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2-11-28 20:35:15 总结 我要投稿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野外实习个人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1

  第一天,我们这一小组的成员跟着钟琼芯老师沿着吊罗山公路的方向走。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都仔细地观察着路两旁的植物,便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植物标本。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则拉着老师问个不停,老师也会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的特征、它所属的科目及其某些种类植物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例如樟科的山鸡椒是我国著名的香料植物,于是我们就认真的记下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到了下午,我们在湖边的草地上进行植物检索,钟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解了怎样利用检索表进行植物的检索并示范了植物标本的压制过程,接着我们就三两成群的聚在一起检索起来。这一天下来,我和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检索出的植物有山茶科的油茶、唇形科得小洋紫苏、石松科的铺地蜈蚣、卷柏科的深绿卷柏石松科的石子藤,检索好后我们便在本子上记下它们的详细特征,最后便将检索好的植物压制成标本。

  第二天,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我们上午没有出去采集标本,而是在会议室里听中科院来的两名博士给我们上讲座,讲座的内容是有关于热带雨林蜘蛛物种多样性、蛙类声音通讯与性别的选择。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并做好笔记。通过这个讲座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下午虽然天气还不是太好,不过我们依然出发了,我们这一小组是跟着许平老师进行实习。我们沿着大吊罗的方向前进,雾还是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实习的心情,我们仍旧热情高涨的观察并采集植物。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在宿舍门口的空地上检索并压制了今天所采集的植物。我们组一起检索出的植物有姜科得艳三姜、藤黄科的红厚壳、大戟科的中平树、漆树科的杧果、茜草科的匍匐九节......我们记下它们的特征后也将它们压制成标本。

  第三天我们进行实习的'目的地是吊罗山后山的原始森林,我们组今天仍然是跟着许平老师进行植物的实习。对于没走过如此山路的我们来说,今天的实习经历更具有挑战性!后山木制的吊罗栈道已经破损不堪,山路崎岖陡峭,并且这原始森林还是山蚂蝗肆虐的地带,不过我们依然不畏惊险、兴致盎然的继续着我们的实习之旅。这次后山之行我们还一睹了神树的风采。所谓神树是一棵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陆均松,它高有30m,直径200cm,这让我们无一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我们没有只顾着爬山,也没有忘记我们此次出行是要观察植物、采集植物的任务。这一路上也采集了不少植物,诸如桃金娘科的桃金娘、茜草科的菲律宾耳草、芸香科的飞龙掌血、金星蕨科的单叶星月蕨.....?在这短短的三天植物学实习中,我们亲身体验了采集、检索并压制植物标本的全过程,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更加有效的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2

  第一天 大部队出发

  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身上背一个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 踏查地形,率先砍树

  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7:30。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所以从第一天起,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结果的要有果实,蕨类最好连根一起)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虽然记得模模糊糊,但是大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经存入记忆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对应。下午,各组分组实验,我们组首先做植被实验。跟着大小两位师兄,来到古天童的采石场附近。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生物量。测定的树种是木荷和马尾松。每种树选择3个不同胸径的个体,将其砍下,测量胸径(1.3m处直径),地表直径,0.3m处直径,1/10高处直径,树高,树冠直径,第一活枝高,第一叶层高。然后测量叶片鲜重,新枝和老枝的鲜重,树干重量,分别采样,以备进一步实验。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一个高强度的重体力活,才开始第一天,我们就觉得好累,十天的实习,相信不会轻松。

  第三天 继续砍树,辨认植物

  还是清晨六点,不过这次李老师改用他洪亮的嗓门喊我们起床,因为我们在前一天将他的扩音器藏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还给他。由于昨晚烘干样品时不慎起火,我们的样品损坏一部分,所以加重了我们今天的任务。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同样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早早的结束了早上的工作。正当我们快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的砍树任务终于结束了。下午,我们跟着王希华老师,开始植被的另一个实验,拉样方。今天才是试手、学习。先到了离基地不远的一片林子,认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后就开始了。首先是用卷尺拉一个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准。再将其分成四个10-10m的样地,每一个样地在其同一个方位(比如一个样地的10-10m在左下角,那其他三个也必须在左下角划分)划出一个5-5m的样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划出一个1-1m的样地。在10-10m的样地中辨认乔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和遮盖度;在5-5m的样地中辨认灌木的种类,数量和遮盖度;在1-1m的样地中测量草本的盖度。在盖度测量上,运用多盖度综和级(5=不论个体多少,盖度>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2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很多;1=个体数量较多,盖度为1%~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稀少;+=个体数稀少,盖度<1%;r=盖度很小,个体数很少;)那天下午,我们还走了一下“传说中”的防火道,一向以陡峭著称,可是老师只让我们走到了1/10高度处。但是既然来了,我就不想错过机会,在经的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带足水,带上手机,和另一位同学一起上了顶峰――太白。不仅欣赏到了一望无际的美景,更对自己的体力、毅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验,值得。

  第四天 走陡坡,做土壤

  仍然是清晨六点,大家按时起床,一阵忙碌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今天早上,还是跟随王老师拉样方。那个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70年代被砍伐过,现今长成为木荷-栲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以萌枝为主。同样,对其拉样方,然后测定。植被实验做完了,到了下午,开始了土壤实验,以王秀芝老师为指导。第一天也是练手,着重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首先是选地和挖剖面,要求选择受人为影响小的土壤,用铲子竖直铲出一个剖面,用小刀轻轻挑土,显出自然面根据颜色划分层次,一般分枯枝落叶层(A0)、腐殖层(A1)、淋溶层(A2)、淀积层(B)和母质层(C),也会在中间出现AB、BC等过渡层。同时用罗盘测坡向和坡度。在测坡向时,人背对剖面站立,北向正对剖面朝向,调节罗盘上的气泡使之到中间,瞬时按下按钮,固定指针,读数。测坡度时,正对剖面,用手大致笔划出坡度,将罗盘侧向竖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摆放,调节内侧气泡到中间,记下读数。接着就是一系列并行实验,有测PH值,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根系及侵入体和新生体。测PH时,用小刀取土先预擦一下白瓷板,然后取少量,滴入试剂,混匀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数值,过程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触。测颜色时取土壤细小颗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区别颜色。测松紧度用小刀插试土层,分松散、疏松、紧实和极紧。测湿度是用手紧握土壤感觉,分湿、润、稍润、潮和干。测结构时用铲子去土,抖匀,观察大块,块状,碎块状和颗粒状的多少。测质地时取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条,成环而划分不同土质。侵入体一般指人为垃圾,石块等。

  第五天 酸枣沟,防火道

  这次的清晨六点,不是被别人叫醒的,而是自己自觉醒过来的,也许短短的几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今天仍然是作土壤实验。不过所去的地方比较有挑战性,一个是蚂蟥窝,一个是陡峭的防火道。我还是上去了,到了第一次所路过的铁架子,看到了上一次留下的签名。

  第六天 实验的最后一天

  还有半天,一大早,还是六点,重复完每天的起床工作,带上工具,出发了。今天我们的实验土壤是水稻田,层次划分和前者不同,从上到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母质层。在挖掘的时候,一般选50-100cm,剖面向阳,便于观察,在挖的时候,每一层的土堆放到一边,以便还原。挖掘直到见水为止。其他操作都和以前一样。几天的实验,不光是用脑,更是一次体力的挑战,在实验中,男生可谓是重体力,砍树、挖土、爬山、开路,几天下来,已经劳累不堪了,今天下午,实验都完成了,好好的休息了一回,准备面对第二天的挑战。

  第七天 挑战极限,再上太白

  今天是老师给我们的调整日,不过我们几个不安于现状的同学,还是要求老师带我们上太白。虽然我已经去过一次了,但是对于我,已经不再是因为想要看风景,或是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我觉得这是一次自身的挑战,挑战自身体力的极限,连日来,体力消耗很大,但是我总觉得还没有达到极至,少有的机会,既然出来了,就要来个自我满足,所以我还是跟着上去了。我和其他三位同学没有跟随大部队从近路走,而是依然选择了爬防火道。烈日炎炎,防火道上有没有大树遮荫,汗水不住的流淌。其间,我的腿差点儿抽茎,不过还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最后顺利和大队会合,直上太白。在山巅,望着远方,觉得自己好有成就感,虽然累的连站都要靠意志了,但我终究还是成功了。最后还合影,留下了值得记忆的一幕。

  第八天 课题研究调查

  最后两天是留给我们写小论文的,我们在前一天商量好了研究对象,所以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不过我们还是在六点就起床,早早的出发了。我跟的一组是调查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和类型,去了一个马尾松的林窗,跑马场上方的灌木丛和新开的防火道,运用我们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对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调查。下午就开始写论文了。

  第九天 论文答辩,实习聚餐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很不想早起,但是到了6点,还是起来了,早上没什么事,换上干净的衣服,我们组一起去了天童寺游玩了一番。下午,一个午觉之后,就进行我们实习的最后一项――论文答辩。每一小组派出一个代表,阐诉了小组的研究设想,再经过同学们的提问,就算是最终完成了。当然,这一天最主要的不是论文答辩,而是晚上的聚餐。见前些天,大家都把酒直接提着当水喝,老王站长特意购进了十箱啤酒。而我们从来之前到那一天,都没有改变过我们的计划,就是将王希华老师灌倒。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连我自己都喝晕了。不过一句话:大家开心就好!

  第十天 回校

  由于前一天喝多了,5点还不到,我就已经起床了,一个人坐在门外,欣赏着日出,倾听着鸟叫和大自然的声音。最后,还是带着无限的眷恋,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校的归途。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天童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在女生的照顾上,在砍树上,挖土上,爬山上,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当然其间也有王秀芝老师所说的友情的升华,希望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平时整体对着电脑,缺少运动,这次出来,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大,是及其重要的。所以,这次天童实习,总的来说四个字,就是“受益匪浅”。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野外实习总结11-26

野外测量实习总结08-09

野外测量实习总结08-09

野外测量实习总结08-09

关于野外实习总结09-16

野外测量实习总结08-09

野外测量实习总结08-09

野外测量实习总结08-09

大学野外实习总结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