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时间:2022-02-18 19:09:1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精选2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精选25篇)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

  《北京的春节》是大作家老舍的作品。今天,我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写出了这篇读书感悟。

  《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在乾隆时期,孩子们、大人们的兴奋、过年时他们主要干什么、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过年之间的的庙会、元宵、灯展以及那过完年之后的一片冷清景象。

  随着时代的推进,手机、电脑的出现,使家庭之间关系越来越淡。过年时,年味也越来越淡。大家似乎已经忘了以前的腊八蒜、钻天猴;忘了以前的杂拌、糖葫芦;忘了以前的草纸抿嘴、糖瓜粘灶王,而是只记得在温暖的热被窝里充着电玩手机、坐在桌子上网购。越来越多的人在过年时不回家,只是一再的给父母钱,年味儿到底去哪了呢?

  爸爸妈妈在我小时候就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很苦,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能吃上白面馒头的机会。他们过年的时候和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有所相同。

  我希望大家都读这本书,争取让那浓浓的年味回归!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3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对于文章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大致就是叙述了一些节令有什么习俗,吃些什么食物,做些什么活动。

  全文当中也没有太大道理的阐述,可是我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些什么。我想,作者应该是告诉当代的人们沉浸在繁忙工作当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不要一味地只晓得工作,应该注意下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我认为作者抒发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当今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当中的人们,不要一步步淡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原本年味是那么浓,一年当中如此高兴,而如今变得不怎么热闹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些转变了。而这个转变是否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我们更渴望曾经过春节的那份喜庆呢?作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回答,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快乐生活,要用心生活,体验其中的快乐。

  这篇《北京的春节》文字,值得当今的人们阅读、思考。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4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放鞭炮是男孩子们的乐趣。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5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6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7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活跃的,但没有灯光,元宵节刚好是热闹的灯光盛宴;大年初一是得体的,但没有月光,元宵节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宵节那天,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虽然今天不如以往,但这可并不意味着不过元宵节了。

  即使不能跑去外面撒欢,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的闹元宵,家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灯:串灯、条灯和玩具走马灯。虽然不能去公园猜灯谜、看灯光秀,但我在家就偏要搞出点名堂——办一场小型的灯光秀,我一大早就开始认真思考方案,中午开始正式实施并完成计划。

  千等万盼,终于盼到晚上八点,这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切全部准备就绪,关灯。关了灯后屋里一片黑,我把彩灯的总开关摁开,一瞬间,小彩灯的光芒充满整个房间,十分夺目,场面一点也不输濮上园。

  元宵晚会开始,一个个肥肥胖胖、圆滚滚的小汤圆就端上了桌,其实小汤圆也有着一个美好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元宵”,她常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定帮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此劫难,需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许,“元宵”见到了家人。从此便形成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回归正常学习状态,大家又去忙着干活儿了。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8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二晚上熬一宿......”今天可是除夕,家家户户都万象更新,每个人脸上更是容光焕发。

  过年了,孩子们最高兴。他们将早已准备好的零食带来,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分着吃,边吃还边互相炫耀自己家有什么样的鞭炮和礼花。说是炫耀,也只不过是吹吹牛,开开心罢了。更小一些的`小孩子们便开始在大街上到处乱跑,嘻嘻哈哈,一片喜气洋洋。

  孩子们玩儿的高兴,大人们也忙得热闹。通常是几个人,甚至是一家子人都在厨房里忙乱着。淘米、洗菜、放油、煮肉,把前两天买来的菜、肉做成一个个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上等到晚上再吃。

  太阳刚刚西沉,还没落下,鞭炮声便迫不及待的响起。人们陆陆续续的坐在餐桌旁,开始吃年夜饭。酒过三巡,话也渐渐多了。大人们聚在一起唠家常,老人们则慈祥的将外孙、外孙女搂在怀中,边给他们发红包边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春节。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了,当夜幕把天空渲染成深蓝色,人们相续来到街上。爆竹声声争相鸣,这边响两下,那边响两下。每每遇见熟人,大家都热情地打招呼,问上一句过年好。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过去的一年在饺子香喷喷的热气中结束了。一家人围着电视,打开装腊八蒜的瓶子,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转眼间,新一年的曙光又在欢笑中来临了。

  北京的春节就是这么丰富,就是这么有“年味儿”,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9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春节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春节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由于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由于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10、大年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11、大年初四:逛庙会走亲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除此之外,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12、大年初五:伙计就怕老板夹包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由于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13、大年初六:买灯碗儿等待“顺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由于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由于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0

  北京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春节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春节的特色。

  黑龙江省

  春节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吉林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甘肃省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的活动,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

  除夕习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守岁 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习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吃饺子 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由于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习俗:回娘家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吃面 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初五习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的习俗差异:北方放鞭炮 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1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现在在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2

  北京过年必须要吃的救属“糖瓜”了,之所以将一种节日零食“糖瓜”作为北京的代表年“味”,并不是因为北京没有大菜可以展示。恰恰相反,在北京过年,用得上的大菜太多,红烧鱼、烤鸭、炖羊肉……都是餐桌上的“老面孔”。随便拿来一个,绝对可以独当一面,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哪一个都不足以代表北京的年“味”。北京人的年饭里,还有一道不得不提的传统菜品——“豆儿酱”,这道菜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还是家喻户晓的。

  汤圆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3

  北京的春节可真美! 每年春节皆可以放花炮。到了夜晚,就会望到窗外这各式各样的烟花有的像喷泉,有的像陀螺,还有的像花朵一样在地面绽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春节最快活的事件就是逛庙会。在北京的很多私园里都会举行庙会。咱们常往的有陶然亭庙会,红楼庙会,还有地坛跟龙潭湖庙会。在这些处所,都有很多的游戏运动。其中,我最爱好的是套圈,就是站在一条线后,用竹圈儿去套晃在地上的各种物品。有一次,尔用竹圈儿套到了一只乌皂相间的小兔子,还把它带归了野。投飞镖游戏也很乏味。在一块靶子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吝啬球。10枚飞镖投中10个气球就可以取得一个大奖。惋惜妈妈每次都只能领到小奖。昔年春节我一定还要去!

  庙会面还有良多优美的小吃,有杏仁茶、糖葫芦、棉花糖、羊肉串、烤文薯…… 你们晓得棉花糖是什么样子的吗?把二勺红砂糖置到一个旋转的机器里就会变成像蚕丝一样细的糖丝,用一根木棍抬到里点绕啊绕糖丝就会越缠越多,最后就成了皮球大的一团。吃伏去感到软软的,一舔就化,吃到嘴里可舒畅了。实是又恶吃、又佳玩、又难看。假如你们来游庙会,就能够尝到棉花糖的厚味了。

  庙会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赖玩儿的货色说一地也说不完。如果你们到北京来,可必定要来逛庙会啊!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4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今儿个我就来讲讲北京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春节习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是一定要喝的,这个习俗自打明成祖朱棣迁都至京后便延续下来了。

  北方小年与南方小年不同,前者为腊月二十三,后者为腊月二十四。这是因为北京在清朝时就是首都,而清朝皇帝要在二十三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便将小年祭灶王爷改成了二十三,此后官场便效仿皇帝,北方逐渐形成了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北方小年最重要的是祭灶王爷,这天人们先要用糖瓜祭拜灶王爷,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送他“上天”,等到了二十四时再去街上重新买上一张灶王爷的画像,把他“请回来”。为的是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回天上给玉皇大帝去汇报工作的时候只报喜不报忧,而小孩们则可以把祭拜后的糖瓜吃掉。一家子人其乐融融的,这就要算开始过年了。

  到了除夕夜,家家都要开始做团圆饭了。桌中央的菜定是四喜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桌上还必须要有一条红烧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鸿运当头。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包饺子,因为饺子谐音“交子”,意为旧年和新年交于“子时”,因此人们等到跨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大家都吃饺子。

  等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春节就即将进入尾声了,此时人们可以去天桥逛逛庙会和灯会——此天桥可并非彼天桥,这儿说的天桥指的是前门外的一片儿地,离天坛不远。在天桥的庙会上能买到许许多多的好玩的与好吃的,有捏面人儿和吹糖人儿,还有美味的冰糖葫芦和驴打滚儿等等,数不胜数。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了。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5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的天空真的是蓝湛湛的,朵朵白云飘在空中,她们有的像一只只在吃草的牛,有的像在奔跑的马。晴朗的天空,总是那么的干净,使人心旷神怡……

  在北京我参观了向往已久的鸟巢和水立方,虽然那天很冷,但我的心里很是暖洋洋的,他们的美丽和壮观深深震撼了我……我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哪里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地方。在城楼上,看着哗啦啦飘动的五星红旗,我真的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还游览了北京著名的地坛庙会,这里非常的热闹。

  各种灯笼、木偶、面具和小吃等等,啊,庙会里最多的就是人和各种牛的玩偶啦,今年是牛年嘛,牛气冲天!节日的夜晚,我燃放了各种造型的烟花和爆竹,五彩的焰火,映红了天,映红了地,也映红了欢呼的人们的一张张笑脸……

  这个春节,我很开心,在北京和阿公、阿婆、爷爷及其他的亲戚们团聚,大家都说我长大了,学习进步了,也更懂礼貌了,我还收获了好多的红包包呢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6

  按照往常的规矩,盐城的春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开始忙活,开始为那激动人心的春节做准备。

  腊月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掸尘,腌咸肉咸鱼,灌香肠……这些任务可都是除夕前要完成的。

  孩子们忙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过年吃的零食:糖果、薯片、饼干、坚果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男孩子们还要买爆竹:擦的,点的,看的,玩的等等,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女孩子呢,则是再买一些饰品。

  孩子们紧张,大人也紧张。他们必须在过年前买好新衣服,准备过年的吃喝用品。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祭灶神。天一黑,鞭炮声就响起来了,人们在灶神像前点上蜡烛,摆上一圈食物。这就是祭灶神的流程。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切菜的声响;到处都是美食的香味;到处都是鞭炮的火花。屋外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大大的福字。每一间房屋都焕然一新,喜气洋洋。年夜饭开始了。屋子里传出了人们把酒言欢的说笑声。这顿年夜饭,在外学习、打工的人都要赶回来,所以,年夜饭也是团圆的象征。这一夜,整座城市都是在灯火通宵中度过的。几乎没有人睡觉,大家都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守岁。

  大年初一和除夕截然不同,除夕,人们都待在家中与亲人团圆。而大年初一人们就忙活起来了。他们开始踏出门户,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前一天还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的大街,这一天已经挤满了人。

  转眼间就到了元宵节,人们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元宵节,也就是吃一碗汤圆罢了。盐城的春节,就在这一碗汤圆中结束了。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7

  大年初一,我们和舅妈一家人早早地起来,坐着地铁去天坛公园玩。

  地铁里面人不多,地铁像火箭一样就到站台了,我和哥哥们拼命地快步走向出口,大人慢慢地跟在后面。我急得大叫:“快点,快点,我等不急了。”

  终于,到了天坛公园。里面有很多参天古树和松柏,在寒风中摇摆枝叶,好像在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旁边还有很多枯萎的小草,也使劲向我们点点头,好像也在说:“在这里面好好玩,玩开心一点。”

  我朝松柏林那边走去。里面太大了,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书名片,上面写了树龄和名称,我一棵一棵看过去。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课文里说的邓小平爷爷种的那棵松柏树。爸爸问别的带团导游阿姨,阿姨也说不知道在哪里。

  接着,爸爸带我们来到了祈年殿。这里是明朝,清朝皇帝用来祈天用的。外殿以棕色,绿色为主色。殿高只有3层,一层比一层小,顶部是金色的圆球,可是看起来就是很雄伟。殿里面的结构很特别,没有我们现代的楼房的梁来承受重量,就用四条刻着龙凤图案的大柱子支撑着,像雨伞那样。周围还有别的木头交叉,像搭积木那样。最奇怪的,整座殿没有钉一枚钉子,但经历了这么久的年代,却依然那么坚固。

  这次,虽然没有看见邓小平爷爷种的树,但是参观了祈年殿,我觉得收获也非常大!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8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的天空真的是蓝湛湛的,朵朵白云飘在空中,她们有的像一只只在吃草的牛,有的像在奔跑的马。晴朗的天空,总是那么的干净,使人心旷神怡……

  在北京我参观了向往已久的鸟巢和水立方,虽然那天很冷,但我的心里很是暖洋洋的,他们的美丽和壮观深深震撼了我……

  我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哪里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地方。在城楼上,看着哗啦啦飘动的五星红旗,我真的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还游览了北京著名的地坛庙会,这里非常的热闹。各种灯笼、木偶、面具和小吃等等,啊,庙会里最多的就是人和各种牛的玩偶啦,今年是牛年嘛,牛气冲天!

  节日的夜晚,我燃放了各种造型的烟花和爆竹,五彩的焰火,映红了天,映红了地,也映红了欢呼的人们的一张张笑脸……

  这个春节,我很开心,在北京和阿公、阿婆、爷爷及其他的亲戚们团聚,大家都说我长大了,学习进步了,也更懂礼貌了,我还收获了好多的红包包呢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19

  我在北京过春节过得非常快乐。

  一大早起来,妈妈贴春联,爸爸和哥哥做饭。我穿上新衣服出去玩儿。在院里也有一个小朋友,我和她一起玩耍。中午,我回家吃饭,刚到门口,就闻到了肉和菜的香味儿。我一进家门,看到了一大桌特别丰盛的肉和菜,有红烧肉、红烧鱼、水煮鱼,还有螃蟹和大虾等等,我问妈妈:“为什么有这么多鱼?”妈妈回答:“因为这代表年年有余呀!”我明白了。菜有许多,有凉菜也有热菜,都是色泽精美。饭是大米饭。我对全家人说:“咱们快吃吧!”吃完饭,我去看电视,妈妈、爸爸、哥哥和姐姐一起玩牌。到了晚上,大家又开始包饺子。我也跟着包,我包的虽然没有妈妈、爸爸包的好看,但是我亲手做的,我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水开了,煮饺子了!”我连忙把吃饭的餐具准备好。呀,饺子熟了,我尝了一个,这饺子可真好吃呀!我吃了一小盘。大家吃完饭,都去看春晚,今年的春晚非常精彩。有唱歌、有跳舞、有相声、还有小品……。快到十二点时,我们大家都去看烟花。五彩缤纷的烟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仙女散花、有星星雨、有钻天猴……

  到了深夜,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0

  大家都过春节了吧?春节是个热闹的节日,我很喜欢。今年的春节是在家乡度过的。

  正月二十,我们的餐桌上摆满了菜,一共四桌。红色,红色和绿色。看到这么多好吃的,我们都流着口水准备吃大餐。这就是所谓的年夜饭。当然,年夜饭不是以吃为主,而是一种热闹的形式。我们家孩子吃完年夜饭就迫不及待的去外面买小鞭炮玩。

  农历正月二十一,是拜年的时候了。简单来说就是跟大人打个招呼,然后像大人一样“索要”红包。认识很多亲戚,就有钱了。

  第一个月的第22天,我们要忙。第一个项目是上山祭祖。祖先崇拜有多种形式。可以带几个“香”去,直接拜,烧钱做纪念。我拿了一大堆硬币和一个打火机。一亿一。我拿了很多,然后烧了。这种感觉很棒。

  然后,我们拿出长长的鞭炮放了起来。一个大叔放了之后,不小心就出来了。然后他听到了:的声音,有些孩子捂着耳朵,但还是露出了笑容。从山上爬下来,这一折腾,可累了。我睡得很香。

  正月二十三日上午,也就是除夕,要贴对联。拿一壶糯米胶,在屋里走来走去,把旧对联撕下来,再换上新的。我负责撕掉旧的。这个工作虽然简单,但是不能随便撕。应该是整齐然后撕掉。否则会被撕成不规则形状,新联无法贴上。

  除夕夜。我们家家家户户都要放烟花,我们开始放烟花。一个大叔叼着烟放烟花,慢慢的放烟花。我赶紧戴上耳罩,这才开始了“节目”。持续3秒后,一束火花以直线速度上升,空中爆发出一条丝带,然后一束火花冲向天空。当许多烟花同时升起时,天空立刻映出一片全新的景色.

  我们直到春晚才休息。真是累人的一天。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1

  北京的春节,格外冷清

  春节前几天,同学们陆陆续续回老家了,邻居们拖着拉杆箱匆匆离去,街上的车辆越来越少,商店也纷纷打烊。北京没有了霓虹灯,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我们全家在这里过年,北京的寂静与冷清,让我感受几分孤独与失望。

  大年初二,爸爸说:“我带你去体会北京的春节。”看着地铁上稀稀拉拉的乘客,望着窗外飞驰的汽车,我心想:“北京的春节好无聊”。当我们走出地铁南锣鼓巷站,现场的喧嚣彻底把我给惊呆了。

  南锣鼓巷,锣鼓喧天

  拥挤的人群,把这条古香古色的小巷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玲琅满目的手艺品,有手工捏泥人,吹糖人,奇特的手艺让我应接不暇。各具特色的北京小吃,让我胃口大开。羊肉串、姜糖、卤煮、棉花糖,我和妈妈走一路吃一路!

  什刹海的新春交响曲

  我知不觉,我们一直走到了什刹海。什刹海的冰场,仿佛让银锭桥头拥挤人群的热情给融化了。湖边的柳树也仿佛看到了不停拍照的游客,迫不及待地冒出了绿芽。什刹海冰场上人们欢快的笑声、酒吧艺人激情的歌声、店铺小二热情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演奏一场欢乐的新春交响曲。

  我爱春节,我爱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2

  北京的春节热闹隆重,因为处在重要地段,紧临“北京”中心的我家自然也少不了喜庆的气氛。

  我家在“北平村”村委边,于是便常常戏称“我家在北京中心。”因为“北京”以前也叫“北平”嘛。尽管如此,我家离真正的北京依旧很远。但,家乡的春节也是和北京一样热闹、喜庆。

  先是腊八,尽管做不了像课本中那么丰盛的腊八粥,但依旧要尽自己所能,煮个丰盛的粥供大家享用。过完腊八,年味稍稍有了些,五天一次的年集把春节逐渐推上了高潮。

  到了除夕,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每次年集攒下的好东西都在这一天被挥霍一空。在白天,孩子们都是玩些普通游戏,直到日落西山,天兴大发的孩子们才开始真正的玩耍。

  记得今年,我在外面几乎玩了个通霄,什么“闪光弹”、“小豆炸”“划炮”“三用炮”……真是应有尽有,震的耳朵都快没有知觉了!零点时,外面几乎没人了,我独自在外面放着“小豆炸”,玩得不亦乐乎。

  转眼又到了元宵节。这天是烟花的天下。没有响声,又有五光十色的烟雾。天空上又响了一发烟花,像小孩的笑脸。但转眼,这美丽也灰飞烟灭了。

  过完了元宵,就要上学了。春节也就结束了。不过,每次过春节时,心情都是开心的。因为开始也开心,结束也开心,开始春节意味着玩耍,结束意味着可以见到同学们了,难道这不值得吗?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3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4

  我今年到北京姑姑家过年。带着小记者春节专访的任务,年前有幸到前门大街去参观,感受下北京浓浓的年韵。

  你瞧!北京前门大街上那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前门大街的路上已经经过扫地机的清扫,整洁又干净,大街的牌楼上也挂起了大红灯笼、中国结,到处是红红火火的,充满了喜气祥和、幸福的气氛。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暖暖的笑意,喜迎龙年春节到来。为了保证节日期间的安全,大街上已经加大了警卫力量,到处是站岗巡逻的解放军叔叔。

  啊!街上热闹的气氛在迎接新年的到来!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篇25

  按照我们这里的老规矩,元宵节都要着吃汤圆、看花灯,等等。

  每到这一天,大街上就会热闹起来,忙着张罗庙会、花灯。在家里呢,也很热闹,从中午开始,我们就会帮着大人做元宵,可没包几个就给朋友打个电话,一溜烟儿去找朋友玩儿去了。虽然我们什么忙都没帮上,可晚上一回到家,总能看到一碗一碗热腾腾、白嫩嫩的汤圆。这汤圆在碗里看着像极了一个个泡温泉的小娃娃,夹起一个来就要送入嘴中,可看到这白白的,滑顺如珍珠的小汤圆,就舍不得咬了。但奈何这汤圆太香了,让我们顾不了它好不好看,就“哧溜、哧溜”下肚了。

  饭后,自然少不了去看花灯。来到看花灯的地方后,只见人山人海,还有几个小孩子提着小灯笼,许多人都穿着红衣裳,花灯也是五光十色,到处都呈现出一番红红火火的景象。

  灯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灯,有纱灯、有彩灯,还有一些用小的电子灯组成的大型灯,有的连树上都绕着小灯呢!

  庙会更热闹。随处可听见有唱戏的,里面卖的东西也是应有尽有。还有卖冰糖葫芦的在叫卖:“卖甜甜的冰糖葫芦喽!”随即便听到:“老板,来一串”!

  过了这一晚,元宵节就算是过完了。它虽然短暂,可给人留下的,满是像冰糖葫芦那样甜甜的味道!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精选25篇)】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感慨作文01-19

小学北京春节的风俗作文01-19

北京的春节-其它-高三01-08

仿写北京的春节作文01-06

北京的春节作文15篇12-25

关于北京的春节主题作文范文01-09

北京的民俗_春节风俗650字作文01-05

北京的春节作文最新600字10篇12-24

北京的春节的感受作文600字左右01-19

精选的春节作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