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31 14:59:2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2.了解用对比法说明道理的好处。

  3.积累惯用语,了解惯用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积累惯用语。

  教学难点:

  学习用对比法说明道理。

  教学准备:

  积累惯用语。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读一读。

  神采奕奕 玄妙 斟酒 轻盈 菜肴 耽误 吹嘘

  2.快乐传真猜猜猜。

  一生看词卡后用动作、表情甚至小品来表现词语,其余学生猜。

  (在演和猜中加深词义理解,积累词语。)

  3.出示词语,读一读。

  蜀鄙之僧 租船 磕头 懒惰 羡慕 传授 犹豫

  4.写一写。

  同时请几名同学上台写,众人点评。

  5.你能说一段话,尽量用上这中间的一些词语吗?

  二、金钥匙

  1.《蜀鄙之僧》这个故事让我们顿悟:原来成功的关键不是你具备了哪些条件,而是你是否有坚定的志向。故事是怎样使这个深刻的道理鲜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回顾故事及课文板书。

  贫者至 富者未至

  原因:志坚 志不坚

  2.是对比使故事更有说服力。

  3.齐读“金钥匙”内容。

  4.选材练习。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你觉得下面哪个故事更容易让人领会这个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1)课堂上,文文和三三私下讨论问题,被老师批评。文文认为是老师找碴儿,此后,每次上课就故意和老师作对,自己的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三三觉得自己虽然是讨论书上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讲小话,影响了大家,此后,他把问题留到课下再讨论,老师表扬他好学,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2)小虎没考好,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粗心了点吗!”结果,第二次又考砸了。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法的优势。还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将后一材料充实。

  三、语文知识

  1.出示范文,在语境中感悟惯用语的意思及语言风格。

  有一个人,不过是个半瓶醋,却常常吹牛皮。其实,他只会走后门,而且见不得不顺眼的人,常给人家穿小鞋,还自以为是公司里的台柱子。有一次,经理让他制定一份合同书,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白天在那儿磨洋工,晚上才开个夜车赶出来。经理发现合同书中有很多漏洞,给他指出来了,可他把经理的话当耳边风,直接把合同书的草稿给了客户。结果让对方钻了空子,生意亏了本,最后自己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文中的惯用语有“半瓶醋、 吹牛皮、 走后门、 穿小鞋、 台柱子、 磨洋工、 开夜车、耳边风 、钻空子、 炒鱿鱼”。

  a) 读一读。

  b)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大概意思。

  c) 重点汇报交流学生不太常说的“半瓶醋、穿小鞋、 台柱子、 磨洋工”。

  并从中感受惯用语通俗、风趣、精炼的语言特点。

  2.读读“语文知识”,进一步了解惯用语及其风格与作用。

  3.说说你积累的惯用语(可以是课外积累的,也允许说刚刚在课本中积累的)。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知道从人们口头交谈中也可学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

  可适当引导

  你想去肯德基,妈妈不同意,可以怎样叙述这件事呢?

  如果想通俗风趣的表达这件事,你可以怎么说?(碰钉子)

  相机板书,直到积累,如:狗腿子、闭门羹、碰壁、唱高调、泡蘑菇、打退堂鼓、眼中钉……

  四、拓展作业。

  积累惯用语并试运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构想】

  自古以来,世事无法两全,因此人们时时会面临着抉择,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4课《故事三则》。本课这三则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择取,虽然各有其不同的内容与含义,但都表达了古人的高尚品质与人格尊严。在当今物欲横流,拜金潮冲击着人们做人的准绳的时候,这些传统的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依然对我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我组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其深刻的做人道理,学习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这三则故事的鉴赏价值还在于虽然故事都很短小,但其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去品析与借鉴。如:《人有其宝>中叙事的取舍与语言描写的精当;《嗟来之食》中对人物的刻画与对话描写;《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人物的动作与语言描写,还有对比手法的使用,都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因此我设计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来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的深刻哲理,学习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实词,如“诸、丧、食、啖、危坐”等。

  4.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故事寓意的探讨、理解。

  难点:联系生活,品味寓意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准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一则新闻导人,注意学生的不同反应。)

  昨天,老师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浙江商人,到武昌来考察投资环境,不甚满意,于是乘出租车到汉口转转。结果,在下车时,将随身携带的装有20万元现金的皮包遗落在出租车上,而他又忘了索要发票。看来,要寻找这20万元现金,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在这位商人准备自认倒霉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居然出现在他面前,把他遗失的物品完璧归赵,随后离去,不留名,更不提报酬……

  (教师话音未落,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位司机拾金不昧,而有少数同学则说司机真傻,不要白不要,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4课《故事三则》》。教师可将这种说法暂时放一放,继续话题。)

  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可以说是自古有之。今天,我们来学习几则古人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请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断句。

  2.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先由同学相互解答,若还有疑问,则由教师解答。

  (注意诸、丧、食、袂、辑、啖、危坐等词语的准确翻译。)

  3.学生口译三则寓言,教师点评。

  (注意人物语言的准确翻译,它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三、立足文本,概括故事寓意

  1.找出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

  (旨在通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体会故事寓意。)

  《人有其宝》中的语言描写:“我以不贪为宝”

  《嗟来之食》中对饥者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扬其目而视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许仲平义不苟取》中对许仲平的动作、语言描写:“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寓意。

  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视、“不贪”为宝,是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至死也保持着做人的骨气和尊严。

  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具有崇高的道德感。

  他们身上体现了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尊严,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无疑是人们行为的坐标。

  3.小组交流:

  用形象的语言复述故事、描述人物,并在故事最后加上精当的点评。

  (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品味古文的语言魅力。点评可以评故事人物,可以评文本特色。精当的点评为后面的演讲打基础、,)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即兴演讲——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开头语: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好像听到有同学议论那位司机太傻,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即兴演讲。题目就是一“现代社会还需要‘不妄取’的精神吗?”

  希望同学们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运用你们所收集的资料。

  结尾语:通过剐才的演讲,我想每个同学心中对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只是想为我前面讲述的故事补充一个结局:在富商拿回自己丢失的物品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在武昌投资,他说:“我很早就听说武昌是一个教育强区,今天这位师傅给我上了更深的一课。在这样一个如此诚信的区域,不进行投资建设,将会是我的损失。”

  (通过演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现,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同时让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学会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后记】

  这篇文言文的字词较为简单,所以我改变了以往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不再过多关注字词的积累,而注重通过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在导入的处理上,我仔细地思考了一番:开始我打算把整个故事全部讲完,但后来我担心学生有排斥心理,因为学生很反感老师过多的倾向性过于明显的说教。于是,我就留下了一个尾巴,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才告诉他们故事结局,因为这时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们才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说教。通过教学,我觉得这种设计似乎更合理。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三个层次: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熟悉故事情节。二、学生和学生的对话。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故事寓意,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学生和生活的对话。通过演讲,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4.课文主要写什么?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4)感情朗读5-7自然段。(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三、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 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篇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庐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诚恳谦虚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3.能用普通话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4能认真写不限题裁的作文,学会修改作文。

  重难点、关键

  1.理解名句含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阅读短文,了解成语典故,受到教育。

  3.学会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名言名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三顾茅芦成语的典故及意思.明白有志者事竟

  成、诚恳谦虚者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l. 指名背本期学过的名言名句或古诗、成语。

  2.指名说说你所知道的爱国人物或爱国格言。

  二、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新格言。

  1.小黑板出示6名格言。

  2. 自由读格言,读准字音,读得较连贯。

  3.指名起立读,正音。

  4.全班齐该。

  5.开火车读。

  6.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格言意思。

  7.小组派代表试说格言意思,师生共同理顺。

  寸寸山河寸寸金:每一分国土都比金子还珍贵。

  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我)地位卑下(低微),但是我从来不敢忘记

  国家的忧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起与灭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一直吐到死,才把丝

  吐完,蜡烛直到烧成灰以后眼泪才流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都要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要干大事时,担心生命有危险,而一见到小便宜,便没命地去抢,不是英雄好汉啊。

  点拨:前三句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重,处处为国家着想。后三句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才是有意义的人。

  8.通过举例来进一步掌握格言。

  如:谁是春蚕?谁是蜡烛?

  谁的死比泰山还重?谁的死比鸿毛还轻?

  9.指导朗读、背诵格言。

  四、阅读短文。

  1.谈话:请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谈谈里面的情况。

  2.引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一个小故事三顾茅芦。(板题,读题)

  3.指名说说这一成语故事的.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4.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或,也可讨论解决。

  互相攻伐:互相攻打。

  蜀:三国时代的蜀国,在四川省一带。

  鼎立:鼎,旧时青铜器,有三只脚,借以比喻魏、蜀、吴三国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互相相持的局面。

  推荐:推举。

  隆中:地名,诸葛亮居住的地方,

  5.再读短文,思考问题:

  (1) 题目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2) 你喜欢文中的什么人物?为什么?

  6. 汇报思考所得。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到话葛亮的茅草屋中拜访。

  谁喜欢哪个人物都可以,但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如:张飞(直率)、关羽(忠勇)、刘备(诚恳、待人有礼貌)、诸葛亮(多才多艺、顾大局识大体)。(结合指导看图)

  7.想想文中主要讲的是哪个人从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中你值得什么?

  本文主要讲刘备。从他做为一国之君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家中去请诸葛亮这件事中看出他足 个诚恳爱才的人。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诚

  心诚意才能得人心。

  8. 课后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材料。

  五、小结。

  六、作业。

  1. 补充格言.读背格言。

  (1)寸寸 ,寸寸 。

  (2)位卑未敢 。

  (3)天下兴亡, 有责。

  (4) ,蜡炬成灰泪始干。

  (5)人固有一死,或 ,或 。

  (6) 而 , 而 ,非英雄也。

  2. 根据意思写格言。

  (1)国家的兴盛与衰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2)人本来就会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3. 再写二句你收集到的有关爱国与做人的格言。

  4.把《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用普通话向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2.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 指名背上节课所学的格言。

  2.简要说说《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二、揭示教学内容。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的《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就是一本很好的书,

  它iL我们懂得了历史,还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这节课,我们口语交际

  的内容就是(板书)推荐一本好书。

  三、进行口语交际。

  1. 释题:推荐是向别人推举介绍的意思。

  2.讨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3.汇报:一本好书应该语言优美,内容丰富。

  4.回忆你自己读过的书,想想介绍哪本给同学。

  5.在小组内交流介绍你读过的好书。

  (1)可以说说书的主要内容。

  (2)也可以谈谈你对这本书的看法。

  (3)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4)与看过这本书的人一起交流。

  6.每一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到班上汇报。

  7.评评谁说很好。

  四、同学之间交换看别人推荐的好书。看后说说自己的意见。

  五、向家人介绍你今天在班上听来、看到的好书内容。

  六、小结。

  好书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让我们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我们应该不

  断地多读好书。

  七、作业。

  l. 利用课外时间每周读一本好书。

  2.好生可试着用一段简短的话写写书的内容、你对书的看法和书给你带来的帮助。

  3.建议每周读一本好书,并摘录好词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 能认真写不限题栽的作文。

  2. 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习作部分内容。

  二、齐读习作要求,明确要求。

  1.不出题目,不规定内容,自由写。

  2. 可写景,写事,写入,写心里话,写想象作文

  3.动笔前要先认真思考,把最想告诉别人的话写出来。

  4.作文要具体、清楚。

  5.不写错别字。

  6.自己定题目。

  7.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三、写前谈话,拓展思路。

  1.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会遇到快乐和伤心的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给同桌听一听,注意把这件事讲清楚.要让别人听得懂。

  2.每人忍考三分钟,发言三一五分钟。同桌可互相提醒、补充。

  3.师听取后可邀请一、二个口齿较清楚,发言较流利的同学上来试说说,全班帮他补充。

  4.试着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把刚才所说的事补充修改一下。

  四、动手把刚才说的事写下来。可以边写边修改,也可以写好后读一读,边读边改。

  五、作业。

  继续写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欣赏别人的好作文。

  2. 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师就批改情况简要回顾一下本单元写作情况。

  二、欣赏好文。 (一、三篇)

  1. 投影佳作。

  2 .指名读。

  3.说说该习作好在哪(字词、句、布局谋篇、内容)。

  4.指名读读自己习作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三、修改病文。

  1.出示病文(投影)。

  2.自由读病文,指出病文毛病所在。

  3.说说如何修改。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修改符号,如:

  改错字:在字的四周画 ,同时在错字上面写上正确的。

  删除字:在余字的周围画 。

  添加字:在需要添加文字处画 ,引到空白处画一个方框,框中写上要添加的字。

  换顺序:用XX XX划过来。

  4.再话修改后的习作,比较。

  5.动手修改自己或同桌的习作,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抄正。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肤、怠、穗、憋、搓”5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写字,积累“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

  3、理解稻草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拼读生字词,老师检查并指正;

  2、听录音,整体感悟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稻草人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文中老太太的同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指名读第一单元《导读》),你能说一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吗?谁能说一说,咱们都学过哪些童话故事?(生:《神笔马良》、《小红帽》、《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新授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播放wav音频朗读。比较学生朗读和wav音频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导朗读方法。

  注意以下生字词语,尤其是画线的字。(幻灯片展示)

  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

  在练习本上边读边写一写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2、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四)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1、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2、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3、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更甚)

  (五)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1、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哪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感情?(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3、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4、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三、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 ròu pí fū dào suì miǎnqiǎng

  ( ) ( ) ( )( )

  bái hóu gēng zhòng hè sè

  ( )( ) ( )

  wǎn jiù huò shì chén diàn diàn

  ( ) ( )( )

  (二)改写句子。

  她以前哪里笑过啊?(改为陈述句)

  课后小结

  文章通过对稻草人外貌、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形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语文《莺》教案02-19

《语文乐园》教案10-11

小学语文的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