷漠了。

  长大后。

  我的多彩的、简单的世界消失了。我们搬离了在我看来是隐居般的“世外桃源”,离开了这个粉红色的世界。尽管在他人看来,我们不过是离开了贫困的深巷小院。

  与你擦肩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也让我更清楚这个复杂的世界。

  读书的年纪,让我一直与母亲呆在家里。她的碎嘴极多,这也许是每一个妇女的通病。

  她怨人怨生活,念叨着她的辛酸不易,念叨着亲戚的“罪行”,念叨着各路人马的八卦生活。同时她也念叨“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丈夫”,“别人家的房子”,“别人家的生活”……

  我不接触生人,所以许多认知都是从她口中得来。

  但我疑惑的是她明明前一秒深痛恶绝的谩骂他人,而当这个人与她一起,她仍旧可以亲密地与这个人谈笑风生,而后不稀罕般地啐了口。

  在我面前。

  这样让我有种莫名难堪的尴尬,好像什么都看穿了但是还有人在我面前皮笑肉不笑地“演戏”。每个人都这么累的活着吗?这是生活的乐趣吗?

  或许他人也在背后痛恨不屑地咒骂着我们吧。

  我的世界蒙了灰。

  于是我活的有些避世,不喜欢接触他人,生怕自己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因而与那所谓应该亲密些的亲戚也保持陌生人的距离。我没有那种有血缘关系、家族关系牵绊般的亲昵,反倒是无端的冷淡。

  久而久之,这种冷淡的性子不知是成了我的性格,还是因为自己懒散而至成型,因而我的生活冥想般简单起来。

  但这种现状也总被稍亲密些的兄弟姐妹所念叨,苦口婆心地劝我多去接触一些人,活跃些,健谈些,开朗些。

  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可能让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对他们的劝说我也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们不知道当这成为习惯是很难改掉的,正如有人稍近些,我会有厌烦的情绪,从而离的远远的。

  条件反射般。

  但我从未解释。我猜他们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喜欢文学的女孩子风花雪月般自怜自艾的想法,所以从未进一步解释。

  “妮,拎几个水果去给你小舅妈呗。”

  “……自己去。”

  “你这孩子,怎么跟咱亲戚一点儿也不亲?!快去,多走动走动才好……”

  见我不说话,她又念叨起来了,陈年旧事她也爱拿出来个膈应我。

  烦了。

  “……不要逼我跟你吵。”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母亲恨铁不成钢般地怒视我。

  又是这种眼神。

  习惯使然,我并未搭理她。随着她的数落,厌烦而冰冷的情绪如潮水般吞没我的思绪!深呼吸——压下想发火的冲动。

  “哼,你就是块冰!都不会融化的冰!”

  她怎么念叨我都不曾言语。但听到这句话,我楞了一下,然后毫不在意地冷笑。

  我这样是谁导致的?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