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1-04 08:16:31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到,帮助他的事。本组教材的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由于我班现有的38名学生,是上学期重新分班组合的,其中有8名是从外地后转来的,加上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死板,基础太差,导致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因此,我确定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难点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的学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形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特别是理解几处重点词句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反馈交流,然后带着感悟读,最后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这样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满,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来。在教学中,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通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阅工具书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接着,在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写“我”动作与神情的句子,并通过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容感受。从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真挚情感。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语文更有趣了。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时机,在学生找到描写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让学生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交流,感受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了文章的内涵。

  3、总结深化

  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总结深化这部分时,我采用逐层深化,通过师生互读、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读课文后的浅薄认识,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还有许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尝试,因为反思失败课堂也是一种成长。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

  (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别人分离 )的时候变得这么( 圆、这么亮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 )一样,他祝愿( 美好的感情 )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 这一轮明月 )!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讲述了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

  渡口准备过河。在漫长的等待中,老人的身体被冻僵了。这时,终于有几个骑马的人路过。老人截住了最后一名骑手,并请求帮助。摆脱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话令这名骑手——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深受感动。课文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眼神、一种友好的态度会给需要安慰和帮助的人带来机会,更让我们懂得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课文共有7节,其中第5节是老人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直接对眼神的作用进行了描写,语言内涵丰富,是值得反复推敲的。第1节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难,第2、3节则写了骑手们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所表现的不同行为。这些内容在课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把握好。

  这堂课的内容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从故事内容看情节性不强,从描写语句看,课文中人物语言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领会。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会也能言传?如何从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从这个故事的本身获得启示,这是本堂课的几个难点。

  二、学情简介

  我班学生学的是老教材,但从三年级时我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常常会寻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推荐给他们,或读或写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补充内容。因此,我班学生对学习此类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然而,从本课来看,不仅是要让学生们从骑者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对老人的不同行为,更要了解这些行为与眼神的关系,甚至是行为之后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文又不同于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节不是很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要从骑者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又要从老人的行为中想象他的眼神,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推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从其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在研读了课文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徒劳”、“无济于事”、“暖人肺腑”等词语。由于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课前的预习中、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通过随机查字典当场解决这些词语。一方面,理解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用工具书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材课文篇幅长,再加上含义深刻,有些词、句文学性较强,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朗读上“吝啬”付出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再加上学习老教材的学生对于新教材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课文的朗读上扎实些。教学中,我采用了反复读重点段,引读、自己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眼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释疑体会人物的品质。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并没有更换这一个目标,(“更换”什么意思?学生在质疑方面是何基础?应具体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的问题。

  4、借助写话训练使学生懂得在别人遭遇困境时,应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如果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与训练割裂开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无疑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味道。因此,对于课文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试图通过写话练习来实现。这样,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整体进入课文。

  1、师表扬学生上课精神饱满。

  2、出示课题,齐读。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刚才,老师在表扬大家的时候,你们看到老师的眼中流露着怎样的眼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位老人又读懂了谁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带着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找到相关的句子后用直线划出。

  (说明:由于“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课的一开始,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了铺垫。同时,就课题进行了提问,抓住了课文的着眼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推动作用。)

  (二)抓住重点段落,学习课文内容。

  (说明:在仔细分析了课文后,便能发现第5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是老人对杰弗逊所说的一段话,分析了骑者的眼神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把握了这一段就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质,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便以此作为统领全文的线索,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课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1、根据学生交流的语句出示课文第5节中老人说的一段话,引出线索。

  (1)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不仅要读通,更要读懂。你读明白了什么?

  (2)“学贵有疑”,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

  对课文中字、词不理解:无济于事、……之状

  对课文内容不理解:“这样一个机会”指怎样的机会?“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说明: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骑者之间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读懂了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整理出故事发生的整条线索,从而也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读边想,在读中产生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从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读懂什么?”之后,又提出了“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根据学生以往的阅读过程, 读不明白的往往是课文深层的内涵部分,在课文里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通过眼神分析出骑者不同的行为的?”学生对文章产生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对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住线索学习课文第1节,体会老人的处境,体会老人的眼神。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问题:“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指什么时候?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小节好好读一读。

  (1)指名读

  (2)这是文中的描写,现在请大家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老人当时的处境。

  (媒体出示词语):

  两鬓苍苍 老态龙钟 凛冽刺骨 焦急万分 抖抖索索 漫天飞雪

  (3)自由说、指名说

  (4)想象: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样的?

  (说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语言丰富的特点外,还反复渲染了天气的寒冷,并在第1节中着重写了老人在长久的等待中身体被冻僵的场景描写,这是突出了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下文作了铺垫,让人感受到骑手给予老人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的训练点,目的一:体会老人所处的困境,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3、抓住线索学习课文2、3节,知道骑者们的不同行为,体会眼神与行为的关系。

  就在这时,羊肠小道上走来一队骑者,当老人向这队骑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时,他却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师引导学生再读第5节。

  那么,老人对这两种眼神的分析对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骑者不同的行为吧!再读第2、3节,找到他们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1)让我们先来看看前几个骑手的行为,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课文第5节来说一说。

  突然,冰冷的羊肠小道上由远而近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老人怀着焦急的心情,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可是这些骑手们,个个流露着的眼神,他想: 。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眼神

  自由说、指名说、再自由说、齐读填空。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4、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出示媒体)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媒体出示)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如果说《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从广度来挖掘深度,那么《眼神》的设计力求从深度来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过反复朗读、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什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一堂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的有机整合,以此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跌倒、变化多端、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和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4、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

  5、学习方法

  (1)“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6、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二、说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作者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的方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读—悟—说—议—读—写”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谁养过猫,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最好能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

  2、你们听说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吗?他可喜欢猫了,并且经过长期观察写出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15、猫)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1、让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读通课文,然后说说“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怎样的?”(要求说出文中的依据。)

  (教师随机板书:老实、贪玩、尽职、勇猛……)

  2、引导思考:看着这些表示性格的词,你有没有疑问?

  3、作者讨厌猫的古怪性格吗?为什么?(板书:可爱)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意愿,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提自己想提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研读。

  (三)细品精读,撞击情感。(教学程序随机而变)

  1、自读感悟: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可爱呢?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把写猫可爱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挑一处你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喜欢读的语句讲给大家听。先自己准备,再四人小组交流。

  2、学生再读课文,交流感受。(如果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狈纸巧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 )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 )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 )地说。

  5. “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 )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

  自编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 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课文解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 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地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彼此之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的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 寸有所短”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四、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五、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我只是注意倾听,相机指导,与学生形成互动。根据文中后的提示,我在教学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书信的格式、写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安排学生在自主学习时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自己在读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再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理解了两封信的内容后,我设计了一次小小的练笔,让学生代替张国强给柯岩老师写一封回信,告诉柯岩老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此次小练笔,既落实了学生对书信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黄松峪学区的郝月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我爱家乡的柿子》。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爱家乡的柿子》这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作者通过对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柿子的喜爱之情,文章看似在赞美大柿子,实则是作者借对柿子的爱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爱。本单元第一课是严肃的词《故乡是北京》,学生已经产生了热爱故乡北京的情感,本篇课文在使学生感受到山区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乐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热爱家乡的情感。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孩子通过三年多的语文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感悟文本。

  我所教的学生地处山区,大柿子也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之一,学生对大柿子并不陌生,他们对柿子开花、坐果、成熟的过程比较了解,更有摘柿子的亲身体验,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比较容易,但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就是这样平凡的柿子,平常的摘柿子事件,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变得这么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呢?对于平时不善于观察,写作基础薄弱的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体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由爱柿子上升到爱家乡也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将主要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范读、抓重点词句读、创设情境读、结合实际感受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美、体会乐、领悟情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

  2.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3.初步感受作者从几方面表达自己喜爱家乡的大柿子的写作方法。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学习概括总分段式段意的方法

  4.读写结合,落实四年级写话训练点。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产生爱首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把“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中年级段教材中,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很多文章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构段方式,还涉及到了仿写内容,作为本册中初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字词是文本的最小单位,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本课虽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也决不能忽视词语的教学。齐读课题入课后,我先从检查“熟”字的读音:“熟(shóu)透的柿子”、“柿子成熟(shú)”入手,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针对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把课文内容说全面。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回顾,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

  2.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感受。

  让学生在读、画、想、批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环节:品读重点,体验情感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是新课标中本学段的阅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图画,展开想像,结合生活等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进而使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本篇课文中,从柿子开花、坐果、丰收及摘柿子、吃柿子的情形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品词品句的过程中,针对段落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

  感受美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体会情感,用朗读表达情感,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从比喻句入手,从形(皇冠)、色(金灿灿)上感受柿子花的小巧精致。第一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第二步:你们见过皇冠吗?在哪里见过?师出示皇冠图与柿子花的图进行对比,(柿子花、皇冠幻灯)用形象的图片,让孩子了解比喻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第三步:有感情朗读,读出花的美丽、神奇。

  第三自然段写了小柿子的可爱,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主要采用两句话的对比读来体会柿子长势之快,作者对小柿子的喜爱之情。

  出示幻灯:

  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冒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生命。

  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长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柿子。

  比较读,你觉得哪句话好?为什么?

  通过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到“小生命”写出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珍爱,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小生命。“冒”体会到小柿子长势之快。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后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柿子的美”还表现在成熟柿子的美,请生找出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柿子的美,引导生抓住“闪闪发亮”“垂涎欲滴”结合图片来体会。

  体会乐

  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先概括地说出“摘柿子便成了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事情”,再具体地写出孩子们怎样摘。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孩子们的快活。在学习这个自然段时,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入手,感受孩子摘柿子时的欢喜。本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再现当时情景,感受摘柿子的快乐展开教学。先出示枝头挂满柿子的图片,把学生带到柿子树下,带入摘柿子的情境,再以填空形式再现小伙伴报告“侦察”结果的情景。“在柿子树下,小伙伴们 地报告着着“侦察”结果:“ !”“ !” (预设:学生可能填小伙伴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兴高彩烈、兴奋等词来汇报“侦察”结果,“侦察”的结果可能填“快摘这个,这个熟透了。”“摘这个,摘这个,这个容易摘。”“先摘我发现的这个。”“不,先摘我的。”)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尽情地体验着报告“侦察”结果的乐趣,然后再通过朗读来展现当时的热闹的场面。

  本段中还包含两处动作描写,“爬树”、“摘柿子”。对于这两处描写,我除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外,为了让他们体会到描写的准确性,我设计按原文填空的练习,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孩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观察的仔细、描写的细腻。

  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时,我出示“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请你用——画出描写爬树和摘柿子的动词,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然后交流。随机指导用“他( )地做( ),从中体会到( )”这样的句式表达:

  他( )地( )树。

  他( )地( )柿子兜。

  他( )地往回一( ),柿子便乖乖地落到柿子兜里面。

  在感悟爬树高手的所作所为基础上,体会摘柿子时的欢乐。

  设计以填空形式再现小伙伴报告“侦察”结果的情景及按句式表达的这两个环节,我是将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分步细化,这样适合本班学生不善表达的实际情形。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制定的本课教学的难点,我想以读、悟、展的方式来解决。在体会摘柿子的快乐之后,设计师生接读,初步感悟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段式的特点后,我又安排了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本段的构段特点,我将提供一些方式供学生参考。(幻灯表格、大括号)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段落,第一句是概括地说,后面几句是具体地说。概括句就是这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到熟透柿子的特点“皮薄、汁甜、好吃”,(随机板书:品尝)先出示图片,(幻灯:成熟柿子图)用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回忆自己吃柿子时的情景,指导学生把吃柿子的快乐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 升华情感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因此在学完之后带着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什么作者能把《我爱家乡的大柿子》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教师引导、归纳: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柿子花、果的特点,从颜色、味道、样子、摘、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描写过程中注入了个人情感,赋予小柿子生命,才能把平凡的柿子,平常的摘柿子事件,写得这么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柿子的喜爱之情。之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家乡特产(或蔬菜)。介绍完后,请生读自己的作品,及时点评。对写得好的同学以采访形式激发情感“你写得可真是太好了,我真想尝尝,这么好的水果产在咱们的家乡,我真为自己生活在这里而自豪。”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课外延伸

  最后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作者喜爱家乡的大柿子,不仅爱它的花,爱它的果,更爱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从字里行间不仅感受到的是对大柿子的爱,更感受到了对家乡的热爱。

  课标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我设计了“搜集柿子的不同吃法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的课下作业,体会柿子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令家乡的面貌大有改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柿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所以,我将板书设计为: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集邮册》,接下来,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美丽的集邮册》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方寸世界”。课文是一首气势宏大而语言优美的儿童诗,作者借小小的邮票和集邮册书法热爱祖国的深情。

  二、说目标:

  1.运用已知的识字方法进行独立识字;

  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3.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怀。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学段,这一学段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积淀,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然而,同时他们收到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限制,对文本的把握,文字的咀嚼还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朗读法、讲授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在读、思、品、议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我已经完成了以下目标1、指导学生完成摘录笔记,学习了生字生词。2、梳理了文章脉络。3、交流课前搜集的和邮票有关的资料。

  下面我分六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着眼题目,理清线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略读,能粗知文章大意。基于此目标,上课一开始我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板书:壮丽山河悠久历史

  第二环节:静心读文,质疑思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课文,随手标记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课文内容。接下来分类处理问题,简单的字词问题当时处理,大家共性的问题以及突破课文难点的重点问题在深入学文时处理。例如:桂林山水动人的传说是什么?日月潭、半屏山为什么在做思乡的梦?黄帝陵、轩辕柏为什么在唱古老的传说?画像砖、青铜器是什么?祖国历史有什么关系?兵马俑为什么会让全世界惊叹?唐三彩为什么让人着魔?为什么翻开美丽的集邮册,我就更加热爱祖国了?

  紧接着,我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诗歌。”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以读悟情。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目标,在第三环节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流程:自主阅读,寻美——品析探究,悟美——深情朗读——颂美。

  第一步,自主阅读,寻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展示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句子,画到你感觉到美的,或者令你精神一振的句子就出声读一读。

  第二步,品析探究,悟美。

  首先,学生交流在诗中找到的祖国的壮丽山河。在学生交流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图片展示,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直观,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至于桂林山水的传说、思乡的梦、古老的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就能解决。

  接着交流祖国的悠久历史。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对于历史的不熟悉,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借助前一天分内容搜集的资料解决部分疑难,如画像砖、青铜器、敦煌壁画是什么,古都指的是哪里。然后再全班交流,感悟祖先的智慧,感悟艺术大师的鬼斧神工。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多少”感受艺术大师能工巧匠的杰作多极了,数不胜数,让人自豪。

  最后,全班讨论大家共同的问题“为什么兵马俑让全世界惊叹?为什么唐三彩让人着魔?”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图片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介绍兵马俑和唐三彩的历史,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再带领学生抓住重点词“惊叹、着魔”来感受文物的精美,我是这样设计的,问学生用近义词“惊讶”来替换“惊叹”可以吗?用“着迷”来替换“着魔”可以吗?通过别人的惊叹着魔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兵马俑和唐三彩的精美、杰出,再次激发学生为祖国感到自豪的情感。

  第三步,深情朗读,颂美。此时此刻,深情朗读变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迹。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出声朗读二、三小节,通过朗读发现诗歌语言的特点——大量使用对句。为了让学生感受“对”句的节奏美、音韵美,我和学生进行合作读,我读每一节的总起句,对句部分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这样,既感受了对句的美,学生感知了这两小节的结构,一举两得。

  邮票带领着我们欣赏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又让我们回味了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自豪,我们一起朗读第四小节。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课题《美丽的集邮册》,说说为什么我的集邮册“美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

  引导学生发现二、三节最后的省略号,启发学生省略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的写作训练:我们的国家还也有许多美景和名胜古迹,老师出示图片,谁能像课文那样为它们配上一一对应的诗句呢?

  这样写话练习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再次为祖国感到自豪。这样的设计让“听、说、读、写”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环节:课后巩固

  背诵诗歌

  五、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集邮册

  壮丽的山河

  祖国伟大

  悠久的历史

  这首诗以集邮册、邮票,横向看祖国壮丽山河,纵向描述祖国悠久历史,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深情。此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课文线索,易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都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绕爱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气氛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次哭泣,重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学会关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我执教的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在教学中我力图是自己的教学目标更简明,内容更简约,环节更明晰,方法更朴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味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但平实的语言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了课文开头部分的“天天唱”“天天听”“一定”等词语,体会鸟儿与树之间的深情厚谊,抓住文中鸟儿四处寻找的四个问句,体会朋友之间的真诚牵挂,抓住结束部分鸟儿的两次看,体会鸟儿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二、创设情境,感悟真情。

  童话讲究意境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再现童话的意境美,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内容,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我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鸟儿与树朝夕相处的情景,二是鸟儿四处寻找树的情景,三是鸟儿为灯火唱歌的情景。在这三个情境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以多元朗读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努力做到以读促悟,悟后再读,读悟结合,从而达到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充分想象,激活创造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就没有创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想象,激活创造思维,我主要抓住文中的三个空白点,鼓励学生去想象,一是鸟儿与树在一起早夕相处的情景,二是鸟儿寻找树的心路历程,三是鸟儿给灯火唱歌是的心理。学生走进鸟儿的世界,便能感同身受,从而完成文本的补充和再创造。

  四、多元理解,彰显个性。

  一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差别所产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归属。本节课,我着重于让学生体会诚信与友谊。

  这四点只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理想,然而达成的效果却不怎么理想,比如学生的想象思维还没能打开,朗读的质量还相当不好,理解的多元化没有呈现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流程:

  1、有效引导广泛交流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我引用了毛泽东1935年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诗句导入,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并表示出没有到过长城的遗憾。“你们愿意把长城的知识介绍给老师听吗?”为了满足老师的好奇心,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长城的知识或亲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又顺利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信息整合直观感受

  (1)有效提问,提炼语言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长城知识的同时,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抓住这一兴趣点提问:“你们知道文中是怎样评价和赞美长城的吗?”

  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自主读文找到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由此展开教学,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地感受长城的特点。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绘制了长城的东西两点,并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3、课内外结合,激发想象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同学们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北齐王朝修筑长城调用的民工人数等,从而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想像当时的画面,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4、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1)介绍三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进一步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配以优美的《长城长》的歌曲,展示我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部分自然文化景观,拓宽学生的视野。

  (3)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认识长城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热爱祖国。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打算为保护文物做点什么?”并布置学生课下形成文字材料,体现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图文并茂,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我利用远教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利用板书巧妙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的祖国还有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朗诵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点,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中心来编排的。《盘古开天地》一课就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主题来写的。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积累好词佳句,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设计理念

  《盘古开天地》一课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语言生动具有传奇色彩,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感情朗读,情景感悟为主,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感知“神奇”,抓住重点词句段,在师生对话中领悟故事内容,感情诵读,在师、生、文本对话中迸发情感。

  (二)教法、学法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法上就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想象、说话和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指导学生多采用集体力量和智慧来学习新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的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励。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这一环节,我以神话故事人物图片,故事录像导入,用教师的语言魅力把学生带进传统文化的神奇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想读故事的强烈愿望,并引导学生去读。

  (二)以读贯穿始终,感悟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始终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我采用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读、重点语句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书读流利,并理解其中一些难懂的词语,感悟故事内容及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多种形式的读以外,我还注重了情境教学。课前导入时,出示图片,动画录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的探知欲。在学习盘古开天地的自然段时,以表演体会情境,通过动作表演,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出盘古的艰辛与伟大。当学到盘古身体变化的这个自然段时,以音乐渲染情境,师生情感朗读,学生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从文本拓展到生活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由天地成形的不易引入拓展,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保护地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好教材。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中的内涵。

  设计特色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幽默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积累并学会运用本课 中的成语。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2、过程和方法:自读感悟,采取对话形式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人物形象。学会复述课文。

  第二部分 说教法和学法

  1、文本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努力探索。

  1)、设计合作学习时,既有明确的内容,又可以及时反馈。

  2)、采用先自主后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人交流。

  A、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这在我多次试教中显现出来)对此,我索性把词典上的意思讲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其见义勇为的特点。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B、学生从课文结尾九色鹿怒斥调达的一段话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再让学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C、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D、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E、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动笔永远没有错。它不仅是高效的语言训练,更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创造性。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过心得体会后,让学生联系以往阅读的故事,用上本课或课外积累的成语来概括人物性格。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盘古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六、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1-12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2-07

语文上册说课稿:称赞06-26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说课稿06-14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说课稿03-17

四年级上册语文《猫》说课稿02-23

语文四年级上册《成长》说课稿10-26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说课稿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