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时间:2024-04-09 09:15:29 飞宇 20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2000字(精选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征文了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为了让您在写征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2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2000字(精选15篇)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

  时光如梭,岁月在我们的步伐中偷偷溜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曾经的入学仪式,到今日的毕业典礼,我们一起经历了多少风雨。最终,我们的毕业典礼,最后的一次社会大课堂,就在这儿——国子监,开始了……

  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身着汉服,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礼乐文明,四拜孔子,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中国精神,民族魂。在快乐的笑声中触摸到中华文明的精髓,感悟中国文化的精神。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恩,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对感恩的定义都不一样。谢师,是为了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谢友,是为了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情。谢孔子,是为了感谢他对这泱泱大国的贡献与付出。谢父母,是为了感谢生、养育我们的恩情。谢万物,是为了感谢他赐予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于是,在这不寻常的地点,我们举行了不一样的毕业典礼。

  此时此刻,以“恩”为主题,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合适的。因为我们可以将这六年来对老师的精心培育之恩尽情的表达出来,也可以将心里不敢说的话说出口,千言万语都抵不过向培养我们的老师深深地鞠上三躬,而老师也早已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满怀着不舍回敬了我们。

  在典礼上,谢恩礼毕后,耿校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且具有深长远意的教育课。静思求真,行实致远,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及必修的课程。耿校长为我们今后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指明了方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了深厚的期望和信心。随后,耿校长还为我们颁发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这张沉甸甸的毕业证承载着学校的教育与培养,老师的辛勤与付出、学生的泪水与收获,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多…

  我们庆幸每天都能在充满着文化深厚底蕴的校园里学习,我们庆幸能遇到这么好的校长和老师,我们庆幸学校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场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回忆。

  简单的午饭过后,我们继续开始了这文化之旅。于是,耿校长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了解教育。

  孔庙,全世界有数万座,孔子的思想,言论早已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遍布……

  与曲阜的`孔庙不同,一为家庙,二为元明清三朝皇帝祭拜之地。在以前,每逢祭祀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而孔子,则被称为中国第一任老师,是当时社会的最博学者之一。

  在这儿,令我惊叹的不仅仅有着辉煌又典雅的建筑,还有这孔子的理想,精神。仁说,即为人道精神,而我们现在国家的思想理念就是由此改变而来的。次,即为礼说,孔子的礼说,则体现出了理智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义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这次体验,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让我们在这个神圣的殿堂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国的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复制的,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有责任传承和弘扬光大。

  我们萃取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点,不断升华中华文化的高度和质量,从而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惠及世界!让我们中国这独有特色的国学文化一代一代脉脉相传。

  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就此结束,但深入我们骨髓里的传统文化却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厚,我们这次的主题是恩,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有恩,我们才会心存感激,因为有恩,我们中华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长途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中华民族有“30万年代民族根系、1万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国家历史。

  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都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侍,需多措并举。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例如:中国陶瓷、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皮影等。今天,我们就着重说一说文房四宝,所谓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笔:因为王羲之的缘故,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造纸的状况,并对四纸做了说明,给予很高的评价;砚:墨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发展,才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现在在“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还有谁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只是去坟前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谁会安静地在家包粽子呢?中秋月圆之夜,又有谁和家人一起惬意地坐在院子中,吃着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中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无形的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文化讲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整个民族不断弃旧图新,不断改革创新,文化传统在不同的时代延续,变化和发展。中华文化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中绽放出夺目的绚丽光彩。

  在科技条件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蕴含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

  破茅草屋前的杜甫含泪辛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汩罗江前的屈原“半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心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的:鞭跶黑暗,它刀刀带血;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刻画人生,它句句有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

  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代代相传,保卫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3

  我抚上长安城这片夯土,梦回周秦汉隋唐,大一统强盛的10朝古都之首,丝路起点,中原之心,炎黄故里,华夏摇篮,中华龙脉文明所在,古今交融第一城。

  物质的辉煌,终归于泥土。

  但当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经典文化,不再被当代青少年所自觉呈现时,我认为这是悲哀的。人类文明的起源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都一一在历史长河的筛选下失去了传承民族。

  而中华文化不同。

  中华民族作为将中华传统文化从古延续至今的唯一传人,这是极其伟大的。然而这些经典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发达逐渐被消化。被时代消化。但这不匮乏对文化遗产的爱好者。

  中华文化的荡存,就在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中,在独领风骚的唐诗宋词里,再到现代,生活处处渗着的文化基因。

  可你放眼望去,能让青少年感兴趣的不再是诗经宋词,成了网络上小说。不合时宜的流行情歌唱着,而万古留香的诗赋只在课本上提及,乐意研究肥皂剧的俗套剧情,不愿品戏曲唱念坐打汉调二黄。

  再谈及现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应试教育下缺乏的欣赏力,交际圈狭小为了合群而跟风,不看重内在价值的颜控百分百,再加上三观尚未建立完善就强行灌输新知导致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淡漠。这无非是近代人的共性。

  是你,是我的共性。

  我只能看到青少年盲目追求现代流行,而迷恋上以大众为基础导向衍生出的时代糟粕。

  我们热爱传承但不代表我们拘泥于这种传承。如此,还是会有人对传统文化扣上俗气的帽子,以“取之精华,避其糟粕”为借口摒弃传承。

  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中华文化走到今天,本就聚集于古今琼浆露华于一身,本就散发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戏曲,诗赋,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可是在当代所谓潮流思想的引领和这种所谓大众潮流的影响下,慢慢变得很少有人再去接触这类事物,甚至摒弃。

  我自然没有拘泥于古典,也不敢放肆大谈的说与时俱进是错误的,但与时俱进绝不是搬了玉米忘了西瓜的盲目追求。正是这种盲目的跟随主流大众,才是真正挤走文化传承一席之地的主谋。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却成了传统文化的坟冢。

  何为坟冢,何为悲哀?

  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成了在博物馆中陈列,在百度页面搜索才能看到的稀罕物件。文化走下顶峰,被蒙上一层厚土,入葬一般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退出世人的记忆。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

  说通俗一点,戏剧院的演出远远不及流量网红和当代小鲜肉随便发段小视频的影响力。剧院里坐着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是儿时没有手机电脑的那个时代,那个已经被科技发达的表象掩盖的'时代。试问,当那代热爱传统艺术的老龄人随历史流去,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又要由谁去喜欢?当经典文化的舞台被时代磨去,被潮流占去,谁又来为这盛及一时的文化悲哀?

  这时候又来人反驳了“你难道看不到央视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吗?看不到各种诗词综艺对诗赋的传承吗?看不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倡和保护吗?”是,我看到了。可宣传力和影响力的极度落差,才是无法打破衰败后的无可奈何。

  又有人说“成也传统,败也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时反倒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如那些历史比较浅薄的文明可塑性更高。皓首穷经,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儒家各门各派的学说之皮毛。”

  但这正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观念表达之不同所在。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讲恍惚之中有其象。它是一门由虚到实的发展,理论讲给你,你需要去从生活体验中获取属于自己的知识,一句话不同人的有不同的理解,它是要求人们用创造的思维获取自己的知识。言尽于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也有人说“中国文化固化死板。”

  可对中国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固化死板的看法。中国文化有很多种,它丰富多彩,它有灵活的,有严谨的,有飘逸的,有禁锢思想的,有优秀的,有糟粕的。而我喜欢的,是它潇洒飘逸疏狂不羁、豪情壮志豁达灵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那一部分。

  这就是政治说的: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自信。可多数人恰恰缺少这一点。

  再到人们谈及的文化遗产,当真成了文化“遗产”。

  人的一生一共会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停止呼吸,生理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社会地位死亡;第三次是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忘记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用于文化传承,也是如此。

  当一个事物的受众,不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好而留住它,而仅仅是因为客观意义上的保留,而使之存在。那么无非是成了棺木中的遗体,虽未入土,但已经失去生命。这件事物的存在,必然是失去意义的。进而,文化传承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了使之存在,而是使之被永远热爱。不是使其实质保留,而是让它真正鲜活。

  文化,在所有文明之间互相追逐和进步,它潇洒飘逸疏狂不羁、豪情壮志豁达灵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那一部分,在传承的引领下,走上一条面朝圣光的路。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4

  铃儿响叮当欢庆圣诞的歌声喧嚣在城市上空,圣诞树上纷繁的彩灯闪得我心烦意乱,图片里圣诞老人那伪善的笑容让我觉得格外刺眼。

  一向素雅的古街变得妖娆起来。我的心狠狠地抽搐,西方化的风潮席卷了大街小巷,何处才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归处?

  心惶间,瞥见一处孤巷,在灯红酒绿的阴影中,那经历过风雨沧桑的石板路,路旁古朴的门扉,似有缕缕馨香随风而来,吸引我走近。

  巷口,一位老人鹤发童颜,只见他手持一支羊毛大毫在地上书写,笔足有一米多高。我忍不住站立一旁,欣赏这副画面:老人紧握着笔,将笔浸入身边的砚盘,吸水、提笔、起、顿、转、出锋,笔画是那么遒劲有力沾上水迹的青石板瞬间变得极富神韵。老人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那大笔之下似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又似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华灯初上,人群涌动。快点快点,晚了就赶不上圣诞晚会了!几个人推推搡搡地从巷口跑过,踩在了老人那还未干的字迹上。我正想走上前去阻拦,一个小女孩停了下来,退后一步,歪着脑袋看那些字。她的母亲一个箭步冲过来,也踩在那几行水墨书写的字上,对女孩叱道:快走啦!不要靠近那个穿得老土的老头儿,还有那个烟灰缸,脏死了,别动!老人低头瞄了眼身上的旧长衫和地上的砚台,嘴角掠过一丝苦笑。

  那丝苦笑如钩,划破了我心。那是他不被人理解的无奈吗?还是他看到文化无人继承的忧郁?

  我不由感慨万千。从小爸爸就跟我说:书法是老祖宗留下的,这是我们的根,不该丢失。我也喜爱书法,横竖撇捺早已刻在我的灵魂里。还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精巧奇妙,意蕴无穷?还有哪一种语言的体系比汉语更复杂恢宏?还有哪一个民族的历史比中华更悠久绵长?而眼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啦?

  那小女孩被妈妈拽着从水墨字上走过,赶集一般去参加圣诞的'狂欢。我的心空空的,带着虚空的痛。不该啊!我们为何总在邯郸学步,却丢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若如此,何来国家的复兴与强盛呢?

  带着忧叹,我离开了巷子。大街上,圣诞树依然散射出诡异的光,坚定了我内心的信念:我要从自己做起,找回我们的文化传统,找回那不该丢失的文化自信力!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五干年来,中国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早已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切磋中,我们最终形成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

  记得2018年,一档叫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非常火爆,而其做的正是将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再创当下流行经典。我认为这样的节目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方面,节目利用当今的流行音乐为唐诗宋词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节目也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解读其思想深意,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

  相信大家对JayChou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现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周杰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美国,很多黑人将周杰伦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Jay-Z相提并论,甚至用他的歌来学习中文;更夸张的是在日本,周杰伦《发如雪》的歌词甚至被编入了汉语教材。而周杰伦的歌词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如《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网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在各大网站上均有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民乐的曲谱,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弹谱、《渔舟唱晚》的钢琴谱等。

  可见,当下的中国音乐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这种无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更有底气谈及文化自信。

  听过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越发热爱中国音乐所体现的浓郁的“中国味"。在多元文化中,音乐仅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了,它们的精彩绝伦,更值得我们欣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从而达到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便是中国音乐最大的成就了吧。

  中国音乐在与国际多元风格的音乐切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流光溢彩而又炽热的火花。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音乐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与态度,其本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唯有这样,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

  中国音乐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文化自信,让我发现了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角度。想来,中国音乐也可以说是成就极高了。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5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

  一是节日

  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6

  泉城济南有一条最繁华的街巷芙蓉街,我的家就在这里。在巷子的深处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店透着一种神秘,别看它不起眼但却大有深意

  一天,妈妈满心欢喜的穿了一件新裙子让我看,可我不管怎么看都觉得这件衣服怪怪的,和平时穿的有点儿不太一样。明明是短袖的裙子,领子却高的把整个脖子都包裹住了,裙子虽然长到脚踝,可两边开着的叉高到大腿,我满脸疑惑的看着妈妈。但妈妈却是一副很喜欢的样子:这叫旗袍,可不是普通的衣服,它是中国的国粹。旗袍好奇怪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件奇怪的衣服称之国粹呢?妈妈冲我笑了笑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咦?这不就是那家我十分好奇又从来没进去过的店铺吗?玉谦旗袍店几个大字很是醒目,两侧的楹联门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数百年,不仅道出了它已有百年多的历史,同时还告诉了人们它的方位。一进门,更是被满屋子各式各样的旗袍吸引住了,模特身上穿的,墙上面挂的、展示柜里摆放的,琳琅满目竟没有一件是重样的,有种瞬间穿越了的感觉。一位身穿中式服装的老者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就是玉谦旗袍店现任的店长于仁谦出身旗袍世家,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的先辈从清代开始就从事旗袍服装,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了解我的来意后,老人家更是滔滔不绝的讲起他和旗袍的渊源。

  我是上世纪30年代,跟随父辈来的芙蓉街。每天看着父亲摆弄制作旗袍耳濡目染逐渐也喜欢上了做旗袍这门手艺,70年代初,开始正式学做旗袍的。可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历史的局限,匾曾被摘过很多年。为了生存被迫接受些送货上门的活计,只不过那些年人们订做的多是些便装、中山服。1966至1976年间,旗袍更是被视作封建物品而远离人们的生活,在那种艰难情况下始终没有放弃对旗袍制作工艺的研究,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漂亮的服饰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所以,玉谦旗袍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老人家说他的旗袍全部是纯手工的,所以制作讲究镶边、滚边、嵌边、岩条、盘扣、贴花、绣花、手绘八大工艺,这些年来,他秉承了八大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不断创新求发展。量体裁衣是玉谦旗袍的最大特色。为了尽可能让订做的旗袍合身合体,他把测量尺寸从早先的20多个,扩展到40多个。如今他创立的经纬立量法,需要测量60多个尺寸。他说:中国的传统服装,特别是旗袍,是真正的个性服装,可谓‘千人千衣’。因而,每件旗袍需要测量60多个尺寸:身长、袖长、胸围、袖口、腰节、开衩、总肩这种细致的测量,等于绘制了一幅精准的人体比例图。他还形容说:我的眼睛好似照相机、摄像机,大脑则好似计算器,如此这般,裁剪起来才能运转自如,制作出来的衣服才能合体合身。为了让旗袍既传统又新潮,他还借鉴国外新潮款式,将欧式晚礼服的设计,运用到旗袍的设计中,从而使得制作出的旗袍,格调更加高雅,款式更为新颖。对此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年来,先后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荷兰等四五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和国际友人,做过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装。更值得骄傲的是,他还为国内外著名影星、著名主持人,做过各式旗袍和中式服装,为玉谦旗袍赢得了极好的`声誉。

  历经百年多的玉谦旗袍,至今仍然是手工制作,准确地说,主要是由老人家独自制作完成。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志青年能传承他的这门手艺,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主战场去开拓市场。一说到这里老人家忍不住连连叹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动脑子,也容易浮躁,没几个愿意耐心跟我学手艺的,也曾经招收过一些徒弟,但后来都走了,毕竟手工制作服装还是很累的。只要一个人能坚持三年,那他就能成功了,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人能吃得了这个苦。曾经有一个很好的学徒,在他快要成功,我准备让他去闯市场的时候,他却放弃了,进入了一家现代服饰公司。我现在就希望有个不需要文化程度有多高,但能勤劳吃苦的徒弟耐心跟我学,这就够了,我一定不能让这门祖传的手艺流失。淡泊名利,一心想着匠心传承这就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手艺师傅的良苦用心。

  正是靠着这份执着和坚持2010年10月,玉谦旗袍被列入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3月,被认定为山东老字号。现在它已经成为泉城济南的名片,代表着济南的符号。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7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8

  透明的玻璃杯中,撒着片片茶叶,滚烫的沸水缓缓流入,升起缕缕轻烟,茶叶随着开水翻滚着,最终沉浸其中,透过清澈的玻璃杯,注视着无色的沸水颜色点点加深,泛着淡淡的绿意,一股暖流随之升腾……顷刻之后,一股茶香扑鼻而来,伴着滚滚热浪涌向心头,一刹那,似乎所有的情绪都已置之度外,仅剩下清冽的茶香萦绕身边,参杂着无尽的暖意,牵引着我来到了一个平静的世界。

  此刻,我的视线已经模糊,片刻迷惘过后,视线终归清晰起来:一个虚幻的女子端坐在前方,细细地品着手中的茶,红唇微张,小抿一口手中清澈却又碧绿的茶水,淡然道:“你喜欢茶么?”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喜欢,太苦了。”“那你喝过茶吗?”女子垂下眼帘,依旧没有看我,轻轻摇晃着玻璃杯,注视着随着摇晃而翻滚的茶叶,眼神平静,没有丝毫波澜。我眉头一皱:“当然喝过。”说完,随即讪讪一笑:“以前看家里大人喝茶,有点羡慕,就自己泡了一壶尝尝,可迫于无奈,茶太苦了,好几次都是尝到苦味之后一股脑地咽下去。”

  女子略微抬起头,放下手中的茶杯,缓步向我走来,但身影却依旧显得那样虚无,似乎一个转身,就能忘记她的容貌。“一杯清茶一轻烟,一缕清香品世间。情性如茶任沉浮,不尝辛苦何有甜……”她的声音虚无缥缈,好似经历过人生百态,那样的幽怨,又是那样的悲凉。“一杯茶可以喝多久?或是百年,或是千年……一杯苦茶,品了百世人生,但苦过之后,却是深长的甘甜。”“你是谁。”我上前一步,与她对视。

  她的目光深邃,却又平静,漠然的嘴角勾起一个微微的弧度,淡然转身,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悠长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好似来自九幽地狱,那样的深不可测,却透着淡淡的悲伤:“我是一个妖怪,我叫梦貘。以梦为食,吞噬梦境。我是这个世上最后一只梦貘,一生吞噬无数梦境,看遍人生百态。我曾吞噬过一名中年男子的梦,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梦。他之前与一名女子两情相悦,但女子长相平庸,他却相貌堂堂,天资卓越,前途一阵光明。男子向女子求婚,并发誓:一旦找到工作,便上门提亲。但事在人为,他被一家大公司聘用的日子,他火急火燎地前去上班,却不小心开车撞上了一名女子……那名女子,就是他的未婚妻。女子受伤严重,昏迷不醒,而男人心中懊悔,不但因为此事心存内疚,而且也因为送女子去医院而耽误了第一天上班,被公司开除,前程一阵迷惘。”女子深吸一口气,捧着已经微凉的茶杯,声音有些颤抖:“晚上,他做了一个梦:女子醒来了,一家国际大公司也聘请了他,女子满心欢喜的与他成了婚,日后生活其乐融融,子孙满堂。这是梦,最终还是要醒来的,第二天,他最后到九楼的病房看了一眼他的未婚妻,愧疚地……跳了楼……他不知道!那个梦是真的,只要他等下去,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若是他等下去,他也就不会死,女子也就不会怀着悲伤,孤独一生。”

  我叹了一口气,眼神迷离,幽幽问道:“那名女子,是你吧。”梦貘抿了抿嘴唇,微微点了点头:“他生前,最爱喝茶。”“龙井茶香飘宇高,尘虑时净晨露香。山静无音水自喻,人生似茗夜无伤。”我微微一笑,“你有你的茶道,我有我的领悟。你说人生若茶,入口虽苦,但苦尽甘来,最后总能品到丝丝甘甜;但我却认为人生似茗,刚加开水的时候,茶叶翻腾,茶水清澈,却没有一丝味道,只有等清澈变成淡绿,悬浮的茶叶沉于水中,才能闻到那清冽的茶香,而那时,才是味道最好的时候,平静的茶叶没有一丝波澜,就像人的心境,渐久渐沉,只有恰到好处,心才能平静。”

  梦貘一脸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是没有喝过茶么?你怎么知道那么多?”我顿时得意洋洋:“我虽不喜喝茶,但却喜欢写作,茶不仅能品,也能写,笔尖下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平静的地方就是茶叶,淡然不动,升华的高潮便是开水,令原本平淡无奇的茶叶缓缓舒展,如刚加开水后,上下翻腾的茶叶,吊起读者的心情,而过度则是等待的时间,可以使前两者合为一体,方才能显出茶的那抹清香,才能使原本平淡单一的两个部分缓缓融合,让茶叶成为开水的点缀,变成那深沉,淳厚的墨绿,古朴却又大方。”

  梦貘莞尔一笑:“我的心结已经解开,谢谢你啦!”说完,她戏谑的一笑,声音变得有些虚幻,歉然:“抱歉啊,不过我饿了,先吃掉你的梦吧!”现实中,我呆呆地捧着那杯早已微凉的茶,细细感受着手中的余温,微微一笑……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9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闽南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讲究茶叶、水和茶具了。茶以新为贵,而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所以称“青菜”。

  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闽南人泡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为它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得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闽南地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艺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访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洪老先生从小在厦门的“茶桌仔”(饮茶摊)边长大,年过古稀的他泡茶技艺炉火纯青。

  只见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珑的紫沙壶茶具,边摆放边说,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可比喝茶的时间多哦,要不怎么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说,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开水对我说:“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

  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只见他在茶壶里塞满了茶叶,接着就把开水冲入茶壶中,这时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然后盖上壶盖,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了,热气才不会跑掉。他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洪老先生说,泡茶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壶边斟边说:“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洪老先生说,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接过洪老先生递过来的茶,果然清香扑鼻。按照老先生先闻后品的.指点,我深深吸了口气,顿觉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然后我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慢慢品味,舌有余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听众朋友,听了我上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感受到饮茶确实是一门艺术。是的,这是一种茶艺,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闽南人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0

  一首悠扬的曲子响起时,又一下子牵动了我的心。——曾记否,当年年轻貌美的外婆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间放声高唱起那一支支美妙的山歌时,年少的我是如此欢呼雀跃。而现在,我已经明白,早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一脉深远的文化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血液里。

  外婆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瘦弱的身材、瘦弱的肩胛、瘦弱的脸形,是典型的当地人的特征。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育了人们的灵性,这灵性全镶进了那深邃的眼神里。它是源自人们的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

  群山连绵起伏,山麓下细水长流,遍地绿树万荫、繁花似锦,这里的人们,一心一意把自己掩藏在大山那深深地皱折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大山、小溪任意带来的温存与粗暴,一代又一代。

  村子里的人们不善言辞,白天逢人只会不太好意思地笑两下,来相互问好。男人从早到晚在田里不辞辛劳地耕作,扛着锄头,卷起裤脚总有干不完的活。女人们就在家里种桑养蚕,填补家用。顺着山脚一排延伸下去,对立的两排房子就是这几十户乡亲的家。白墙、青瓦。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和谐,水流的嗒嗒声,悬飞的鸟鸣声,一切又是这么的清新自然。

  外婆喜欢唱山歌,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仿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全身上下所有的毛孔都立即通畅了,顿时感觉无比的畅快。傍晚时分,人们手里的活总算闲下来了。他们走出家门,男女老少,在那一时刻都抖落了身上的那份拘谨,一切都动起来了。村庄一下子热闹非凡。青年男女们你一句来我一句都是唱的对他(她)的思念,架着竹筏,一前一后,男的在前面用长长的'竹杆往后拨浅溪水底下的石子来身来向前,女的则坐在后面一边痴痴地望着男子,一边用手击打溪里的水。山歌响亮动人,竟连群山都弯下了腰,侧耳倾听。成人们也有他们的唱词,借着山歌的调子,道出生活的甜苦交加的琐事以及对今年粮食收成大丰收的期待。“喂——”一声幽扬的歌声,便开始了对大山的所有对白。黝黑的脸上笑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嘴巴慢慢张开——“李家的姑娘喂——嫁人了喂——”“今年的粮食大丰收了喂——”……一句一句,好像有唱不完的事,述不完的情。经久不息的歌声反复不停的激荡沉默的大山。坚定而有力,甚至是要穿越群山,飞到未知的远方。老人们也耐不住性子,也断断续续的唱上两句,神往地唱出曾经美好的回忆,还有田里辛勤劳作后胜利的丰收。小孩子不知道唱什么,只是不停地哼着熟悉的调子,踩着石子在水里不停地跑来跑去,高兴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而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个,听着大人们放声尽情的歌唱,心里充满了形容不尽的喜悦。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大山和远方都只剩下隐约的轮廓,从水里面弥漫开来的水汽慢慢的模糊了大家的视野。于是歌声也慢慢地消停了,只是回音还不时的耳边响起。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人们悠闲地走回家休息,好像完成了一天的使命,他们便可以安安稳稳睡觉了,直到天明。

  ……

  外婆的一生就这样平静而热烈的一路走来。经历过情窦初开的青涩、天真浪漫的爱情,虽然艰涩却很温情的家庭。这一切一如散落一地的珠子,全靠山歌这条带子将它们一一串起来,陪伴外婆走过生命的一程又一程。如今的外婆,像一只燃尽的蜡烛,只剩下捻下最后一点余温。可即使是这样,她也依然忘不了生命里的熟悉的旋律,说话也是借着调子。因为只有歌声才能将外婆内心所有的感情完全地表达。

  山歌,给了像外婆这样勤劳朴实的人们心灵上的鼓励。岁月,记录着一代代人一路走过来经历的辛酸与苦难。我们的祖辈们就在这里生长、繁衍、生根、死亡,究竟是多少轮回,才变成了今天的这番模样?只是山歌才能支撑着如水般柔弱的人们,而大山便是他们唯一的倚靠。厚重的大山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对未来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人世代代无穷己,我们更将经历这历史的回音。这脉自然的文化悠久的传来,必将延绵不断的传承下去。我们的祖先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厚实的土地,用他们饱满的激情吟唱着千古的传奇。

  如今我的父辈们已走出了大山,离开了这曾经爱得深沉的土地。即使周遭环境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可他们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没变,它所凝聚的充溢着这朴实文化的坚定的力量,足以使他们保持心灵的本性,迎接未知的挑战。而我也是他们的下一代,身处异乡的我,已经渐渐淡忘了那个年代乡亲们的模样,但他们给我的影响必将会陪伴我走过一生,以及我身后的,世世代代。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1

  一杯茶,香味扑鼻,淤积在心里的烦躁与忧虑一扫而空,闲清淡雅,趣味无穷。茶道十分重视礼仪,泡茶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当我每次沏茶时,茶香在屋内飘飞,茶叶在杯中荡漾,真是惬意。一杯好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那所代表的悠久历史。

  传说第一棵茶树就生长在中国。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直至如今,茶文化仍旧永存。茶道主张静、和,符合儒家的“内省修行”的思想。“行茶十式”,是沏茶的基本方法,也是沏茶时必要的过程。但是用不同的器具沏不同的茶,方法却略有不同。用盖碗沏茶是最基础的沏茶方式。沏茶的第一式便是“行茶礼”,表示对人的尊重,也是中国“龙文化”的基础。手放在桌子上也是有讲究的:左手拇指握在拳中,表示有待学习与了解,意为“谦逊”,右手拇指轻放在握拳的食指上,意为“包容”,两手分开与肩同宽,竖着轻放在桌子上。我所学的“行茶十式”为:第一式“行茶礼”,第二式“备茶”,第三式“温器”,第四式“温杯”,第五式“投茶、摇香、传嗅”,第六式“润茶”,第七式“泡茶”,第八式“分杯”,第九式“品茶”,第十式“敬茶礼”。盖碗分第三部分:茶盖、茶杯、茶托,也被称喻为“天、地、人”,充满了茶道的民族色彩。“行茶十式”中每一式都十分重要,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

  泡茶的器具多种多样:有盖碗、茶壶、茶杯、茶拨、插针、茶泽、茶盂、茶巾、公道杯、水壶……数不胜数。其中主要的泡茶工具有盖碗、茶壶、玻璃杯。我最喜欢的是用玻璃杯泡绿茶。玻璃杯泡茶有三种投法: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不同的茶叶泡茶方式也有所不同。我之所以选用玻璃杯泡绿茶,是因为绿茶的叶片在慢慢展开的时候,如同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慢慢展露真容,在水中上下浮动,宛如在水中遨游,自由自在,赏心悦目。绿色的茶叶上下翻飞,深绿的颜色慢慢变浅,整杯水也慢慢变得淡绿,热气腾腾,香气飘荡。慢慢的,整片的茶叶舒展开来,浮到水的最上层,摇曳在玻璃杯中。我轻轻摇动玻璃杯,茶叶随着惯性,贴着杯壁缓慢地转起圈来。正在沏茶的我也不禁为之动容。我看着还在旋转的茶叶,垂涎欲滴,嫩绿的茶叶扭动身躯,妩媚多姿,吸引着我。我缓缓端起茶杯,左手四指并拢,与拇指轻握茶杯,右手五指并拢,用食指轻托茶杯,端端正正地举到唇前。

  轻吮一口,香气四溢,微烫的茶水让人不敢下咽。我从茶杯上方向下注视。暖暖的热气扑我一脸,透过液化的水蒸气,我看到那些已展开的茶叶。宛如盛开的花朵,又似那孩童的笑脸,暖人心脾。因注重礼仪,不能边吹边喝,遂待其微凉,一小口一小口轻品着。茶水温暖,若是用好心情去沏茶,茶也是甜的;茶水微苦,却被那无尽的甘甜所掩盖。微烫的茶水流入咽喉,十分润滑,轻品的香气中,浓浓的茶香洋溢在其中。家里人围坐一圈,此时一人手中捧着一杯热茶,虽无言但温暖尽在其中。

  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人品茗,实际上门道更多。古代最重视的便是礼。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礼”字所包含的太多。茶道中重视的优雅的中国龙文化,以沏茶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承挑夫贩民、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喜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深入人民各阶层,也深入平常生活。但是最喜好饮茶的还是文人雅士。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写诗作赋的茶人真的是不少,古人从各个方面去研究茶,无论是从药用,还是从文学角度都会谈到茶。

  古人也常用茶水招待客人,以表其礼。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儒家的思想体系是“仁”、“义”、“礼”、“智”、“信”,与茶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茶乃清淡之物,带来的必是清淡之风,闲雅的茶道精神是为人之本,也是最传统的龙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人一直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为骄傲。如若在国外,你问人家对中国的了解有多少,最多的一定是瓷器和茶。

  茶是中国的一个传统饮品,它所包含的茶道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的龙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一代代的文明礼仪传承下来。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2

  文化是思想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靠自己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来支撑,靠自产文化的积累和创造来发展,靠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来弥补。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古埃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的璀璨辉煌,曾经点亮了世界文明之光,也曾让这里的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但由于在传承和创造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让曾经的辉煌永远定格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之中。唯独世界东方的中国,有汉语言文字独特魅力的召唤,发展了五千年,流传了五千年,创造了五千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为中华儿女的生存生产生活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精神基础,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撑起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世界发展,浩浩荡荡。人类进步,势不可挡。在全球物质精神生产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通信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快速传播,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状况下,如何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落实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应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继承和创新上下功夫,用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厚文化积淀,激励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斗志,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在传承其精华上做文章。泱泱中国,五千年发展,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犹如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从这个宝库里精选出真正能为我们所用,能指导我们现在发展所需,能凝聚人们思想行为,能激发民族精神力量,能让民族精神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继承和弘扬其精华,真正作到古为今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民族的精神家园也就无从安置。当前,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时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管理者层面讲,应当从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主体性这个文化的特殊性出发,从文化的普遍性、普世性和普适性这个一般性入手,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并把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注重特殊性,抓好一般性,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软势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量,统揽人心,共谋发展。从社会成员层面讲,就是要增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传承、自觉接受、自我教育、自我辨别意识,让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汲取传统文化有益的营养,把传统的文明礼仪、文化精华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带给家庭,传给社会,让周围的人们感受到文化的作用,文明的高尚。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谐思想、以人为本以德为本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厚德载物思想、自强不息的实践思想深入人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才能得以薪火相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在创新上求突破。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繁荣进步的希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的原则,在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同时,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基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创新,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的现代中华文化。只有让传统文化打上时代的烙印,呈现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中华文化才富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才富有时代性,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以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传统文化是根,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外来文化是枝,是我们文化保先的及时雨。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大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用外来有益文化之水,浇灌中华文化之根,这样,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才能更好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的文化事业也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成为人类文化的领先者,成为世界文明的创造者。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3

  筑牢依法理财的思想战略武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再一次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又将迈出新的伟大征程,旗帜鲜明地勾勒出依法治国的战略宏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征途中,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规律、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绵延不息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已然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依法治国之路迈向新的更高境界,必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构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国家,让人民在公平正义中同呼吸、共命运。这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依法治国的密网已铺展开来,并将越织越细!财政,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的法治,必将是这张密网中最为紧实的枢纽,也必将对国家的强大、稳固、安全提供重要的保证。因此,我们财政人必须要在这个以“法治”为主题的时代,紧跟党的步伐,迎头赶上,与时俱进,绝不能把依法治国当做一句简单的口号,要有率先垂范思维,要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把依法治国、理财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做知法、守法、绝不违法的实践者,真正做到为民理财、依法理财!

  孔子曾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治世警言,很多法学专家也曾说过,治理国家,靠法惩治乃是下下无奈之举,以德教化方为上上大义之策。“法治”的根本目的是知法而不违法、守法而不犯法,但通常情况下违法的潜意识却在不少人身上难以根本性清除;“德化”的目的是有法却已似无法、心有大德无须法治,其结果是心底深处已将违法当做身心难以逾越的鸿沟!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价值认同感对一个国家的治理何等重要,而作为一个国家中每个个体的思想道德行为则即是国家道德洪流中的滴滴源泉!

  那么,作为一名财政人,如何保持高洁的情操、尊尚的道德品质呢?我认为首先要以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为最重要的前提基础,“若想法不治,必先强治己!”,而治己必先要从思想上净化、锤炼自己,方能正己、正人!财政工作者,直接与“财”打交道,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评价,倘若稍有不慎,便会失足成悔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不滑坡、道德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流俗,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积极践行社会公德基本要求。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因此,财政工作者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自觉严格遵循社会公德行为准则,绝不做违反社会公德之事,哪怕是公众场所的一次粗话、一次践踏花草的破坏、甚至一次随意的乱丢垃圾,事事都要谨言慎行,绝不能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投机心理,积极对照社会公德基本要求严格约束自我及家庭。

  二是历练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古语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财政工作者作为政府理财的直接操盘手,在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区分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界限,否则,极易跨入各种欲望的陷阱。要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自己、家人、他人、工作、生活,明确在家庭、岗位和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履职尽责、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做一个身正为范的道德标兵。

  三是严格遵守财政职业道德规范。财政是政府的资金宏观调控部门,主管政府收支,而财政干部在业务工作中掌握着大量资金的拨付,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紧密、错综复杂,对人对己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可能是受现在社会上“财权大于一切”思想作祟,财政人更容易成为外界各种诱惑进攻的目标。因此,财政工作者,一定要严格遵守财政职业道德规范,绝不能利用手中的财权谋取私利、变通关系,搞权钱交易。面对各种诱惑时,绝不能意志薄弱、自律不严,以致的温床逐渐滋生而慢慢膨胀后习以为常,最终结果只能演变成“贪如火、欲如水”而一发不可自我控制的地步,害人害己,悔恨终身!

  依法治国的旗帜已经展风飘扬,法治架构下的理财道路必将在更为公开、透明、法治的机制下一路走起!身为一名财政人,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融入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上来,勇于实践、担责、超越,敢于攻难、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依法理财、为国为民,与亿万民众共同凝聚成践行法治治理国家的强大合力,为推动依法治国新篇章抹上财政最为精彩的一笔,才不失为新时期一名优秀的财政工作者!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4

  工匠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是对浮夸、浮躁风气的当头棒喝。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上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叫《核舟记》。其中,明代工匠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赞叹不已,文中描绘他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精雕细琢的核舟,犹如被匠人施展了魔法一般,令人啧啧称奇,久久不能忘怀。

  每每惊叹古代建筑雕梁画柱的精妙,雕刻的各种花样纹饰的牛腿、雀替、横梁、花窗,都在透露着古代工匠对生活的认知,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古建筑外表华丽,在连接结构上更是巧夺天工,仅用木头相互铆碶甚至不用一颗铁钉修建起整座宫殿。穿越历史的长河,这些工艺被现代人视作人类的瑰宝,变得历久弥新。透过这些保留下来的精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每一位劳动者所付出的艰辛。这其中可能有一次次的不满意,可能有差之毫厘而从头再来的失败。但这就是工匠精神,在反复磨练中达到技艺的精湛,在踏实专注中对质量不懈追求。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人都在追求创新的标签、抢夺投资的热点。很多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匠艺精神的精雕细琢。很多人更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古板陈旧的代名词。社会不断前进的途中,尽管许多工作已经可以通过机器、计算机完成,但依旧需要有人用他们的"工匠精神"为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服务。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但是,纵观当今世界,一年出版百篇著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桥、十天房等。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想起过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闹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工匠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是对浮夸、浮躁风气的当头棒喝。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只有千分之几。曹雪芹一生就写了一本《红楼梦》,却能传诵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有浮夸的风气,我国不是没有工匠,说起工匠,我国的工匠也不在少数。

  截至2015年底,据国家住建部发布2015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80911家。建筑业从业人数5003。4万人。企业和个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施工品质是关键。我想只有专注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打磨专业技术,努力实现在技术上无懈可击,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口碑,铸就九冶品牌。

  作为一名建筑业从业人员,我来到九冶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两年了。身边,有太多甘于平凡岗位却令人尊敬的劳动者。是他们,感动着我、改变着我,我想尽快的适应新工作并且大声的告诉别人,我也可以干建筑,但是所有呐喊力量都必须从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在学习中汲取。

  记得来到安装分公司不久,领导交给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一份工程资料。面对从前任资料员手中交接的资料,我真的不知道从何着手。

  当我整理好这些资料交到总包方资料员手中时,她对我方资料提出了许多问题。要求从新做起,那一刻我有些慌了神,因为我之前并未做过工程资料,对于她提出的问题更是一头雾水。

  硬着头皮接下的工作,我并不想退还给领导。回到单位,我翻出了资料员书籍,将所需内容一项项勾画出来,将原先的检查记录转填进去。实在不懂的,便询问同事、领导如何填写。当满怀信心带着厚厚一摞资料交给甲方资料员时,她还是不满意我交的资料,提出了需要补充的内容。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这份资料递交了五六次对方才同意收下,最终通过了监理签字。这个过程说很轻松,一定是假话。郁闷的还是自己的不专业造成的一次次返工。渐渐地,我体会到资料工作尤其需要这份"工匠精神",也许因为它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而被忽略,但在施工的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需要你付出极大的耐心、细心和专心,只有不断实践应用,仔细检查每张表格填写内容,按照监理要求积极认真准备,才能提高通过率。在每一项工程做完后及时分类保存,对出现的错误总结分析,才能真正干好这份工作。

  时光如同白驹过隙。经常盘问自己,两年了,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我能为公司做什么?想学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又太少。我想只有立足于当下,即便是原地踏步,也要踏出更深的脚印。

  平凡的工作岗位更加呼唤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的提高也必经这样一个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愿披荆斩棘,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 15

  利,指利益、功利。义利之辨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焦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关键时刻可以"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孟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董仲舒也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墨子认为:"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墨家认为"义"在世间万物的价值中,是最宝贵的;而"义"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大利,即"义"也就是"利","义"、"利"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宋代程颢也有义利之辨,他认为:"大凡出义则人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虽然人有与动物一样的"趋利避害"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高于"利"之上的"义",即不以"利"为最终追求,而以精神的高尚为最高追求;不是所有的"害"都一概回避,而是以"义"为准绳,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勇于去做。因此传统道德观视"义"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而展开的,因此,"义利之辩"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和缩影。

  中国传统道德观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受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熏陶,国人崇尚以义为重,主张先义而后利,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舍生而取义,见义勇为是体现义利之辨的精髓和典范。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见义勇为,源于《论语·为政》。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种民族气节,体现在个体身上,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修为。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不胜枚举。古有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有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的向秀丽,舍生忘死热血忠魂的郭钗等。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和公共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是舍身取义的楷模。

  为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于1997年批准通过了《唐山市奖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奖励和保护。另外,为了鼓励倡导见义勇为,我市还专门建立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所有这些都为弘扬正气、维护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重视义、追求义,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质,是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处理好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利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是:人生在世,要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平时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身处两难抉择时,应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但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更滋长了人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甚至有人见利忘义,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地弃大利(即义)于不顾。这既有社会的原因,更是自身道德修养欠缺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应树立人们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以义取利、 以利济世"的良好风气,倡导人们的公德意识,引导人们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将义也即大利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相关文章: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精选03-20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05-05

高三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03-20

小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05-03

初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03-19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作文07-13

大一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300005-01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作文200005-06

关于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高中征文(通用14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