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22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01细胞的增殖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1、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动物细胞: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02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定义: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 模板:DNA的一条链
信息的传递方向:DNA-mRNA
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
产物:mRNA
2翻译
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场所:核糖体
条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搬运工: 转运RNA(tRNA)
信息传递方向:mRNA-蛋白质
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翻译位点: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一种t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相应的位点).
3、RNA的类型
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
4、RNA与DNA的不同点是:五碳糖是 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 ,碱基组成中有 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 单链 ,而且比DNA短。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 1 种氨基酸,其一端是 携带氨基酸 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 反密码子 。
tRNA种类为:61种
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3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4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涵盖了很多重要且有用的生物知识。这一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生命的奥秘,同时也可以打下我们未来深入研究生物领域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高中生物选修一这门课程时的一些心得和笔记。
第一部分: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第一个重点。在学习细胞时,我们需要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的分类和发展。以下是我在学习细胞时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细胞的结构:细胞主要包含细胞膜、细胞质、核和细胞器。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层,细胞质是细胞内物质的基质,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而细胞器则是细胞内的`各种功能结构。
2.细胞的功能:细胞和细胞器的不同结构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功能。例如,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线粒体则负责细胞内的能量合成。
3.细胞的分类: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原核细胞不含有细胞核,而真核细胞则另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4.细胞的发展: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进行分裂,不同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生命周期阶段。
第二部分:遗传学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基因和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以下是我在学习遗传学时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指的是DNA和RNA。DNA是形成基因的物质,RNA作为信息传导介质可以将D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2.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存储单位,负责控制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等属性。
3.基因遗传规律:基因遗传规律可分为孟德尔遗传规律、第一、第二遗传规律以及非孟德尔遗传规律。
4.染色体遗传学:染色体遗传学主要研究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染色体的结构、数量和功能等。
第三部分:进化论
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基石之一,是说明生物体的起源、多样性和演变的一种科学理论。以下是我在学习进化论时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规律是生物以循环繁殖的方式产生较多的备选随机变异体,并通过变异集团在生长、竞争、被选择和残存复制等环节中,让优秀的个体获得生存的机会。
2.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进化的基本过程,包括隔离种群形成、基因频率改变、各性别之间生殖失隔离快速变化等步骤。
3.角色生态学: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包括食物链和生态地位等方面,角色生态学主要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总体来说,高中生物选修一是一门涉及层面广泛、内容详实的课程,需要我们具备比较扎实的生物基础和思维方式。希望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多加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素养,不断深入探究生命的奥秘。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5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叫做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少,但又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如:Fe、Mn、Zn、Ca、B、Mo等。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6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7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④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
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
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
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依据,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近或...........
远的亲缘关系。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4、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
①操作的基本步骤: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安放、对光(光线暗时,可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亮时,可选用小光圈,平面镜)、压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且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认识目镜和物镜(123为目镜,456为物镜)
镜长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且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注意: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被16个细胞充满,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则仅被1个细胞所充满(前者细胞面积被放大100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160000倍)
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直径上有16个细胞,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直径上则有4个细胞(前者细胞长度被放大1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400倍)
④低倍镜的放大倍数小,物镜短,通光量大,视野亮;高倍镜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长,通光量小,视野较暗。
⑤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看到的是q;显微镜观察的目标在视野的右下角,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右下角移动。
第二章第一节组成细胞的分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不............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不同生物所含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等;①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②鲜重最多:O
③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④主要元素;C、O、H、N、S、P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鲜重,85%—90%)无机物无机盐
3.组成细胞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7%—10%)...的化合物
元素C、H、O、N(有的含P、S)
脂质:元素C、H、O(有的含N、P)
有机物糖类:元素C、H、O
核酸:元素C、H、O、N、P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还原糖的检测:材料含糖量高,颜色较白的,如苹果,梨
试剂斐林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5g/ml的硫酸铜等量混合后加入组织样液)
现象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注意: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其遇碘液后变蓝。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但蔗糖为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甲液与乙液最好是现配先用,且必须混合均匀。
②脂肪的检测:材料花生子叶
试剂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液
现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可见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或者红色(苏丹Ⅳ)的脂肪颗粒。
③蛋白质的检测:材料豆浆、蛋清等试剂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1g/ml的硫酸铜先后加入组织样液)现象不需水浴加热即可出现紫色反应。
注意:用蛋清时一定要稀释,若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时,会黏在试管内壁,使得反应不够彻底,且试管不易清洗;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先用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
第二章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NH2
元素C、H、O、N(少量P、S)
RCHCOOH
基本单位氨基酸(20种)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
脱水缩合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之间的差别是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多肽(链)肽键:─CO─NH─
盘曲、折叠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空间结构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结构多样性)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决定
功能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结构成分、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功能多样性)(角蛋白、酶、载体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相关计算
①肽键个数(脱水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②几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③蛋白质分子量=N×a—18×(N─M)其中a代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
第二章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分子磷酸
①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五碳糖(2种)
(8种)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
②核酸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③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注意:遗传物质和核酸的区别:如小麦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和核酸均是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①原理:用甲基绿和吡咯红染液染色甲基绿使DNA变绿、吡咯红使RNA变红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以促使DNA与蛋白质的分离。
②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在30度的温水中用盐酸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玄色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换高倍镜观察)。
③实验现象: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④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核细胞DNA则主要位于拟核)
第二章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①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都有)②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二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动物二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③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植物多糖:淀粉(贮能)、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不提供能源)
动物多糖:糖元(贮能)(如肝糖原、肌糖原提供肌肉能源)
3、脂质的组成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N。脂质中的氧元素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所以等量的脂肪和等量的糖类,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多。(O含量相对少、H比例高,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耗氧多)
脂肪:储能、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4.脂质分类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脑、卵、、肝脏、大豆中磷脂较多固醇:对生物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积极作用。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血液脂质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维持第二性征)、VD(有利于人体对Ca、P吸收)
5、①单体: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②多聚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③每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成多聚体。故碳元素为基本元素。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水的概述: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的生物种类含水量差异大,一般水生生物含水量多于陆生生物;同一生物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差异大,一般幼年大于老年;同一生物个体不同器官含水量也不同。
2.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含量约95%约4、5%功能1、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联系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随结合水增加,抗逆性增强。注意:心肌含水79%呈坚韧形态是因为其结合水含量多,而血液含水82%呈流动状态是因为其自由水含量多。
3、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功能: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血钙高会肌无力)③维持酸碱平衡(如NaHCO3/H2CO3)④调节渗透压
4、植物必需无机盐的验证(溶液培养法,注意对照)
在植物需要的各种无机盐中,摄取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用完全培养液(即包含植物生活需要的各种重要元素的矿物质溶液)培养植物,植物应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在培养液中特意缺少某种元素后植物发生生长发育不良或其他种异常现象,当再重新添加该种元素后,植物又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了解某种元素对植物生活所起的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8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习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9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
②纯合子(如bb或XbY),
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 配,自由交 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 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精子、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表观光合速率判断的方法: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实验测得”。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基因探针可以是DNA双链、单链或RNA单链,但探针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贫血症),则探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荧光标记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DNA作为探针。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产生新物种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 配成功并产生可育后代。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异常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受精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52.去分化=脱分化。
53.消毒与灭菌的区别:灭菌,是指杀灭或者去处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注意,是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54.随机(自由)交 配与自交区别:随机交 配中,交 配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同,而自交的基因型一定是相同的。随机交 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前提无基因的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 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自交多代,基因型频率是变化的,变化趋势是纯合子个体增加,杂合个体减少,而基因频率不变。 55.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56.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能,因为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仍为XbXb,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57.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离用层析液。 58.重组质粒在细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59.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60.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61.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61.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63.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4.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5.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6.胰岛细胞分泌活动不受垂体控制,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节。
67.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的平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8.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9.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70.质粒不是细菌的细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载体,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
71.动物、植物细胞均可传代大量培养。动物细胞通常用液体培养基,植物细胞通常用固体培养基,扩大培养时,都是用液体培养基。
72.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7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74.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7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76.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77.需要熟悉的一些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
78.需要熟悉的真菌:酵母菌、霉菌(青霉菌、根霉、曲霉)。
79.需要熟悉的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80.需要熟悉的植物:玉米、甘蔗、高粱、苋菜、水稻、小麦、豌豆。
81.需要熟悉的动物:草履虫、水螅、蝾螈、蚯蚓、蜣螂、果蝇。
82.还有例外的生物:朊病毒、类病毒。
83.需要熟悉的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血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靶细胞、汗腺细胞、肠腺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分生区细胞、成熟区细胞、根毛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叶肉细胞。
84.需要熟悉的酶:ATP水解酶、ATP合成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RNA聚合酶、转氨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85.需要熟悉的蛋白质:生长激素、抗体、凝集素、抗毒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血红蛋白、糖被、受体、单克隆抗体、单细胞蛋白、各种消化酶、部分激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固醇的元素组成第2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1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2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1微量元素:Zn、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
2主要元素:C、H、O、N、P、S;
3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盐
2水
3脂质
4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5核酸
6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维持碱性环境,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
颜色变化:变蓝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知识梳理: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共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CO—NH—)
三、蛋白质的功能
a.结构蛋白: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蜘蛛网等);
b.催化作用: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大多数酶;
c.运输作用:载体—细胞膜等生物膜—运输某些物质,如离子、氨基酸等(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运输氧气)
d.调节生命活动: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位于细胞外;
e.免疫作用:如抗体—内环境中发挥作用,溶菌酶—一些外分泌液中,如唾液;
f.信息传递:如糖蛋白—细胞膜表面—还有保护、润滑、识别作用等。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 ×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知识梳理:
一、核酸的分类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
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结构
双链螺旋结构
通常为单链结构
功能
主要遗传物质
部分病毒遗传物质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主要在细胞核进行复刻。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主要在细胞核进行转录。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三、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
——主要的能源物质
知识梳理:
一、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C5H10O5)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C5H10O4)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C6H12O6)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C6H12O6)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两分子葡萄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一分子果糖+一分子葡萄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一分子半乳糖+
一分子葡萄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糖原
肝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原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2、细胞中的脂质及脂质的分类
脂肪(C、H、O)
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C、H、O、P)
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C、H、O)
胆固醇
构成细胞器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
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三、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知识梳理:
一、细胞中的水
a.自由水: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为细胞内化学反应提供必需的液体环境;
(3)参与生化反应——光合、呼吸、水解等;
(4)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b.结合水:
(1)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成分;
(2)稳定大分子结构;
(3)在生物体系中,质子的传递对能量的转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结合水所形成的有序水的网络,为这种质子传递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基础;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a.组成细胞中的某些重要化合物:
Mg2+是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若缺乏则影响光合作用;Fe2+是血红蛋白的必需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骼、牙齿中的重要成分;PO43-是生物膜中磷脂的组成成分。
b.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Ca调节肌肉收缩,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K维持人体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心肌舒张和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在植物体内可促进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合成和运输;B促进植物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植物若缺B会造成花而不实,影响产量。
c.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1)渗透压平衡:Na+、Cl-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2)酸碱平衡(即pH平衡):pH调节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如人血浆中H2CO3/HCO3-对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1
一、分子遗传学
1.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指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基因编码了生物体内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控制生物体形态、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特征。
2.基因的遗传方式
基因遗传可以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表达在生物体积极的特征上,隐性基因则被掩盖。
3.基因的'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例如,可以发生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功能丧失、增加或变异等。
4.基因重组的发生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中,基因在染色体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染色体互换、重叠、基因转移等方式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生态环境
1.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系的总称,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生态地理和生物圈等。它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共存的系统。
2.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协调和稳定状态。生态平衡可以通过生态复原、保育、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式来实现。
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体形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它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4.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死亡、种群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因此,防止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三、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DNA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这种技术在农业、药物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复制生物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生产出与原始生物体相似的生物体。
3.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一种具有微电子技术、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特点的新型生物学工具,可以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中应用。
4.基因检测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的基因序列来诊断疾病,预测遗传病的患病风险以及其他基因信息的获取等。
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本质、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了解到了生态系统构成、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等。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将为我们今后的生物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2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碳元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氢元素(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氧元素(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磷元素(构成骨骼、磷脂等)。
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糖蛋白、纤维素、淀粉、糖原)。
3.糖类:组成生物体的最主要的有机物,是构成细胞中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载体。
5.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
6.脂质:组成生物体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细胞内结构的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7.细胞内各种生物分化的原因:遗传物质相同,环境因素基本相同,营养条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生物的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不同。
8.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核仁(与核糖体活动有关)、染色质(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9.细胞器的结构:线粒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双层膜,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内质网(单层膜,能合成蛋白质等物质)、高尔基体(单层膜,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无膜结构,能合成蛋白质)、中心体(无膜结构,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0.细胞膜的.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大多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11.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复制,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表达。
12.细胞器的联系: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3.细胞核与细胞器的联系: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细胞核中复制,在细胞质中表达。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3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4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叫做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少,但又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如:Fe、Mn、Zn、Ca、B、Mo等。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6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的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2)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3)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X,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7
1、无机自然界中可以找到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生物界没有独特的化学元素。这一事实表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统一的。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差异很大。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和非生物仍然存在差异。
3、各种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都不能离开水。糖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的主要能量物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物质。
4、除病毒外,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分类可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
5、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蛋白质可以通过覆盖、穿透和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撑,除了保护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6、细胞膜的结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征是选择性渗透性。例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伸出假脚,人体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细菌,这取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7、线粒体:颗粒状和棒状,常见于动植物细胞中。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脊髓。内膜、基质和基质颗粒中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约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
8、叶绿体: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于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膜上。它含有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9、内质网:膜结构连接的网状物。功能: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正常进行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创造有利条件。
10、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基质中。它是氨基酸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地方。
11、原生质:指细胞中的生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例如,植物细胞不是原生质。
12、结合水:结合细胞内的其它物质,是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
13、自由水:能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14、无机盐:大部分存在于离子状态,细胞中一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保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保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15、糖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16、单糖:是一种不能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在动植物细胞中。
17、二糖:水解后可产生两分子单糖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等植物细胞。
18、多糖:水解后产生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含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的糖(包括肝糖和肌糖)。
19、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20、脱水缩合: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COOH)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21、肽键:连接肽链中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22、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一个肽键。
23、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几种氨基酸被称为几肽。
24、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
25、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单位约有20种氨基酸,61种密码子决定20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酸(-NH2)和羧基(-COOH),还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NH2和-COOH但不是氨基酸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R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6、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的,是酸性的,所以叫核酸。核酸是所有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7、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一种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细胞质中还有少量的线粒体和叶绿体DNA。
28、核糖核酸:另一种含有核糖,称为核糖核酸,简称RNA。
29、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不相互干扰。在减少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0、在育种工作中,人们有目的地将不同生物品种之间的基因重新组合起来,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31、决定生物性别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XY类型,另一种是ZW型。
32、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3、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原料。
34、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35、生物进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36、以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7、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8、生物的生存受到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39、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40、在一定区域内,同一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41、生活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生态系统中,生物同。然而,各种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统一的。
4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网络)逐步流动。
43、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往往是相反的。
44、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与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5、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46、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7、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称为生物稳定。
48、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持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保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所依赖的能量基础。
49、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50、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5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心(哪里移动)→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整精密焦螺旋;②调整大光圈和凹面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8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生物学科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9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0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0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0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或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0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0
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1
第1-3章复习要点
1. 细胞内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2.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3. 酶的特点是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4. 碘是人体合成什么的原料甲状腺激素钙是人体什么的主要成分骨骼铁是人体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镁是植物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叶绿素磷是组成细胞什么结构的重要成分细胞膜
5.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淀粉、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
淀粉:碘液;变蓝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红色
蛋白质:双缩尿试剂(5%的NaOH2~3mL, 1%的CuSO42~3滴);紫色
6.植物的多糖、动物的多糖各有什么作用动物合成糖原储存能量,植物形成淀粉用于储存能量、形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
7.动物饥饿或冬眠时,有机物的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8.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多糖(外有内无)、胆固醇其中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9.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那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主要方式是哪一种主动运输
10.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11. 三羧酸循环、H与O结合生成水依次在线粒体的哪里进行线粒体基质/内膜
12. 生物学发展进入细胞水平的标志显微镜的发明进入分子水平的标志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3.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4. 氨基酸的通式、肽键的结构
15.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结构:半流动性功能:选择透过性
1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哪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17. 线粒体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中心体功能有丝分裂有关内质网功能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代谢高尔基体功能蛋白质的储存、加工和转运
18.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9. 病毒的种类DNA/RNA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20. 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第4章复习要点
1. 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2. 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腺苷三磷酸A-P~P~P
3.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蓝紫光)叶黄素(黄色,蓝紫光)叶绿素a(蓝绿色,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红橙光、蓝紫光)
4.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光能-活跃化学能暗: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
7.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8. 无氧呼吸的2个反应式C6H12O6C2H5OH+CO2+能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9. 呼吸作用的意义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 糖代谢的途径多糖分为肝糖原与肌糖原,肝糖原能合成葡萄糖
第5章复习要点
1. 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 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 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 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7.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 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 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 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 听觉和平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 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 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 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 生长素的作用
19. 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 听觉形成的过程
第6章复习要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释放
2. 什么是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3. DNA复制的方式和特点半保留复制,边复制边解旋
4.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5.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质粒
6. 基因工程的三大分支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
7.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8. 获取目的基因的2种方式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9. 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那两方面
10.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7章复习要点
1. 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繁殖
2. 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前期形成纺锤丝方式不同,植物两极直接发出,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末期形成子细胞方式不同,植物赤道面位置形成细胞板,在转变成细胞壁,把细胞一分为二,动物赤道面位置细胞膜内陷,缢缩成两个子细胞
4. 细胞分裂后的三种状态(各举一例)不增殖细胞(神经细胞)、暂不增殖细胞(肝、肾细胞)、增殖细胞(动物骨髓细胞)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精子:细胞质均等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卵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精子形成过程有变形
7. 细胞分化的特点稳定、不可逆
8.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控制的条件无菌,温度,pH值,光照
9. 图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0.图解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过程
第8章复习要点
1.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 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 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 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 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 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 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第9-10章复习要点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 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 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2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有哪些
题型一
曲线类答题模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
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题型二
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4)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题型三
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1)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题型四
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题型特点: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命题方向: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题型六
信息迁移类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
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
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迁移内化信息、组织达成结论:
紧扣题意抓住关键,根据整合提炼的信息,实施信息的迁移内化。信息迁移分为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
题型七
遗传推断类答题模板
题型特点:遗传推理题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或思想方法,根据一系列生命现象或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相关的遗传学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类题型。该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命题方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断、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导、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的区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等等。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刚开始学生物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我就没有及格,我当时不是觉的难,而是根本没这个概念,后来我感觉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1.背。
学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没心没肺的乱背也是没用的。生物习题涵盖了不少的记忆成分,但是在书本的记忆上有所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背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平时的习题都是书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却又是一个档次,要求我们理解的知识点更多。
eg.书上我们背的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平时的作业题目可能是某一生活中的植物在特定时间下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详细过程,而高考的试卷中可能就是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给予不同光照会产生怎样的光合作用过程。
2.听。
理科生中和生物最相似的可能就是语文了,但是作为高中的任何一个学生语文课从来没认真听过,考试起来都能考。生物却不是这样,不听课完全有可能考0分。语文太灵活,灵活到可以按自己平时的理解去答题,生物灵活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类的题目,学习怎样分析生物题目。
eg.书上介绍说细菌有什么样的结构,老师上课介绍了大肠杆菌的结构,试题考你甲硫杆菌你还不会么。
3.做。
记忆+理解+老师讲解,相信自己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好好掌握了。
当然生物好几本书的学习不可能简单不用心就轻易学好,还要靠自己去摸索,但是万事读得用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4-10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总结12-16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3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9-20
(优秀)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0
(合集)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3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04-0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优选]04-25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实用)05-07
有关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