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的说课稿

时间:2023-02-28 09:01:19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4篇)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借助朗读、想象,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说到田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一些词:"阡陌交错"、"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田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其词可分为: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和艳情词。)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走进田园,共同领略田园所特有的美。谁来读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师指名读。)(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乐"要读"yue",不读"le")是词牌,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词牌)词牌还有很多呢:"念奴娇"、"浣溪纱"、"虞美人","沁园春"也是的,对了,还有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后 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

  ★关于题目"村居"———激发学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学生接触到的首先是题目。一个"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还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有了这个情感体验,对于走进辛弃疾所要描绘的世界是大有帮助的,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比较,一个良好的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诗词、"走向村居",走进辛弃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

  1. 学生试读, 检查自学效果。(读对读通)

  2.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老师对照正音。 明确词的节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里 ‖吴 音‖ 相 媚 好, 白 发‖ 谁 家 翁 媪。

  大 儿 ‖锄 豆 溪 东, 中 儿 ‖正 织 鸡 笼。 最 喜 ‖小 儿 无 赖, 溪 头‖ 卧 剥 莲 蓬。

  学生再齐读一遍。 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温馨、清新、恬静、亲情、活泼……)

  (三)、学习上片(上阙):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说说?

  a、茅屋又低又小,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清新、秀丽 、悠然、生机勃勃)

  b、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妇女的代称。)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

  (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媪 (板书)

  (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着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又是什么让他们觉得幸福呢?结合词的下片(下阙),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这里有个词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样的无赖:顽皮,可爱的意思。)溪头卧剥莲蓬:

  趴在溪边剥莲蓬取莲子吃 .

  小结:那么,下片又具体写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儿、 中儿、小儿 (板书)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各尽其力,各得其乐, 其乐融融

  哦,我们明白了。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 那么"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来人先醉".

  同学们,我们再一齐来朗读这种其乐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小!……

  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理解词意,领悟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读好读出来)

  关于《清平乐 村居》中重点词的交流、讨论?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发翁媪真的是因为喝了酒醉了吗? (不是?) 那是因为什么?

  (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学参考中,"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不要拘泥这个答案,大胆讨论:认为"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因为诗歌本来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

  2、"无赖"中现真情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在对这个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达到对词的理解。但是词人到底是喜欢小儿的什么?(他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著(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3、对"最"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往往会忽视词人对大儿、中儿的情感。大儿、中儿都在劳动,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他们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其实辛弃疾对他们感情已经通过一个"最"字展现了出来。词人是喜欢大儿、中儿的勤劳的,但是他们和小孩来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理解。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五、精读品位,体会意境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 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作业:

  1.发动学生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找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还要到找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等;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2 (联系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或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或者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诵《清平乐 村居》。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喜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3

  一、说文本——解得妙曲如梦

  本课三首词都用《如梦令》作为词牌,共同抒发了个人内心不同的感怀。

  苏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当时53岁,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秦词作于1096年(绍圣三年)。秦观一生,屡遭贬谪,这一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叹宦游坎坷。

  纳兰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和钟情之人一次美丽的邂逅,却因彼此无缘相聚而陷入内心的纷扰,表现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相思忧愁。

  三首词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说策略——探得幽径渐明

  (一)说目标

  三首词都以抒发内心感怀为主,但在表现情感上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一特性,同时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格律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比较文本,找出异同;仿照文本,尝试改词。

  3.情感目标:结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分析三首词抒发的不同情感。

  (二)说重点

  如何在每首词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品鉴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难点

  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大都以单篇为主,比较鉴赏很少涉及,因此本课对三首词的比较鉴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赏析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品味本文精炼却富有深蕴的语言。

  2.知人论世法: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

  3.比较鉴赏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三首《如梦令》进行比较,找出同一词牌下三首词的异同点。

  (五)说课时

  一课时

  ㈥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过程——踏得小令慢行

  (一)导入:知人论世

  1.将去掉词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梦令》呈现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请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三首词的作者。如果学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词人,让学生尝试将作品和相对应的作者连线。

  (设计意图:采用猜作者和连线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过渡到词作和作者的关系上)

  2.学生对苏轼比较熟悉,对秦观和纳兰性德比较陌生,此时提供三位词人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体现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基础)

  (二)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体现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觅同:比较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如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回答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调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才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基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基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格调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四)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带着我的学生们再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而且还为他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奥秘。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参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和信心及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个世界的音乐》这篇课文时新教材的新课文,同时它也被确定为“自读”课文,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一,他们大都不喜欢读说明文,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有可能使他们读不下去课文,或者虽然读下去但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思考: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这篇科普说明文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说教学方法

  (一)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

  1、注意高视点、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再深入实施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课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划分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第二、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第三、分解重难点,以确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二)从课文本身出发,需注意: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带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过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但由于说明文中某些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上课时利用录音机录制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亲身品味、体验。同时还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需要讨论和理解的问题显示了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们去思考。

  五、说教学程序

  课时安排:1课时

  指导学习: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课前预习是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读课文,自学是必须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中国古典音乐《梁祝》,再听几段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明确:除了人类的音乐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乐。我们应该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课文

  提问:

  1、“这个世界的音乐

  究竟指的是怎样的一种音乐?

  (思考——讨论——发言)

  2、这种声音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在原文中找答案)

  3、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思考——发言)

  (三)“课堂小小辩论赛”

  作者把音乐创作视为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动物与人类看作有某种质的类同,这是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方观点)

  (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证明)

  (五)品味语言:生动幽默

  (兼文学性和趣味性)

  (六)介绍“人生健康小诀窍”

  1、听好的音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

  2、聆听古典音乐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六、说板书设计

  白蚁颤动上颚表紧急意义

  蝙蝠借助声纳察知周围事物

  动物的音乐,猩猩拍打胸脯作某种交谈,尊重善待

  鸟类歌声中有丰富的含义,任何生命

  这个世界的音乐

  人类的音乐,本能生命的表现形式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2-08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12-08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01-20

高一语文黄鹂说课稿08-30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11-26

高一语文黄鹂说课稿11-03

高一语文说课稿07-28

高一语文说课稿01-15

高一语文《前方》优秀说课稿12-17

高一语文《致橡树》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