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

时间:2023-09-26 08:15:01 创新 我要投稿

(荐)创新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新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荐)创新作文

创新作文 篇1

  良好成绩的取得除了付出一定的努力外,还要有必要的学习方法,不要只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创新的学习方法,创新不仅仅意味着改变,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超越,只有我们先学习别人的窍门,把差距消化才可能进一步创新从而超越别人。

  总有些同学讨厌英语,可当我们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有必要去学会英语,并且下决心去攻克这个难关时,我们就一定要努力里,投资我们的时间和心智,我们并不傻,有足够的智慧和大脑空间来消化储存那些ABCD,别人能学会,我们也能学会,不要被那些陌生又长的单词下走,而是去想一些小窍门。经常有同学会把family拼错,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充足的.智慧显现出来,既然是家庭我们就可以说father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往往是一家之主就取前两个字母,其他就取开头一个,这样一个单词就在我们的记忆中不再消失了。Interesting曾经这个单词让我头痛可当我找到最佳技巧时,感觉其实并不难,用拆词法,如in+tere+s+ting这时我们就根据读音想象人吹死蜻蜓当然很有趣啦!这样读音单词就全记住了。

  要想学好数学也要找到一定的方法,对于做数学的人来说,做错题是难免的,有错就改才能进步,因此,必须做好订正工作,把错题汇集起来,是个好办法。但不要把它当成任务,把错题重做一遍,是订正的过程。另外,错题集的另一好处是为今后复习提供了重要内容,这可以节省时间,希望我们能养成做错题集的好习惯。可有时我们有会忘记一些做过的题型,此时我们最好准备一本笔记本把典型的题目记下来,以后碰到就放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忘记,同时又方便复习。

  学习不断地创新,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有超越别人的机会!

创新作文 篇2

  7月19日,四川省高考阅卷工作接近尾声,高考作文的评卷教师们经过一番争议,最终通过三次改判,将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判为佳作。据阅卷教师透露,这篇文章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多分(满分60分),其原因在于考生将潘金莲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落脚点定在西门庆上,这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但是,又考虑到这篇文章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将此文交给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并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最终,该文被认定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高分。

  这位考生无疑是幸运的。我在为这位考生庆幸的同时,忽然想到,高考作文评判中,会有多少这类文章被视为异端,打成低分?我相信,能够经历三次改判这样幸运的“异类”文章只是少数。

  评判《潘金莲的选择》的老师们有这样的感慨和忠告:“考生言他人所不敢言,在高考时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希望以后的考生在选择如何作文时还是三思而行。”面对这样的感慨和忠告,我深感悲哀,我知道,他们的意思是让考生们在写作时要符合一种意志规范,不要刻意创新。

  这些年,高考作文评分的失误已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心中永远的痛。我想,产生失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阅卷的随意性造成的。在现在的作文阅卷方式下,阅卷老师时间紧,任务重,出现错判误判很难避免。同时,阅卷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文化品位等都会决定和影响着对考生作文的评判。要知道,作文判分的`公正与否不仅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着高考评分的可信度,它也给现行的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比如,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采用僵化的套路训练模式,迫使考生走入预先设定好的轨道,写那些人云亦云的八股文。同时,作文的命题者已为考生界定了写作内容、价值取向,并以此束缚着考生的思维。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人。但是,现有的教育和考试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自由探索精神。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日一时之功,但是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希望,高考作文能从命题及评判标准上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以此来影响中学的作文教学改革。

创新作文 篇3

  如果说创新是色彩斑斓的画页,那么继承就是古色古香的书卷,兼而有之,才能书写出夺目的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当学会继承,让文明之火一直延续下去,经久不息。《弟子规》、《千字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孟子》、《论语》交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周易》、《春秋》将古人在生活中所领悟的道理为我们一一展现出来。继承传统,学会创新。

  畅游《史记》,我们了解到黄帝到汉武帝的置境《离骚》,我们感受到屈子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虽死不悔的胸襟;徜徉《本草》,我们熟知各种中草药材对我们的利弊。这些举世惊人著作全是古人先贤用意志的血滴和奋斗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我们应当学会继承,继承其中的优秀的品质,并发扬他们的精神,不让这些佳作在时代的变迁中黯然。

  如今的中国早已从“东亚病夫”变为“东方雄师”,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中华民族一早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什么让我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是创新。从冷兵器时代到现在人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为创新,我们才看到更远,走得更高。创新精神是一个富国、强国真真正正走向富强的体现,正因有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正因有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我们才有更多的新发明创造浮现人间。因为创新,我们才看到更远,走得更高。

  继承是苍茫蓝天中的太阳,灿烂的光辉闪耀着一缕顽强,它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富强的希望;创新是绿野里的花朵,嫣红的花蕾孕育着创新的火光,它给予一个富强民族前进的方向。我们应学会继承,懂得创新。

  我们正值青年,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会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多参与国学经典传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屈子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操守,继承鹏举不畏艰险精忠报国的品质。

  21世纪的我们是祖国富强的希望,创新是使祖国富强兴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继承之中前去创新。

创新作文 篇4

  有这么一个词——抄袭,一听就令人厌恶。同样也有一个词——创新, 令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但,究竟何为创新?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东西,创造前人没能想到的,这便是创新。

  细想,第一个称"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的人,会被人们成为天才!第二个呢?庸才!第三个呢?蠢才!所以,如果不去创新,就会被淘汰!

  一个人不去创新,只会声声附和他人的新思想,有何用?有时间附和他人,何不自己搞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个人要做到的,更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该做的!不创新的国家,不创新的民族,必定会被世界淘汰!

  回顾大千世界,不就是由创新组成的吗?莱特兄弟的飞机帮助人们跨越茫茫沧海;亚历山大·贝尔的电话帮助人们能更迅速地联络他人;爱迪生的电灯帮助人们取得光明······这些,不都是创新带来的吗?

  看看当今发扬创新的社会,有些人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抄袭的代名词,还信誓旦旦地说原创!这算什么?一个不懂得创新,只会抄袭他人作品的人有何用?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怎么屹立世界巅峰?

  试问,创新,离你有多远?天涯海角?

  不!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只是有些人们认为发明发现不是自己该做的,所以,人们常与创新擦肩而过!创新不难,只需用慧眼发现别人所没发现的,就够了。

  你瞧瞧,我们的身边,就有创新。记得一次,班级大扫除,我在擦窗户,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报纸,可麻烦了!这时,班长也来了,只见他缓缓掏出一个玻璃刮水器,把我们擦了好久的窗户一下子抹净了,省了我们大半节课的时间呢!你看,这就是创新!班长带了一个我们没想到的`刮玻璃神器,不就是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吗?

  你瞧,创新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的我,十分期待。有一天,电视广告上的“中国制造”不再出现,能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创造”,那国人将会有多自豪!

  请你与我,共同插上一双创新的的双翼,一起,为祖国翱翔于碧海蓝空之上······

创新作文 篇5

  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科学技术不是凭空臆造就可以出来的,文学名著更不是文学家们一出生就可以编写的。世间种种的发明与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都是来源于对先前经验的借鉴与学习获得的。没有对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有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就如同鸡和蛋的关系,没有鸡哪来的蛋呢?因此要论证学习与创新的关系那是毫无意义的,就像是咀嚼着没滋味的干渣滓一样。同样的学习,有的人成为科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也有的人成为创新标兵,但更有多数者成为默默无名的人,没有学习肯定不能创新,但学习也不见得一定能够创新。要想有所创新我们排除天赋禀异因素以外,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才是我们所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 学习首先要学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贤之言我们从小就背诵,似乎我们用的时候却不多。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读死书是体会不到学习中的内涵和快乐,这样的学习反而越学越枯燥,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凡有所创新和成就者似乎离不开对书本知识的思索和对学习的考究。不管是拿破仑还是毛泽东,不管是孔夫子还是梁漱溟,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钱学森,他们的成功不是在于把死书读好了,而是把书读活了,把思考与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的。

  二、 学习要有大思维

  刘勰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句话意思就是让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什么叫大思维,大思维就要突破条条框框的界限,要用丰富的智慧和思维在天地中间遨游。我们的学习也应当如此:驰骋于四海之间,云游于八荒之内。既要在学习中运用我们的想象能力,也要在学习中锻炼我们的思维水平。面对知识要勇于思考和敢于思考,要用自己的脑髓去丰富自己的学习想象,要把知识进行重新的构造和编排。大思维的出现是在于对知识的热爱与崇拜,是在于对知识的无线思维的空间。一本红楼梦能够成为不朽之名著就是在于曹公的大思维、大视野。

  三、 学习要有质疑精神

  “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的创新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说明如此。不要总觉得封建思想就是迷信,其实只要对权威的无知崇拜和对知识的盲目效仿才是真正的迷信,是一种失去自我知识认知的大迷信。我很喜欢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讲话,因为他充分给了年轻人以质疑思想,给了他们创新的动力源泉。如果亚里士多德不质疑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不会有希腊一系列的哲学思想的奠基;如果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质疑也就没有唯物主义哲学。所有的创新都是在认真质疑情况下产生的,不仅科学技术如此,社会精神也如此。

  四、 学习要懂得取舍

  每个人一出生就是不同的,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想象力。所以不要把一个人的成功进行盲目的复制,不要以为别人那样学习获得了创新,你就可以拷贝别人的方法。人的秉性不同,就注定了每个人的发展之路不能相同,创新的路径也不一样。学习要懂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点,要懂得取舍。不能让一个发散思维极强的人去搞什么逻辑学研究,也不能让一个数字极为敏感的人去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每个人要懂得自己,才能懂得学习。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关键是如何找的适合自己的钥匙。学习跟创新也是如此的。如果陈景润不搞数学研究,他不就是傻瓜吗?如果让汉灵帝刘宏卖猪肉比当皇帝更合格吧!

  学习和创新说的更直白一点应该是学习方法与创新,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掌握了我们创新思路,只要我们用心努力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创新作文 篇6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教学内容具有常识性,知识点多的特点。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得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这样当然也能达到部分教学目标,但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知识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等诸多方面显然难以顾及。

  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了“以问题为驱动”的方式,将一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或选择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解决问题和知识学习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

  出示问题:爷爷每天要吃一片药,一盒有30片,够吃一个月吗?

  赵泽炎:够吃,因为一个月是30天。

  许婧妍:不够吃,因为有的月份是30天。

  王茜:够吃,因为有的月份是28天。

  李想:还有的月份是29天呢。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很了不起嘛!那么到底哪些月够,哪些月不够呢?如果你知道,可以先准备一下如何汇报;如果你有困难,可以看看老师给你准备的年历卡。

  接着让学生汇报,学习有关大月、小月的知识。

  师:怎样能快速地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呢?

  吴耀辉: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

  刘蒙召:我在数学书上看到了“拳头记忆法”。

  师: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7前单来7后双,7个大月心中装。意思是说7月前面的单月是大月,7月后面的双月是大月。

  二、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提出问题:爷爷觉得这样一个月一个月挺麻烦的,索性买了这样的一箱(12盒),你觉得够吃一年吗?

  陈帝罡:不够,因为一年有365天。

  王江林:一年有7个大月,大月是31天,不够吃一年。

  师:那一年究竟是不是365天呢?怎样来计算呢?

  杜灌书:7×31+4×30+28=365(天)

  成雨露:11×30+7+28=365(天)

  许婧妍:12×30+7-2=365(天)

  师:没想到大家想出这么多计算的方法,脑筋很灵活啊,老师为你们鼓掌!

  赵田野:老师,老师,一年也会有366天,因为有的年份2月有29天呀!

  师:你的观点很有价值!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平年、闰年。

  师:那么究竟哪些年份的二月是28天,哪些年份的二月是29天呢?

  课件出示:1997~20xx年的2月份月历。

  师:2月是28天的是平年,2月是29天的'是闰年。你发现了什么?

  周梦欣:都是3个平年,1个闰年,这样重复。

  师:对,这就是“四年一闰”。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闰年是366天。

  课件出示:1900、20xx、2100年2月的月历。

  师: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叫做“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出示动画,小精灵解说。)

  像这样,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的应用融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减少单纯的记忆,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新作文 篇7

  创新,让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令社会更加发展进步,使人类更加舒适安全。

  鸭肉鲜嫩肥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追捧。随着社会对鸭肉需求量的直线上升。鸭苗的需求量渐渐供不应求。古老的孵鸭法繁琐、效率又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怎么办?”为了寻找苗量大的途径,叔叔钻进书堆,拜访相关人士,终于研制出了一套集简单、环保、科学于一身的独门孵鸭法。

  走进偌大的厂房,映入眼帘的是并列一排的八个大孵箱,孵箱外有个温度计。工作人员打开箱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嗬,里面别有洞天!一个个光溜溜、白亮亮的蛋安静地躺在铁架子上,上下四层。“滴!滴!”仅一分钟,报警器响了。“这是恒温器,它将箱内温度控制在37度左右。温度低了会自动报警,温度高了会自动降温。”叔叔介绍。“为什么要恒温在37度?”我们刨根问底。“因为鸭蛋在37度时的孵化率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死胎,严重的导致全军覆没。”“这么精确。”“是啊,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噢!”我们恍然大悟。“那么靠什么恒温呢?”“你看,那有个管子。”我们这才注意到箱子下有一根粽色的`管子,“热水注满管子,根据热量传导原理,在孵箱里安装散热器,水的热量通过散热器传到箱内空气中。”恒温器像卫士一样日日夜夜地守卫着几万个小生命,受精蛋在恒温器的呵护中渐渐成长。

  四天后,挑出未受精蛋,让受精蛋继续孵化。

  27天后,把即将出壳的蛋倒在“孵床”上,盖上薄棉被保温,因为即将出生的鸭子,可以自身产生热量,完全不需要加热就有能力自己出壳了。 “笃笃!”声打破了被子下的宁静。有活力的小鸭用嘴拼命啄破蛋壳。“啾啾”被子下不时传来小鸭的欢快叫声,好像在说:“我要出生了!”第三十天前后,小鸭奋力挣脱硬壳的束缚,一只只破壳而出,棉被下热闹非凡,“叽叽!”这是它们在举办演唱会,掀开棉被,那景象太迷人了:黄色小鸭欢快地叫着,黄澄澄的一片,煞是可爱。工作人员迅速地取下鸭苗,放进笼子。于是,小鸭们开始了长途旅行——由这里送往全国各地。

  这种新型的孵箱,每四天可以产四万多只鸭苗,只需两位工作人员,比古老孵鸭法节约四十个左右的劳动力,节能省电又环保。多么独特的创意!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幸福的源泉!我们要用创新造福人类!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创新作文 篇8

  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慨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绝?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读一文《我们究竟在考什么》,文中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物理系的高材生面对用一个气压计如何测楼高的简单物理问题,坚持用十多种不同的'答案予以解决,最妙的一种是轻敲守门人的房间,问:“请问这座楼高多少?”哑然失笑之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究竟是一个标准答案好呢?还是鼓励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好呢?

  近日偶看一画展,画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眼中的太阳,有的是红色的太阳,名曰《光明》;有的是蓝色的太阳,名曰《地球的颜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阳,名曰《灰尘满天的可怜的太阳》。惊奇之余,我愕然,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画稿,我惊叹于那无限的创新精神。

  无限的多样性归根于个性的多样性,在这个崇尚创新的世界里,它是最不可忽视的。很难想像,没有创新,我们很可能还生活在茹毛饮血、混沌未开的原始社会,我们很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我们很可能还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创新,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记住,“第一个形容女子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形容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创新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创新的作文」创新·超越01-27

关于创新的作文:创新成功01-27

有关创新的作文:懂得创新01-27

以创新为话题的作文:创新01-29

关于创新的作文:插上创新的翅膀01-27

关于创新的作文:勇于创新01-27

关于创新的作文:我们需要创新01-26

关于创新的作文:创新无止境01-27

呼唤探索与创新描写创新的作文01-31

创新的作文精选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