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

时间:2022-10-25 14:10:10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

  1、中国父母亲最关心孩子什么?

  中国的父母亲大部分关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他们关注的是当下比较多。但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关注不够,比如兴趣爱好。其实人的兴趣爱好,是他认识这个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仅仅关注学习成绩,是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兴趣的养成的。孩子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征,事实上比家长最关注的这些问题要重要得多。

  2、学前班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这次调查结果发现,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里面,上过学前班比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人过去的观念。我们很多父母希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赢在起跑线上,所以要比别人早一点学,比别人多学一点。事实上,儿童是需要童年的,儿童是需要游戏、快乐的,需要自主去发现的,你逼着他学习的东西他不会感兴趣。过早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的情绪,让他还没有进学校就恐惧学习了。

  3、择校的意义和效果如何?大家都需要择校,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

  大数据分析发现最优秀的学生里面择校生和非择校生没有什么区别,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当然并不是说选择好学校对学生发展没有意义,坦率地说因为学校是有文化的,学校之间孩子是相互影响的。孩子之间彼此的影响,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关键是为什么有的择校效果不好,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在别的学校他可能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到最好的学校反而让他觉得在那么多学霸面前自己没有希望了,学习成绩会下降。

  4、学生上课外班和不上课外班能不能有效提高成绩?

  中国孩子大概90%都是上课外班的,上课外班以后,孩子的时间、空间就被填满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够了。这样学习能力就会萎缩,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课外班相对来说依然是学校生活的延续,依然是课本的延续,课堂的延续,学生没有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一个孩子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5、物质刺激是不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很多家庭用奖金,用各种各样的诱惑鼓励孩子学习。这个调查发现其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作用更大的是什么?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比如,在父母亲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能够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而是私下里交流、分享、协商。物质刺激远远不如父母对孩子正面的影响。

  6、调查父母闲暇时间在干什么?

  发现最多的是父母在读书看报,父母自己在学习的、读书看报的,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了31.31%,其次是父母也会看电视、玩电脑以及看手机,他们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就少得多,为27.43%,还有特别喜欢朋友聚会的家长的孩子成绩优秀的只有24.90%。我相信这些数据在现实生活中差距还大一点,个人感觉差距不像想象那么大。

  7、孩子做家务,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有多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所有的事情都给他准备好了,所有活都不让他去干。结果,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可以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只有3.17%。而认为应该做家务的,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事情的优秀的孩子占了86.92%。让孩子管理自己事情的'能力,最后会帮助他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学习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这个结论对很多父母是有很重要的启示的。

  8、父亲对孩子成长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很多家庭,父亲是看不见的,所谓“影子父亲”。父亲在家庭教育当中真正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次的调查发现,在中国90%的家庭,父亲没有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是妈妈在承担,而我们知道缺失父亲的教育,对孩子尤其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有一个明显的局限。性别认同会弱化,容易被母亲过分地呵护,过度地保护,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缺少男子汉的气概。所以家庭教育中缺少父亲的角色会导致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

  9、中国的父母了解孩子吗?

  通过对父母做的调查发现,父母首先知道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其次是孩子喜欢哪位老师,孩子喜欢什么课。父母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去,不了解孩子到底有什么愿望,不了解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的事,孩子到底崇拜谁?说明我们父母亲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状况。

  10、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不是有关?

  凡是父母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高的。父母养育方式是比较消极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说明孩子的学习成绩跟父母的养育方式还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

  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1.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些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家庭如农民、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有的父母婚姻异常,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数量加大;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互敬互爱。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一般来说,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其人格特点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极易走入歧途。

  2.思想陈旧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尊重生命的价值;相当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望子成龙”,“逼子成龙”。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造成许多孩子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父母也应该反思,对独生子女溺爱倾向已经导致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强、责任感缺失、竞争力不强。

  3.学习能力差

  许多年轻夫妇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孩子就已经降临世间,怎样抚养、教育孩子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一些父母虽然看了一些书,但由于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缺乏针对性,常常莫衷一是。于是,“一喊、二骂、三打、四窃(孩子隐私权)、五夺(孩子财产权)”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中。相当多的父母及监护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不能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不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人格不完善。被“管”出来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特长”学习下的孩子,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孩子精神遭受创伤,学习兴趣下降,社交焦虑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缓慢,“快乐成长”变成了一句空话。

  4.不能以身作则

  有的父母及监护人自身素质差,缺乏爱心,社会角色顽劣,这导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内心绝望,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弃。

  5.父母也要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时间最早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养成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陶冶气质,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让儿童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他们实施积极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问题,父母来‘吃药’”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教育父母,应该从父母自学和对父母开展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来努力。前者强调,每位父母应抱着培养孩子也是一种事业的理念,加强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向生活实践学习,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孩子,掌握科学的教育、心理知识,寻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教育规律;积极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11-13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类型11-14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3-19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04-28

现代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08-13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1-14

当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存在问题11-14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8-20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