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火烧云颜色的图片,填空题的幻灯片。
【作业设计、安排】
1、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2、课外做火烧云的样子,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火烧云”。
3、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4、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
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
(出示生字卡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1、学习课文第3小节:
⑴ 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⑵ 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⑶ 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⑷ 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⑸ 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⑹ 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
(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⑺ 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
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2、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
(板书)
⑴ 分组自学4、5、6节,要求:
① 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
② 你能把它读好吗?
⑵ 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⑶ 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⑷ 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⑸ 学生看图想象。
(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重点】
1.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喜欢看历史精典故事吗?说说你看过哪些历史精典故事?
师:本单元,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历史精典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第一个历史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吧!(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这里由故事导入,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资料介绍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戎马一生诸子百家竞赛唯一
(重点指导生字:
戎:“戎”和“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shù”;
诸:不要只读一半音,不要读成“zhě”;
竞:“竞”和“竟”是形近字,都读“jì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诸(zhū)竞(jìng)。
注意韵母易读错:戎(róng)。
(2)学习多音字:折(zhéshézhē)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读一读: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尝的确如此。
竞走曾经。
唯争着跑过去。
信然只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在路边看到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认为必是苦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四、学习“会写字”
戎、尝、诸、竞、唯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诸、唯”属于“左窄右宽”;“衔”属于左中右结构;“尝、竞”是上下结构的字,“尝”上宽下窄;“竞”上小下大;“戎”是右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微、缓”和上下结构的字“茂”,学生练写。
戎:戈字左边没有撇、斜钩要长,下边一横稍往上拉、中间是一撇不是一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初步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师:王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王戎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其他孩子“竞走取之”,只有王戎“巍然不动”)
三、精读古文,深入理解。
过渡: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的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诸”说明当时一起游玩的小孩很多,不是一两个,练习下文就知道当时其他孩子求取摘李子了,从侧面表现出王戎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思考:其他孩子的表现与司马光的举动有什么关系?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戎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推理判断的正确。)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板书:起因:路边李树多子)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你傻啦,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
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然而,拐杖不是腿。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运用: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的注释是:李子很多,树枝快压断了。需要根据注释补充意思为:(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实,压得树枝都弯下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小古文是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板书:结果:果为苦李)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仔细观察善于动脑推理判断)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五、课堂小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课后寻找其他的人物故事,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起因:路边李子多仔细观察
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善于动脑
结果:果为苦李推理判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不足之处:
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同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同学探究意识,培养同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天性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局部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 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 猜词语竞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绚烂多彩──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飞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局部──点睛之笔。
⑶ 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 先自身读。
⑵ 再讨论。
⑶ 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身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一类生字,正确掌握书写。会读7个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体会本课词语的构成特点。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本课的一类生字2.掌握多组音同但词义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词语
2.识记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
二、学生自由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
产:chǎn“立”部。
扩词:产生、生产、产妇、特产、倾家荡产
套:to“大”部。
扩词:圈套、套圈、套子、手套、被套、生搬硬套
鞍:ān马鞍、鞍马(鞍山)
盒:h“皿”部。
扩词:盒饭、饭盒、盒子、纸盒
仇:chu扩词:报仇、仇恨、仇人、仇敌、
成语:同仇敌忾、恩将仇报、疾恶如仇、血海深仇、同仇敌忾
权:qun扩词:权力、权利、权势、人权、
志:zh“士”部。扩词:志气、立志、志趣、
成语:永志不忘、志同道合、众志成城、雄心壮志、专心致志
稚:zh扩词:稚气、稚子、幼稚
默:m“黑”部。近义词:默默(悄悄)
扩词:沉默、默读、默写、默契、默许
成语:默不作声、默默无闻、默然不语、沉默寡言、潜移默化
封:fēng“寸”部。反:封(开)近:封闭(关闭)
扩词:封口、封王、封闭、信封、封锁
四、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
1.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字的顺序不同,意思就不同了)试着解释词语;说出几个类似词语。
2.读第二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音相同意思不同)试着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会运用这些词语。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1.,组字找出带有“隹”的字
推 堆 难 焦 集 雕
2.词语游戏。
先说说这组词语的特点。
再说说你知道的其它这样的词,看哪组知道得多。
3.读一读,填一填
即选词填空。词语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借助字典,选择合适的词语
作业:
1.书写生字。
2.任选三组词语造句。
五、板书设计:
2—2
生产—产生 报仇—报酬
圈套—套圈 权力—全力
马鞍—鞍马 志气—稚气
警报—报警 沉没—沉默
盒饭—饭盒 封口—风口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做批注笔记,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在读中理解人物思想变化。
3、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含义较深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直奔中心。
1、孩子们,我们学过《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盲姑娘安静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要想使安静重见光明需要一样东西——眼角膜(出示),眼角膜是眼睛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相当于相机的镜头,捐赠眼角膜可以使盲人重见光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捐赠眼角膜”有关的课文——18、《永生的眼睛》课题前有一个“”,说明这是略读课文,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学完。
2、齐读课题。什么的眼睛?读——;永生的是什么,读——
3、质疑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课文是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评价:会提问说明你们会思考,我喜欢爱思考的孩子。那么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多读读课文内容,你一定有收获。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
课文读完了,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吗?先来看看你能不能过“词语”这一关。谁敢读?
捐赠盲人痛苦难忍给予与世长辞遵从热泪盈眶重见天日
(个人读,处理多音字,齐读。)
2、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有谁?(琳达、父亲、母亲和温迪)简单的说就是“琳达一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事。)
你们的确很棒,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种概括文章的方法“要素归纳法”,即什么人做了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发现,就命名为“班要素归纳法”。
会读词语了,也能概括课文内容,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1、这是你的看法,说明你在用心读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它的含义,还要细细读读课文,品味品味。2、不知道没关系,有我呢,老师出马,一个顶俩!)
其实编书的叔叔阿姨们在单元导读中已经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了,就是要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的词语来学习。那么这一课又怎么学呢?请看86页课前导读。
三、紧扣“骄傲”,探究文本。
1、请找出来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骄傲”一词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自豪。那么“骄傲”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请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2、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是谁为谁骄傲?温迪为“我”和外公而骄傲,我们先想一想外公值得温迪骄傲吗?外公的那些言行值得骄傲,请画出描写相关语句。
⑴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引导:哪个地方让你骄傲?(痛快)
师生对话。
预设评价:你的回答毫不犹豫。你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⑵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个人读。男生读。
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而父亲则认为最珍贵的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是什么呀?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最珍贵的?而父亲和母亲愿意死后捐赠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认为(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同学们,我理解此刻你们的感动之情,但是此时的父亲并没有如此激情澎湃的说话,而是——平静地说。母亲去世了,此时的父亲伤心吗?伤心的父亲却又“平静的说”是因为他觉得(引读)——如果我们的死……
⑶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你知道“美妙”的近义词吗?(神奇,美好,奇妙),盲童重见光明,美妙吗?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感受吧。想象你就是一个盲童(配乐叙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要你轻轻推开它,你就能看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窗。你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你看不到老师,看不到同学,看不到爸爸妈妈……如果这种痛苦延长到一天,一个月,一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此刻你最渴望什么?(光明)突然有一天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重建了光明,快来睁开眼睛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课件)
②重见光明后美妙吗?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美妙吧,读——如果一个盲童……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豪吗?让我们自豪地再读这句话——如果一个盲童……
③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安静、熟悉了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杏林子,那么,亲爱的孩子们,你除了感受到父亲这些可贵的品质外,你觉得父亲对生命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这样的人值得温迪骄傲吗?难怪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3、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而“我”值得温迪骄傲吗?刚开始的“我”对捐赠眼角膜可是极力反对呀。
“我”也是值得温迪骄傲的,因为“我遵从父亲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也正因此温迪会这样说——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4、文中还有一处含“骄傲”的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出示)那么,温迪有什么值得“我”骄傲呢?
①温迪有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是“我”的骄傲,读——
②对比出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你发现了什么?琳达为什么要强调这个“14岁”呀?浏览全文,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是啊,孩子们,14岁的琳达面对角膜捐赠表现的是拒绝、是哭喊,而同样的14岁,温迪的表现却如此不同。在对比中温迪在精神是如此可贵,难怪琳达会感慨,读——
四、拓展升华,主题回归。
1、琳达一家人的品质感动。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捐赠眼角膜,比如王飞越,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医生,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竟然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看录像)。
你想对他们中谁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XXXXXXX,我想多你说:XXXXXXXXXX(琳达、父亲、母亲、温迪……)
2、亲爱的孩子们,你琳达对捐赠眼角膜的态度之所以能有360°大转弯,温迪小小的年龄就有如此的奉献精神,都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对,是父亲,是父亲深深影响了“我”和温迪,也就是——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出示)
那父亲留下的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课前我们提出“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把?变成!)齐读课题——用心读——再读,把你的感悟送进去,把你的感情送进去,把这份情送给琳达一家人,送给王飞越,送给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
五、补充结尾,延伸情思。
课文学到这儿结束了吗?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被葬送的原因。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被葬送的原因;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板书:“葬”你会读吗?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死”来猜)
查查字典,看看怎么解释。
2、“葬礼”是什么意思?
3、补充课题“特殊的”换词语理解“特殊”
4、根据课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帮助我们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主提问)
(1)为谁举行葬礼?(2)为什么叫“特殊的葬礼”……
过渡: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地揭示课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逐层建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生疑”,促使学生能带着明确的目的与强烈的求知欲首次接触文本。并且所提的问题对于学生很快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并能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好方法上的铺垫,减小概括的难度,可谓一举多得。第二,“葬”这个字的认识记忆过程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其放胆猜测,学生必然猜得有“兴致”有“道理”,加上查字典的过程,达到了意义识记生字词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要求听清字音,初步解决疑问。
2、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继续思考疑问。
3、交流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4、小结读了课文我们知道1986年9月,在塞特凯达斯瀑布脚下,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与大家一起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
5、请你根据问题的答案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老师的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更能用自己的朗读创设一个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能带着问题读课文,能高效率地把握住课文的主干,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打下铺垫,不失为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此处渗透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理清脉络,了解特色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自然段直接写了“葬礼”的情况?(第1、7、8自然段)
2、2、3、4、5、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样子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给课文分段。
4、小结:课文一开始用倒叙的方式展开,然后追忆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与现在瀑布逐渐枯竭的情况,揭示了原因,最后篇末点题,照应开头,点明中心,这种写作方式叫“插叙”。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课文脉络,学生不仅清晰地了解到课文所写的各部分的内容,也能初步感觉到这种初次见到的独特的写作结构——插叙。这种写作特色不必掌握,只要初步了解,因此,老师在将清楚的同时应该点到即止。)
四、整体入手,辐射全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1、7、8自然段,说说“葬礼”“特殊”表现在几处地方?
2、交流:要求根据找到的句子来回答(1)为瀑布举行葬礼(2)参加“葬礼”的是总统和生态学、环境学专家,还有热爱大自然的人(3)葬礼的目的是号召大家保护自然生态、爱护地球。
3、“葬礼”上,人们的心情一般都很沉重,在这个特殊的葬礼上,你们的心情除了沉重,还有什么?(深深的自责与强烈的责任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第1、7、8自然段。
4、引读: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号召……,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辞中中回忆了什么?号召了什么?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欢乐和骄傲悲剧
过渡: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哪些欢乐和骄傲?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尊重课题《特殊的葬礼》,因此从课题入手,思考“葬礼”究竟“特殊”在哪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理解课题。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论述阅读教学时有这么一句话:“讲读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课后有个练习,要求试着写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说辞。因此,这部分的教学从整体上关照了总统的演说内容,接下去是掌握演说的具体内容,为最后的书写演说辞作好铺垫,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前后对比,探明原因
过渡: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哪些欢乐和骄傲?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抓住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瀑布?
2、交流。例:从“世界上流量的瀑布”知道这条瀑布很大,很有名,很壮观。从”知道瀑布水量很大,发出了巨大的声响。相机理解“咆哮”从“从天而降”看出瀑布很高从“流连忘返”知道瀑布很美……
3、这么高、这么大、这么美的瀑布,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雄伟壮观”,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气势非凡气势磅礴美不胜收……
想一睹庐山真面目吗?请看录象。你还能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有感情朗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5、可是几年过去了,如今的瀑布变成什么样了?读读第五自然段,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可针对前文的大、美来说如今瀑布的枯竭)
6、出示:“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读到这里,你一定会为瀑布的消亡而难过吧。你怎么来读这句话?朗读并说理由。(预设:我仿佛看到瀑布像一个只剩下一口气的老人,他不是安然地死去,而是悲哀地叹着气,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7、引读: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是那么气势非凡,她曾经是……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瀑布面前……可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她……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真是天壤之别呀!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悲剧?
8、自读第四自然段,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9、小结:造成种种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呀!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学习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加强大瀑布前后的对比教学。首先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文本、媒体、训练手段多样整合,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魄力,体会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雄伟壮观的气势。教学第五自然段即将枯竭、等待消亡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人格化的样子及游人的感受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从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强烈感情,并且在第四自然段讲读原因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人们缺少的正是环保的意识,而举行特殊的葬礼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令人震惊,同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1986年8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汇集在大瀑布脚下。他们模仿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的酋长举行葬礼的仪式,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大瀑布。这个行动立即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9月下旬,巴西当时的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为瀑布举行的特别的葬礼。
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何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假如你使菲格雷特总统,你准备怎样来写你的演讲稿,号召大家让悲剧不再重演?
2、讨论,明确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感情丰富,语言富有感染力。
3、书写。
4、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的导语阐述了总统举行葬礼的过程与目的,创设出一个总统即将演讲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需要。而写作要求的明确,学生就能把握好写作的语言的分寸。学生在文章中畅所欲言,号召大家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种环保的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灵。)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7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白鹅
高傲 有趣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月亮”时的所见和所感;全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情感深沉,充满了诗情画意。
重点: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通过课程的讲解,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难点:因为“走月亮”这种习俗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何联系孩子的实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走月亮的快乐?
全篇文章思路:先切入孩子们散步经验,然后再让孩子们联系实际,然后抓住“奇妙”二字,贯穿全文的所见,所思,所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卵”“俗”的书写;
2.弄清楚作者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3.联系自己生活体会,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为何在走月亮时感觉特别的快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月亮图)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它是那样明亮,那样柔和,古往今来,这一轮明月让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李白曾经在月色写下了《古朗月行》,苏轼在月色中写下来《水调歌头》。如今的月色和那时的月色几乎也无太大的区别,那我们现代人会在月色下做什么呢?
2.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月色下做过什么事?
预设答案:散步、逛街、看星星
3.下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他叫吴然,是白族人,生活在云南普洱,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看他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答案: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吴然啊,他在月色下和阿妈走月亮。那请同学们将文章默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意思是他们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我和阿妈手拉手在月光下散步还可以怎么说?
2.你从哪里知道的?
预设①:我从书上的第三小节中的这句话知道的(你可真会读书,观察的真仔细啊!)
预设②:书上说的——书上哪里告诉你的?——哪句话告诉你的?(追问)
师:你能把这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ppt出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3.老师在课前也去查了“走月亮”,引出资料——中国很多的地方,大家出于对月亮的喜爱,在月明之夜,身着盛装,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欣赏风景;(出示课文插图)
4.看——我和阿妈身着盛装,在月光下走着走着……这就是——“我和阿妈走月亮”
5.那,老师想问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个机会让你和妈妈去乡下,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晚上妈妈带着你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悠闲地在月色下散步,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是什么?
预设:各种乡村的经历,目的是唤起孩子农村的经历。
6.那,我们的作者吴然,他在和阿妈走月亮的过程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从书中找出作者告诉我们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讲讲作者看到了什么?
预设:
①看到了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教师引导:那作者是如何描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的?(教授写作方法)
预设答: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了吗?作者不仅写自己看到的月亮,还写了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的月亮照亮的其他景物,真的是美啊。这个美,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作者使用的排比,这些景色从远处,写到近处,直接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月色 图啊。
出示相应景色PPT图片
其他看到的景色,也是用这种“看到了什么?——作者如何描写?”(从修辞、从构图等方面评价。)
②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从单个字,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老师引导:这是什么景色?“流”字是不是用错了?换成其他的“散”字行不行?为什么?
其次,作者听到了什么?
类似分析……
再此,作者闻到了什么?
类似分析……
最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在与阿妈一起走月亮的过程中,感叹了很多次。这句饱含作者情感的话是什么?
预设: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叹?
预设:开心、激动、难过、悲愤……
教师引导:总之,就是心情不平静的时候。那作者是在什么心情下感慨?
预设:高兴
教师引导:为何高兴?
预设:因为和阿妈走月亮。为何和阿妈走月亮就高兴,不仅高兴,还非常高兴。
教师引导:那作者为何不断地在感叹?而且还不止一次?你觉得他可能在感叹什么?
预设:因为月色太美了,因为月色下的景色太美了,因为月色下我想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为与我一起走月亮的人是妈妈。
教师引导:所以,作者真的是单纯的在感叹月色吗?在感叹走月亮这种形式吗?
预设:并不是,是在感叹此时此刻的景色,此时此刻的心情,此时此刻的我和妈妈,此时此刻的美好。
教师总结:所以,同学们。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在不同心情下和不同的人的陪伴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啊。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对经常陪伴着我们的父母熟视无睹,不知道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老师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能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与特别的人在一起时享受到的美好时光,并将这美好的时光记录下来。我想同学们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一定会觉得特别温暖。也迫不及待的想跟别人分享或者是记录下你与你最喜欢的人在一起时度过的美好时光。
请同学们以“美好时光”为主题,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下节课我们请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和幸福。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美好时光”为主题,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下节课我们请同学给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和幸福。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 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庚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材说明】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庚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个感人的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5名)
二、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2、陈庚同志是怎么谈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4、饥饿、疲惫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5、指名读一读,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穿着破鞋”“冻得又青又红”告诉我们长征路上又苦又累“黄黄的小脸”告诉我们小红军很饥饿,营养缺乏)
6、齐读第3自然段。师小结:由此可知由于小红军长时间行军,已经非常虚弱、疲惫了。此时,如果有一匹马骑有一点东西吃该多好啊!可是陈庚将军让马时,他是怎么做的?(小组讨论:理解“满不在乎”。为什么?在小红军身上是怎么体现得?用满不在乎说一句话)
7、小鬼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要和陈庚的马比赛?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师小结:小鬼为了让陈庚同志放心,故意做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好不连累陈庚,而陈庚却坚决要他骑。他们都是为了他人而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多么令人感动啊!
8、指名分角色朗读三至十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出示投影片)“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吧”(语气亲切、诚恳)“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既满不在乎又关心体贴)“那,我们一块儿走吧”(既无可奈何有充满关爱)“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要很坚决)
9、想一想,小红军真的等同伴吗?(不是)那他为什么不和陈庚一起走呢?
10、再读一遍(男女分读)
11、陈庚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了,骑上马先走了。默读课文十一至十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出示投影片)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硬邦邦(bāng bǎng)牛膝(qī xī)骨
⑵陈庚骑在马上,为什么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
⑶从上海广州直至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的眼前。浮现的意思是:。用浮现说一句话:。跟陈庚打过交道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
⑷陈庚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12、读完这些内容,你觉得哪个地方最令人感动?(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师动情的小结:原来那鼓鼓的干粮袋装的不是青稞面,而是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一块硬邦邦一点肉也没有的骨头。饥饿折磨着小红军,他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饿呀,他伸出小手在干粮袋里摸出一块牛膝骨,他使劲的咬着,多想咬下一口呀,哪怕只一口,但骨头太硬了,只能留下几个牙印……(停一停接着说)就在这种情况下,小红军却拒绝了陈庚的青稞面,怎能不令人感动。
13、此时陈庚同志是这么做的呢?齐读最后一段。请你体会一下,陈庚同志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陈庚与小红军彼此关心的情谊。
四、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
16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关心爱护小同志)让马 拒绝 和马赛跑
小红军:(倔强、不连累别人)一块走 等同伴 送青稞面 鼓鼓的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0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对蝴蝶的家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24课 生:蝴蝶的家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谁还记得?(生答)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小组交流讨论,解决前置性作业: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急切心情?用“~”画出,并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第一段: 预设:
如果汇报到第二句时,教师引导,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 根据图片指导学生读出天气的可怕。
师:在这样的天气里作者想到了蝴蝶,咱们来看第二自然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的着急呢?
(2)第二段:预设:
生:读出第二段描写蝴蝶的句子,并分析出蝴蝶是弱小的。 师:是呀!(师带着学生读二段)
师:这样弱小的蝴蝶遇到了那么可怕的风雨可能会让你想到什么?(学生会做出猜测:死了、打折了翅膀等等)
师: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出示,领着学生齐读)接下来看三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了作者的着急?
(3)第三段:预设: 生:读为蝴蝶找家的语句。
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为蝴蝶找了哪些家?寻找后的结果都是什么?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回答)
师:作者为蝴蝶找的地方是蝴蝶的家吗?(不是)因为这些地
方都不能避雨。那看一看老师将作者描写的语言变成这样了,好不好呢?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彩)
师:都用“不能避雨”让人觉得枯燥乏味,那就让我们再逐句读一读这一部分,好好的品一品作者是怎么写的。
(学生逐句读,每一句做具体的分析,把作者的言外之意说出来,具体分析反问、设问)
师:作者开始用了一个疑问句,后来又有了回答,这样的`修辞手法有同学知道吗?(设问)希望在以后我们的习作中,对这样的修辞多多加以运用。
师:作者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都在告诉我们这些地方不是蝴蝶的家。雨中的蝴蝶真是让人牵挂啊!那么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也来找一找。(出示句型,仿写)
(学生读自己找的句子)
3、引出主题
师:蝴蝶有没有家呢?文中第五自然段的小女孩是怎么说的?(找同学读)
师:从小女孩话里的三个一定我们看出了小女孩迫切希望(蝴蝶有家)这种愿望也是作者和我们的愿望,让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三、拓展阅读
师:作者用华丽的辞藻具体的将这篇文章描述出来,同时另一位作者用另一种文体——诗歌的形式高度概括出来了,我们来读一读。(找同学读)
四、小结
正是作者这颗纯真的童心唤起我们要关爱生命,关心弱小,让我们共同祝愿蝴蝶都能找到自己美丽而香甜的家。
五、课后查资料
师:最后,老师问问大家,想知道蝴蝶有没有家吗?那课后去查一查资料说给你的同学听。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点滴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感知爱的存在,学会用爱去回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重点理解“苦”字的含义。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童年往事的回忆性文章。文章以苦糖为线索,记叙了小时候我偷吃光了亲戚探望生病的父亲送来的白糖,却没有遭到母亲一句责骂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板书课题:苦糖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苦糖,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我偷吃光了亲戚探望生病的父亲时送来的白糖,却没有遭到母亲一句责骂的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苦糖!
二、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了?
(2)这段话中哪句话你体会最深,指名汇报后教师小结。
﹙是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特定年代,白糖都是特别好的东西,我也对白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甜甜的神奇的滋味在吸引着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第二部分。﹚
2、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我在整个偷吃白糖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语句。
主人公爱吃糖吗?你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指名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画的句子,教师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①“要是那白色晶体爬在舌尖上,骨碌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指名读,理解“白色晶体”指白糖。
“神奇的滋味”是作者很少吃到白糖,所以把甜味说成神奇的滋味。
随机板书:甜
教师指导读,强调“要是”
这句话时作者吃到糖了吗?(没有)这是作者再想像吃糖过程中的神奇感受,说明他此刻非常欣喜,仿佛糖就在他的嘴里。
闭目想象
把你的感受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②“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物时,我的心缩了一下,只拈了一小撮,舔了。”
指导朗读,理解“神物”
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奇的东西时,我感觉怎样?
随机板书:心缩了一下
你现在看到白糖会把它当成神物吗?为什么?﹙当时一罐糖对于一家人来说有多么珍贵、多么难得,从而总结出作者吃光了糖其实是做了一件很大的错事。﹚
板书:偷吃
抓住动词学习“摸、拈、舔”可以适当表演
吃过之后,我扔了砖头,把凳子搬走,发誓不再吃了。
小作者这么爱吃糖,他为什么发誓不再吃了?
可是那凳子和砖头又来了,凳子和砖头是怎么过来的?﹝是我自己搬过来的,这里他却说凳子和砖头又来了,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用那些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
这次在吃糖的时候,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
③“在嚼咽的时候,我目光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
指导朗读,
并思考:吃糖时的表情怎样?
板书:怔怔
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在为自己的行为懊悔、在大口吃糖时彻底得到的满足感和投入的表情。﹚
男女声比赛读
(3)一个多月后,我的小手蘸完了最后一粒糖。假如你现在是作者,你把家里准备过端午节再吃的糖给偷吃了,或者说你在家里做了一件错事,妈妈一般会怎么做?小作者也和大家的想法一样等着挨顿饱打,我们看看主人公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读一读描写妈妈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边读边看图,当妈妈发现糖没了,表现怎样?
板书:母亲发呆
你能体会到她此刻的心情吗?(失望、伤心、无奈,母亲知道孩子很渴望吃到白糖,为家穷不能满足孩子而无奈)
小作者看到母亲的表情后,那我此刻的心情怎样?体会“苦”
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这位母亲爱她的孩子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母亲的沉默深深地撼动了我的心灵,我对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在第六七自然段找答案。(很少再吃糖,而发誓要母亲天天有糖吃,所以我每次回故乡,包里总带些白糖。﹚
4、解题
从那一刻母亲的沉默深深地撼动我的心灵,我发誓要母亲天天有白糖吃。在我的心中成了永恒,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回到故乡,我总会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从那件事以后,很少再吃白糖,糖是甜的,是我曾经向往的,令我陶醉的神物。我偷吃了,之后那种激动、愧疚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而我的行为却给母亲带来了伤害,带给了我一段苦涩的童年回忆。所以文章就用苦糖为题。
三、全课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会再把白糖当作神物,那段历史将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感恩于为我们成长付出艰辛的父母,感恩于社会。
板书设计
苦糖
狂喜
甜——偷吃-心缩了一下——母亲发呆
怔怔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理解“也许”、“几乎”的意思,掌握本课词语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疑问,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前后文尝试解决问题:“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件事有关”和“那男孩跟这事有关”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3、懂得亲情的珍贵和友情的珍贵。
重点难点:
1、用“前后矛盾”法提出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懂得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理清文脉
1、出示图片,了解白玫瑰的花语:“你是圣洁的。”
2、揭示课题:这是一枝普通的白玫瑰,但它背后却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枝白玫瑰》。
3、小老师领读词语,重点理解:应酬、生命垂危、预感
4、指名分解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5、根据提示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理解,质疑解疑
1、小男孩为什么送给妈妈白玫瑰?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百货商店。作者在圣诞前夕去百货商店为孙儿挑选玩具作为礼物,他在玩具柜前看到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请你默读课文1-3小节,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对男孩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男孩的年龄幼小,家庭遭到不幸,愿望迫切等等)
2、指名三名学生分角色读1——3小节。
3、评议朗读,教师随机进行指导朗读。
男孩对洋娃娃的渴望
男孩的天真
男孩的悲伤、兴奋等
(1)指名评议和朗读
(2)同桌分角色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1——3小节。
4、离开小男孩后,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时牵挂着小男孩。默读4——6小节,发现什么问题吗?提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
(1)预设:“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件事有关”和“那男孩跟这事有关”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2)小结:小男孩这么小,家庭惨遭不幸,一个美满的家庭转眼就不再完满,作者真不忍去想这么悲惨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更不愿小男孩这么年幼就承受丧失家人之痛,所以他始终安慰自己:男孩不会和这事有关,然而,男孩的叙述和报上的描述却是惊人的相似,预感告诉他:男孩和这事有关,他不得不相信残酷的事实。
三、以读促情,升华情感
1、再读课文,划出令你动容之处,反复读一读。
2、男孩把一枝象征着纯洁、高贵的白玫瑰献给了妈妈,然而他再也不能得到妈妈的爱抚,再也听不到妈妈对他温柔的呼唤,他失去了妈妈,想到这,作者放下了一捧白玫瑰,“含着热泪离开了……”,看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呢?(小男孩、作者、司机)
四、总结
1、课文里出现了两个人物,5岁男孩和作者,请你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对这两个人物做出评价。适时板书:亲情可贵爱心无价
小结:这枝白玫瑰代表小男孩对亲人的爱,代表“我”对小男孩的同情和真诚的爱心。正是因为有了可贵的亲情、无价的爱心,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亲情,献出一份爱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温馨、幸福……
2、课文对人物的语言作了精心的描写,让读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知道了有关小男孩以及他家庭的不少信息,让我们也来学学人物语言的描写,同时对几种对话形式做复习和巩固。
小结1——3节中的对话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无提示语(补充:课文中还有一种形式未出现,即提示语在中)
出示相关练习: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在赤道,()在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55℃,平常也都在40℃以上。我国戈壁沙漠离赤道很远,白天最高温度也可达到45℃左右。而赤道附近的温度记录很少有超过25℃的。
赤道一带大都是海洋。白天那里()太阳高照,()浩淼的海水能把太阳的热量储藏起来,加上赤道上降雨多,因此温度不会升得很高。而沙漠地区是光秃秃的,很少有植物,只要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直线上升。而且,沙漠里几乎不下雨,所以温度也就高得多了。
根据上面的短文内容,把以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读准字音的练习,巩固生字,积累词语,辨析近义词。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进行阅读短文的练习,培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
查阅资料:摘抄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课时数:2
第1课时
教学要求:读准字音的练习,巩固生字,积累词语,辨析近义词
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的练习。
1、读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读一读,选择读音。
3、全班交流。
4、确定多音字的方法就是要据词定音。
二、比一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再组词语。
1、读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观察这些词并思考。
3、交流:每组字有哪些地方相同,有什么不同?
4、今后要防止写错别字,多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三、辨析近意词。
1、想一想两个词语的意思,可以查字典解决。
2、试着口头填空。
3、全班交流,及时订正。
四、修改一段话。
1、读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复习修改符号。
2、了解这段话的内容,学生尝试修改。
3、修改之后再读,检查修改的是否正确。
五、作业:自选1、2、3完成。
第2课时
教学要求:进行阅读短文的练习,培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阅读短文的练习。
1、读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充分练习自由读,达到正确自由读。
3、指名读,指导正确读。
4、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5、师:读出年轻的柳树骄傲的语气和老柳树友好温和的语气。
6、结合短文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结尾,为什么?
7、作业:续写结尾。
二、口语交际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收集关于秋天的信息。
2、召开信息发布会:
师:大家围绕秋天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描绘秋天的景物,说一说秋天的感触,还可以讲一个秋天的故事。
3、学生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认真听,交流听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
4评一评:看谁说的和别人不一样?哪个学生讲的吸引人,甚至哪个词、哪句话说得好?
第三、四课时:、评改部分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8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09-26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1-0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8-1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3-1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8-10
北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