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感受》作文

关于《春节感受》作文六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感受》作文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春节感受》作文六篇

《春节感受》作文 篇1

  寒假到了也就意味着春节也就到了,当一声声炮竹声越来越多,当年历翻到最后一张的时候,春节如期而来,但是心中的那种感觉似乎没有了,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过春节的激动兴奋之感了,或许我们已经长大了。

  人就像一只陀螺,被春节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 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

  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作

  春节还是以前那个春节,只是自己感觉不是了,不知道是我们变了,还是其他什么变了,越来越感觉春节没有意思了,没有小时候好了,是这个时代改变了春节,还是春节改变了这个时代我弄不清楚了。

《春节感受》作文 篇2

  春节是有意义的,也是快乐的。相信朋友们也有很深刻的感受吧!当然,我也不例外哦,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来分享我的过节感受吧!

  春节到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节日的闲暇。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大街上彩旗飘扬,各色商家标语、条幅迎风招展,湛蓝的天空中,一只只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艳丽夺目。微风拂过,大小气球迎风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点头致意。

  商场里欢快嬉闹的场面,透过明亮的玻璃门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随着人流汇入其中。春节是大人们的节日,更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儿童玩具、书籍、文具柜台更是异常热闹。孩子们来了一波又一波,买走心爱的玩具,留下了欢声笑语。

  春节的家里也不同平日,门口要贴“福”字,吃饭要放鞭炮,晚上要放烟火,还有丰富多彩的春晚陪伴着大家。最热闹的要数年夜饭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小朋友们的腰包也都鼓了起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脑也走进了每个人的家庭。拜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通过视频想远方的亲人恭贺新春。你瞧,我就不出家门,坐在电脑前,和远在上海的舅公、舅婆拜年,多方便啊!

  春节真热闹啊!我感受到了节日的丰富多彩,享受了生活的快乐!

《春节感受》作文 篇3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盛大,隆重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大街小巷上都很热闹,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春节贴春联是我最喜欢的事之一,春联的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辟邪,后来又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桃木板上写门神名字。这是,我总会像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也总是跟着爸爸去贴春联,先把去年的旧对联撕下来,再贴上新对联。我总是好奇的问:“为什么不把去年的对联撕干净?为什么要贴春联啊?”爸爸耐心的解释:“总把新桃换旧符嘛。春联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春联是抒发人们没好愿望的,而且增加节日气氛。”看着家家户户的春联,我感觉春节在中国是个伟大的节日,看着红红的春联,也感受到了远方的游子也该回家了。

  春节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走亲访友,互置新年问候,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吃年夜晚饭,吃完饭给长辈拜年。大年三十,我们去太姥家给大家拜年,在大街上,每家每户都贴着春联,张灯结彩,进到太姥家里,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新年快乐!”大家互相问候,有说有笑,然后晚辈会给长辈拜年,吃团圆年夜晚饭,现在觉得春节是个开心的节日。

  曾经春节留给了我许多难忘的记忆,每年的春节我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历史、移速给我的新鲜、快乐,同时还有许多畅想。每个人都会用行动诠释来让畅想变成现实。无论年复一年,无论春夏秋冬的轮换,新年都会带给我新的美好。

《春节感受》作文 篇4

  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开始了。我换上帅气的衣服,向长辈们拜完年,就和我的伙伴朱宇迪开始了我们的活动——放鞭炮。

  我们把鞭炮插在泥土里,点燃导火线,迅速躲在安全的角落,只听得一声巨响,小土块像陨石一样从天而降;有时,我们把鞭炮放小葱里,鞭炮爆炸之后,小葱立刻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朵 ;我们还会把即将爆炸的鞭炮扔进小溪里,“轰”地一声,就会看见小溪里溅起一个又一个的水花。

  虽然,中国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但我最喜欢这隆重的春节。

《春节感受》作文 篇5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每一个人的独特情感。从小生长在北京的我,似乎也对春节有着难以言说的眷恋。每逢春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都会兴致勃勃地述说一些过往的旧事,虽然年年如此,我却津津有味地一遍遍聆听,不厌其烦地沉醉在温暖的回忆里,任时光倒退、斗转星移。

  这年复一年的春节记忆,经过岁月的组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过年图景,其中的一些风物也永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送信儿的腊八粥,要了命的关东糖。”这是北京人过年的真实写照。腊八粥像一位使者一样,向人们报告着过年的讯息。各式各样的豆儿、红枣、栗子、花生、冰糖熬在一起,发生了美妙的碰撞,诞生出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当然,泡腊八蒜也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一颗颗大蒜跳入香醋中,经过数十天的沐浴,换上了绿外衣,等待着人们口腔的检验。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开启了四季更替的华美序幕。“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从这一天起,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切都踏着春天的节拍,走近欣欣向荣。根据历史记载,“立春”节气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东汉逐渐有了迎春的习俗,直至清代,皇帝都会选择良辰吉时,率领众臣举行春耕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2月4日,我家都保留着“咬春”和吃春饼的民俗习惯,提前备好萝卜和其他食材,准时了却春困,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朗朗上口的过年民谣像清脆的铃声,提醒着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赶快行动起来,为过年做好充分的准备。琳琅满目的糖果、巧克力穿着五彩缤纷的衣裳呈现在眼前,人们尽情地挑选着喜爱的口味,挑选着自己向往的甜蜜生活。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是春节的眼睛,注视着万家团圆的美好北京。可爱的生肖卡通图案、代表吉庆的年画儿,五颜六色地张贴在大街小巷,张贴出人们对新生活的完美畅想。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饺子形状本身很像古时的元宝,因此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从锅里出来时,这一年的最后晚餐正式开始,大家其乐融融地品尝着过年的滋味。爆竹辞旧岁,一声声具有穿透力的鞭炮声和绚丽的焰火,为节日的夜空增添了灿烂的风景,同时搅动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春晚的播出像一道视觉盛宴,丰富着人们的娱乐生活。不管是幽默的小品相声,还是炫目的唱歌舞蹈,每个人都通过它收获了不同的心情,体味了不同的感受,怀揣了不同的梦想,都用自己的方式等待着新年的到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方式也趋向于多元化。从最早亲自作揖,到后来的送贺卡,再到现在通过电话、短信、网络进行“虚拟”祝福,传递友谊和表示感情的桥梁越架越高,我们依旧拥有祝福,但缺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温暖和感动。

  小时候,我总喜欢把所有的快乐像押宝似的押在除夕这一天。这一天,我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猪肉白菜馅饺子;这一天,我可以穿着新衣服在院子中嬉戏;更重要的是,这一天,父母可以放下繁重的工作,带我出去逛庙会、串亲戚。因此,除夕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后来渐渐长大,发现除夕并不是那样甜,似乎有些酸、有些涩。除夕中蕴藏着一个个回家的故事。每一个主人公便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他们讲述着不同的远行故事,却有着相同的人生感悟——过年回家。那一年,姑姑插队回家,爸爸和爷爷、奶奶的除夕夜充满了泪水,晶莹的泪光代替了所有的语言。那一年,我们拆迁,拆掉的是我们拥有童年、青春、回忆的“家”。除夕,我忘记了怎样度过,只是依稀记得雪花纷飞,我们穿行在北京的各个街道,望着万家灯火的北京城,看着别人过年。现在想想,那一年,的确很艰难。时光荏苒,爷爷、奶奶渐渐地老去。泪水的咸味、坚忍的苦味围绕了他们一辈子,除夕却使他们的苦难、辛酸凝结成金黄的`透明琥珀,在流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堆成小山的礼品并不是他们最想要的,他们只求儿女平安,能够常回家看看。他们愿意在除夕那天,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一张张过期的粮票,一双双崭新的鞋垫。每一样东西都是那样珍贵。他们愿意活着,愿意和儿女过除夕,愿意享受爱的味道。

  北京对于过年的食俗是十分讲究的。年夜饭在每一个家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是“糕”与“高”谐音,又有喜庆和吉祥的好彩头,因此年糕是我家必备的。蒸一屉的时间总是那样漫长,好像过了一个世纪。在揭盖的一瞬间,一团雪白的蒸汽扑面而来,香味也弥漫了整个厨房。“肉皮冻儿”做法简单,价廉物美,深受大家的爱戴。黄豆(要泡过)、胡萝卜、花生、肉皮,和白肉汤同煮,加上少许酱油和盐,煮熟后盛入容器中,凉了以后自然凝结成块。食用时,再蘸一些腊八醋,味道真是美极了。“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初一不必说,初二吃面是为了挑寿,祈愿可以长命百岁,初三则因为合子是圆形的,可以“转”,意思是往家里多赚钱,取财源滚滚的意思。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捏紧饺子就代表着捏住了小人的嘴,不让他们拨弄是非。

  庙会的热闹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带着喜气,各自逛的不亦乐乎,精细地挑选着适合的年货,摩肩接踵的人流,满载而归的收获,透出了过年的气氛。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汇聚成一首首欢快的交响曲在人们耳边回荡,抱着玩具、提着灯笼,大人、小孩,老人、青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月圆人团圆,各家各户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谈论着关于历史的传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把元宵节那种喜悦表现的淋漓尽致。据说,旧时北京为了庆祝元宵节,夜晚灯市口街道的两旁会点燃彩灯,照耀得北京城如白昼一般明亮。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观赏着造型奇特的灯笼,争相猜灯谜,那种热闹感觉从不亚于过除夕。

  二月二,龙抬头。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却与龙息息相关。所有普通的食物都加上“龙”的头衔,水饺是“龙耳”、馄饨是“龙眼”、面条是“龙须”。吃春饼即是“吃龙鳞”这样的比喻是很形象的,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圆圆的龙鳞,在上面抹些甜面酱,夹些豆芽、黄瓜、粉丝、菠菜,轻轻一卷,鲜香爽口,美味至极。中国人之所以对龙如此敬畏,是因为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一直庇护着整个民族、庇护着每一个龙的传人。

  随着时间的变迁面对春节,有人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从前的那种渴望过年的感觉渐渐模糊了。其实,年并没有变,改变的是社会。相比以前,我们现在的物质、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每天都像是在过年,丰盛的菜肴时时刻刻都停留在餐桌上,等待过年的心情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

  腊月里,脚步变得匆匆忙忙。为了采购年货,要在超市一遍遍地转,要把所有需要的东西都搬回家。腊月里,心情变得欢欣雀跃。看着家人平安健康,看着窗明几净的房间,才明白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腊月里,电话变得忙忙碌碌。听到远方的嘱咐,听到亲戚的问候,一种贴心的温暖油然而生。腊月里,思绪变得无比复杂。望着爸爸脸上增加的皱纹,望着长高的小外甥,忽然觉得自己身上要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腊月里,事情变得异常烦琐。探亲访友、参加活动,时间总是很短,相聚总是很短。腊月里,一路奔跑,一路幸福。

  有时民俗固然很多、很烦琐,但是它蕴涵的意义却很深远。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听的、看的、想的、说的、做的、吃的、喝的、玩的、乐的,无不充满着过年的味道,有点神圣,却充满了喜悦和期盼。从我们睁开双眼打量世界,就开始拥有春节。经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才明白顺境不洋洋得意,逆境不垂头丧气。

《春节感受》作文 篇6

  12点啦,我和表妹速速的趴在窗子上,望着外面的漫天飞舞的烟花,真美,真好看呀!看了这一幕又一幕,我不禁想起了20xx的那个春晚,很让人记忆犹新!半夜12点多,我就披头散发的跑去表妹家睡觉。

  到了第二天,我们一直在睡大觉,可是表妹起来的很早很早,不知道都在干什么,唯独我睡到了10点多,才起床!

  欢乐的春节,家家户户都在挂灯笼啊什么的,好美好美!

【关于《春节感受》作文六篇】相关文章:

初中春节团圆感受作文04-06

初中春节的感受作文03-29

小学春节的感受作文03-29

春节的感受作文范文03-29

英语作文春节的感受01-05

关于春节的感受作文锦集6篇04-17

初中我的春节感受作文04-11

初中中国的春节感受作文04-24

我的春节感受作文大全04-07

春节团圆感受作文600字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