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时间:2022-11-09 17:09:20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习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习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

  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

  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

  充分使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履行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5、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

  2、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骊歌、花圃。

  (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

  ②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③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

  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

  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分析人物

  ①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 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

  ②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口头表达训练: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4)品味语言: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为什么?

  ②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它让你想到些什么?

  ③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④说一处文章的妙笔。

  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

  此时,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

  (5)感悟和反思,并进行拓展训练。

  ①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长经历。

  ②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

  ③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

  六、板书设计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说一段故事 谈一点感受

  品一品语言 悟一悟人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习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习题和投影以下练习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习,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习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4

  一、说课标

  首先说教材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而提出了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目标。

  1、掌握本册课文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5、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黙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8、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其次,说单元目标:

  1、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

  2、正确看待不同的经历,勇敢面对挑战。

  3、结合生活经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4、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 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5、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按要求写作文,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6、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说教材。首先说编写意图:

  1、单元内的选文文质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富于启发性。如有的讲述贪玩的孩子学习读书的成长中的快乐;有的讲述在父辈影响下逐渐成熟并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英子;有的讲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愈挫愈奋、愈挫愈勇,保持生活乐观精神的丑小鸭;有讲述成长过程中,对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考。这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于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警示。

  2、内容编排简化头绪的同时,加强了整合。

  3、语文知识与练习体系在探究学习中融为一体。

  4、教材开放有弹性,具有开发、选择、拓展的特点。其次,说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重点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儿童特点,让孩子有兴趣去读课文,重点把握文中的写景特色,掌握写景的一些方法,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叙事方法。体会课后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思想主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故事,本文的重点是知道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了解象征手法。知道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并逐渐学会运用。

  从全文角度看父亲的话对我成长的影响。体会浓浓的亲情。《丑小鸭》这篇课文要通过对童话的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并了解作者安徒生。这篇童话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哲理: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还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丑小鸭”现实意义在生活中影响很大,要让学生分析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做到学以致用。《诗两篇》一是讲述坚定信念,一是讲述正确抉择。都是非常有哲理,给人深刻启迪的诗,学生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这两首诗重在指导学生朗读和感悟,并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背诵积累。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人生之路的选择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重点要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知道仲永由天资聪明变为众人的原因,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实践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说自己的烦恼,解别人的烦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烦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它,一定将会战胜烦恼。第三,说教材的整合。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几篇文章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展现了成长中的悲与喜,让学生正视成长中的挫折,快乐而有收获的成长着。它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中的“人与自然”这一板块。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生感悟”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的主题也是为围绕着“人与自我”这一板块展开,只是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成长境遇来讲述,让学生多角度的收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它处于这两者中间,在学习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等都起到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为学习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做铺垫。

  三、说建议。首先,说教学建议: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激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3、开展活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开展的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其次,说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立足课内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化,教学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合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

  一、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好名著导读工作。

  二、利用好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积极开发当地资源。

  一、用好校内资源,培养探究精神。

  二、用活自然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三、用足家庭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昨天、今天、明天我们在不断的钻研着教材,改善着课程设计,完善着教学过程,相信在千锤百炼中会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几分努力,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创造一个万木葱茏、百花争放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纸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共设置了五篇课文。《纸船》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用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儿童出儿童的种种动人的情态和奇思妙想。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作品,对诗歌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一些自己学习的积累。为此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将与全班同学一起共同探讨、分析诗作的内蕴,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笔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品味诗歌朴素的语言,明快的风格,实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生尝试仿写诗歌,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掌握诗歌的一般写作方法。

  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样式,具有独有的文学特质,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教学应回归其最本真的阅读,那就是“体悟”,学生只有浸入诗歌的感情世界,不断的与之交融、重合,这才是真正的“体悟”,为此,教学这首诗,我将重点通过阅读、仿写,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瑰丽的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纸船》内容较为简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便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的到达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这节课,我充分利用游戏创设情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引导发现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学习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美。具体操作将在下面的环节中加以渗透。

  2、说学法

  (1)自主自悟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我准备为学生的自主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由浅入深,感受诗歌的韵味。

  (2)诵读品味法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而在语文课中,就必须强调个性化品读。通过深情的朗读,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手工作品“纸船”两个大字,要求学生说说小时侯常常折叠的手工,叠制中的故事。

  这样导入一种情景的氛围,从而为下一步的入情作很好的情感铺垫。

  2、根据自己阅读诗歌的积累,说说欣赏诗歌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既是温习学生以往的相关知识,又为下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可能学生的发言比较分散,那么,可以把问题再细化些,如“你觉得诗歌的美在哪些地方体现出呢?”而课件中“画面美”、与“情感美”可以机动处理,先后顺序可顺着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听配乐朗诵,请学生说说感受到的画面。

  (2)、展示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的四幅画,请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幅画最适合做本首诗的插图,并说说原因.

  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诗歌又以其独特的画面美,其美的意境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其营造的无限的空间。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读文本。也许学生的作品是稚嫩的,也许学生的评析是比较肤浅的,但通过这个环节,最起码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诗作的画面美。

  4、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请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你们中间也有远离家人的,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新课程呼唤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倡导民主平等的对话。本环节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这种精神。读文学作品,做到“动嘴”、“动手”、“动情”、“动脑”,多感官感受作品的内涵。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局部进行分析,品味词语的精练,句子的回味无穷,诗节的丰富感情。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反复品读,反复玩味,反复领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为今后的创造美奠定基础。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细细体会诗句细节处的情感变化,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说话训练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浓浓的感情,并请发言的同学能深情地用自己方式读出这种感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尤其是个性化感受,丰富个性阅读的内涵。

  5、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说说诗歌朗读的技巧。

  (2)、选择背景音乐,说说你选择这首歌的原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朗读脚本,在用你们的方式读给大家听。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其诗意往往藏在或纷繁杂乱,或清醇玄妙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天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观书须熟读,其言皆者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学生通过设计朗读脚本,反复朗读揣摩、体悟,从而品味出诗歌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音乐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情感,学生在选择不同音乐的过程中,已经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世界中。诗歌的急切舒缓,起程转合的律动特点与背景音乐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能有些学生所选择的背景音乐在我们看来并非最恰当,但只要他自己能投入地朗读,深入地领会诗与歌结合所达到的艺术美好的境界。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6、拓展延伸

  (1)、请学生小结这一节所学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可补充其他的鉴赏方法。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鉴赏春水繁星中你认为精彩的诗作。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传授基本的欣赏方法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学完一篇课文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节课中讨论的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并非是权威的,仅仅作学生今后学习诗歌的一个参考。鉴赏方法是其次的,主要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文学天地。

  当然,在完成次环节中,需要学生课前先读一读冰心的诗集,也许难度比较大,但作为语文教师,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学会科学地用教材教,把学生带入语文的渔场,文学殿堂。

  7、布置作业

  (1)真情告白:用你的方式向你地亲人表达你对他们地深深地爱。

  (2)阅读《春水》《繁星》并积累精彩诗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6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和这么多师兄师姐一起参加此次说课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 是《斑羚飞渡》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一 、说教材

  《斑羚飞渡》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绝境,为了种族得以延续,老斑羚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舍生取义的壮举。本文通过惊险动人的镜头描写,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斑羚们在危机时刻的那种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这既是对本单元关注动物世界的延伸,又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培学生勤动手,勤思考为核心,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学习的体验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能够复述斑羚飞渡时的主要情节。

  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协作能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读、口头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口头复述,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法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主动去掌握运用知识。

  四,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获得知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学生创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导入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并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完成:

  首先.以爱为话题,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为线索,再谈到动物世界,以此导入课题。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我将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作者有所初步了解。

  然后我将请同学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复述,这一环节主要应用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对课文内容熟悉,有利于课堂的教学进展。集中所有同学的精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下一环节将对课文精彩画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讲解,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讨论法,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让每个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那惊险而悲壮的一幕。

  然后就是反思与探究。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学们对保护动物的欲望以及学习他们的精神........

  再下一环节就是对课文进行总结,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呼吁同学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学习斑羚的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最后一环节就是课后作业,以如果<我是..>为题写段话,主要采取练习法,主要谈谈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桥梁远景图》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二、说学情: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良好,在学习《苏州园林》后,对说明文阅读要求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个别同学对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特点掌握不好,对桥梁知识了解比较少,学习本文的兴趣不浓厚,但是对于自由评点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能有让他们表现的机会。

  三、说目标:

  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说明桥的重要性、桥梁的基本结构及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具体描述”的结构脉络,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基础情境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师生互动,总结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桥梁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培养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概括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诵来加使学生对全篇文章的了解,运用概括法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读评析法: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文章快速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准确性及说明方法进行点评,而后加以讨论、总结,以此来突破学习重点。

  3、辐射阅读法:第二课时合理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培养想象能力,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4、延伸写作法:以本文为契机,指导学生对想象文章的写作。

  五、说设计:

  本课时为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确立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说明法”、“培养想象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思考:阅读说明文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

  通过对学习第一篇说明文的回顾,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总体把握说明文的学习目标,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1、过渡: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拟人等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明确: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通过本环节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初步认识说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达到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

  第三环节:品味语言

  1、过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明确:文中语句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行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明确:说明文语文的生动。

  3、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明确:观察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A.“几乎…·一就”说明了造桥之快,但不等于是“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差不多”是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这个词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对文章中语言生动或者准确性的句子或语词作标识,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

  本环节主要通过记叙文的修辞手法的引申,来带动学生对说明文中语言准确性的理解。用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后,逐步深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语言评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给学生空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求全责备,鼓励破陈立新,培养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多数同学对说明文语言独特的感悟。

  第四环节:辐射联想

  1、过渡:作者的设想是不是胡思乱想?请说出理由。

  明确: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因为他当时的设想许多已经成为现实。

  2、提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场所,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发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喜获新知。初一年学生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通过本环节的训练,学生理解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科学合理的想象很有可能成为现实,没有“异想”哪有“天开”,没有科学合理的想象,社会就不会前进……

  第五环节:延伸写作

  作业布置: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课外进行交流,互相点评,提出不足。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环节以写作为手段,进行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8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9

  “春来了,云起处,人潮涌,心驿动。”这是我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后的感受,对本册教材我将按照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顺序来进行解。

  一、说课标,明方向

  正确认识课标,理解课标,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教材,实现高效的课堂。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属于课标中的第四学段,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七年级下在本学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基于此,课程标准从五大板块上确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2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阅读中

  1、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3、揣摩关键词句,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上,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力求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综合性学习中,结合课堂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学习成果。

  二、说教材,知结构

   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的编写体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六个单元阅读板块、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附录。

  阅读单元包括单元提示,五篇课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分为精读与略读课文。

  课外古诗词选取10首优秀诗文,目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互养。

  名著导读的书目是《童年》《昆虫记》,以此来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使课内外有机联系起来。

  附录是临摹和欣赏颜体书法,增加书写美感,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特点一: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教材突出语文与人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为六个单元专题:第一单元成长经历;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杰出人物事迹;第四单元文化艺术;第五单元探索未知世界;第六单元关爱动物。单元专题的安排,将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培养之中。教材首先为成长中的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榜样,接着又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善待我们共同的生存伙伴,关爱生命。这既突出了语文与人文关系,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特点二:本册教材注重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册书课后的知识链接是有关“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共四篇小短文,它们是: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要旨;学习快读。依次对应的文章是1、8、21、24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此外,课后练习的设计也注重了阅读链接,如第9课《土地的誓言》就附带《松花江上》;21课《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拓展《斯科特临死前的绝笔信》;28课《华南虎》就以英国诗人布来克的一篇《老虎》进行拓展阅读。这些实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将阅读走向深入又能激活并提高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他还是“诱饵”,引领着学生走向更美的风景。

  特点三:七下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材在习题的设置上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的课后第三题: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不对?为什么?试分组或在全班讨论;在《木兰诗》中也有这样的练习,如习题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练习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样,就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

  特点四:教材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而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而且还把“触须”伸进了其他学科之中,不仅在选文和“研讨与练习”上作跨学科的引入或联络,还集中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融合。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在美术课上绘制公益广告;在音乐课上学唱《保 卫黄河》的歌曲等等。 过这些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教科书中“写在前面”所说的:“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的真正内涵。同时在这样的学科整合中,使学生更易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既扩充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又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以及实践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3.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学段的相关性发展性

  (1)对本册教材的内容上我按照如下标准进行梳理

  从专题内容上看分为六个专题单元

  从板块结构上分为精读课文、泛读课文、综合性学习

  从文体结构上分为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

  从课文区域上分为(本册入选篇目共30篇)古代作品6篇,现代作品8篇,当代作品8篇,外国作品8篇。

  (2)各学年的内容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首先,从纵向上看,七年下册中的六大专题:成长经历、爱国情感、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未知世界、关爱动物,各册专题相互联系,主题的设置上体现了延续与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主题的相关性。

  体现了主题延续的是七上(一)与七下(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生感悟去编排的

  七上(四)与七下册(五)围绕探索这个专题

  体现了主题的发展的是七下(二)与九下(一)围绕爱国思乡

  七下(三)与九上(二)九上(五)围绕走出杰出人物

  七下(四)与九上(四)围绕文艺展开

  七下(五)除了延续七上(四)而来又与八上(四)九上(四)主题相同

  七下(六)与八上(一)九下(三)都是围绕关爱生命展开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各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其次,内容的发展性

  对此从文学体裁上进行梳理,各册教材中记叙文、散文穿插其中,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出现说明文,九年级出现剧本及议论文,体现内容的发展,在教学中做好知识的衔接,完成学段中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三、说建议,重实施

  1 教学建议

  首先我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汇报给大家,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文知识,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习惯和好学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对此,我将从以下两点体会说起:

  (1)知识传授的建议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要注意以下知识传授

  关于识字与写字:注重字词的积累,生字的巩固是重点

  关于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引导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借助词语积累和语境进行译文。

  综合性学习,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话题贴近生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写作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随笔化写作,鼓励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课堂教学的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理念下,我们调兵山市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此模式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堂变成了流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天堂!

  2.评价建议

  课标中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开展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善用目标评价,调控学习行为。

  恰当地运用目标评价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3)阅读教学重形成性评价,监控阅读学习全过程

  1)语言评价

  评价性语言必须恰当、中肯,有利于学生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提高阅读能力。

  2)问题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问质疑,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提问质疑时,出现无问而问和为问而问的现象。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

  读了课题,我有什么问题?

  我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吗?

  我提的问题自己能弄懂吗?

  我能提出一两个自己不懂的问题吗?

  通过设置这些评价性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发问的深刻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学风,这可以是一种自我评价,又可以是他人评价。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质疑提问,对其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挖掘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的栏目,导言、课后选做题、综合性学习、展示台,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资料袋,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以课文为基点生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

  其次,填补教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使更多的鲜活资源注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会充满无限生机。

  此外,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利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观赏校园文化、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说(写)见闻和感受等。除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有社区文化、节日文化等民俗民风、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古籍、名人逸事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人不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立体起来,成为一种互教互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样,教学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得更紧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语文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

  以课标为依托,在课程理念的滋养下,我和我的学生飞舞在语文的世界里。在那里,我们知晓了飞行的方向,不再迷茫;在那里,我们醉心于篇篇华美的乐章,不再彷徨。请您,看看我们飞舞的模样就知我们对语文是多么的痴狂!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该单元以杰出人物为题材。是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又是自读课文。作者抓住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并穿插了议论和抒情,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4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略得当。(三)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描写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描写几位人物的写作手法,同时,使其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以阅读法和发现法为主,以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为辅。

  (二)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

  五、学法:

  指导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场的人物。

  3、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4、简要概括故事大意。此四题意在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认识,理清思路。(需时5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找找图上共有几个人,课文中又写了几个人,学生就会发现插图上多了一个人,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多出来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结论。(需时1分钟)

  2、让学生猜测插图上剩下来的四位分别是谁,要求从课文中找到判断的依据,用不同的标记圈点出来。意在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感知课文。(需时9分钟)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猜测及判断依据。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积极探索,互帮互助。(需时5分钟)

  4、全班交流、讨论并确定结论及判断依据。(需时5分钟)

  5、分别展示四人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同时可以对照图片和插图,加深印象。

  6、让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中来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意在使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在记叙、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议论和抒情。(需时5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个同学为对象,学习文中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抒情或议论,写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时10分钟)

  2、挑选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让其余学生来猜猜他(她)是谁,检验学生的学习收获。(需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的生存伙伴——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珍珠鸟》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让人领悟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并从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唤醒关爱,联系生活,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阅读、赏鉴,领会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体会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阅读能力。

  4、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体会依赖的基础,及更加深广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创造出温馨和谐、情意融融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在自读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标准》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阅读、讨论、探究出本课蕴含的哲理。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给学生散文阅读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迷雾森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并畅谈感想。

  师导入课文:是的,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2、初读课文,感受情意:学生朗读,配乐班德瑞《寂静山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课文中作者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鸟有什么反应?

  (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设计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而且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品味语言,阅读赏析:教师引导:

  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语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在我的逐步引导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别是雏儿“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内容,并从中都能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品味到“我”对小鸟的的关爱、呵护,并领悟到人、鸟的接近,表现在举止之上,这些举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沟通,是“人鸟合一”的感动。读书要品味,就是要能从语言文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这个过程首先在小组里完成,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且还要求他们朗读,还要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朗读品味,才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这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

  4、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两个场景几乎让所有人怦然心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2)仿句练习: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往往。这个设计让学生在我写作运用中深入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为人处世的哲理,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处。同时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课内实现向课外的延伸,将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与迁

  5、学生自结,归纳收获:可围绕“如何朗读”、“如何赏析散文”、“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6、作业布置: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这样的作业提醒每个学生,我们对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领悟不仅停留在认知,更反思和促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7、板书设计

  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关爱理解尊重信赖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水乡茶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主题为“风俗世情”,选编了《老北京的小胡同》、《上海的弄堂》、《水乡茶居》、《安塞腰鼓》四篇风格各异的散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世情,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水乡茶居》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雅致恬静自得的生活情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以及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

  诵读课文,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水乡茶居时代风貌的写法,感受说明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力,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从品读精彩段落词句入手,理解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感悟生活中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增强文化积淀。从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从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的生活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在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悟文章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2、圈画讨论法: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交流、圈画关键词句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在讲授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3、情境教学法:从导入环节开始,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利用优美的图画、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搜索生活中的记忆,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课文时,利用诵读激发学生的想象,渲染情境来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三、说学法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把握文章思想灵魂,体悟作者情感是本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我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品析、评论,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勾画圈点”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生字词,会读会写;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诵读圈画,并试着在心中对自己提出问题。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国茶文化的相关介绍资料,广东水乡茶居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1、导入:“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中国人钟爱茶,饮茶品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杯茶在手即可以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2、那么同学们喝过茶吗?觉得茶的味道怎样?有没有静下心来坐上一两个小时品过茶呢?懂得品茶的人又是是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水乡茶居”去认识一下何谓品茶吧!

  结合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回忆、感悟、思考。

  以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初步体会文中情趣。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水榭”、“画舫”、“竹寮”、“溽热”、“阑珊”、“莹澈”、“皴皱”、“愤世嫉俗”、“味同嚼蜡”等。

  2、散读课文,尝试概括围绕茶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茶居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水乡茶居外在的特点的?

  4、从这前后对比的变化中,你看出些什么?。

  (认真倾听、整理学生思路,及时点评、指导。)

  1、随堂本上默写,熟悉并记忆基础知识。

  2、主要写了水乡茶居的变化:①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②水乡人“叹”茶的生活情趣不断提升。

  3、与旧时茶居作比:建筑的变化、名称的变化、茶具与品茶食品的变化。

  4、我们看到了水乡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情趣的提高。(教师此时介绍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

  1、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否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晰地概括文章内容。

  2、让学生能够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圈画诵读,

  品味语言

  1、细读感悟:

  水乡人饮茶,为什又叫“叹”茶?“叹茶”是怎样一种生活呢?

  2、小组讨论:

  水乡人在“叹”茶时都品味和享受到了些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水乡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圈画讨论。(可引导学生从茶客们谈论的话题入手。)

  3、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运用清新雅致,如茶如诗。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赏析品味,理解饮茶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享受和情趣,感悟“水乡生活中的诗”的深切韵味,体会“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品读第7、8、9小节,感悟相关词句意蕴,学习相关修辞手法。)

  4、作者把“叹茶”比作什么?并体会其含义。

  1、“叹”字具有的“品味”、“享受”之意,所以把饮茶称之为“叹”茶。“叹”茶的特点是慢饮。

  2、圈画、品味、小组交流。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交流思想,“酿”出生活的诗来。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饮茶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带来的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趣,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3、学生品读文章,教师指导,交流分析关键词句的语言特点与审美蕴含,运用想象与联想,领会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

  从品茶中能看出水乡居民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状态,在品茶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即是对当前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做铺垫。

  2、让学生在充分品读文本的情况下,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体悟,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读懂文中语句的潜在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题的深层意蕴。体味文章语言文意之美。并学习文中相应的写作手法。

  4、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由“叹”茶所折射出来水乡人在新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感。

  语言实践,

  作业布置

  1、语言运用:

  文章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的幽美意境结束全篇,引起读者的回味思考。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此段理解可指导学生从“始觉”二字入手。)

  2、课后作业:

  感受本文语言魅力,积累摘录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或段落,加以点评,并尝试仿写。

  1、学生们展开合理想象,认真思考、赏析,从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层次丰富地描摹。

  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并由此检验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每次板书我都会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在课堂生成中完成一次完整、清晰、直观的板书。力图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次课堂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板书:

  水乡茶居

  杨羽仪

  变——外在变化:建筑

  名称

  茶具与品茶食品

  不变——生活情趣:“叹”茶(品味、享受)

  赏景

  品味生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3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练、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黄土高原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对中华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结合文章特点,依照《课标》要求,针对我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欣赏、品味语言能力较低的实际,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听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积累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体化过程,基于以上教材、课标、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贯穿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读、品、评、思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辅助手段,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既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又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图片并提问:这是什幺表演?

  学生答后追问: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在哪里吗?

  明确后导入:“今天我们将随本土作家刘成章一同走进腰鼓之乡,去领略那动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自然、贴近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进入学习新课环节)

  (二)学习新课

  我设计四个版块: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解读。

  第一板块:了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黄土高原地图,指出安塞县位置。

  (使学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2.接下来出示安塞腰鼓简介。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艺术形式及社会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可见其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原生态的安塞腰鼓表演。(观表演视频)

  看后问:你有什幺感受?(学生会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等)(让学生观其形,听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平了道路)

  3.接下来出示作者简介,及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知内容、明结构、指导朗读”入手,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解读。

  我安排“视频听读”,并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

  1.请用“……的安塞腰鼓”对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用文中内容回答)

  2.本文用什幺语调来读?全文都这幺读吗?(显然不)哪部分比较明显?请选读一句或一段来读。(目的是指导朗读,把握文章结构)

  第三板块:浏览课文,品读主体,领会主旨。

  这一板块通过朗读指导,品味句段以及仿写训练,侧重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

  1.出示易错字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2.品读主体句段,提高审美体验。

  屏幕出示:请用“我喜欢……,因为……”这一句式点评文章。(可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小组共享,代表发言。

  在探讨交流期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促进者,要适时引导学生完成重点句段的解读,领会主旨,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句:排比、比喻修辞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目的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读书,一是把所想的用笔用嘴表达出来,可见,读与写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我以此为契机,进行仿写训练:出示一组东北民间艺术——大秧歌表演图片,要求学生模仿此段句式进行描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知识迁移。

  我及时强化成功意识,鼓励创新,并在欣赏老师范文后强调:有了好的内容,必须要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品读中我适时引出“击鼓的后生”:重点体会“搏击”的后面还有什幺内涵?进而引出中心句,并紧紧追问:他们到底想挣脱什幺?冲破什幺?撞开什幺?

  使学生自然联系到陕北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作者对黄土地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的思考?

  最后明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后生们是黄土高原人的代表。他们搏击的不仅仅是鼓,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生活,与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运进行搏击。只要生命不息,搏击就不会停止!

  (3)在品读中,我适时提出在文中反复出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明确:好一个

  安塞腰鼓!此句贯穿全文,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激荡生命的赞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我适时引入课外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响,黄河古道显辉煌”,如今的黄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贫穷的樊篱,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运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政策的实施给西北人民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将用生命和力量搏击出更辉煌灿烂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鼓励,示范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板块: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总结:提炼主旨,加深感悟。

  (2)作业: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进一步体会修辞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审美情趣)

  (3)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安塞腰鼓》的学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股劲是上进心,是坚强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毅力上要有一股韧劲!行动上要有一股冲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股劲,去敲响自己未来灿烂美好的生命之鼓!”

  (4)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激活创新思维,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左侧是学生品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与右侧文中两个重要意象及一个动词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养育了这样一群粗犷豪,顽强不屈的陕北人,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才搏击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这样的板书简洁、直观,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

  好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我说课的内容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骆驼寻宝记》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教材编排的意图看,作为单元首篇课文,它对单元教学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话,文章浅显易懂,叙述的是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从艺术上看,这篇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结构很严谨,有着清晰的故事发展脉络(起因、发展、高潮、结局),适合学生借鉴模仿,同时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也很讲究,值得学生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学习童话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②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③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学习骆驼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及其有机联系、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分析骆驼形象,品析本文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精巧的文章结构,品析本文语言特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童话的把握程度大都还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水平上,而对语言特点、形象刻画、情节安排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等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比较低,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通过“读”、“议”、“演”、“练”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通过片断练习,叙述骆驼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节省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降低学习难度。

  2、内容的组织安排: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辅助用书进行预习,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说明: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习本文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是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的具体措施。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我将课文教学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结构;分析骆驼形象; 探究课文写法;第三课时,学习文章语言;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说明:分解重难点,目的是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课的知识。具体做法为:第一课时:以朗读、训练、交流为主;第二课时:以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第三课时:以讨论、交流、训练为主。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说明: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由朗读,合作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学生自由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做法为:

  自学、自读、自悟占主导。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有自己感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对比思考,引导深入感悟。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把不同动物前后的各种变化进行对比。例如:如骆驼与其他动物寻宝目的的对比,途中情形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感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骆驼寻宝的行动和心理,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搜索信息,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导入激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猜谜:(出示幻灯片1: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 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驮着重担走沙漠, 不怕烈日和风寒。

  说明:此谜语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上能猜出谜底是骆驼。让学生猜谜,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都很有信心地进入课堂,消除课堂中紧张情绪,同时对骆驼的形象、生活习性等有个大致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课文。

  2、学生答出谜底后,教师便在黑板正中板书:骆驼。然后接着问:课文中的骆驼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待学生答出“去寻宝或寻到宝”,便在“骆驼”后板书“寻宝”二字,最后再加上“记”使课文标题完整。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概述事件),为今后作文拟标题提供借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25分钟) (出示幻灯片2:导读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说明: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章产生兴趣。

  2、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选择第4至第10段中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文中描写的动物的样子,学动物的叫声,表演动物们争相上路和纷纷半途而废的情景。

  说明: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唱主角,真正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展示他们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同时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开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去追求学习的成功。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注意朗读语气————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充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 最后,让学生个别示范朗读(第4至第10自然段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的方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这样也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

  4、学生复述故事。(先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复述,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内互相复述可增加训练的广度,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随堂练习(约4分钟)(出示幻灯片3)。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嗥______獾______瘸______踽踽______淙淙______携手______

  说明:通过此题,落实生字读音,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根据各种动物特征填空

  (1)大公象扇动着两只__________的耳朵。

  (2)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__________,又摘了十来个__________,装进__________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3)孔雀心疼自己__________,也打个盘旋飞回去了。

  (4)长颈鹿是个巨人,_______,可是他已经跑了两天,这条路还是望不到尽头。

  说明: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把握金丝猴等一些动物的形象,为完成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提供借鉴,也为下节课分析骆驼的形象和衬托的写法打下基础。

  (四)拓展延伸 (约10分钟)(出示幻灯片4)。

  同学们学习课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比如老鼠、猫等等,如果它们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一定要抓住这种动物的特点;学习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班上发言交流。

  说明:此项活动目的是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再现生活阅历,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即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出示幻灯片5)

  课文叙述了众多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而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读课文,探究一下骆驼寻宝成功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1、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说明:学生结合板书内容思考此题,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精巧结构作铺垫。

  2、个性练习设计(选做题)。

  (1)仿照下列例句来造句。

  隐隐的青山,峰峦起伏,像座翡翠的绿屏风。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①可是他很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的走着

  ②骆驼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

  说明:选做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分层导学的教学原则。

  (七)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众多动物: 半途而废 失

  寻宝宝

  骆驼: 历尽艰辛 得

  说明:课堂小结时板书,直观地表现了众多动物与骆驼不同的行动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学生既好动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情况营造出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骆驼寻宝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的指教。

  附:第二、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概要。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探究课文写法;分析骆驼形象。

  一、复习引入。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三、探究课文写作手法。提问: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

  四、分析骆驼形象。提问:骆驼寻到宝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五、课堂小结。

  骆驼寻宝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骆驼寻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变沙漠的面貌。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学习语言进行特色;片断练习;研究拓展。

  一、学习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老师可先做一个示例: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明确。

  二、片断练习。口头作文: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合理想象。

  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

  三、研究拓展。

  1、如何治理沙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2、啄木鸟的宝在树林,骆驼的宝在沙漠,你的宝又在哪儿呢,用你的宝给你自己设计一条成功之路。 (学生课堂合作讨论,然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1-09

七年级语文下册蜡烛的说课稿10-26

七年级语文下册纸船说课稿02-07

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说课稿范文11-1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说课稿11-03

语文七年级下册《马》说课稿范文04-2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马》说课稿04-2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猫说课稿11-02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说课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