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

时间:2023-02-22 18:43:28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

  根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切实做好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市结合实际情况,统一思想、提前谋划、明确责任,把土地确权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抓,从组织领导、配备人员、落实经费等各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多次召开相关会议,组织、协调、督查,推进此项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共涉及17个乡镇街道137个村约12.7万农户,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80.5万亩,国土部门“第二次土地调查”面积为170.9万亩,应确权面积为170.11万亩。经过招标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威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为测绘服务单位,中标测绘费用1711.8万元。共完成确权农户12.81万户,确权地块118.4万块,确权面积170.11万亩,完成了县级数据库建设和档案数字化工作,做到“县级档案入馆,镇级档案入室,村级档案入柜”,并于20xx年9月20日提前通过省数据库质检。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坚持高位推进

  为加强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余成林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程军才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农委、财政、国土、档案、法制办、信访、妇联等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委,负责土地确权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上下工作整体联动的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为土地确权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保障了全市土地确权稳妥有序向前推进。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我市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充分运用各类媒介,广泛宣传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目的、意义、步骤和方法,营造良好氛围。统一编印《材料汇编》900余册,制作横幅近550条,张贴标语4200多条,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5.5万份,确保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共举办县级培训班10次,培训镇村干部1300人次;举办镇级培训班17期,培训人员2100人次;各村组也多次举办培训班,培训“议事会”工作人员9200人次。通过各级培训,让镇、村、组干部吃透上级文件精神,确保规范操作。通过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确权工作的主动性,为较好完成确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三)规范操作,严把关键环节

  一是严把摸底调查关。严格遵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对二轮承包原始资料进行清查整理,对农户家庭承包状况、土地变动等情况进行收集、核对,查清家庭成员、承包地权属、四至界限等基础信息,在全村进行第一次公示确认。二是严把测绘成果关。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有资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在老百姓指界的基础上,采用“图解+实测”的组合方法,将每个农户的承包地块面积、位置调绘成图,在村内进行第二次公示确认;修正错误后,将最终形成的地籍图在村内进行第三次公示确认,确保测绘精度符合要求、测绘成果得到农民认可。全市土地实测面积170.1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100%。三是严把证书发放关。证书发放到户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最终成果,也是对确权工作质量的最终检验,同时也是土地确权工作的重要方面。全市共颁发证书12.81万户,占应确权农户总数的100%。颁证时,与农户对证书信息再次核对,确保全市不颁发一本“病证”、“错证”,不留“后遗症”。

  (四)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

  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编印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关法律政策问题解答》,逐项解读政策,指导工作实践。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疑难问题,坚持依照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精神,坚持矛盾化解和土地确权同步进行,把矛盾化解作为推动土地确权的突破口,做到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出镇、问题不上交,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土地确权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确权成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确权以来全市共受理土地确权纠纷762件,共化解737件,化解率96.7%。其中乡、村化解689件,占94.8%。

  (五)归档建库,实现以图管地

  为发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效用,提高土地承包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我市严格按照省技术标准要求,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档案12.81万户,高标准完成了县级数据库建设和档案数字化工作,做到“县级档案入馆,镇级档案入室,村级档案入柜”,初步实现了“以图管地”功能。实现了入库数据真实、完整、规范。为下一步开展土地流转、抵押担保、落实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支撑。

  (六)严格标准,规范自查整改

  依据农业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检查验收办法(试行)》和《安徽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检查验收实施办法》,20xx年10月份,我市组织市农委、国土、档案、财政等部门,分成三个自查组,对17个乡镇街道确权成果开展全面自检自查,采取内业检查和外业检测相结合形式,进行现场查阅档案资料、检验技术成果和进村入户调查。完成了全市34个发包方、170个承包方、1700个地块、近3000亩承包地的检查、勘测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现场向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反馈,并提出限期整改建议,为后期顺利通过省和农业部质检提供技术保障。

  三、取得成效

  (一)稳定了土地承包关系

  通过确权登记颁证,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化解了一些多年遗留的历史矛盾,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奠定了基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解除了农民长期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稳定了经营权长期流转关系,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加快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步伐。截至20xx年底登记注册家庭农场982家,当年新增227家;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66家,当年新增44家。投资现代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显现出来。

  (二)促进了土地高效流转

  通过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稳定了农民土地承包权,让一家一户农民转出土地更安心,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更放心,促进了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现实难题,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xx年11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62.82万亩,当年新增6.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流转土地占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80%,确权登记功不可没。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是确权登记颁证,给农民放心流转土地吃上了“定心丸”。

  (三)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部分乡镇街道在二轮承包中形成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人地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当地农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许多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得以有效化解,全市农村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基层政权坚实稳固的良好局面。

  四、两点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最主要的是要把确权登记颁证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和各项农村改革等工作一起抓。

  (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把农村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矛盾引发出来,调处这些矛盾是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乎工作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要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基层农经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五、下步打算

  (一)加快农村改革试点,激活农民更多财产权能

  1.创新农业“三项补贴”发放方式

  20xx年度我市按照确权面积分配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根据财政部、农业部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XX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工作实施方案》。补贴对象是二轮承包土地,面积是确权面积。特别是对应确未确的土地要求按照原纳税面积进行补贴,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农户的认可。

  2.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土地确权明晰了农户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有利于集体经济资格成员界定,集体经济成员可以利用土地承包权入股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承包权转化为土地股份,农民变为股民,从而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

  3.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

  为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我市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了《XX市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并行,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顺应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1.建设“农业信息栅格”

  在“XX市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全面融合农村土地确权信息和农业数据库,引入“层”概念,建设“XX市农业信息栅格”,得以最大程度的获取和共享农业信息。引入电视台、气象、农机、水务、金融、政务、电商、农业物联网等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栅格组合任意化,可随意生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型农业新型主体适用的“数字园区”和“数字农场”。通过全维、立体、多频谱、多节点的栅格化信息交换来实现,方便服务对象查询应用,方便科研部门开展农业研究,方便政府部门进行农业规划和决策。目前市农委正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研究,不久将应用。

  2.利用确权数据库成果开展“两区”划定

  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高标准农田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规划资料,初步划定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范围。

  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市确权成果质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智能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确权颁证成果效用,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打下了基础,也为下一步开展土地流转、抵押担保、落实惠农政策、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信息支撑。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标语07-1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情况调查报告10-01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总结06-15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总结11-29

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总结01-05

农村土地确权会议简报09-0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研报告07-22

农村土地确权申请书05-26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简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