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防火知识

时间:2022-04-29 19:44:09 安全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验室防火知识

  实验室不同于一般生活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是难以预料的,就是因为实验室的材料部分不属于常规范畴,所以要多加认识火灾与燃烧材料的关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实验室防火知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室防火知识

  一、火灾特点

  1、燃烧猛烈,蔓延快

  火灾极易沿着电气线路和通风管道蔓延,由于实验室存在易燃易爆物品较多,这些物资一旦被引燃,火势异常猛烈,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大面积火灾。

  2、火灾伤亡大

  实验室人员较多、结构复杂,疏散通道有限,安全出口少,不利于疏散。燃烧会产生大量高温有毒的烟气,人极易中毒窒息,造成巨大伤亡。

  3、经济损失大

  实验室内由于有大量精密仪器、设备,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扑救困难

  实验室由于不同实验要求不同,其结构和使用性质上的复杂性,可燃物多而集中,导致燃烧快而凶猛,最健全有效的组织和现代化的装备,也无法保证有效和成功的扑灭高层建筑的火灾。

  二、燃烧必备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时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该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

  1、可燃物

  可燃物是指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镁、铝、钙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还有许多物质如肼、臭氧等在高温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分解而放出光和热。

  可燃物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可燃物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无机可燃物中的无机单质有钾、钠、钙、镁、磷、硫、硅、氢等;无机化合物有一氧化碳、氨、硫化氢、磷化氢、二硫化碳、联氨、氢氰酸等。

  有机可燃物可分成低分子的和高分子的,又可分成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中除了多卤代烃如四氯化碳、二氟一氯一溴甲烷(211)等不燃且可作灭火剂之外,其他绝大部分有机物都是可燃物。有机可燃物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原油、酒精、豆油、煤、木材、棉、麻、纸以及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根据可燃物的物态和火灾危险特性的不同,参照危险物品的分类方法,将有燃烧爆炸危险性的可燃物与一般的可燃物(不属于危险物品的可燃物)分成六大类,即爆炸性物质、自燃性物质、遇水燃烧物质、可燃气体、易燃与可燃液体及易燃、可燃和难燃固体。危险物品分类中能够燃烧的毒害品、放射性物品及腐蚀品根据物态和性质分属于上述六大类可燃物。

  氧化剂中的有机过氧化物等,因其自身能够分解并含碳氢元素,它们也是可燃的物质。爆炸性物质中某些爆炸性化合物等分子结构中含有氧元素,某些爆炸性混合物如黑火药等药剂中含有氧化剂,这些物质在没有氧气存在下也能够燃烧或爆炸,应予以特别注意。

  2、助燃物

  类助燃物:凡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

  助燃物是指能与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化学危险物品分类中的氧化剂类物质均为助燃物。除此之外,助燃物还包括一些未列入化学危险物品的氧化剂,如正常状态下的空气等。为了明确助燃物的种类,应了解列入危险物品的氧化剂的种类和未列入危险物品氧化剂的种类。

  氧化剂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物质。危险物品分类中的氧化剂是指具有强烈氧化性能且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按其不同性质,在不同条件下,遇酸、碱或受潮湿、强热、摩擦、撞击或与易燃的有机物、还原剂等接触,即能分解引起燃烧或爆炸。

  (1)助燃物分类

  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包括游离的氧或化合物中的氧。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以游离的氧作为氧化剂,这种燃烧是最普遍的。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氯、氟、氯酸钾等。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一旦受热后,能自动释放出氧,不需要外部助燃物就可发生燃烧。

  (2)氧化剂的种类

  氧化剂按其氧化性的强弱和化学组成的不同分为四类,即一级无机氧化剂、二级无机氧化剂、一级有机氧化剂、二级有机氧化剂。

  ①一级无机氧化剂不稳定,有强烈氧化性。常见的有:过氧化物类(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类(如高氯酸钠、氯酸钾、漂白精)、硝酸盐类(如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铵)、高锰酸盐类(如高锰酸钾、高锰酸钠)、其他(如银铝催化剂、烟雾剂)。

  ②二级无机氧化剂比一级无机氧化剂稍稳定,氧化性稍弱。常见的有: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类(如硝酸铁、硝酸铅、亚硝酸钠、亚硝酸钾)、过氧酸盐类(如过硫酸钠、过硼酸钠等)、高价态金属酸及其盐类(如重铬酸钾、重铬酸钠、高铼酸铵、高锰酸锌、高锰酸银)、卤素(氯、溴、碘)的含氧酸及其盐类(如溴酸钠、氯酸镁、亚氯酸钠、高氯酸钙、高碘酸)及其他氧化物(如五氧化二碘、二氧化铬、二氧化铅、二氧化锌、二氧化镁)。

  ③一级有机氧化剂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有很强的氧化性,而且其本身是可燃的,易于着火燃烧;分解时的生成物为气体,容易引起爆炸。因此,有机氧化剂比无机氧化剂具有更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常见的有: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酯、过苯甲酸、过甲酸、硝酸胍、酸脲等。

  ④二级有机氧化剂比一级有机氧化剂稍稳定,氧化性稍弱。常见的有:过乙酸、过氧化环己酮、土荆芥油、除蛔素等。

  除了上述列入危险物品氧化剂类的助燃物之外,还有一些助燃物未列入危险物品氧化剂类中,如高浓度过氧化氢(双氧水)、发烟硝酸、苦味酸、二氧化锰、氟、氯、溴、液态氧、纯氧、液态空气及空气等。另外某些富氧空气(空气中氧气含量在21%以上)也是一种助燃物。

  火灾和爆炸事故中最常见的助燃物是空气。因此在研究某种可燃物的火灾爆炸特性时,如果未指明助燃物,则均指助燃物为空气。

  通常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有时把所有的助燃物称为氧化性物质。有时把危险物品中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及发烟硝酸、高浓度过氧化氢等物质,称作强氧化性物质。

  3、着火源

  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火源是指能够使可燃物和助燃物(包括某些爆炸性物质)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还有电能、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

  常见的火源主要有以下八种:明火,如炉灶火、火柴火、蜡烛火等;高温物体,如点燃的烟头、发热的白炽灯、汽车排气管、暖气管等;电热能,如各种电热器具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火花、雷击放电产生的热等;化学热能(经过化学变化产生的热能),如燃烧生成的热,某些有机物发热自燃,化合物分解放出热等;机械热能(由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生物热,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酵发热等;光能(由光能转变为热能),如日光聚焦等;核能,如原子分裂产生的热。

  三、燃烧的三个术语

  1、闪点

  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2、燃点

  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1—5℃。

  3、自燃

  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很少,同时不断向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部散发,就可积累起来,使温度逐步升高,达到燃点。当到达物质自行燃烧温度时,物质将自行燃烧,这就是自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点,也叫自燃温度。

  自燃可分两种情况。由于外来热源的作用而发生的自燃叫做受热自燃;某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内部进行的生物、物理或化学过程而产生热,这些热在条件适合时足以使物质自动燃烧起来,这叫做本身自燃。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热的来源不同,前者是物质本身的热效应,后者是外部加热的结果。物质自燃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有的可在常温下发生,有的可在低温下发生。本身自燃的现象说明,这种物质潜伏着的火灾危险性比其他物质要大。在一般情况下,能引起本身自燃的物质常见的有植物产品、油脂类、煤及其他化学物质。磷、磷化氢是自燃点低的物质。

【实验室防火知识】相关文章:

防火安全知识07-28

防火知识作文12-24

《防火知识》小班教案04-04

防火知识大班教案10-25

防火安全小知识08-16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08-22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04-20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03-11

春季防火安全知识01-07

森林防火灭火知识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