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

时间:2023-05-23 10:23:34 端午节 我要投稿

【实用】端午的作文汇编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端午的作文汇编9篇

端午的作文 篇1

  经年一品老家味,嗯,此等滋味,必是吾乡。

  君不见,牡丹香里摆水席

  洛城三绝,乃国色牡丹、龙门奇窟、飘香水席,其余二物均为世人熟知,洛城水席,也乃天下奇味。洛城的水席历史悠久,千百年以来长盛不衰。何为水席?这民间有两种含义,一是菜品大都是汤汤水水,二来吃水席须以流水一般一道接一道的吃,洛城百姓过去的婚丧嫁娶,新年团聚都要吃水席,这份手艺自然也成为夫家考量新媳妇的一道必考题目。除了名字的来源外,水席还有素菜荤做、8凉16热二十四道、酸辣口感、丰俭由人等等特点,山珍海味固然可以,但平平淡淡的土豆,萝卜却也能做出不同凡响的`滋味。让人流连忘返食道大开,水席也成为了很多人再访洛城的理由。可是在豫西乡里,每逢红白喜事,家家户户,竟也都是几十道菜,汤汤水水,干干稀稀,若是有何人请水席,他们准会连呼上当:“什么洛阳水席,不就是俺村待客的饭嘛!俺村那狗剩、孬蛋都会做水席哩!”

  君不见,郑都客邀甩烩面

  烩面,乃绿都之味。其中原流行之盛,范围之广,食者之众,绝难用具体数字衡量。在郑都,烩面伴侣,是以大勺辣椒,佐以一素一荤小菜,这样,主角还未登场,便甚有架子。烩面上桌,热腾腾一大碗冒着热气,碗大如盆,而多数老乡,总是能把这一大盆烩面扫光,会吃的还要喝汤,常香玉的腔,烩面的汤,一饮而尽,剩的只剩渣滓才可。烩面讲究的是碗要大,汤要厚,辣椒要旺,碗上漂着油旺旺的一层辣椒油,有雅兴的人还会再加一点香醋。挑一根宽如裤带的面条,入口细嚼,香郁筋道,口感颇佳,再吸一口热汤,咦,此时顿有汗津在背,物我两忘之意,得劲!

  君不见,汴梁梦绕灌汤包

  若访汴梁,一游上河园,二品灌汤包。怎个品法?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灌汤包吃前必先观之:其皮薄,素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32道,极致均匀。搁在白瓷盘上看,极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唯要记住,吃灌汤包注意抄底,横中一吃,未及将汤汁吸纳,其汤就顺着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汤沿臂而流,可及背心。吃灌汤包烫着背心,在理论上是存在的。所以,吃灌汤包必须全神贯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顾。灌汤包有了形式美,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故此,吃罢灌汤包子,率先记住了汤之鲜,肉馅是近乎于汤进入味觉感观的,面皮除去嚼感,大可除去不谈。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豫梦,豫味。

端午的作文 篇2

  今天下午,我参加了小义工组织的做香包活动。

  端午节就快到了,我们小义工又聚在一起做节日香包。我们自备了香烟外壳,有一个小朋友爸爸给我带来了现成的硬纸条,我们就不用裁纸壳了。我开开心心地开始听老师教我们怎么做?原来香包可以用纸做出来的。要先把纸条折三角形,大概折九下再打开纸条,我们把香料包塞进纸条叠成菱形的粽子。然后,把卷好彩线用双面胶粘住,把彩线的头固定了再绕着圈把三角菱形的'纸粽子缠绕上漂亮的彩线,每一个角都缠上,卷着卷着,最后剩下的线头用勾针勾进去,再勾针穿上珠子和流苏固定好就完工了,一个七彩香包就做好啦!

  妈妈今天要教小朋友做香包,我自己一个人来不及做,只做两个香包,一个上交一个带回家,挂在床头闻了闻,哇,好香啊!

端午的作文 篇3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

  风中飘过一朵哭泣的云,撕扯着六月的鳞片。如果思念的风还能吹醒季节,就像吹醒汨罗河桥头熟睡的记忆,我乘坐一枚艾叶在《离骚》与《天问》之间自由的泅渡。屈原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屈原,这位爱国将士,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经典名诗著作,还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唯一可以纪念他,属于他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我想这是为了使端午节变得不再抽象,而用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吃食来起的名字吧。也许端午节各地的习俗都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吃粽子!虽说南方北方的粽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饮食习惯是和当地产物有关,但是毕竟“一方水土一方粽”,各有各的特色还是可以给大家带来新鲜感嘛!原来过节都是各家在过节前几天,就开始忙乎包粽子,买箬叶(粽叶)、小枣或者蜜枣、豆沙馅、江米、备好线绳,线绳是每次都让长辈们很苦恼的一个物件,因为总会出现绳子不够用的状况,线绳看似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但是在“粽学”中,它可是起到“桥梁”的重要枢纽!等到后来,大家也吃出比较来了,一致认为妈妈包的粽子不管从形状、大小、口感来讲更略胜一筹,于是后来,这个包粽子的任务就发配到了妈妈的身上。虽说任务量大了一些,但是每当妈妈看到自己的一个个的“小成果”,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妈妈包粽子的手法甚是讲究,如果不是细细观察,很难发现其中的门道。妈妈把一张张箬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然后用饭勺填进,盛上满满的糯米,用筷子插实,里面再藏几个金丝小枣,然后用嘴中咬着的一根细麻片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裹扎而成了。箬叶怎样翻折,多少江米放多少枣和馅,还要保证粽子在蒸的过程中不能外漏。这样用心去操作,妈妈的粽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开扎藤,剥开墨绿色的箬叶,粽子从内向外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粽香。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帮极了!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魂牵梦绕中为远在他乡的佳人亲手送上一个粽子,一颗小小的粽子却情系两个人的心,令人向往,令人陶醉......

  在天津,端午节在古文化街会有一些庙会,但是遗憾的是却从未见过盼望已久的龙舟表演。虽然只能通过电视来观看赛龙舟,但是也可以置身于龙舟之上,去感受那种龙船竞技。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赛龙,是龙船节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号令一发,倾刻喧天锣鼓如春雷滚动,漫天水花似春雨飘洒.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塘河上来去如飞.两岸看龙舟的人都大声呐喊,有的还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这种龙舟竞渡,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较量,是团结合力的大比拼!

  有的地区还喝雄黄酒,相传雄黄酒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各地的习俗不同,带来的乐趣也就互不相同,也是因为这些不相同的习俗,汇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闭上眼睛,想象着,我独自站在汨罗江的江头,微风送走梅露,花已动,情正浓。听胡音,诵离骚。慢慢路远修.....一颗粽子,情系着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一条龙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

端午的作文 篇4

  端午节,本是个驱灾避邪的日子。古人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日即恶日,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不吉利;甚至有生孩子不利父母,男害父、女害母之说。宋徽宗赵佶即是五月初五日生,因此从小即被寄养在宫外。所以人们插菖蒲、艾草以为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用以避疫。吃粽子、赛龙舟却是后来的事,是为纪念五月五日投江而殒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地方亦为纪念因吴王夫差赐死并于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忠良伍子胥。可见五月初五的确不是个吉利的日子。

  小时候在东北,每逢端午,也都有吃粽子、煮鸡蛋、插艾草的习俗,那时候只知是纪念屈原,因此最早知道有一个汨罗江。还有一个习俗或许只是山里人才有,日出前采回晨露,为孩子们洗眼睛,说是如此眼睛就会更明亮。我家都是哥用一搪瓷缸,村外不远到处都是蒿草树木,露水向来都是很凝重的,搪瓷缸接在下面抖落露珠即成。每一次都是哥采回半缸晨露,并一大捆艾草,我们小的几个还在睡梦中。这时候母亲已将鸡蛋鸭蛋煮好,把我们几个贪睡的叫醒。洗过脸,再用露水涂眼睛,然后分配鸡蛋鸭蛋,家里养了鹅的还有鹅蛋,每个人份都是一样的。粽子一般都是商店里买来,那个时候自家没有糯米,后来经济稍缓有了糯米和粽叶,才有人家自己包。条件好一点的,粽子里面多包几粒大枣,两三粒的比较多,粽子又香又甜。大人们之后将艾草编成辫子,夏季里的傍晚坐在庭院里闲聊,点燃一端用以熏蚊,效果还算不错。然则就是没有张嘴即“端午快乐”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大多都没什么文化,都不这般“客套”。

  现今的人或许是更明达了,过节日不再只拘于旧有的形式,粽子有了更多花样的搭配,艾草也不必都采自端午的日出前。几天前就见很多兜售艾草的,而且夹着桃枝或是麦穗。桃枝上结有乒乓球大小的.桃子,麦穗已经泛黄,不需几日就该收割的。我想,其中含义无非一个是“逃”字,一个是麦穗上的“芒”,不知这个“讲究”起自何时源于何地。正如一朋友说的,粽子还是只加蜜枣的最好。现代人愿意出新出花样,却总是难有真正意义的突破。想也不怪,传统的东西总归是经历了千锤百炼,只有最好的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传承。但是当下人的花样却就是不服输,而且乐此不疲,倒也着实丰富;尽管算不上好吃,却迎合了不同人不同的一时性起。

  然而这一切与我却不甚相干,我心里挂念的是好久没有去探望的姨母。姨父在时曾说,“妈没了,姨也就是妈了。”姨母待我如己出,说老了老了竟又多了个儿子!老人家的慈爱是不容含糊的。况且,放了假,妻子女儿不在身边,一个人也不想在家里呆着。

  一早买了两个包了蜜枣的粽子,自己煮了鸡蛋,再简单不过,至于艾草之类就大不必了。几天前小妹夫立辉送的西瓜,一个人不方便吃,索性送去给大表姐,顺便也告诉她我的安排,照例节日必有的晚宴就不必叫我了。

  一个人骑单车,自滨海路与海边之间的公园中穿行,一则怡养心情,二则大热的天,间或有些树荫。

  或许因为是端午节,闲游的人不多,显得很幽静。偶见几位上了年纪的人,采了不少的艾草,有的还将艾叶摘下,在理石路面上晒着,说是用它泡脚。也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是一个人独行的,树荫里也有独自静坐或静默地伫立在那儿的。这个时节如此这般,静静地。我却想,八成该是心中都有一份情怀吧,唯独不念其孤独。如同岁月的苍茫,即便是疾风苦雨,枯荣交替,也终归是悠悠淡淡,谁还见那三国的尘烟和烈马的嘶鸣?只这份情怀却是沉甸甸真真的。

  此间心迹,平和却也并不宁静,与这里错落的花树与绿茵正相吻合,少了一份致命的“生气”,太过空廖了。尽管马路上疾驰的车轮声以及车子引发的风声、喇叭声、并直接引带的市井的喧嚣不绝于耳,却像是两个世界,并不搭调。这样的环境里悠闲地行走,又恰合这端午的情境,也契合我多日来不能舒展的心。这时节显然不该是宁静的,静默之中,伴着云卷云舒,究竟哪一般空灵的境界,却着实难有个清晰的映像。

  两拨友人分住几日,一个依然在徘徊,于虚幻与躁动的闹市之中,居无定所,游移不定,却偏偏舍不下习惯已久忽忽悠悠而轻飘的藤蔓,空虚的躯壳甚至都是透了明的。另一个则是天南地北,古山古水之间悠闲地徜徉着,然则有伴侣相携却无心心相映,饱了眼福而无心灵共济,两个形影相吊着,却终归是野马孤烟,心灵深处依然是孤苦的。更多的,泥淖中泪眼迷离,无奈于日日尘昏中的浸淫,因此也有了无羁绊却也难抑寂寥的,倒是不如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园香径,不思不想,只看花开与花落活得自在。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碟小菜,两杯糖化酶的小烧酒,却是真的其乐融融。

  或许,这也便是一种空灵,一个“空”字的境界。毕竟,当今人绝少不是“以心为形役”的。

  这一路只与两人说过两句话,一是与晒艾叶的一位老妪,二是问一位站在桥上撒网捕鱼看样子六十多岁的男子,“老哥,这是什么鱼呀?”我问。也奇怪,几次遇见捕鱼的人,话语都不友好。几位捕鱼人互相之间有说有笑,就是不喜欢我这等外人。恰巧海面刚刚涨潮,海水倒流入河,一群群小鱼悠闲地游动。游到张网可以捕到的位置,捕鱼人的网便撒下去。小鱼也能够观察到撒下的网,惊慌而四散,但是总有几尾就像是非洲草原上被猎豹或狮子追赶的斑马或牛崽,成为捕鱼人的猎获。鱼不大,基本在二十公分左右,估计是生下来还没有多少时日。捕鱼人回答我:“梭鱼。”但是语气显然是在告诉我,不要多问,离远点。

  既然这样,我也只有悻悻的份,不看便罢。好在我的心是系在花草与树木的,此般境地自不去想它。只有自然的境界,如老子的“水”,居善地,心善渊,不与人生厌。

  此时石榴花初开,十分鲜艳。可见世间情就是这样,不同季候就会有不同的物象。冬季里冷峭却有暗香腊梅,春季里万物复苏所以百花争妍,夏季的石榴花儿正红恰与烈日相曒,及入深秋又有傲霜之菊,虽是品性情境不一却都是各司其命。人世间纵有万般无奈,也是各有专属,不可不奋力拼争,但也终将是随遇而安才好。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可不无尤乎?

  一路闲游,一路闲想,谈不上兴致好坏却是安逸的。到了姨母家正是午饭时间。姨的身体和精神都好,据说腿病也照以前好多了,走路去市场已经不再是问题。弟、妹们都说,活到外祖父九十七岁的年纪没有问题。

  每次探望姨母,自然都要住一晚,听老人唠叨是件幸福的事儿,也是责任的事儿。

端午的作文 篇5

  端午已近,艾草的幽香在远山上缭绕着,然后不停地跟着风儿飘啊飘,飘绿了家家户户,在六月的史册中悠悠着一首端阳的诗篇。

  印象中的端午节,在流苏般的绿丝中穿梭。

  那些从峭壁上垂下来的绿色丝线是奶奶裹粽子用的“宝贝”,通常是前一天去撷来的,只需放入清水里洗一洗即可,到煮粽子的时候,那细细的绿丝所蕴含的清香便透着那层层的笋叶,渗进去、渗进去。

  是的,奶奶裹粽子用的粽叶是那种带着点毛的棕黑色花纹的笋叶,那是不知什么时候拾来存着的,虽已经卷成了一幅幅画卷般,却仍透着劳动艺术的芬芳。洗笋叶用的是老屋掘了好几十年的井水,井边放着一个因渗进太多水而变得十分沉重的木桶

  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手已有些泛黄,而桶壁却是早已生了点点青苔的。有阳光的时候,井壁上便有了些许大小不一的白色光斑

  它们是太阳的缩影,更像是挖井人眼中那充满希冀的神色。

  记忆中的端午节,在沾满了糯米粒的嘴角边流淌。

  我喜欢左手拿着一个破了头的咸鸭蛋,右手拿着一个刚拆了红线的豆粽;更爱把一支筷子戳进一个稻香四溢的米粽4角中的一个,然后将其余3个角轻轻咬去。

  刚煮熟的粽子是要一串串挂在竹竿上晾凉的。于是乎,才不一会儿,那些冒着热气的粽子就将它的清香缭绕了整个堂前。

  待晾凉后,取下几串来,配上几个圆溜溜的咸鸭蛋放进竹篮子里便挨个送粽子去了。这时候,也同样会有人将香喷喷的粽子送到我们家门口的。而奶奶却是很少收下的,两大锅的粽子剩得只够家人吃一两个便足矣。

  本以为是奶奶深知邻里嗜爱粽子,故多多的`送,而今才明了,奶奶送出去的不仅仅是粽子,更是粽子里那些看不见的却散发着浓郁香味的东西。那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在那个端午,化作一朵朵花儿般美丽的笑靥,却只叹那人儿哟,沧桑已然嵌满了面颊。

  多想再吃一次那裹满香甜的粽子哟。我耸耸鼻尖,深深地嗅,确乎又嗅到了空气中艾草的幽香,那香味飘啊飘,飘进了我心中那座小屋,在六月的史册中悠悠着一首端午的诗篇。

端午的作文 篇6

  今天是端午节,阳光明媚,不时还吹起阵阵凉风真是凉风拂面的好天气。

  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和哥哥一起坐上公共汽车外婆家过端午节。

  一路上我看到了家家户户都挂上了艾草,买来了五黄——黄酒,黄瓜,黄鳝,黄鱼,蛋黄。

  一进外婆家我看见了这些可防五毒的中药。

  外婆拿出了一些材料—粽叶,糯米,肉,豆沙和线。我们看的很纳闷,外婆拿这些东西干吗?难道要我们包粽子吗?我们可不会包呀!不过外婆是耐心的教包粽子:了首先把粽叶包成漏斗的样子,然后放入糯米和自己喜欢的馅,再把粽子抱起来用线绑好,粽子宝宝就做好了,马上就可以下锅了。

  听了外婆的讲解我和哥哥的粽子宝宝都包好了,和外婆包的粽子宝宝一起下锅了,我们看着粽子宝宝在锅里跳舞,滚动。终于粽子宝宝出锅了。那粽子宝宝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让我们直流口水。

  粽子宝宝烧好了,我说要送给最敬爱的妈妈;哥哥说要送给外婆;弟弟说要送给外公。算我们的一份敬爱吧!

  在晚饭后我们三兄弟进行了一场滑板大赛由外婆外公做裁判,我们各自用处自己的“绝招”来“杀敌”。最后哥哥第一个被淘汰弟弟第二个被淘汰而我拿到了冠军奖励西瓜一个,而哥哥弟弟奖励西瓜半个。

  到了深夜11点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今年的端午节,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啊!

  有关端午的作文600字初一2

  你们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

  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

  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天不仅仅能吃到粽子和绿豆糕,而且还能表达我们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有关端午的作文600字初一3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节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节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也买些就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

端午的作文 篇7

  端午节的中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奶奶家过端午节。

  奶奶家门口悬挂着艾叶,爸爸说那是避蚊驱毒,祈求平安的。奶奶家的桌子上摆放着很多好吃的,有苹果、梨、麻花、粽子还有鸡蛋。我问:“为什么今天要吃粽子?”爷爷告诉我:“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爱国诗人屈原五月端午投江自杀,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肉,便往河里投粽子喂鱼吃。后来,就渐渐地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的习俗。”

  听了爷爷的`介绍,我挑了一个小粽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端午的作文 篇8

  端午又到了,家里再次飘起了茶和酒的香气。

  端午节自然是离不开粽子。清晨薄雾还未消散,奶奶就早早起来泡粽叶。将昨日在田中刚采的粽叶泡入山泉水中,奶奶曾说这样:粽叶的香味和泉水甜味会交融在一起,粽子会更好吃。”当粽叶经受泉水的滋润时,奶奶开始准备馅料了。将五花肉切片,加入酱油、五香粉、八角等调味料腌制一会,再把昨夜泡下的糯米洗净,拌入花生,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

  旭日东升,奶奶的粽子包好了,爷爷也从田间回来了。

  可是,爷爷终究老了,还是和病魔撞上了。爷爷走前,端着一杯茶,说到:“老伴,这是第一次陪你喝茶,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就这样,奶奶的心愿——让爷爷陪她喝一盏茶,在这种时候,最终完成了。

  奶奶酷爱茶,爷爷却喜欢酒,二老爱好不同,却能相处自然。每当端午佳节时,院子里的小桌上,会摆着两个小杯,两个小壶。

  打小我就爱看奶奶做粽子。薄雾消散,各家的炊烟袅袅升起时,奶奶把所有的东西搬到庭院的树下,搬了把椅子准备开始。我也拿了把小板凳,坐在奶奶身旁,手执一把蒲扇,一下快一下慢地,给奶奶扇风,一阵一阵微风从扇中跑出,跑向远方,留下的'是熏人的清凉。奶奶拿起两片粽叶,合在一起凹处一个窝,之后尖端分叉,先舀起一勺糯米,放入一片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再加入一点家乡的特产——菜脯,之后又把窝里铺满糯米,将粽叶包裹好。在奶奶灵巧的手下,一个个小巧可人的粽子就包好了,接着,奶奶要包大个棕了。以往奶奶只喜欢包小个的粽子,她说比较容易吃完,但这时候爷爷就要跳出来嚷嚷:“太小了太小了!一个吃得不尽兴啊,还得去开第二个,太麻烦啦!包大个点,大个点!“自从爷爷这么说过后,奶奶每年包粽子都会包几个大的给爷爷。在一众馅料旁,会有一杯飘着热气的清茶,味道有些苦涩,却是奶奶的最爱。老人家包好几个粽子,都要小酌一口,眼睛微闭,露出满意的笑。

  爷爷回到家,放好农具,拿出他的收音机和酒壶,就躺在树下的藤椅上,一摇一摇地休息。老藤椅吱吱地叫,和着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却没有半分不和谐。“粽子来啦!”奶奶的声音从厨房里传出。我连忙跑进厨房,帮奶奶把粽子端到院子里。奶奶出来,看到爷爷在喝酒,拧起眉毛,斥道:“你个老头子又喝酒,都说了酒不好,别喝了,喝茶喝茶!”说罢,便快步走向树下,想要将爷爷手中的酒壶抢过来。“欸欸欸,等下——”老顽童跳起来,一把护住手中的酒壶“喝茶多没味啊,酒伴粽子才好吃嘛,过个节,别拘着我。”奶奶听了,便也作罢,转身对我说:“姐儿啊,以后找夫家可不能找像你爷爷这么爱喝酒的呀,记住啦!”我懵懵懂懂点了个头,“喝酒怎么啦,你看村里哪个男的不喝酒,不就是一杯酒吗……”爷爷的话还未说完,便被奶奶欲抢酒壶的姿势吓住,马上闭嘴。我笑了笑,拿起一个粽子给奶奶,奶奶脸上顿时露出笑意。剥开粽子,香气马上溢满了空气,其中还夹杂着清茶和酒的味道,甜蜜蜜的,一如爷爷奶奶一般。

  又是一年端午佳节,奶奶还一如既往包起了粽子,香喷喷的粽子出锅后,奶奶拿出一壶茶,一壶酒,两个小杯,坐在树底下,将酒倒满,低声呢喃道:“老头子,喝酒吧……”

端午的作文 篇9

  又是一年端午时,我想,随着端午假期的到来,全国人民都在同一天庆贺同一个节日—端午节,可是,不同地区的端午习俗又有一些差异。我的家乡在扬州,扬州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呢?下面我就告诉你们一些有关扬州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到来时,人们往往会忘记一些不开心的事,高高兴兴地迎接节日的到来。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窗户上会挂上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的艾草。听奶奶说:这是用来辟邪的,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人家就更不能忘记了,爷爷说奶奶迷信,他说:那是用来防止毒虫子爬进家里用的,因为艾草散发出的香味毒虫子害怕。

  清早,大人们会拿出前一天在野外摘回来的粽叶,找出家里吃剩的年货,比如:蜜枣、花生、红豆、咸肉、香肠等等,和糯米和在一起包粽子。老家的粽子在形状上和南京的有些差异,要我说,老家的粽子更精致,小小、碧绿的粽子一般会有四只小小的、尖尖的角,非常可爱,每次我都不忍心把它们吃掉。等待粽子煮熟的过程最痛苦了,因为不时从冒着热气的锅里飘来粽子特有的香味,等你想去吃时,大人们却说还没煮熟呢!随着粽子出来的往往还有大人们特意放在锅里随着粽子一起煮熟的'鸡蛋、鸭蛋,这些蛋的蛋壳已经染上了粽叶的颜色,显得黑黑的,很不起眼,和碧绿的粽子比起来,她更像一个饱受太阳照射的村姑,可是,你可别小瞧了它们,它们吃起来味道真的是好极了,有一股淡淡的粽叶的清香味,和茶叶蛋厚重的味道迥然不同。

  大人们往往会帮家里的孩子戴上用五彩丝线拼起来的彩线,一般会戴在孩子的脖子,或者手腕、脚腕上,据说也是用来辟邪的,多出来的彩线用来编出五彩缤纷的蛋兜,里面放上一个煮熟的鸡蛋或者鸭蛋,那兜里的鸡蛋或者鸭蛋常随着孩子活泼的身影欢快地蹦跳着,好像也感染了这快乐的节日气氛。

  当然,端午这天赛龙舟是免不了的,其实,老家的河真的不大,河水也不很清,龙舟也绝不像城里的龙舟那么大,那么有气势,可是,农村的孩子啊,看赛龙舟时那欢呼雀跃的身影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少,他们不在乎谁赢了比赛,他们比的是谁的爸爸、谁的妈妈从打工的地方赶回来了,和孩子一起参加了这场比赛,他们比的也许是和父母在一起过节的心情吧。

  今年的端午我是在南京过的,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却还是在家乡过端午的情景。

【端午的作文】相关文章:

端午,端午作文03-24

端午抒情作文:端午的粽子03-29

难忘的端午作文:端午粽子10-16

端午节作文:开心端午作文11-24

端午趣闻作文-端午节作文03-07

端午的作文07-21

端午的作文09-15

端午作文08-14

端午作文02-16

端午时节话端午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