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08 09:23:51 语文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

  《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艳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鱼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喜爱翠鸟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本课准备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难点: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导读第一段,相机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合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具准备:插图、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展示翠鸟图,引导观察,感受外形美。

  3、图文对照,阅读感悟。

  (1)读一读第一段课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想一想文中描写的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3)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4)品一品文中那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学法。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特点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自读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学:

  (1)自由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语句,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些词句突出翠鸟的什么活动特点?那些词句用得准确、生动?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

  (2)相机导引,学习佳句。

  4、指导朗读。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自读4—5自然段。

  1、默读4—5段内容,想一想,老鱼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

  2、交流明理。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思活动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诵读

  1、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1)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2)搜集其它鸟类的资料,准备编辑手抄报。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四、说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

  上这节课之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教育资源网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物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并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这一词语是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播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达到了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的课堂效果。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整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合作表演等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对鹅的认识,再从旧知识入手,背诵古诗《咏鹅》,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过程。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出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对课文有个感知。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习作作准备。

  八、说板书设计

  13 白 鹅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学语文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号__号考生,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现如今,孩子们的吃穿住行,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倾斜的伞》这篇课文适时地呈现在我们学生面前。

  《倾斜的伞》是第三单元“感受真情”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主要写了小时候外公为“我”撑伞,把伞倾斜于我,他自己却淋湿了;长大后“我”为外公撑伞,“我”自己也淋湿了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我”与外公之间的温馨亲情,学会关爱感恩亲人。

  二、说学情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谈一谈我所面对的学生: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是他们司空见惯却不曾认真思考过的。但孩子们都有着一颗易于被感动的心,因此,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感受文章中浓浓的亲情,明白“爱”不仅仅是接纳和享受,同时还要懂得付出和感恩。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眯、惑、”等5个生字,会写“歪、淋、丹”等13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段落,以读为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同时也是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3、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我”和外公之间的至爱亲情,进而感受人间真情。这也是我本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品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读悟法、练习法和自主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精心设计了我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爱

  这时我会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下雨天校门外有许多撑着伞等待孩子的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为你们撑上伞时,你们有没有观察过伞倾斜的方向呢?(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我通过课件出示家长接送孩子的图片,引出“倾斜的伞”。(板书:倾斜的伞)。

  这样的导入,既触动孩子对生活细节的回忆,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营造了一种“课伊始,情已生”的境界。

  (二)整体把握,体会爱

  在温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章,开始我们新的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步骤:

  第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在充分朗读字词后,课件出示:淅淅沥沥 惊讶 灰蒙蒙 困惑等词语,然后我会以“淅淅沥沥”这个词语作为示范,从词的结构和笔顺来指导学生进行规范书写。同时,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把握,我将采用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的形式来做相应检查。(板书:淅淅沥沥)

  第二、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主人公是谁?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在关键处加以引导,让学生初步掌握:文章以“倾斜的伞”为线索,以“我”和外公为主人公,分别写了“我”小时候和成人后与外公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板书:“我”、 外公)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进入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三)深入理解,再现爱

  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仔细阅读外公为我撑伞的情节,感受外公对“我”的爱。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从“困惑”一词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使“我”感到困惑的几个原因,再结合文中对外公进行细节描写的词语,如“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笑眯眯”、“笑而不语”、“开心地笑了起来”等词语来感受外公给予我温暖的爱、无私的爱。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感步步升华。

  第二个环节:阅读“我”为外公撑伞的情节,感受“我”对外公的爱。我用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内容:不知从何时起,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带领学生抓住这一段中的三个“仍然”进行品读。启发学生做这样一个思考:“一切和以前一样”,是什么让一切和以前一样?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对,是爱,是外公给予的爱,是“我”读懂了爱,是“我”回报的爱,是倾斜的雨伞蕴含的爱。(板书:爱→←)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内容,一起感受这人间的真爱。

  (四)激情延伸,感恩爱

  这雨中,这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课文学到这里,学生一定有了初读课文时不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这时我会询问学生:文章中的伞,仅仅是一把伞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进行适时总结归纳:不,这伞里有爱心,有温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把爱的雨伞下。(顺势完善我的板书)

  在情感升华之际,我会为学生播放一段手语视频《感恩的心》作为我本节课的课堂小结。在欣赏视频,感悟旋律的同时,引领学生和我一起学习“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这句话的手语表达,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情感推向一个高潮,使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稳稳的扎下根。

  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这样一个小任务:让同学们回家以后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制作一个爱心卡片。

  六、板书设计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主要是以一个形象的伞字贯穿文章脉络,直观形象,更方便学生理解。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说理念

  有创造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感悟,引导学生置身文本之中。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荔枝》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母亲与儿孙之间的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思念。

  2、制定目标:

  (1)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会写含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爱,唤起关爱父母之心。

  3、确定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感情,受到关爱亲人的'教育。

  三、说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坚持以生为本,注意落实语言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延伸练笔点,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一)猜读导入,营造一种氛围;

  教师出示新鲜的荔枝,让学生说说荔枝的外形,说说吃起来的味道。如果让你写关于荔枝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那么课文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的想法与你们是否相同呢?(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猜测的游戏,是读者的经验在文本中的再验证,是读者人生经历走向作者人生经历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应引导通过大胆想像猜测,产生强烈的期待视野,从而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二)整体感知,升腾一种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初读是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学在解读中的第一感觉很重要,原生态的感悟是后面教学的基础,应让学生直面文本。)

  2、再读课文,理清文脉。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兴趣的,宽泛的阅读对话话题,为下一环节的精读感悟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感悟一种情味;

  1、批注课文,与文本对话

  母亲的爱是那样无私与伟大,那么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令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并在文中旁注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批注文本是落实学生与广文本对话的有效形式,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当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要注意教师的适时点拨。)

  2、批注交流,师生对话

  汇报学生的感受,教师主要预设以下内容:

  (1)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先指名读句子,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然后说说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母亲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2)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让学生想想母亲为什么买这些处理水果?重点抓住小果子的特点描写,从中体会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我的关怀。)

  (3)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买的,她就势端了下去,留给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这儿也可以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4)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体会到母亲把舍不得吃的、最爱吃的荔枝都给了儿子和孙子,那种殷殷的舔犊深情,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因母亲临终前不能吃上荔枝,而产生的深深的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痛楚。)

  (5)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

  (对比我们现在吃荔枝是家常便饭,而他们却那么艰难,表达作者对年近70岁的老母亲的拳拳孝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教师巧妙点拨,精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真情诉说,与自己内心对话。

  同学们,面对这对母子,他们互相关爱,母亲为了照顾小的把自己钟爱的荔枝让给子孙,而孩子热爱母亲,年年都给母亲买荔枝,读了他们的故事,你结合自己的实际,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想想,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全班交流。

  (“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不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很难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中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从读者变为当事者,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提升,学习一种表达;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简短的一句话饱含着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与心中诉说不尽的话语,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作者未说完的话会是什么?(注意要与原文的基调一致。)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合程中走桥梁作用的一种手段。让学生仿写,把学到的知识点向课外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语文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是其第二课时。我会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和各位考官一同分享下我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先是关于教材的把握,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深入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其次就是我对学情的理解,挖好地基就应该填满牢固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爬山虎的图像进行讲解加以学生的理解。

  说完了教材以及学情,就可以着手处理好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上好一堂课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否则就是瞎子摸象,囫囵吞枣。因此结合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理解,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②通过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③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教学目标,那么设计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就简单多了,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内容,也是支撑起整堂课的顶梁柱,因此,我将本堂课的重点设置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而难点则是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新课标要求,课堂要还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所以不能将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上这一堂课,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勾画圈点批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以后,就进入到本堂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好的导入,由于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通过引入“爬山虎的脚”这一个话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到今天的新授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新授第一步:自由朗读,圈点批画,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并分别出示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对比喻句如“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形象理解,也能提高他们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力。

  新授第二步:多读赏析,层层推进。在这一步,首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默读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仔细思考,然后小组探讨演练模拟脚爬的动作,然后上台表演,在这里我会对学生先进行鼓励,再进行客观的点评;其次让学生齐读描绘爬山虎爬的句子,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而我也会拓展提升到这样爬体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精神?最后全班带着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有感情的齐读该段,将最终解决同学们对爬山虎如何爬这样一个难点攻克。

  新授第三步:默读赏析,小组分享。在这一步,我会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默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和同组进行分享得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这样的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构建了团结互助的氛围。

  说完了新授环节,就到了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的环节,叶圣陶先生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我也会鼓励我班上的同学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神奇,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最后就是布置作业的环节,由于本篇是说明文,讲的是大自然的奇妙,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我会布置一个长期作业就是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谢谢各位考官,我的.说课完毕!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以上为《爬山虎的脚》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据课文的两件典型事例,体会“将心比心”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体会,组织学生讨论。

  2、结合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学法指导为: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及扩展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特点,为了突出“听说读”的训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以身边的小事引出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紧扣课题的意思,以引出今天的课文,同时板书课题:8。*将心比心,并让学生齐读课题,随之提问:这两个心字的意思相同吗?是将谁的心比谁的心呢?以此过渡到新课中来。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知识。

  检查预习的方式由小老师抽查,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归纳事例时,我相机板书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体会事例,理解“将心比心”。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点和一个课堂延伸训练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事例中体会“将心比心”的含义,我又在前两个探究点中分别安排了两个小点和一个补充训练,补充训练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由点评学生引导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也达到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培养“小老师”的讲解能力。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课题的理解,我小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我安排了分享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例。

  (四)当堂训练

  这个环节重点安排了理解课题的练习和写话练习。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对话,选用第二题中的短语,注意对话语中提示语的位置。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出示)

  8*将心比心

  阿姨为奶奶开门

  温暖

  母亲鼓励实习护士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有助于我的进步,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xx 》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册第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描绘/讴歌/赞美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课文按的顺序/结构分为个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xx ”这一主题展开。该单元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等生字,理解个词语;

  2、学会运用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使用过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优美及其含义,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学会技巧/方法;学会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略读/跳读/精读等朗读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通过朗读体会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运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体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自学方法:初读,学字词;再读,知结构;细读,明中心;精读,表情感。

  四、说教法过程

  1、创意境,导新课:

  通过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及文字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初读,学字词(略读法)

  请同学们运用自学方法来学习课文,自由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等字词。

  (略读课文: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

  3、再读,知结构;(跳读)

  跳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即大结构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前后部分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通过跳读,明确了文章的大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学习文章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细读,明中心;(小组读)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词,结合这些进行提问并反复读重点句、字词,体会文章感情。

  (抓住语句体会,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

  5、精读,表情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升华感情。

  五、写板书

  六、布置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联系自己,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搜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写读后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课文重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品读描写人物的心情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心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结构,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问喜欢放风筝吗?放过风筝吗?怎么放的?(设计理念: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

  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围绕“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这句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力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的心情。同时,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己读,自己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2.同桌交流,试图让学生互相补充,加深认识。

  3.交流探讨。

  伴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以次出示了文中的6个表达心情的重点句子(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体会孩子们不断变化的心情,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中间重点设计了三次想象,两个重点疑问,试图打开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们的心情,深入地体会孩子们思想情感,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总结。

  2.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瞬间写下来。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农民伯伯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的劳作场面。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读了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

  二.学生的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感性的知识接受的很快,思维活跃、想象力强、知识面广及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喜欢动手动脑,并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学习,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儿歌,认读学习生字,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内涵。

  2.能力目标:

  朗读、背诵、独立识字、想像力及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并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力和劳动创造美这一道理。结合学校进行的小种植活动,来教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

  1.看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图来记忆课文。

  2.出示课题,动态的表现出“插秧”。

  (二)课文

  1.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配乐听教师范读,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2.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字词,并能根据提示拼读,组词,理解。

  2.学习完生字后,进行词语的抽读巩固复习。

  (四)在课文中识字

  1.学完字词后,返回到课文中,在文中通过朗读来加深记忆。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全班评议。

  3.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

  (五)难点理解

  “插秧”怎么会插到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

  通过演示课件演示来解释现象,并请学生上来尝试。

  (六)色彩的内涵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色彩,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颜色

  (七)有感情的读课文

  回到课文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色彩和美丽的境界。

  (八)课文的引申

  1.再学生充分领会到课文(包括图、音、语句和韵律)的美之后。进行德育教育,出示学生的美术画、长高了的水稻等图片来发现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美。

  2.出示学校小种植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们体会到,“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这也是本堂课的主旨所在。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说学情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说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说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t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三、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深奥、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能结合上下文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是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画像,揭示一半题目,简介鲁迅。了解鲁迅生平,再揭示题目的另一半“我的伯父”明确作者与鲁迅的关系。我们为作者有这样伟大的伯父而自豪,让我们为他自豪的高喊一声——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是“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当以审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过程中探究强化初读的目标意识。】

  (二)字词处理

  检查学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小黑板出示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词语。教师及时点拨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设计意图: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并进行整理,对后文的学习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整体感知

  1、概括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按照课文写了几件事的方法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2、归纳小标题

  周晔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间均饱含她对伯父的无限怀念与敬佩。周晔于文中主要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情,分别段?师生共同提炼小标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以顺利且轻松进入文本重点内容学习。

  (四)提出问题,设计方法

  1、在这个环节,教师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时可以提出不懂得问题,

  2、解决方法:

  对于叙事写人的文章,我们阅读时首先就要抓住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阶段的哪些事,再就是抓住文章是如何写人和如何叙事的。一句话,就是要通过阅读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设计意图:都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已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任务驱动,相信学生能读好、学好,这样课堂上就可节省许多时间,为研读重点部分留有时间与空间】

  (五)品析文本,落实目标

  学习2、3两段

  接下来将重点学习伯父与我相处的两件事,学生读文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

  学生相机汇报,我适时追问。

  1、说说我哪儿张冠李戴了?什么原因造成张冠李戴?伯父有跟我说“看书不能否囫囵吞枣吗”那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从而体会鲁迅幽默风趣,对下一代的爱护。

  2、说说我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出示伯父的话)伯父的鼻子真是碰扁吗?那你是怎样理解伯父的话?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示鲁迅碰壁的资料帮助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产生旺盛的探究欲。因此教师要适当创设一些情境并进行巧妙诱导促使学生产生兴趣。】

  3、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4、5段

  用学习谈“水浒“和趣谈”碰壁“的方法学习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件事。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体会人物的形象。

  【“学以致用”,教学本课,于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同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作者写作方法:通过几件生动的事例展现人物形象,表达内心情感。为今后写好写人的文章做好铺垫。】

  预设学生的回答

  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

  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与重要方式,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读读悟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鲁迅高大形象。】

  (六)归纳概括

  1、人文性: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2:工具性: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培养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由特殊到普遍的学习能力,落实“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七)、拓展应用,生成创新

  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

  2、收集鲁迅的名言:

  1、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2、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

  (八)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

  爱戴趣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计意图:为一体,简洁形象,脉络清晰,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引导表达

  自读自悟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赏 品 读 练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寓学于练 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 分享快乐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 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 贝壳

  金黄的 小虾

  雪白的 沙滩

  青青的 海水

  (2) 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

  妈妈坐在 。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 、 浪 花

  我 浪花

  笑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寒食》。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寒食》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下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篇,本文是一篇诗歌,诗人韩翃运用讽刺的手法,通过寒食节百姓家家不能点灯,而皇宫及外戚可以生火点灯,外戚可以享受皇家的恩赏这一现象,对当时所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揭露和讽刺,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有直观性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也在快速地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总结与归纳能力,在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手法分析方面可以提升对诗歌的总结归纳的能力。本文是一首诗歌,因而重心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来品读诗歌情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情况,适当的结合朗读的形式从而理解诗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理解诗文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讽刺在诗文中的运用。

  3.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韩翃对当时腐败现象的讽刺之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讽刺在诗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诗人韩翃对当时腐败现象的讽刺之感。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的教学方法为朗读感悟法;合作讨论法;谈话法。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运用了谈话法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节日。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什么节日呢?在这些节日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走进一个大家比较生疏的节日,看看在古代这个节日,人们都是怎么度过的?”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且板书课题:寒食。采用这样的导入形式,既可以引导学生最快速地感知文本内容,同时形成较强的阅读期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意思的字词。接着我会进行示范性朗读,同时请学生标注读音,并且结合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春城、寒食、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的含义,并且与学生一起翻译本篇诗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为后文的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接着,我会播放本篇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课文,同时学习轻重音、语音语调、停顿位置等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同时思考本篇诗文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对全文内容的翻译以及多次的阅读,可以得出本篇诗文中主要描述了在寒食节这天的白天和夜晚的景象。

  通过这样的设计形式,帮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初步感知本篇诗歌的基本内容,为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打下了基础,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本文。

  (三)深入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文的深入研读环节,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思考:“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换成“开”好不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于动词的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开花”和“飞花”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和自然景物的结合,“开花”只是表示自然界中最自然的状态,而“飞花”更能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写出了在春天里落花随风起舞的美丽景象。我会同时板书“飞”这一内容,旨在加强学生对于诗歌中意象的品析。

  其次,我会请学生默读诗文,并且思考:在“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一句中你都读出了什么呢?这一问题,通过上一题的品读字的学习形式进行再次学习,从而得出:通过“斜”字可以看出将无形的“东风”化为有形,这东风既纷飞了柳絮,也将柳枝吹的飘浮起来,描摹了这样一个暮春时节的白日景象。同时板书“斜”,旨在提高学生对于炼字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同时加强对于本篇诗文的理解。同时板书:斜。

  再次,我会讲解寒食的节日习俗,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寒食节的夜晚王公贵族是如何度过的?”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诗文的理解可以得出“到了夜晚,皇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他们都可以点灯来度过这一天”这一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权贵豪门也可以这样过寒食节的?看到这样景象百姓心里会有什么想法?”这一有关情感主旨的问题,学生可以明确: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一句可以看出,权贵豪门可以和皇宫中的天子一样,不必黑暗度日,而城中的百姓们只能吃冷食、禁用火来过寒食节。我会同时板书“权贵豪门”这一内容。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从这里可以读出诗人对当时制度什么样的态度?”这一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不断地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断地引导分析,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内容“通过全文的学习,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封建统治的腐败做出了含蓄、委婉的讽刺,运用讽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汹涌澎湃之情。”,我会进行板书“讽刺”,从而通过语言帮助情感提升的感知。

  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形式,并且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高度理解、概括、感受诗文中的内容与情感,同时学习诗歌学习的方法,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学习与掌握。

  (四)延伸作业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在感知和研读环节了解了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之后,拓展环节应该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美文的魅力,所以在延伸作业环节我将这样设计:

  首先,我会配乐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同时做出要求,要求读出感情、气势,注意字音正确、停顿位置等问题。

  接着,再由学生进行总结,对于总结缺漏之处我会进行补充,从而共同得出:通过本篇诗文的学习,可以学习到寒食节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寒食节是如何度过的,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讽刺与不满,学习到了讽刺手法。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背诵本诗,并且搜集诗人韩翃的其他诗篇,品析写作内容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能够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我的板书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设计的:xxx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词语。

  2、能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

  3、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4、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文所表现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学生理解起来不难,重点和难点在于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品读感悟法、质疑探究法、想象描述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局面。

  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课前预习法、自主学习新知法、合作探究法、读—思—议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自己与课文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孩子们的活泼好动和善于想象引入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指导重点交流的字。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

  2、学习1—3自然段,探究来历。

  引导总结:大人们安天窗是为了(采光)。

  启发思考:文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天窗对孩子们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探究。

  (四)精读体悟

  1、学生举手汇报感悟。

  (1)理解下雨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引导抓住“偏就不许”“地洞似的”体会孩子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聪明的孩子发现天窗,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拓展想象:孩子们还会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月亮、星星、萤火虫……)

  (3)体会晚上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想象画面,理解“被逼着”,感受不情愿的心情。动作演示“偷偷伸出、仰起脸”,体会向往的心情

  (4)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体会想象的合理。

  启发思考: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能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小鸡,也许是漂亮的蝴蝶,也许是勤劳的蜜蜂?(小鸡、蝴蝶、蜜蜂这时候已经休息了,蝙蝠、夜莺、猫头鹰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表现了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4、理解第8自然段,体会感情。

  引导理解: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风、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通过他们的想象,有了真实感到的十倍百倍的威力;透过天窗看到星、云、黑影,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精彩、丰富的世界。

  (五)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无奈时的慰藉是什么,从而引起共鸣,加深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

  (六)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天窗下孩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穷遐想和无穷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真、对那给了孩子光明与快乐的天窗的赞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力求在提挈课文内容之外,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即对孩子们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理解。板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方式和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孩子们由天窗看到的景物,经过丰富的想象,从而有了更真切、确实、阔达的感受。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说课稿07-21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09

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16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8-23

小学语文说课稿05-14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6-29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6-28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6-26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