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时间:2023-06-06 18:34:20 丽华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后人由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猕猴,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古书里指猕猴)公”。

  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很难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此时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谢恩哩。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成语寓意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后晋·刘昫《旧唐书·皇甫镈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元·乔吉《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元末明初·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08-06

朝三暮四儿童成语故事01-26

关于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09-23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新编01-18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01-30

朝三暮四的哲理故事01-28

朝三暮四的寓意故事08-15

朝三暮四的同桌作文01-30

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