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6 11:38: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内容

  第四单元:《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百花园四》

  二、复习目标

  1、读熟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正确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练习写一处景物,写出它的特点。

  三、复习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运用多音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正确合并句子。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合并句子。

  3、互相交流应用文“请假条”的写法。

  4、独立完成比较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及复习训练题。

  五、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cuìliǔzēngtānmímànānxián

  ()()()()

  ǒuěrlǒngzhàoguāngmánghuīwǔ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尤()漫()该()挥()

  龙()慢()刻()浑()

  辉()岭()资()铺()

  晖()邻()姿()捕()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变()无()()息()变()连忘()

  一()千()千()百()双()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岸猿声啼不住,。

  2、,一行白鹭上青天。

  3、庐山的云雾的特点是和。

  五、合并句子

  1、我们穿过山谷。我们闻到野花的香味。

  。

  2、小秦来到小河边。小秦看见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

  六、扩写句子

  1、的山路伸向远方。

  2、的窗台上摆放着的鲜花。

  七、缩写句子

  1、勤劳的蜜蜂是一种会“跳舞”的昆虫。。

  2、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秋风中不停地点头。。

  八、修改病句

  1、我们要爱护宝贵的时间。

  2、每个人从小就要爱戴自己的国家。

  九、仿写句子

  例: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ɡ)花,

  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妍。

  十、发挥你的智慧,笔下生辉。写一关于景物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语言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关于生字

  本课的几个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换”字右边的撇不出头,不要写成“央”字。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1课时。

  拓展习题

  1、默写古诗。

  元日

  ,。

  ,。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教案精品

  元日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

  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通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

  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

  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渡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诵古诗,启发想像。

  1)指生吟读,师生。

  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决。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

  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

  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

  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阅读“语文天地”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认识和感受。

  2、课外搜集有关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按自然段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想像力。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较深刻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教学设想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并配有插图,通过在电教的配合下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分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基础上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全面完成教学目的。

  (一)以“声”激情

  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小声读与朗朗地读,再与有音乐伴奏的朗读,对人的感观刺激和带给人的内心体验是不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两只小兔拿着菜籽和白菜回家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自的心情。小白兔高兴地拿着菜籽到地里去种,它不怕累,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配有轻松愉悦节奏明快的音乐的朗读,使学生融人情境之中,产生对小白兔的喜爱之情。

  (二)以“画”引趣

  低年级学生理解语文文字的能力较弱,抽象的文字表述,会使学生学习中感到困难,感到枯燥难懂,并且没有学习情趣,这就需要运用电化手段,提供一些生动形象,鲜艳的画面,通过感观的刺激,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被激发起来。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幻灯投影片,把故事情节展现给学生:小白兔满头大汗在菜地里劳动,一会儿挥锄,一会儿浇水、施肥,而小灰兔则舒舒服服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吃白菜。最后,小白兔挑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小灰兔推着空车,见小白兔有这么多白菜很奇怪,听了小白兔的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展现这三张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以“演”悟道

  《小白兔和小灰兔》课文里出现的三个动物形象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配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小白兔产生了喜爱之情,形象鲜明的画面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学习情趣。根据课文学习要求,教学目的,最后结尾以表演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课中:师生共同表演小白兔在菜地里种菜过程。

  课尾:配有音乐,学生分角色带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想象再创造把小灰兔后来的变化表演出来。这样形式的表演,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悟出“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道理。

  三、教学用具

  小白兔和小灰兔投影片三张,音乐录音带(5分钟)头饰若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一)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

  了解课文内容,会按自然段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学习。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先介绍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样收下菜籽和白菜的。小白兔回家干什么、小灰兔回家干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2.按自然段读、讲、议把每段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

  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莱”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老山羊、小白兔、小灰兔最后不同的结果,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借助朗读,观察图画及表演进行体会。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贴图揭题,教师朗读课文

  意图:利用直观教具,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创设情境,激情人境,进行形象思维。

  教学手段:用小白兔和小灰兔头像表示课题。

  步骤、方法:用展示图片,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思考:小白兔向老山羊要了什么?小灰兔要了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读后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二)按自然段读,了解课文内容

  意图:提高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理解每段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像力。

  步骤:

  1.自读全文,在段首标上序号。

  2.分段精读,理解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都有谁,在于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两只怎样的小兔?

  讨论:小白兔和小灰兔到菜地帮助老山羊收白菜,从“帮忙”一词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愿意帮助人,爱劳动。

  意图:通过有语气地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说的两句话,看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很有礼貌,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抓重点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有语气带表情的朗读。

  说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意图:通过看幻灯图片、配乐朗读、表演,激发学生对小白兔自己种菜不怕累,爱劳动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方法:读、讲、看、演相结合。

  教学形式:学生小声读,找出有几句话,讨论小白兔回家后先做什么,又做什么,结果怎样。

  教学手段:运用幻灯、音乐。

  步骤:

  (1)学生自读,画出几句话。

  (2)分句读,想想小白兔是怎样种白菜的。

  (3)看幻灯,想象小白兔种白菜的过程。

  (4)师生齐表演小白兔翻土、种菜籽,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5)指名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一名学生扮演小白兔,四名学生扮演白菜,表演小白兔种菜,白菜一天天长大。)

  (6)说说段的内容。

  学习第四自然段:

  意图:理解本段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手段:看幻灯。

  步骤:

  (1)看图片说说小灰兔回到家都做了些什么。

  (2)读第四自然段

  (3)启发想象,小灰兔躺在床上吃白菜时都想了些什么。

  (4)通过“不干活了”“饿了就吃”说明小灰兔不懂事。

  (5)说说这段主要内容。

  学习第五自然段:

  意图:让学生了解小灰兔和小白兔都去老山羊家做什么,小灰兔看见小白兔给老山羊送去白菜,为什么奇怪,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突出难点,促进双脑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读、讲、看、议、演相结合。

  教学手段:看幻灯。

  步骤:

  (1)读全段,理解“奇怪”词义。

  (2)看幻灯,观察小白兔和小灰兔不同的表情。

  (3)讨论:小白兔心里怎样想,表情什么样,小灰兔为什么奇怪。

  (4)表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

  (5)想象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6)根据小白兔和小灰兔最后的结果不同,讨论“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一句话的意思。

  (7)再看幻灯,小灰兔低下头,说明什么,以小灰兔这时的心态加深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

  (8)说说段的主要内容。

  (三)总结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白兔、小灰兔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来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2.由师生分别扮演老山羊、小白兔、小灰兔,表演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小灰兔推着空车去老山羊家要菜。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决定不要菜了,想要什么呢?(老师扮演老山羊,通过对话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表演。)

  3.齐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1个多音字,练习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对非洲儿童的捐助,不仅是瑞恩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受世界大家庭的温暖,并立志为世界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对非洲儿童的捐助,不仅是瑞恩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的行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受世界大家庭的温暖,并立志为世界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搜集。

  教学准备:

  词语卡、《爱的奉献》歌曲带、“非洲儿童生活现状和非洲缺水情况”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质疑:从这个题目看,文中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瑞恩的愿望是什么?实现愿望没有?怎么实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

  二、理清线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交流,解除心中疑问。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课文的复述。先在小组内进行,再在全班进行。

  三、体会人物内心。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资料:非洲缺水情况和非洲儿童生活现状。

  3.体会: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你们心里所想的就是瑞恩心里的感受。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分角色读。

  2.人物评价:你觉得瑞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文中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①“瑞恩显得很激动,眼里充满了泪水……”有同情心。

  ②“他花了一个小时……牺牲了和家人一起看电影的时间……”吃苦耐劳、说话算数。

  ③“瑞恩拿回了春季成绩单,父母又给了他5美元作为奖励”学习成绩好。

  ④“经过四个月的努力……”能持之以恒。

  3.讨论:

  ①攒够这70美元是瑞恩一个人的功劳吗?从哪儿看出的?(有家人的支持)

  “妈妈和爸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说:‘如果你真的很想要70美元,你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获得。’”

  “爷爷为了支持他的行动,特地‘雇’他捡松球……”

  ②家人为何不干脆把70美元直接给他呢,何苦费这番周折?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

  (对瑞恩的一种磨炼、考验;也是对瑞恩的引导:任何愿望的实现都必须要付出辛劳。)

  四、识字与写字。

  1.认读。

  ①师:认一认卡片上的词语,谁能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

  募捐死亡威胁雇请报酬妮可转载执著

  ②认读上述带点的字。

  ③师:“著”有几种读音?读一读

  “著”:著(zhù)作执著(zhuó)

  2.识记。

  师: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可以进行生字与生字、生字与熟字的比较记忆。

  3.书写。

  注意:“亡”不要多加一点;“爽”,上下一样宽。

  五、作业。

  从下面四项中,任选一项搜集相关数据:

  ②本班同学的零花钱及使用情况。

  ③平时,同学捐款的来源。

  ④中国缺水情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

  瑞恩及他的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70美元能为非洲孩子打一口井吗?知道这个消息后,瑞恩怎么说?

  2.指导朗读:瑞恩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表情?(坚定)

  3.听了他的话你有何想法?(或相信、或有些担心)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理解反问句的意思:刚才有些同学表示怀疑,其实不光是你们,当时人们也有些担心。从哪句话看出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70美元靠家人的支持,那这700美元又有谁的帮助呢?从哪儿知道的?

  3.作业交流:其实,不光加拿大,而且我们中国也加入到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行动中,请搜集了这方面相关数据的同学,向大家汇报汇报。

  4.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放《爱的奉献》歌曲,齐诵其歌词。

  四、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自由地轻声朗读。

  2.你会在“瑞恩井”旁的木牌上写些什么?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3.改写题目:如果要你给这篇课文改个题目,你准备拟个什么题?(《瑞恩一家的愿望》《全社会的愿望》《爱的奉献》《一口井》……)

  五、作业反馈。

  1.谈谈你是如何搜集相关数据的,展示同学们的作业。

  (本班同学的零花钱及使用情况;平时,同学捐款的来源;中国缺水情况等。)

  2.看完大家搜集的资料后,你们想做点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呢?指导学生或以瑞恩,或以非洲的一个孩子,或以瑞恩家人,或以一位给瑞恩汇款的陌生人,或以某报纸的主编的身份,发表一分钟演说。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3、 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 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父母对你说:“快长大,别再象小孩子一样了!”你们想成为一个大人吗?可是你们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长大吗?(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就是一篇有关长大的故事。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英。你们了解作者和这篇小说吗?(介绍作者和小说梗概)

  作者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本文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爸爸所种的夹竹桃的垂落)这个标题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让我们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读一读文中1-2、35-37、54-67三个部分,告诉我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与毕业典礼有关,分别写了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和毕业典礼后发生的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

  在毕业典礼前,“我”望着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而毕业典礼后,“我”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么文中还记叙了哪些和爸爸有关的事情呢?(“我”在医院看望爸爸(3-12),爸爸逼“我”上学(13-30),爸爸让“我”单独汇钱(46-53))在38-45小节中,记叙了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长大,可这些人都渐渐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谁?(爸爸)为什么?(上述的三件事都是记叙了爸爸对“我”的教导。都表达了爸爸对“我”的爱)

  那么,31-34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爸爸喜欢花)提问: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花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呢?(出现了三次。1、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2、爸爸喜欢花。3、毕业典礼后,“我”看见爸爸的'花儿落了。)(花引起了“我”对爸爸的思念,当“我”享受着父爱时,花开得十分旺盛,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爸爸也去世了。(逐步提示学生回答))那么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喜爱花的爸爸的去世,“我”已失去了父爱,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么花在文中就有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父亲的关怀,父爱,父亲均可)全文所要突出的也正是这一点。花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同样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且是全文的主线。)

  总结:

  全文有两条线索:毕业典礼和花。其中花是主线,突出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而毕业典礼是副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的一开头,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两条线索由此展开,其中,花象征着父亲的爱,也象征着父亲,由花引起了“我”的回忆,“我”想起了爸爸前一天在医院中所说的话,这些话在后面都有对应,(完成课后练习一)一件件回忆由此展开。而其中又穿插了爸爸对花的喜爱和毕业典礼的情形,用以衬托父亲对“我”的影响。最后在文章的末尾,毕业典礼后,“我”看见爸爸的花儿落了,告别了童年,两条线索又重新汇集到了一起。这两条线索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把一件件回忆贯穿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井然有序,也突出了“我”对父亲的爱。

  根据讲解内容,依次打出段落提示。

  一(1-2)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二(3-12)我在医院看望爸爸。

  三(13-30)爸爸逼“我”上学。

  四(31-34)爸爸喜欢花。

  五(35-37)毕业典礼中。

  六(38-45)很多人希望“我”快快长大。

  七(46-53)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

  八(54-67)毕业典礼后,爸爸的花儿落了。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爸爸叫她单独去汇款)

  “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逼“我”去上学)

  “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回家后看到夹竹桃,得知爸爸的死讯,表现得十分镇定)

  三、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本文表达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影响,对“我”深深的爱,这种爱是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出来的吗?(不是,而是蕴含在“我”对父亲的回忆中,蕴含在花上,贯穿了全文)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个细节上蕴含了深刻的内涵。这一特点既表现在对父亲的描绘中,也表现在对一些重要情节的描写中。例如,文章中没有一句直接写父亲的病情已经危重,可却有很多伏笔,暗示父亲已经病入膏肓直至去世,请同学们找出来。

  (11)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32)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55)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在细节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情感和内涵,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感受这种写作手法的魅力就是我们下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四、作业:

  思考下列问题:

  1、 爸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对爸爸的感情?

  3、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 理解文中字句的深刻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写了主人公英子对于成长的回忆,塑造了爸爸的形象,展现了英子成长的历程。那么文中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影响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如何表现对爸爸的情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重点。让我们跟着英子的成长的足迹,细细体会这份深情。

  二、分析爸爸的形象,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文中的有关成长的第一件事吗?(爸爸逼“我”去上学)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从这一段中,你们觉得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严厉的,和蔼的)严厉与和蔼这两种性格都出现在爸爸身上,你们觉得矛盾吗?(不矛盾,这说明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如果象《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段,贾政毒打宝玉,甚至想要勒死他,就不是父爱的表现了,而是痛恨了)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齐读30小节,突出最后两句欣喜的语气。“我”从此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我”不仅再不迟到,而且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父爱。(买烤白薯的钱肯定是父亲给的,玉簪花肯定是父亲种的,这些都是父亲关怀的表现)

  由此可见父亲对“我”的影响之深。不过,父亲对“我”的影响仅仅是严格要求自己吗?还体现在哪里?(学生范读46-53,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七十元在当年可是一笔很大的款子,而且是在外国银行,我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几个父母敢让孩子做这样的事。可是“我”最终闯过来了,在这件事中,爸爸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件事最终也对“我”有什么影响?(可讨论)(提示:父亲的哪一句话最终使“我”鼓起勇气?(“闯练,闯练”)“闯练”一词,表现了父亲对“我”的鼓励,可见爸爸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善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也有了勇闯难关的勇气)而此时的“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特别兴奋)文中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要爸爸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为什么要种满蒲公英呢?(向爸爸表现自己心中的喜悦,让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悦)由此可见爸爸对“我”的影响之大。

  从38-45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长大。但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无形中小学的毕业典礼成了一次长大的仪式。在“我”的心目中,最谁能参加这次仪式?(爸爸)为什么?(分角色朗读3-12小节,学生自由回答)(“我”实现了爸爸的期望,被选为了学生代表,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我”希望爸爸也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去。)可是爸爸不能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已经病危了)但爸爸并没有告诉她真相,而做了什么?从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爸爸对“我”深深的爱,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父女之间深深的爱。

  毕业典礼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唱起了骊歌,这是在告别老师,也是在告别童年。告别童年的事,告别童年的人。最终,爸爸也象其它人一样从“我”的童年中消失了。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一情形的呢?(学生齐读54-67)大家想过没有,这里垂落的夹竹桃,掉下的没长成的小石榴各自有什么含义?(象征着爸爸,象征着孩子而零落的花草又渲染了一种凄凉和悲哀的氛围。此时此该,“我”的弟弟妹妹们还在玩耍,而“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幼小的“我”为什么能够如何镇定安静?(学生自由回答)(在爸爸的教育下,“我”已经长大了)于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爱最终失去了,在痛苦中,“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走向了成熟。

  爸爸“我”

  爸爸逼“我”上学严厉的、和蔼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培养“我”的独立自主精神勇闯难关

  “我”在医院看望爸爸深深地爱着“我”

  毕业典礼后镇定、安静,真正长大了

  三、分析结构特点:

  以上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重新走过了英子成长的历程,那么文中却并不是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是如何写的呢?(通过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索串连起了各个事件,这两条线索,互相映衬)通过对比上面的结构,大家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能够突出爸爸的爱,突出爸爸的形象)

  四、总结:

  主人公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不得不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你也将会去独自面对很多挑战和挫折,而此时你们应当如何去做呢?(镇定、应当安静,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

  文中哪些饱含情感的段落同样需要我们去体会,让我们伴着骊歌声,朗读你所喜欢的段落,结束今天的课。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

  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

  1、意象:

  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

  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 )、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是写愁的传统意象。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④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⑸ “我”与“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了吗?结局如何?朗读3~6节。

  ⑹ “我”真的与这样一位姑娘相逢并且又擦肩而过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假设的情节?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这又是一个疑问,我们仍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⑺ 首尾两节都强调了“希望”,首节“希望逢着”,末尾“希望飘过”,由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

  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四、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结合1927年夏天的背景思考,姑娘有无象征意义?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曾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姑娘──这种美好理想、朦胧的希望。

  (幽长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忧伤的“我”在痴痴地等待着自己心中的姑娘,她远远地走来,又静静地飘过,将自己从希望的顶峰抛入幻灭的低谷……而这一切竟是“我”幻想的情节!其中又有多少的苦闷、忧伤和无奈!)

  五、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丁香”是愁品。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李璟用它来表现愁情,七十七年前,诗人戴望舒用这个传统意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唐磊再一次借用了“丁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请听歌曲《丁香花》:

  丁香花

  唐 磊

  口白: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例:

  无题

  南高新校区07级3班 汪垚岑

  杯中的清酒,

  醉了夕阳下最后一抹余晖。

  那河畔的杨柳早已落尽芳华,

  随风散开离别的愁绪。

  揣在怀里的红豆,

  是否遗落异乡的土壤,

  在牵挂里结出相思。

  悠远的清笛和着月光,

  凉秋夜半,

  吹起那首共婵娟的歌谣。

  让沉寂的心湖荡开一团漪沦,

  低声,轻问:

  远方的你,还好吗?

  意象可以使你的烦躁、你的忧伤凝固成永恒的美丽,去感染更多的人,甚至流传到将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行走在文学的殿堂中,徜洋在诗意的世界里,我们年轻的生命将更芬芳和美丽!

语文教案 篇7

  【单元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单元总体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4、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鲈鱼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我了解他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却能把一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与学生共同理解“启示”一词的含义。

  3、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提出哪些问题?

  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

  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三,钓鱼的启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石榴》教案10-11

语文热门教案11-13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下册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