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作文

时间:2024-02-04 09:47:21 传统 我要投稿

优秀传统作文[合集]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传统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传统作文[合集]

优秀传统作文 篇1

  我最喜爱元宵节,因为到了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各种活动更使春节的热闹氛围达到高潮。这是一个平日含蓄的中华民族狂欢的节日。去年的元宵节令我难忘至今。

  要做汤圆了,我十分兴奋,忙在旁帮忙做汤圆。奶奶先将面粉放进大箩筐里,把已经准备好的'热粥倒进面粉堆里,然后用面粉将热粥抱起来,不停地用手揉捏,把面粉聚起来。没过多久,刚才还是粉末的面粉,现在已成了个大面团。奶奶又将面团捏成一个个小面团,让我用手把它们揉成圆形。奶奶先将小面团用手弄出一个小洞,其余手指则不停地令小面团转动,两只的拇指又逐渐吧洞扩大,变成一个小碗,在里面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豆沙,然后揉捏成一个小团,一个甜汤圆就做好了。奶奶又做了些咸汤圆,一共几十来只。

  该煮汤圆了,奶奶在汤圆下锅前轻轻捏了一下,使其略有裂痕,对我说:“这样煮出来的汤圆里外皆熟,软滑可口。”奶奶待锅中的水煮开后,放入汤圆,用勺背轻轻推开,让汤圆轻轻旋转几圈,不致粘锅底。旺火煮上一会,煮至汤圆浮起后,便立即改用文火。否则,汤圆不断翻滚,受热不均匀,煮出的元宵外熟内生不好吃。每煮开一次奶奶都要点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水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奶奶就把汤圆一个个捞出来,放在碗里,让我去吃。我尝了一口汤圆,汤圆质软柔滑,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

  元宵节让我学会了如何包汤圆,煮汤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元宵节一个我最喜欢的传统佳节。

优秀传统作文 篇2

  记得那是我刚刚康复的时候,孙老师就给我妈打来了电话,说我的“水粉画5级证书”考出来了,也就意味着我可以学国画,就这么迷迷糊糊地,我就与国画打上了交道。

  第一章

  出于国画的种类繁多,简易不同。老师决定让我工笔于花。虽然那天那个下午,我伴着红嫩的太阳,踩着愉快的节奏,伴着小鸟的歌声。飞快地跑到了教室。但是我却并不喜欢画花,于是DD

  老师画,我就看;老师讲,我就听;老师一走,我什么都不会。等到老师要看时,我便乱画一团;高洁的菊花画成了花团,清淡的荷花画成了玫瑰(用色用错了。)只好回去重画,我也就成了没有课间的人。

  哎,画吧,谁让咱交了学费的。

  第二章

  老师见我对花不感兴趣,便又让我画动物,第一天学的是猫。画猫有趣,楼下李爷爷家有一只白猫,我可喜欢了。倘若学会了,还可以给它来个“特写”呢!我便专心致志地学起来,于是DD

  我的画意有了长进,人人都夸我。

  哎,画吧,原来国画这么有趣!这么实用!

  第三章

  后来,孙老师走了,又转来了一个新老师,此人仔细看了我的画,便让我画山水。山水?容易吗?

  老师并不知道我,而是让我自己去练习,我便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于是DD

  我的`课间没了,我自己在认真练习。我在追求更高的成绩,从一张小纸到四尺三开,我越画越觉得它有趣,国画,成了我的必修课。

  哎,画吧,它太让我着迷了。

  后记

  最近,由于参加优生辅导,我已两个周没去了。但我仍然爱着国画,爱着他的清淡,神力,高雅与自然。这便是我与国画的故事。

优秀传统作文 篇3

  千年古国,话说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

  春节爸爸妈妈爷爷和其他家人们都把红包互赠给对方,这是年年的传统。我在春节的时候吃完了年夜饭,就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放烟花。但人们吃得可爽了,每到春节,外婆会叫家人们去她那边吃年夜饭。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外婆曾经告诉我:在传说中,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年”会在夜晚看小孩子们放烟花,这时候它突然跑走了。

  有一年除夕,年兽又闯进村了,它往一位老婆婆家猛扑过去。这时候,“年”兽看见门前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赶紧跑了出去。从此,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都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优秀传统作文 篇4

  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剪纸就属于其中一种。

  对于剪纸来说剪刀和纸张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剪刀要选择轻巧、灵活、锋利的,这样,剪出的作品才不显粗糙;纸张以红纸或其它光泽为好,质地薄的纸为宜。

  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则要根据造型,先决定纸张的折叠,一定要折得整齐、严实,并要压平。初学剪纸者可先将花纹画上,然后根据画上的笔印剪。以后有经验了,便可随折随剪。花样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总使用直线型的,应多采用些曲条纹,因为曲条纹往往耐看,富有流动感。在剪的过程中,手对纸的转动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这样,剪出的纹路才清晰连贯。最后,去除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个外框,这时,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剪纸是有趣的手工活更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优秀传统作文 篇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三国演义》上的灰尘被轻轻抹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西游记》的扉页被轻轻打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浒全传》被轻轻放在橘黄暖光下的书桌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红楼梦》被轻轻放进书包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散发中国古典气息的四大名著。

  记得当初买这些经典的时候,是因为听说长大有用,可小小的我并不怎么喜欢。当时拿着一本厚重的书,打开一看,全是我看不懂的语句,变更没有兴趣了,所以,这四本国学经典便静静的躺在落满灰尘的书架上。

  直到上了初中,便在某年某月某日怀着一个强烈的好奇心搬出这些书,一页一页地翻了起来。当时似乎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在女生中最受欢迎,于是我开始认真地看起了《红楼梦》,其实并不算认真,认真的`看了两会之后,便没有兴趣看下去了,只挑了一些较有趣的情节浏览。

  渐渐地,我明白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贾史王薛的兴盛衰落;明白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明白了英雄好汉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明白了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路程。

  而经典当然不止这些。《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重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礼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知…… 渐渐地,这些经典的经典气息就像盖不住的茶香萦绕在我的周围。夜明珠的光芒在喧杂浮躁的白天被太阳似火的光辉掩盖,而到了夜幕降临,万籁俱静的时候,她就默默地亮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光芒。而经典不就像夜明珠一样吗。当我们的心灵吵杂的安静不下来,经典被我们一眼忽略过去,而就在我们心灵的灰尘沉淀下来,腾出一片安静时,经典就在角落里静静散发着清新淡雅的光。她就是一把古香古色的掸子,为我们拂去心灵的灰尘。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起进入这经典的世界吧!

优秀传统作文 篇6

  不知道为什么越是宣传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报刊网络上越是充斥着这大千世界中的种种丑态。到底是人们丧失了做人的原则还是所谓的传统美德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过去式?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影片《搜集》,讲述了一位都市白领因未给老人让座而受到社会各界抨击指责最终自杀的凄凉故事。拥挤的上班时段未让座也许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不合乎情理的事情,可是却引起了众人的口诛笔伐。我不知道社会上所有的人一起来攻击一位势单力薄的女性算不算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呢?

  自古以来,在中国关于“传统美德”的肯定一直是没有断过的。古有薛宣的“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今有叔本华的“为了能让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孔融让梨是传统美德,非礼勿视是传统美德,相敬如宾是传统美德……可是到了现在呢?商场上的尔虞我诈、病人送红包给大夫……却也披着礼尚往来的'外衣大行于世。

  以前,中国正是因为传统美德而以礼仪之邦的美称屹立于世;现在,中国又是因为传统美德而以虚伪自大破坏了自己在他国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你难道说中国不是因为已经变质了的传统美德才失去了大片疆土吗?你难道说中国不是因为已经变质了的传统美德才让他国欺凌了这么多年吗?你难道说中国不是因为已经变质了的传统美德才有了老人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让座并心安理得地接受让出的座位吗?我想,这不仅仅只关乎中国人对传统美德的简单认识上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因滥用传统美德而生出的流弊。

  传统美德不是外衣,它不应只是一种形式。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在利益的驱动下,食品生产者唯利是图,广告虚假宣传,借的却是以民生健康为己任的幌子;官员中饱私囊,却天天叫嚷着廉政建设。如此种种,传统美德的外衣俨然成了某些罪恶活动的保护伞,让人们谈美德而色变。这样的美德,有的只是美丽的外表。缺乏的是一种真诚。

  梁任公先生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就让继承传统美德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吧。只有这样,未来的中国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实现国家真正的强大。

优秀传统作文 篇7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