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

时间:2022-11-07 20:16:20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2022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1

  看完“家校共育,立德树人--2022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的课程,我感触颇深。是的,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成人教育,是帮助孩子修身和立德,帮助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想到了林语堂。林语堂说过:“对我自己而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林语堂先生注重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注重倾听和交谈,和孩子做朋友,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由学历来证明的,而要有真才实学,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求得一纸文凭,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做一番学问。林太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去耶鲁大学应聘,因扎实的文化功底被录用为中文系教师,以后还担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然,林太乙的成功属于个例,当下这种社会状况让孩子不考大学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应该学习林语堂先生倾听孩子,共同成长的经验。孩子虽小,但是他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真正地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总是凌驾在孩子之上,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空间,让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勤恳,乐观,这样不是很好吗?孩子和父母同根,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孩子做得更好呢?当孩子长大时回首童年和青少年时光,没有孩提时应有的快乐,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想到这里,我不由得豁然开朗。

  孩子的成长,如同花开。花开的一瞬固然美丽,但我的选择是,聆听花开的声音,淡然欢喜。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2

  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本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对孩子而言参与家庭生活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做人,帮助孩子能够修身和立德,家庭教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里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教育。第二个特点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脱离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个特点,家庭教育是相机而教的,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唤醒孩子成长意识时给他一个相机的引导,而不是刻意的说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家庭教育就是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那些助于自我教育的习惯,知识传播、传递,主要依靠书本而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父母和老师。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香味,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高度,每一粒砂都有自己的位置,没有必要为了大人的愿望来改变孩子自然成长规律,愿每一个生命都长出自己的特点,自然美才是真的美。与大家共勉。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3

  今天听了由高书国和罗爽老师主讲的家长学校第十期课程《家庭共育立德树人》,课程主讲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讲出了当今社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面临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两点:

  一、不吝赞美听到这条,想想自己确实对孩子的赞美有点吝啬了。就像上周末,吃饭前孩子在饭桌上很开心地说,“我这次体育400米跑了1分10秒”,当时想到孩子一个假期都很少运动,我就问了一句“这个速度很快吗?“,孩子反驳,”拜托,这个速度没有几个人能达到的…….“语气还带了点小小的高兴。现在想想自己确实是吝啬了给孩子的赞美,或许当时说一句“哇,这么快,你太厉害了,继续加油!”,孩子是不是会更开心?更何况是吃饭前,不是应该让孩子有一个美丽的心情,才能好好吃饭?以后,需要试着多给孩子一些赞美,哪怕是错误,也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引导让孩子意识到错在哪里。

  二、良好的上网习惯,这个话题一直是我头疼的问题。想想周末看到孩子在玩手机,自己就一个劲地说孩子,怎么还在玩手机?怎么还在玩手机?虽然周末给孩子安排的家务也会去做,但通常都是磨磨唧唧地说几遍给推到最后才做。或许按高老师和罗老师说的,合理地给孩子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家务,比如先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好某项家务,完成这些任务以外的时间孩子可以自由地支配(不能看到孩子玩的时候又给加码),这样效果是不是更好,孩子能提前完成任务,也能开心的玩,不用担心被催。这条等以后验证。

  课程非常精彩,立德树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共同体相互依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模块,以后,真需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孩子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4

  昨天中午观看了以“家庭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位”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公开课,感受颇深,我们处在一个周遭事物观念变迁迅速的时代,也处在一个家庭教育最焦虑深重的时代,本节课指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成人教育”,即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满足于提升学习成绩这一目标,更多的是回归家庭教育的初心,帮助孩子修身和立德,同时也需要家校配合形成良性循环,达到5+2大于7的效果。

  课上分享了几个要素,一是帮助孩子形成家国情怀,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比如交通工具的变化,比如福建号航母,树立孩子爱国的情怀,对国力增强的自豪感,二是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边讲了两个小例子,“见得孩子闲”和“成功的体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到了初高中阶段,需要我们重塑亲子关系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提供有效、高效的陪伴,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好的家庭,会是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集合体,家长的成长和孩子是一起的。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5

  孩子们天真烂漫,有时会不切实际地对家长畅谈:我长大了要去发现外星人,并与之友好对谈;我要创造一种飞车,可以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面对孩子这些天马行空的梦想,大部分的家长会说:胡说八道什么,你赶紧给我规规矩矩学习,考个好大学。家长认定孩子未来的愿望是永无边际的幻想、不合时宜的美梦。其实这很不符合孩子热爱变化,热爱憧憬的心性。一个没有梦想的孩子,很难意识到他今天吃的这些苦有何意义?如果他没有远期的目标,近期的艰苦学习,它是很难心甘情愿地去耐受的。唯有他意识到未来的梦想与今日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到今日不辞辛劳是为了未来有更丰富的选择,他的内生动力才能发芽生根,茁壮成长。与孩子一起观赏其梦想的种子,一同种下它、浇灌它,想方设法培育它。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起来并不难,因为自觉自愿,永远属于一个有目标的人。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6

  中秋佳节期间,观看教育部关工委2022年家庭教育第十期课程,提炼如下2点:

  一、找准家庭教育育人定位

  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孩子的共同体,学校教育孩子如何成才,社会教育孩子实践,而家庭则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人。家庭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思想品德教育为首位,修身立德,教孩子如何做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依存,互补。作为最希望孩子成才的为人父母,肯定见不得5+2=0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那就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找准家庭教育定位,与学校结合,达成殊途同归的育人目标。

  二、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我们要以自己的好学、上进、求真,潜移默化地牵引着孩子也成为一个保持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上施下效”带动着孩子积极向前。

  2、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形成自己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后做一个报效祖国、社会的人绝不是空话,而是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动力。引导孩子从爱自己的家乡、爱每一片山水开始到伟大的中国梦;既要感受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荣光,如绿皮车到复兴号高铁,蜡烛点火到光伏发电等巨大变化,也要感知芯片、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的紧迫感。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材施教,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进行相互探讨教育方式,但不能攀比、不简单复制。培养孩子重视劳动,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面,通过劳动、生活来适应社会发展,也能在劳动中体验成功,收获自信。

  4、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胜过做孩子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正处于12岁到15岁的“谷底”,这个时候,亲子关系凸显得更为弥足珍贵。作为父母不仅仅是时间陪伴,更要做空间上的心理陪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有效陪伴,通过有效情感的连接沟通,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做教育的家长说心,不会做教育的家长说道理。”走进孩子的心,才能教育好孩子!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先成人再成才,回归家庭教育育人初心,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7

  通过第十期《家庭教育回归育人为本》学习,更加明确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是帮助孩子修身和立德。

  过去多数家庭教育只注重作业,只关注提升学习成绩,往往最后家庭教育变成了“第二所学校”。这种只有“学习与作业”的“家庭教育”,很多学生学习上并没有出现5+2>7,反而出现5+2=0结果。故我们要明白家庭教育终究与学校是有区别的,家长终究不是学校的老师,要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有效的陪伴,而不是成为孩子学习的压力。

  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相机而教的,是生活教育为本。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个相机的引导,而不是刻意的说教。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爱孩子需要的是行动,并不仅仅是言语。

  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成长,却忽略自己的成长。多问问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如何成为孩子骄傲与榜样。这里就要家长要关注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建设一个友爱的家庭。孩子需要一个爱学习的家庭氛围、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氛围。合理对待成绩,考得好当然要肯定;考得不好,同样要鼓励,我们不是只有学习,良好品质的教育永远需要。

  放手也是一种教育。让孩子自悟、自省、自觉才是他最大的收获,陪着孩子一块成长,孩子才更有信心。简单的、仅仅的学习陪伴,孩子或许并不需要。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关注孩子出成绩的机会,指引和帮助孩子对学习兴趣,和取得成功或一点点成就的肯定。只有孩子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才会从学习中真正化被动变主动,从为别人学,到为自己学。除了学校的学习,还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劳动中取得乐趣、身心健康才是健康。当孩子自悟、自省、自觉了,那学习就慢慢变成easy了,家长的身心也能healthy了。

  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回归家庭教育初心,真正实现家、校、孩子三方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8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首先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爱别人和爱自己。

  二,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父母就要先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我一生的坚持。虽然孩子小,可还是一个个体的人,他也有思想,所以我们更要尊重她。

  三,营造孩子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家里人要学会看书,即使不看书也要会看报纸,这样孩子也跟着学会阅读,习惯是慢慢培养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以上三点是我在家庭教育中的心得体会,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独特的人格,没有万能的教育,只能是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断摸索实践,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在不断成长,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长大吧!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通用9篇)11-01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十期观后感范文(通用6篇)10-31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11-02

家庭教育的公开课观后感11-02

关于《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11-03

家庭教育公开课学生观后感11-07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18篇)07-13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精选14篇)03-04

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10-26

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