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5 19:29:52 总结 我要投稿

《西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1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可《西湖》一课上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西湖》教学反思2

  《西湖》这一课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四类字与二类字各有十个,文中还有11个注拼音的字。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教后感《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我设计了“西湖简介”、“西湖传说”、“西湖诗词”、“西湖景点”四个版块,作为对课文学习的延伸。

  教学本课时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收获。

  一、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互助中学会合作。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西湖简介”与“西湖传说”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板块来自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寻找答案。

  在学习“西湖诗词”与“西湖景点”时,我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古诗,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来朗读,来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探究意识得到了发展。

  二、学会合作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往。实际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交流是认识升华的阶段,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路,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合作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西湖景点”时,我让学生同桌一起学习一个景点,两人一起读,一起学习用导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一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这样,既可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发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从而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词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处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导入时,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来进行说话训练,并进行背熟练习,注重积累。“西湖简介”这一板块,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读懂的基础上来填空。“西湖传说”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西湖诗词”时,培养的是学生的朗读能力。而“西湖景点”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既要读懂文章,又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整堂课的学习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想记录在留言板上,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学习,让课堂又延伸到课外了

《西湖》教学反思3

  《西湖》一文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太美,学生受了美的熏陶不假,但很难理解到位,而这种理解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失去了味道。

  所以,我以朗读为重点,结合个别关键词句理解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通过对课文中“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让学生在讨论中说说此处描写的西湖的主要景点。然后,抓文中“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如“绸带”,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秀丽;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等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打比方之生动。

  希望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能慢慢学会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语言也形象、生动起来。

《西湖》教学反思4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朗读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

  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进行语言训练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

  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

  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西湖》教学反思5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上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在学习段落时,我仍重视对字词的理解。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插图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至于西湖美景,则是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西湖的美丽风景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西湖》教学反思6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教学反思7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但“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因此这篇课文虽美,但又是难极了。

  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练习读,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

《西湖》教学反思8

  我总是觉得描写得越美的文章有时越不容易教。所以在教学西湖时,我就觉得难度有些大,不仅是因为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生字词而且课文用非同寻常的语言文字描写了西湖的美。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而课文对孤山、白堤、苏堤、湖心的三个小岛的文字描写却不多,但融进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对这样的美可以利用文和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总体说来还是缺少感性认识,让他们选择一个景点进行想象性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做导游式的介绍了,那肯定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西湖的美。可是尽管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中却仍然表现平平,少有深层次的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我想到,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西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是一无所知,所以在面对课堂如此精彩的描写显得是无动于衷。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的原因。如果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就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前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准备了不少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能沉浸其中,再来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灵动描写。这些图片也许与课文内容有出入,但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湖有个初步认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一张张图片足以让学生叹为观止。就在学生惊叹不已时,让学生带着这些初步印象去读文,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形成对应,从而构画出西湖的轮廓。此时,教师就不必多说,让学生带着这种喜悦之情读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环节也可以很顺利地开展,接着再分别给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再给予较多的练习、准备的时间,效果可能会好些。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湖》教学反思05-28

《西湖》教学反思03-13

西湖教学反思06-12

《西湖》教学反思01-02

《西湖》的教学反思09-05

《西湖的绿》教学反思03-13

《西湖》课程教学反思06-12

西湖春晓教学反思06-12

《西湖》的教学反思范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