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1-21 19:54:22 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1

  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3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5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6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7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8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一英语必考作文10-26

高一必修一必考英语作文09-0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5-09

高一必修二英语必考作文09-02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5-09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5-04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09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1-12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