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2 14:23:4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过程与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

  使用媒体:

  多功能讲台。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展示图画)。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2、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嗔视、叱咤风云、颦蹙、尽态极妍、本色当行浑身解数、变换多姿。

  二、产生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

  3、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提高:

  1、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

  3、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4、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五、当堂训练:

  1、《观舞记》选自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献给印度舞蹈家______。

  2、在中国,最著名的表演“孔雀舞”的女演员是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所填词的特点。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____的舞步,______的铃声,_____般慢移,______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解释词语:

  本色当行、颦蹙、粲然、叱咤风云、嗔视、尽态极妍、惊鸿。

  5、秒笔生花: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高山吗?请以“观海”或“观山”为题,写一段文字,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辞。

语文教案 篇2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更多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更多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更多”,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更多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见过壁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3、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A、指名读,齐读。

  B、去掉拼音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相机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最好。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借给小壁虎。

  3、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分角色读。)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要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

  1、找好朋友,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对方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

  继续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小燕子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他们都不借尾巴给小壁虎。

  4、教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黑板上的图片边摆边说)

  5、指导学生读好老牛、燕子的话(注意各自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它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六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指导朗读:优生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比赛读。

  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再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高兴极了,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来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4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他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2、理解文章的寓意

  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4全文的主旨句是:

  5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6.本文采用 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 ; 伯乐指 ;食马者 指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 的愤懑心情和对的抨击。

  三、课堂练习

  1.韩愈,字 , 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并称 韩 柳 。

  2、解释加横线的字。

  故虽有名马( )( )只辱于(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

  不以千里称也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者( )是马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安求( )

  策之不以其道 ( )( )尽其材( )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15其真无马邪?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借助偏旁识记生字。

  2.认识表示动作的词。

  3.读句子,体会“非常”,“保护”的意思,并练习造句。

  4.初步练习运用逗号、感叹号和句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发现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借助偏旁识记生字。

  (2)在词语中认识表示动作的词。

  2.难点:练习用“非常”“保护”造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语文百花园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百花园”走一走,看一看。

  (二)汉字真有趣

  1.课件出示花坛。

  姐、妹、妈、奶

  蝌、蚪、蚂、蚁

  打、抬、护、挂

  狼、狮、狐、狸

  你们看,前面是美丽的大花坛,快进去看看!谁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花上有字)

  2.读字,说出每组字的偏旁。

  (1)你们小声读一读这些字,发现什么了?

  (2)指名读,说说每个小花坛里的字是什么偏旁。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先读读每一组字,再讨论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4)集体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偏旁与字的关系。

  ①“姐、妹、妈、奶”都是“女”,这些字跟女人有关。

  ②“蝌、蚪、蚂、蚁”都是“虫”,这些字跟昆虫等动物有关。

  ③“打、抬、护、挂”都是“扌”,这些字跟动作有关。

  ④“狼、狮、狐、狸”都是“犭”,这些字跟兽类有关。

  (5)拓展。

  说说还有哪些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

  (6)总结:

  很多汉字的偏旁是表示字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偏旁来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P34第一题中小女孩和她说的话:“借助偏旁想字义。”这种识字方法真好。

  请你们看看这位女同学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三)读词语,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一片树林。树干上写着第二题中的词语。

  请大家往前走。前面有一片树林,快看看树杆上有什么?(树杆上有很多词语。)

  2.小老师教读词语。

  谁能带大家读读树干上的词语。

  1.课件出示P34第二题中的小男孩和他说的话:我发现……

  ①指名读小男孩说的话。

  ②自由读词语,然后用笔在第一个字下面点点。

  2.小组合作学习。

  一个同学读第一个字,其他同学读后面的字。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小结:第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两个字是表示“什么”的词,两个词连起来表示“干什么”。

  4.做找朋友游戏。

  把每一词组中的动词和名词拆开,让学生找朋友。

  5.拓展训练。

  分小组说出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多。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动词,扩展学生思路。如:讲、买、摘、吃。

  (四)读句子,选一个带点的词造句。

  课件出示池塘,播放青蛙的叫声。

  你们听,从池塘传来了什么声音?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要保护小青蛙。

  你们看池塘边立了一块牌子,一起读读。

  (1)齐读句子,找出带点的词读一读,体会“保护”的意思。

  (2)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保护什么?(益鸟、益虫、动物、视力……)

  (3)在小组里用“保护”说句子。

  (4)各组比赛看哪个组说得又多又好。

  2.课件出示句子:沙洲坝的乡亲们吃水非常困难。

  (1)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带点的词“非常”并体会它的意思。

  (3)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非常”和哪些词语搭配。如:多、好、漂亮、高兴……

  (4)在小组里用“非常”练习说句子。

  (5)各组比赛看哪组说得又多又好。

  3.让学生选一个带点的词写一句话,并用上标点。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我们写句子时都要用标点符号。现在我们到标点符号王国看看。

  1.课件出示:“标点符号王国”和“,。!?”

  标点符号王国到了。你们看4个标点朋友来迎接我们来了。我们听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吧!

  2.扩放录音:标点的话。

  标点的话

  我叫逗号,象个小蝌蚪。读书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就要停一下。

  我叫句号,是个小圆圈。写完一句话时,常常用上我。

  我叫叹号,竖道下边带个小圆点。只要看到我,就会读得有感情。

  我叫问号,象耳朵,又象弯钩。只要一提问,就要用到我。

  3.课件出示句子。

  (1)您瞧多好的阳光

  (2)裙子里的阳光跑到哪里去了

  这里有两个句子,请你们先读读句子,再想想用什么标点符号。

  4.同桌互相商量。

  5.学生做书上的第4题。

  请你们给这两句话加上标点,再读一读,要读出标点表示的意思。

  6.指名读句子,说说用什么标点,并说出理由。

  7.按标点表示的意思齐读句子。

  (六)总结收获。

  在语文百花园里,你们学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及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四、赏析诗句: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学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关知识

  1.根据学生课下所搜集的资料,找3-5名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生平。

  补充:[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安徒生从小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1829年,安徒生创作的一部喜剧在皇家影剧院上演的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十年前,他几次想在这个剧院里找到一个小小职位,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今天,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

  2.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生平后出示课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家。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贫民区。他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二、导入新课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识记生词的情况:

  暖烘烘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欺负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木屐

  3.出示课件3让学生把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顺序。

  4.按照课件3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过去教学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但是这样的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理解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许多难题。]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失望、胆怯、孤单、可怜等]

  2.同学们,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合作一下,每人读一个部分,把丑小鸭悲惨的命运读出来,把我们对丑小鸭的爱与同情读出来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细细地体会课文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3.哪些同学可以用朗读展示丑小鸭可怜的命运?同学们,请你也在心里默默地读吧!

  [师相机指导:出生时大家对它的失望;被人欺负的胆怯与孤单;呆在芦苇地里的孤寂无奈;冻僵在冰上的令人心怜。]

  4.学生讨论,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我要飞向它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 然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白天鹅?

  5.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第39-47自然段。[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丑小鸭惊喜,非常愉快的心情。]

  6.学生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2)它感到非常难为情。它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棵好的心是永远不骄傲的。[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棵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五、系生活,小结延伸

  (1)这只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总要想到些什么,不知道大家读完了这一课,会想些什么呢?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学习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们应该怎么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导学生通过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认识人剥削人的社会摧残人才的罪恶,从而体会到自己童年的幸福。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学习本课生词;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继续进行段的训练。

  3.能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学习描写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4.启发学生想象,描述画面,并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欲望。范读课文。读后谈感受。自学课文。讨论段落划分。讲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第三课时:讲读课文第五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这一课我们再学习一篇写人文章《小音乐家杨科》,(板书:小音乐家扬科)

  扬科是个波兰孩子的名字。这里的“扬”不是我们姓“杨”的“杨”,所以它不是“木”的偏旁,波兰,你们知道吗?它是欧洲的一个国家。

  每当我们提起“小音乐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心里都很羡慕。但是,小音乐家扬科的命运却是十分悲惨的。

  (引导儿童带着关注的心理学习新课。)

  请你们打开课本,听一听,小音乐家扬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不幸。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感受。

  (通过将题目作主语,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谈感受。)

  小音乐家扬科。

  (这样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小结: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这个故事的大意就清楚了。小音乐家扬科是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爱音乐,因为他想看一看、摸一摸提琴,竟被地主打死了。

  四、自学课文。

  课文大意清楚了,还细道课文的层次,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你看一看书后的第三题,根据那五个提纲把课文分成五段。

  学生默读,试分段。

  五、讨论段落划分。

  六、讲读课文。

  第一段。

  1.指名读。

  2. 扬科几岁就当了牧童?最后一句再来读一遍。深情地讲述: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了?哦!你们有的十岁了,有的十一岁了,扬科在比你们小两、三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妈妈,到地主家里去放牛、放羊。扬科的妈妈怎么舍得呢!(利用儿童亲身体验,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刚接触课文时,就朦胧地觉得扬科是值得同情的,这样一步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3.默读课文。

  启发边默读边想象画面:

  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扬科的形象,你们读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什么地方,有个什么样的牧童在放着牛羊。(并不立即要求学生描述,只是通过想象,进入情境。)

  4.提问:扬科长着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显然,他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妈妈却为什么让扬科到地主家去做牧童?(解释:“短工”,引导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

  5.讲比喻句“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寄居”是什么意思?居,是居住,寄居,本来的意思是借了住。课文上是说妈妈今天在这家干活,明天在那家干活,一切都得听主人的摆布,随时随地都可以叫她离开。这就像燕子寄居在人家的檐下。从这个比喻里,使我们知道,扬科的妈妈生活很不安定,没有保障。

  6.齐读本段。

  小结:课文一开始就写了扬科和妈妈穷苦的生活。

  第二段。

  1.过渡:扬科虽然是个穷孩子,但非常爱音乐,他怎么爱呢?大家默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书上的哪一句话概括?

  (读后以能找出“扬科很喜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概括全段内容的答案为最宜。)

  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走到哪里,听到什么乐声。走到哪里,又听到什么乐声,最好能用上象声词。

  例句:(1)小扬科在树林里,听见“噢咦、噢咦”的声音。

  (2)小扬科来到小河旁,听到青蛙“呱呱呱”地叫着。

  (3)小扬科在果园里,听到麻雀在“唧唧喳喳”地为他歌唱。

  4.谁能把这些内容排成一连串的句子,最好先说一句,“无论……总……”;接着,具体说,无论走到哪儿总能听到什么乐声;最后再说一句,“凡是……。”

  (贯穿语言训练,使学生进入情境的感受分外明确,语言能力亦在其中得到培养、提高。)

  板书:

  总“无论……总……”

  他来到……听到……

  分他来到……听到……或“在……在……在……”

  他来到……听到……

  总“凡是……”

  5.学生描述

  6.指点:扬科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乐声。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这些声音都是音乐。

  从这儿我们知道扬科对声音特别敏感。这说明扬科具有音乐的天才。难怪大伙儿都叫他“小音乐家”。

  小结:杨科很爱听自然界的音乐。

  第二课时

  讲读第三段。

  1.设问过渡:第三段一开始又说扬科在听音乐,这次他在哪儿听?

  2.默读课文。

  3.小扬科他在哪儿听音乐?是在旅店的里面,还是在外面;是门边,还是窗口?

  (引导学生对扬科在墙角这意想不到的处所听音乐的感而为之动。)

  指点:连门边、窗口都不让站!(激起学生情绪)他在哪儿呢?(“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

  4.这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躲)他为什么要躲呢?他曾经有过什么教训?这个“躲”字说明了什么?

  (联系第二段中因为听风吹木叉而被监工毒打,点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天才儿童的摧残。)

  5. 指点:尽管是躲在墙角下,还是在“静听”,而且“常常”去听,说明他对音乐爱的程度之深。

  6.借着旅店的灯光,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哪儿听音乐?同学们想象一下那个情景,先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然后描绘一下,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听音乐,他怎么听着,听着……最后点明他是谁。(启发学生结合第一段中所描绘的小扬科的形象加以想象描述。)

  7.学生描述。

  8.他静静地听着。在乐声中,什么声音最吸引他?(小提琴的美妙的声音。并抓住“觉得”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小提琴的声音吸引了扬科,他简直听入了迷。以至觉得“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是他想象中的奇妙的情景。

  9.齐读“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两句。

  10.扬科用什么做了一把小提琴?树皮和马鬃怎么能做小提琴呢?但为什么他还是做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多么爱小提琴!

  11.教师深情地描述:小提琴使他着了迷,他愿“用自已的一切去交换”,然而他知道,除了这瘦弱的身体,除了这破旧的衣服,他是一无所有的。于是他把要求降低了又降低,“只要让他摸一下,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心满意足的了。”

  (教师用语言描述情境,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12.指导表情朗读,(进一步强化感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一节,在“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句后停顿长些。突出“多么”、“要是”、“真愿意”、“一切”“摸一摸”、“摸一下”等词语,把小扬科对小提琴的情感表达出来。

  指名读本段二、三两段。

  小结:扬科在旅店外面听音乐,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第四段。

  1.过渡:自己做的一把毕竟太小,像蚊子在哼似的。刚巧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每当小提琴声响起时,小扬心里会怎么想呢?请看课文第三段。

  2.指名读。

  3.小扬科心里怎么想?照我们的想法:看一看总是可以的。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扬科为了看个提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三个小节。

  学生默读,要求把写扬科爱小提琴的句子画出来。

  4.这三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并理清扬科动作程序:望、走、闯、跪)

  5.扬科是个牧童,他住在草堆边,地主的食具间是不允许进去的。但是,他终于走进去了,课文中打了一个什么比方,把小扬科当时的恐惧和情不自禁的心情写出来了。

  6.讲比喻句“自己好像是闯进笼子的小动物。”

  (1)用“笼子”比喻什么?

  (2)小扬科就像什么?

  (3)笼子中的小动物的命运怎么样?(失去自由,随时都可能遭到主人的鞭打、残害。)

  (4)照应“他怕”、“他不敢动”、“恐惧越来越紧地抓住了他”。突出扬科的“怕”。解释:恐惧,就是害怕。所以课文上说“夜静得可怕”,主要是说扬科心里害怕。

  (5)他是这样的害伯,但他却走进了地主的食具间,句子中的“闯”告诉我们什么!(他对小提琴强烈的爱,战胜了“怕”,

  这种“爱”已经到了没有办法阻挡的程度,这就是课文上所说的“无法抗拒的力量”。)

  (6)照应:“眼巴巴地望着”、“望了很久”、“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推着他往前走”、“向门口移动”。

  (7)指导朗读。这两节写了扬科心里的怕和爱。写扬科的“怕”,进一步写出地主的残酷,也更衬托出扬科对小提琴的爱。我们朗读时,写“怕”的情绪,要读轻声,好像不敢出声;写“爱”的感情,要读得深沉、强烈。(示范。)

  7.提示:小扬科深情地望着小提琴,只是想做什么?

  (他只是想仔细地看一看小提琴。照我们的看法,看一看总可以吧!)

  8.默读本段三、四节。

  9.扬科在小提琴面前跪下了。指导看插图。(注意他的动作,想象他的眼神。)

  (凭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语文《望月》教案01-05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莺》教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