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

时间:2022-11-18 09:41:08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

  许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并非他自己的,而是家庭教育的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

  一、权威性

  家长虽然在外不一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但在亲子沟通中却要筑起绝对权威,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允许孩子反对或拒绝,也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甚至错了也不允许孩子反驳。家长利用自己的权威,重复个人的意见,以逼迫孩子屈服。

  看到孩子画人体解剖图家长说:“怎么搞的!怎么把心画歪了!”孩子说:“老师明明说心脏人体偏左的地方”家长说:“别顶嘴!改!”

  这种沟通往往使孩子的人格要么变得缺少主见,依赖,自卑;要么就蔑视和背叛权威,产生逆反心理。

  二、专制型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沟通时常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孩子把自己的要求当做真理,凡事都要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敢反的话,就会打骂孩子。家长永远是命令者。

  父母说,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孩子答,关掉就关掉,有什么稀奇。

  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往往变得蛮横,以强凌弱,固执或软弱,易于妥协,无原则,自卑,胆怯。

  三、责备型

  与前两种类型相关的是家长对孩子无休止的斥责。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我不是已经跟你讲过了吗?你要我讲几次啊?”“又错了,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不错。”

  责备型父母的情绪常是愤怒的、不满的、冷漠的。责备型父母的行为常是批评的、攻击的、否定的、挑。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往往变得破罐破摔,二皮脸或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威胁型

  这种类型相关的是家长对孩子警告、威胁、恐吓。

  家长说:“下次再考这种坏成绩,休想再进家门一步!下次再考不好我就打断你的腿。”

  这类威吓会让孩子在战战競競中生活,同时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甚至得心理疾病。

  五、讨好型

  讨好型与冷漠型相反,对孩子过度“保护”,将孩子视为一个有无上权威的主人,采取逢迎博取欢心的方式来取悦孩子,几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有没有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无限制地满足。

  讨好型的父母经常出现的语言是:“我就是为了你活着的。”“都是我的错,害你吃不少苦。”

  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分的讨好的结果会使孩子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缺乏自理能力等、最终将不但难于与家长沟通,也将难于与他人沟通。

  六、迁就型

  与讨好型相关的是迁就型,家长向孩子的某些不理智行为投降、迁就,因害怕孩子不高兴而步步退却,迁就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求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其结果是孩子变得很霸道,无法顺利地沟通。

  七、攀比型

  这类型家长往往说:“同样是孩子,人家孩子怎么强过你这许多?”妈妈一面对儿子严加督促,一面止不住叹息“我要有个乖孩子就好了,”

  家长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从根本上说,这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最讨厌家长的比较,会恨那个比他好的孩子,当然也会讨厌家长,拒绝与家长沟通。如果孩子天天在你耳边说:人家爸爸怎么能赚那么多钱,我要是有个这样的爸爸就好了!你会不会一个大耳刮子抽他呢?

  八、暴躁型

  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暴跳如雷。自己有了不顺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气。这样的家长就像一颗炸弹大小事都足以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家长的暴躁往往造成孩子的反感,本来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变得急躁。

  九、唠叨型

  这样家长往往是千叮咛万嘱咐、喋喋不休地提醒:“不要老看电视了!”“不要磨蹭了!抓紧时间做好功课吧。”其结果就是孩子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们真啰嗦!”

  虽然家长是好心,可孩子不领情。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对父母的话往往当耳旁风,不屑一顾,麻木不仁,甚至消极抵抗,有时还公开顶撞。

  十、冷漠型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反应冷淡,对孩子爱理不理,对孩子的成就或失误也是满不在乎。这种态度对孩子人格的负面影响很大,是最消极的亲子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使个体的人格变得冷漠,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甚至厌恶生活,严重的会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形成变态心理。

  十一、纯理智型

  与冷漠型类似的就是纯理智型,纯理智型的家长经常出现的语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你应该……目前的资料来看,你最好……”

  纯理智型家长常是固执的、冷静的、理性的、有原则的。纯理智型家长的“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忘不了敲打、警示、训斥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有时这种教育可能会看到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纯理智型家庭沟通下的产物。

  十二、工作狂型

  工作狂型,有的是白领,有的是大企业家,这些家长工作忙、会议多、出差多、忙得团团转。他们难得接触孩子。

  他们不知道孩子不只需要钱,孩子需要被了解,需要平时家长给一个拥抱,给一句关心的话语,需要家长多给自己留点时间。

  可是平时孩子连父母的面儿都见不着,只有在周未才能见到家长,平日家长把孩子往娘家、寄宿制学校一扔,等到周末才接回家。时间长了,亲情关系越来越淡薄,亲子沟通难于正常进行。

  十三、“分数第一”型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家长的法宝,不少家长和孩子沟通聊天只谈分,家长望子成龙,把眼睛全在分上,盯在学历上。家长总是怕影响了学习,千方百计把孩子按在书桌上学习,不让孩子玩。白天让孩子上学、晚上补习、双休日还要学习奥数、学英语……企图让孩子把天下的所有知识都吞下,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分高就奖励,分低就打骂,其本意是为了孩子成才,可事实上家长的做法往往遭到孩子的反对,形成逆反心理。

  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孩子厌学,不但烦学习而且烦家长,沟通受到阻碍。整天把学习挂在嘴上,就会导致孩子反感,产生亲子关系危机。

  十四、民主型

  亲子关系民主平等,家长能和孩子平等地探讨问题,容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家长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像朋友一般玩耍、沟通。但同时也不失作为家长的权威,坚定地用尽量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家长能给孩子活动的余地,允许孩子有负责任的自由。

  他们不去唠唠叨叨,孩子可以对很多事都发号施令,但是原则的问题抓住不放,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在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相互信任和共享欢乐时,仍然是位“船长”,也许会听取“船员”的意见,但要由“船长”来决定航向。

  容许孩子航船,升帆,但不容许孩子出海。

  这样的家长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这种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最为积极的。孩子往往是热爱生活,善于交际关心他人,作风民主的。

  十五、粗暴型

  有些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方法简单粗暴,用棍棒来逼迫孩子学习,只要孩子学习不如意举手就打,抬脚就踢,他们信奉的是“棒打出学子”,“不打不成オ”,其结果不但孩子没成オ,反而更加厌学。

  可能许多父亲小时候确实是这样过来的,长大后也很成功。也会有这样的论调:现在印象最深的老师是上学时打你最狠的。

  但是,时代在进步,以前这种教育方式之所以行之有效,这与社会环境,大的意识形态有关。而且以前物质匮乏,父母可能刚打你一顿,餐桌上的鸡腿一定还是留给你的,可能你心里还记恨着刚打你的父母,可身体却会告诉你,父母是爱你的。

  十六、精神虐待型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了的时候怎么解气怎么说:“怎么考这么点儿分,榆木疙瘩!"“你怎么这么没用!”这种用讽刺、挖苦、训斥,漫骂来对待孩子。即是“精神虐待”。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哀莫大于心死”、“病莫大于心病”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不要用讽刺、挖苦造成孩子的心病。

  有些家长总是给孩子定太高的指标,并且总爱以威胁恐吓的语气向孩子下达指标,“期末你考不到95分,看我怎么收拾你…”“你再不及格,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如果你考不了前三名,等着瞧!”孩子听到威助的话,处在一种高压之中,总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思维得不到解放,必然影响学习。

  记住: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人格开炮!

  十七、期末算总账型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但到期末就算总账,期末孩子分数考低了又打又训:“说!开学时我怎么跟你说的,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考了这么点分!”让孩子写检查,写保证,逼着孩子写下学期计划,那计划写得天花乱坠,可开学后家长又不管了,忙工作,打牌,玩游戏......

  等到期末孩子的成绩又不及格了,于是又打又写检查,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没有长性,平时不管,只等期末算总账,那一定是不行的。

  十八、抽疯型

  有些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是“羊癫疯”式的,一阵一阵的,一阵松一阵紧。想起来就抓抓,想不起来就拉倒。

  例如检查孩子作业,家长把孩子叫过来,“把作业拿出来我看看!”一看作业写得乱,上去就是一个耳刮子,“怎么写这么乱!给我重抄!”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地重抄一遍,写得已经很整齐了,可家长正在气头上,又咔一下子把本子撕了,“再重抄!”孩子一直抄到10点多钟,还真写得不错。可过两天家长又不管了,孩子的作业质量一天天下降,一个月以后家长又想起来了,对孩子说:“把作业拿来我检查检查”,一看作业又乱了,又打耳刮子,又撕本。要管就要经常管,做到“常流水,不断线”。

  就拿检查作业来说吧,家长每天拿出10分钟就够了,可必须天天拿出10分钟,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家长对他学习很重视,一天也不放松,天天认真写作业。

  如果是“抽风型”的检查,孩子不但不能感到家长对学习的重视,还会形成投机的`思想。

  他们摸到家长的规律,爸爸一忙就不检查了,所以写乱点没关系,一看爸爸有时间了,可能要检査了,就写好点,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家长抓孩子的学习,一定要经常抓,抓经常。

  十九、超负荷型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作业题做得越多分数越高,于是无限制地给孩子留习题,加大作业量,超负荷运转。

  老师留完了,家长留,轮番轰炸,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孩子厌学,孩子刚上学时积极性可高了可越上越不爱上,其原因之一就是负担太重。

  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的,如果哪天他不玩了,那才是有可能生病了。

  二十、保姆型

  有些家长怕作业写得不好老师批评孩子,于是就亲自出马,帮孩子抄词,帮孩子计算,甚至亲自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家长总当孩子学习的“拐杖”,没有这个“拐杖”孩子就不会“走路”了。

  一个孩子写作文,对妈妈说:“这作文真难,您替我写吧!”妈妈说:“不行,作文得自己写”,孩子说:“那您说着我写”,妈妈妥协了,说一句,孩子写一句。您说这样写作文,有什么用?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学校老师让我们给孩子默写”。

  有些学校给家长布置任务,让家长给孩子默写,检查作业等等,这种做法的用心是好的,但效果并不好。

  但是即使这样,家长也可以不当保姆,现在很多孩子家里都有录音笔,您不妨让孩子把要默写的词录在录音笔里,一个词念五遍,然后打开录音笔听着自己的声音默写,家长不是就可以解放了吗?

  二十一、金钱刺激型

  ”你要是考100分我就奖给你一张毛爷爷”,为了刺激孩子学习,用金钱诱惑,这种做法一次、两次可能见效,但次数多了就不管用了。

  一个孩子考试后向爸爸要钱,爸爸刚要给10块钱,孩子说:“给我5块吧!”爸爸说:“怎么只要5块”儿子说:“我考了0分。”

  金钱刺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观念,学习是为了钱。掌握知识不为别的,只为追逐金钱,获得个人利益。

  二十二、放任型

  有些家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您了,您就是他的父母,愿打愿骂随您的便,”家长大松心,对孩子不要求,不教育,以为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自己平时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有空就呼朋唤友的聚会,孩子写完作业让家长检查,家长说:“检查什么,明天让老师检查去!你没看我正忙着吗?”孩子说:老师让家长检查的,还让签字呐。”家长说:“等着,我出来给你检查,”拿起孩子作业本,连看都没看,就把名字签上了,家长这种态度必然造成孩子不重视学习。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特别低,实际上也是一种放任,家长甚至对老师说:“我们这孩子将来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您给看着别惹事就行,考多少分就不用管他了,”其实越是这么放任,孩子越惹事,他的心思不在学习上,能量就会在其它方面去释放。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孩子往往更依赖母亲,但在关键问题、重大问题上孩子往往更依赖父亲。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往往比较注重生活细节、日常小事方面的教育;父亲往往比较注重人生大事、生活哲理方面的教育,所以,遇到不同的事,孩子会找不同的人。

  夫妻双方可以有家庭分工的不同,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须保持意见一致。

  我们会发现,尤其是在青春期出现行为偏差的孩子,其家庭类型往往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是我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家庭一定会带有民主性家庭的色彩。

  因此,努力成为一个和谐的民主型家庭,使培养优秀孩子的最快捷径。

  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动物园里,鹿群不必为觅食而发愁,很快繁殖起来,但是慢慢的却濒临灭绝了。后来一个管理人员把凶残的饿狼引进了动物园的鹿苑。狼吃掉了病弱的鹿,而其他的鹿也被迫奔跑。从而使得今后的鹿群更加强壮。这便是“逆向关怀”的一个例子。

  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来讲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这种“逆向关怀”当前的现状是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一样来照顾。虽然望子成龙。关爱孩子都是人之常情。但是长远来看,不太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一颗坚强的心。

  1、该绕的弯路要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就像凭空给了中国足球队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2、该碰的钉子要碰

  孩子初来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真正了解,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如果好意为它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3、该讲清的道理要讲清

  有些事情该正面解释的就应明确答复,免得让孩子胡乱猜测,含糊不清,以致误入歧途,甚至酿成大祸。另外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意见排除在外,也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纯洁的心灵提出的建议或提醒,会弥补成人们的某些局限呢。

  这些都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坚强,该受的苦应该要受。要让孩子知道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都不是白来的。否则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另外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这种“逆向关怀”也不要过于苛刻。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让孩子保留一份童真。也是很重要的。

  家庭教育的禁忌

  1、忽视与孩子沟通

  孩子自二岁起,即存在思想意识。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最初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不成熟的看法,然后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无理训斥,或是打骂。若家长蛮不讲理,孩子会感到委曲,继之产生对立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2、自己不称职

  孩子的一举一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有的家长爱抽烟,孩子常常会昂起头,欣赏爸爸吞云吐雾。有的爸爸还会冲着孩子的脸,吐出一团浓烟,直呛得孩子透不过气来。在青少年中,过早的吸烟者,常常由此而来的。这是值得当今作爸爸者深思的。

【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的特点11-05

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09-07

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11-12

家庭教育中的特点11-13

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12-04

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要求12-07

关于家庭教育的特点12-11

错误的家庭教育类型11-19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类型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