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解读学习总结

时间:2022-11-28 13:06:28 总结 我要投稿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解读学习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1

  参考了洪振涛老师对《乡愁》的教学和李海林老师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下,诗歌,特别是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对诗歌语感的培养,这个环节其实就是比较注重对诗歌的朗诵,感受诗歌的声音,从而能够比较直观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感情,以及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如:《乡愁》中,洪老师一开始就请同学们朗读,并自己做示范性朗读。

  其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是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在学习意象之前,应当适当的向学生交代时代背景,作者自己的经历,当时的心态,创设氛围环境,这样学生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当时的作者的心情,从而把握丰富蕴涵的意象,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如:《乡愁》中老师将作者的经历与诗歌意象的变化想结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象。

  再次,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来明确诗歌的特色。同一诗歌流派在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或是意象使用上必然有其特别的追求,但是诗人在写作时亦会采用一些有别于他人的选择来彰显与众不同,不同流派则更是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首诗歌中,由于诗歌意象或者虚词的使用也会造成诗歌表达效果的好坏,因此,我们可以在诗歌中采用比较揣摩。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

  最后,就是一个体验的问题,即,诗歌的意义,诗歌教学的最后要给学生们一个综合性的体验,而这个体验是由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经历,去体察语言运用的意蕴,诗歌整体感情,然后又教师加以总结,以此达到德育的目的。

  对诗歌的教学最后应该归结到语感的教学,这样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二就是要让学生由此掌握怎样读懂一篇诗歌乃至课文。以上就是我在研读的两位老师的教学之后体察到得一些教学因素,这里面肯定有诸多的纰漏,还请魏老师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2

  7月15日参加了宜宾市组织的研修学习,通过学习、交流,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与解题方法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就古诗歌解读与解题方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古诗歌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

  一、形象分析

  诗歌形象分析,主要是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诗词情感的载体,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对象。

  (一)形象的分类:

  1、诗人自己的形象。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为了便于抒发自己内心之情感,诗人词家常常将自己融入诗词中。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却矢志爱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诗词中描写的景与物,也就是诗词的意象。在诗人词家心目中,世间万物花草虫鱼、风雨霜雪、湖光山色、大漠孤城等等都可以入诗。如杜甫的《春望》中,草、花、鸟等景物都是形象(即意象),都倾注并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思想感情。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诗人词家自己的替身,他们婉约地将自己与诗词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

  (二)了解物象的特定含意:要真正理解诗词艺术形象,就必须了解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通常表达固定的思想感情。例如,“折柳”是赠别的代称,“月亮”是思念故乡、盼望团圆的标志,杜鹃(子规)渲染的是哀怨悲凉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落叶的失意的代名词,“征蓬”“孤蓬”“归雁”是思念家乡的寄托物,松竹兰梅是高尚情操的象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鉴赏诗词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如牡丹,一般都把它看做富贵的象征。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表达赏析

  诗歌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音表达的赏析。理解并掌握表达技巧:

  1、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

  3、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等等;

  4、语言风格主要有:朴实与华丽、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豪放与柔婉等。

  三、内容把握

  这主要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领悟。

  (一)内容理解:就是把握诗词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我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要注意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进行内容理解,平时有意培养古诗词的语感,积累古诗词相关知识。要注意诗词题材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诗词,内容理解自然不同。比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二)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主要有:离情别绪(依依不舍、勉励),寄情山水、田园(悠闲、伤感、喜悦、赞美、向往、隐逸),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同情百姓、为国担忧),思乡怀人,建功报国。

  要注意了解诗人词家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如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王维的诗歌多是寄情山水之作;杜甫的诗作多是忧国伤时,同情百姓的疾苦;李清照后半生的词作婉约凄切;陆游的诗词多是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孤寂;李煜的词风多是颓靡伤感等。

  (三)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品的思想,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词、怀古诗词、咏物诗词中。理趣诗词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抓住这些哲理句,就能准确的领悟主旨了;怀古诗词中,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感慨的触发点,怀古伤今、借故讽今才是他们的目的;咏物诗词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四、语言鉴赏

  诗歌语言鉴赏是诗词阅读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炼字品析、语句理解两方面进行。

  (一)炼字品析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遣词用字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达到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队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是炼字。要抓住所炼之字(即“诗眼”),探求该词对突出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要注意炼字品析的“析”,不能凭空分析,泛泛地说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二)语句理解指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诗词意境、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等。

  1、景物描写: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它往往能给诗词增添无限的意趣。大自然的花草风雨、鸟树虫鱼等都是诗人爱写的,诗人借助它们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景物所处的时空范畴。

  2、意境欣赏: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远近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应力求进入意境。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要根据作品中所表现的部分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体会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欣赏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画面描绘:就是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要求忠于原作,抓住主要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将继续通过这个研修的大好平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相关文章:

解读《少年》诗歌03-06

顾城诗歌解读10-28

解读诗歌11-12

断桥诗歌解读08-28

解读你诗歌07-25

《登高》诗歌赏析解读06-12

以诗歌的形式解读历史06-13

解读草根蚂蚁的诗歌06-12

诗歌文本的解读策略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