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什么

时间:2022-10-18 13:56:35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什么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什么

  珠江。汛期一般是指河流涨水而非冰冻融化而成的“凌汛”,南方多雨,流域内经常能得到雨水的补充,故处于南方的珠江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流域特点:汛期长,水量大,流经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好,河中含沙量小。

  珠江简介

  珠江,又名粤江,按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

  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

  2012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珠江的长度和流域面积进行了量测,并得到了准确数据,确定珠江为我国第二大河流。珠江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

  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丰盈的河水与众多的支流,给珠江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优越条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天生桥、大藤峡、鲁布革、新丰江等水电枢纽都属于珠江水系。

  珠江流域面积广阔,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比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都在珠江流域。

  水文特征

  水位

  广东珠江流域各河道水位与降雨相应,一般以4—9月为高水位,6—7月为最高水位。东、北江最高水位多出现在6月,西江干流和广州水道以6、7月出现最多,8月次之。

  西江下游干流以高要站为代表,多年(1931—1988年)平均水位2.456米(珠江基面,下同),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2.916米(1949年7月5日),历年最低水位-0.304米(1955年2月20日)。历年实测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3.220米。

  北江以石角站为代表,多年(1924—1988年)平均水位为6.198米,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3.958米(1982年5月13日),历年最低水位3.588米(1960年3月14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0.370米。

  东江以博罗站为代表,多年(1953—1988年)平均水位为6.49米,历年实测最高水位15.64米(1959年6月16日),历年最低水位4.40米(1984年12月31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变幅为11.24米。

  径流

  广东珠江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44亿立方米。其中:东江为251亿立方米,北江为457亿立方米,西江下游干流为123亿立方米,珠江三角洲为313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为1020.6毫米,各地年平均径流深在800—1800毫米,平均径流系数为0.58,各地平均径流系数在0.5—0.7;径流模数为32.36升/秒·平方公里,各地径流模数在25.9—35.4升/秒·平方公里;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0.4之间;年径流绝对比率,东江(博罗站)为6.78,北江(石角站)为4.34,西江(高要站)为2.9。

  径流年内分配在汛期(4—9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左右,枯水期(10—3月)占年径流量的20%左右。

  珠江每年入海水量为3260亿立方米。

  泥沙

  珠江多年平均含沙量0.11—0.64公斤/立方米。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潭江(潢步头站),为每立方米0.11公斤;最大的是北江上游浈江,为每立方米0.32公斤,以及西江支流罗定江(官良站),每立方米0.64公斤。

  各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东江从下游的0.1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上游的0.27公斤/立方米;北江从下游的0.13公斤/立方米增加到上游的0.32公斤/立方米;西江下游干流为0.32公斤/立方米。

  各江含沙量的年际变化,西江下游干流变化不大;北江60年代较50年代略增(0.02公斤/立方米),60、70年代不变;东江含沙量逐渐减少,这与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分别建新丰江和枫树坝水库有关,80年代各江都增加。

  珠江含沙量的季节变化是枯水期小,洪水期较大;最大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出现在4—6月,多数在5月。

  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8579万吨,珠江输沙量中,西江控制站高要的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82.8%。

  珠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西江高要站输沙量70年代较50、60年代大;北江石角站年输沙量逐年增加;东江博罗站年输沙量逐渐减少,至80年代,各江年输沙量基本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珠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最大为罗定江(官良站),为516吨/平方公里;最小为东江(博罗站),117吨/平方公里;其他在140—202吨/平方公里之间。80年代输沙模数都普遍较多年平均值增大,特别是东江和北江,都增大80%以上。

  河口水文

  河口分段

  在河口学及水文学上,入海河口是指河、海之间的过渡地带。河口区的范围包括上至河流受海洋潮汐影响的最远处,下至受河水扩散影响的海滨。据此,珠江河口区的上界,在西江可上至三榕峡,北江至三水,广州水道(珠江正干)至江村、东江至石龙—园洲。西、北江的思贤和东江石龙以上为近口段,水道单一,主要受径流影响。

  西、北江在思贤滘以下,江门、外海、容奇、三善、广州一线以上;东江在石龙以下,新塘、中堂、东莞一线以上的河段为河口段,水流分散,且为往复流。

  在河口段以下至口门为口外海滨段,上游径流至此已分散展平,影响微弱,潮汐作用显著。

  为与习惯上的网河三角洲范围相一致,把思贤以下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称为河口区。

  入海径流量

  珠江平均每年从各口门涨潮入流量为37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落潮流出量为7022亿立方米,相应净泄入海径流量为3260亿立方米,其中虎门占18.5%,蕉门占17.3%,洪奇沥占6.4%,横门占11.2%,磨刀门占28.3%,鸡啼门占6.1%,虎跳门占6.2%,崖门占6.0%。

  潮汐

  珠江河口的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对于日潮不等现象,总的是从外海向岸边、从西部沿海向东部沿海减少。在珠江口外海岛屿一般比值为1.77;靠陆岸边(舢舨洲)的比值为1.15;西部沿海的比值,黄冲为1.36,西炮台为1.37;东部沿海的比值,赤湾为1.21,南沙为1.20。

  珠江口每逢朔、望时,太阳潮和太阴潮复合形成了朔望大潮,在上弦和下弦、太阳潮和太阴潮互相抵销一部分形成上、下弦小潮。

  径流量和台风对潮位有很大影响。最高潮位出现在汛期,以7月为最高,3月为最低。高、低潮年际变化不大。历年各站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水位变幅,在珠江三角洲顶端可达10米左右,其中马口为10.13米,三水为10.84米,东江石龙为6.81米;各口门潮位站是:虎门为4.26米,蕉门为3.88米,洪奇沥为3.66米,横门为3.47米,磨刀门为3.23米,鸡啼门为3.52米,虎跳门为3.87米,崖门为4.01米。

  珠江口门属弱潮型河口,东部沿海岸的潮差一般比西部的大。虎门口附近潮差最大,东莞太平达3.66米,多年平均达1.70米;其次是崖门口,黄冲最大为2.63米,多年平均为1.24米;磨刀门口潮差最小,灯笼山最大多年平均只有2.04米,平均只有0.86米。珠江口的伶仃洋,从外到内潮差递增,且东岸的潮差又比西岸的大,东岸沿深圳市赤湾到东莞太平镇的最大潮差多年平均由3.15米增大到3.66米(推算值);西岸从珠海市香洲到蕉门口(南沙)最大潮差多年平均值只有2.50—2.80米,平均潮差则只有1.14—1.36米。

  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潮差总的趋势是向上游递减,多年平均最大潮差,西江从磨刀门口灯笼山的2.04米至马口递减为0.74米;北江水系从横门的2.25米和蕉门南沙的2.65米至三水递减为0.74米;东江水系则从东江口泗盛围的3.12米和大盛的2.90米至石龙很快递减到只有0.90米。历年平均潮差西江从磨刀门灯笼山的0.86米至马口递减为0.26米;北江水系从横门口的1.10米和蕉门口南沙的1.36米至三水也减为0.26米;东江水系从东江口泗盛围的1.63米和大盛的.1.61米至石龙减到只有0.28米。整个三角洲网河区的潮差,东部大于西部,沿河向上潮差递减,东部快于西部。

  珠江河口区涨落潮历时均不相等,一般是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除珠江口担杆列岛和外伶仃岛附近海区的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外,其余都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落潮历时沿各口门均为7小时,沿河上溯,逐渐递增,以东江递增最快,到网河区顶端的马口、三水和石龙,落潮历时长达9小时。涨潮平均历时各口门均为5小时30分,沿河上溯,逐渐递减。以东江递减最快,到网河区顶端的马口、三水和石龙分别减为4小时30分和4小时。

  当两支涨潮流(或落潮流)或一支涨潮流与另一支落潮流相遇,形成了会潮点,在珠江三角洲会潮点有30多处。在会潮点处,水流比较缓慢,潮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附近河床淤积。

  输沙量

  珠江多年平均输沙量8579万吨,这些泥沙在珠江河口区淤积下来,促使珠江三角洲形成和发展。据分析测定,近5000年间,沉积速率在前2500年为2.180毫米/年,后2500年为2.710毫米/年,后者比前者大19.5%。三角洲平原推进速度是唐代(距今约1000年)以前平均为9.1米/年(西、北江三角洲)和7.25米/年(东江三角洲);唐宋(距今约1000—700年)以后分别为37.3米/年和14.5米/年;近100年间,在万顷沙为63.6米/年,灯笼沙为121.7米/年。

  流域概况

  区域范围

  珠江流域位于北纬21°31′—26°49′、东经102°14′—115°53′之间。流域北起南岭,南至云雾、云开、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山脉;东起莲花山,西至乌蒙山山脉。地处滇、黔、桂、粤、湘、赣等6个省区,其二级支流左江的上游在越南境内。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在国内部分为44.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4.6%。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四位。

  气候条件

  珠江流域为亚热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差异大。最高气温42℃,最低-9.8℃。多年相对湿度在71%~82%之间。年平均风速0.7~2.7m/s,最大风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时1282~2243h,其中南盘江陆良为2243h,红水河的天峨为1282h。年内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为2、3月,每月1200h左右。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内增江上游龙川县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东南的蒙自县雨过铺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720mm。

  珠江片位于北回归线南北两侧,又临近南海,季风影响强烈,气候冬暖夏长、冬干夏湿。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525.1毫米。降雨量由东向西递减。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平衡,雨季(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80%以上。灾害性气候危害严重,湿季降水过于集中,降水强度大,局部地区1次连续降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以至河谷、平原易造成洪涝灾害,山地易形成水土流失;干季降水明显偏少,春旱突出,影响较大。东南沿海地区是热带气旋通过的高频区,平均每年受影响6~9次,7—9月为热带气旋侵袭的高频季节。

  地貌特征

  珠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流域分水岭最高点为乌蒙山,海拔2853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4.4%。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珠江流域内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平均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在高原上分布有盆地和湖泊群。高原边缘地区急流瀑布很多,其中以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最为著名。在云贵高原以东,是一片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称两广丘陵。在低山丘陵之间也有不少海拔达到或超过千米的山岭,同时分布有许多盆地和谷地。在广西以及云贵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到处可以看到奇异的石林、深邃的洞穴和地下暗河,以云南的石林和桂林的山水最为典型。珠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河网交错,平畴绿野,美丽富饶,具有南国水乡的独特风貌。

  两广沿海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地,地势北高南低,沿海有一系列中、低山地分布,成为沿海诸河与珠江水系的分水界。沿海诸河河口处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其中以韩江三角洲面积较大。沿海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以及粤东的海陆丰、惠来西部一带。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与雷州半岛相望,地势中央高四周低,台地、平原占总面积的65%,山地、丘陵占35%,北部玄武岩分布广泛,并保留有完整的火山口。

  物产资源

  土地资源

  珠江流域片总面积为79.63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560万亩,水田面积6040万亩,总耕地占地区总面积的11%。其中珠江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总耕地面积7200万亩,水田面积396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万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3/5。

  水资源

  珠江流域片水资源总量5182亿立方米,其中珠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就达3367亿立方米,其水量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长江。按照2000年人口计算,流域片人均水资源量3093立方米/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降雨量约80%集中在汛期,形成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受地形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流域内存在明显的径流高值区和低值区,高值区如桂、柳、贺江上中游地区,海南的东南部地区,以及北江中下游地区,其多年平均径流深可达1000~1600毫米;低值区如滇东南地区,南盘江上游,红河上游及河谷地区,仅为50~300毫米。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配置难度大。

  珠江河川迳流丰沛,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约为2512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68亿度。其中西江的红水河落差集中,流量大,开发条件优越,素称水力资源的“富矿”。

  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公里,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

  2015年,珠江片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857.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20.2亿m3,占95.7%;地下水源供水量32.7亿m3,占3.8%;其他水源供水量4.3亿m3,占0.5%。生活用水156.0亿m3,占18.2%;工业用水189.0亿m3,占22.1%;农业用水503.7亿m3,占58.8%;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工措施供给的城镇生态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8.6亿m3,占1.0%。全片用水消耗总量358.5亿m3,耗水率(消耗总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比)41.8%。

  矿产资源

  珠江流域内经探明的矿藏资源有58种,其中矿石储量亿吨以上的有煤、铁、硫、锡、钨、铝、锰等25种,还有金、铀、钛、铌、钽等珍贵矿藏。较著名的矿区有贵州的六盘水煤矿,广西的南丹大厂矿、平果大铝矿、大新下雷锰矿、象州重晶石矿、梧州东南的金矿、岑溪的钛铁矿,广东的云浮硫铁矿,云南的个旧锡矿等。另珠江口外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生物多样性

  2018年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珠江流域有鱼类425种,浮游藻类210种(属),浮游动物410种(属),底栖动物268种(属),水生维管束植物129种。流域内分布有中华鲟、中华白海豚、鼋、花鳗鲡、金钱鲃、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南方波鱼、海南异鱲等约200种特有鱼类。目前,珠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4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

  社会经济

  珠江流域总人口为8980万人,流域内民族众多,共有5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汉、壮、苗、布依、毛难等,其中以汉人为最多,其次是壮族。珠江流域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有广州、湛江、北海,经济特区城市有深圳、珠海、汕头,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是沿海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佛山、江门及周围几十个中小城镇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据2000资料统计,珠江流域片年总人口1.68亿(不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GDP达13300亿元。流域产业分布以二、三产业为主,以2003年GDP构成来看,第一产业仅占13%,二、三产业为主分别占到46%和41%。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原因,流域内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异悬殊。其中地处下游的广东省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工制造业和高新产业为龙头的特色经济,GDP达9662亿元,约占流域GDP总值的73%;按人均水平计算,2000年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均GDP最高的广东是最低的贵州的7倍多,差距巨大,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更是达流域上游地区的15倍之多。珠江河口区以占全国不到0.3%的国土和1.5%的人口,创造了7.5%的GDP和33%的外贸出口总额。人均GDP已超过30000元,居全国之首。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什么】相关文章:

我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在哪里09-28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哪条河流10-11

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什么河09-30

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是什么河09-22

河流汛期长短看什么09-06

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哪条河流09-23

世界上十大最长的河流排名09-28

中国最长的运河是什么河10-12

世界上最长的植物是什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