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7 17:56:0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2

  登岳阳楼(其一)

  (宋)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④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③徙(xǐ)倚(yǐ):徘徊。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

  1.有人认为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请试作赏析。(5分)

  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陈诗不若杜甫深广。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 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相生的手法。(2分)“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诗句描绘了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为下文抒情铺垫了凄凉的基调。(3分)

  2、杜诗(《登高》)主题(感情)更深广。(1分)陈诗侧重表现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虽然此诗也抒发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但着重表现的是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沧波”喻“己悲”之愁绪。(3分)而杜诗则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的个人情操基础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老杜仍心系国家、担忧时局、怜悯苍生,故感情更显深广。(2分)(只要答到类似“陈诗侧重表现个人之悲:亡国之痛、万里漂泊、年华空老;而杜诗则将个人之悲融入家国之悲,且更凸现家国之悲”即可)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3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提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与《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②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歌首联都照应题目,直接写岳阳楼,但切入点不同,前者以岳阳楼的位置切入,后者强调其影响力。

  B .两首诗歌颔联都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但前者借助“吴蜀”一词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

  C .两首诗都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特点鲜明,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相似。

  D .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基本相同。但从颈联看,前者不远万里来游览与后者双鬓斑白相较,多了轻松闲适之情。

  15 .两首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14 .D

  15.相同点:凭吊历史之情。“白头吊古风霜里”和“欲题文字吊古昔”都明写“吊古”,即诗人想要写诗文来凭吊往古之人事的情怀。

  不同点:①《登岳阳楼二首(其一)》表达了年华逝去、人生迟暮(衰老)之悲。诗人以“白头”直写自己的衰老,同时以“风霜”和“老木”加以衬托。②《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表达了亡国之后漂泊流徙的前途渺茫之感。诗人借景抒情,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想到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未卜,心绪茫然。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不远万里来游览”和“多了轻松闲适之情”错,结合诗句及注释,此时北宋灭亡,诗人南迁避难。“万里来游”只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因而“轻松闲适”也是错误的`。

  故选D 。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表达了年华逝去、人生迟暮(衰老)之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尾联“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想要题几句诗凭吊古人,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不知所措。诗人吊古伤己,借景抒情,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感慨。

  根据以上分析,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4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的北面,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前面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水势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15.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下列诗句不属于登高题材作品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6.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7.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为“学杜而得其骨”者,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诗与陈诗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

  答案:

  14.A

  15.B

  16.①“堤绵绵、草木相连、江湖异态”,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起伏不定与怅然迷惘,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②“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③“吊古昔、心茫然”,诗人凭吊历史,内心茫然惆怅,引发了家国之愁。

  17.示例:从全诗看“乾坤”二字下得沉痛,整个天地都聚于作者笔下,本是壮阔;不过这“乾坤”中的愁绪也都聚拢了过来,“万事集双鬓”,鬓发必白;何况“臣子一谪今五年”,心中涌起的波涛必不是喜悦与兴奋,联系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便可知那涌动着的必有家国之忧。在这一点上,陈与义此诗表现出与杜甫相同的思想特色: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了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想一想,历史哪一次革命哪一次护国不都是因为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才开始,才成功的.?谭嗣同说:“中国自古以来未尝有为变法而流血者,那就从我开始吧。”他的鲜血虽未获得直接的成果,但他的鲜血为后来者堵上了一条错误道路,他以自己的生命给后人献上了精神的良药。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才不会陷入小我的利益之圈难以自拔,我们的社会才能一步步前进。所以,我认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值得珍惜,应好好继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A项“站在楼前”不对,根据题目“再登岳阳楼”可知,整首诗是作者登上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所以观景角度应是“站在楼上俯视”。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了解相关诗句,并准确识记诗词的出处。A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B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C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D出自杜甫的《登高》。故选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关注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并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从注释看,本诗属于南宋诗词中比较典型的抒发“国破家亡”情感的题材。一二联以写景为主,涉及到的术语为“以乐衬哀,寓情于景”;三四联以抒情为主,涉及的术语为“直抒胸臆”,抓住关键词“双鬓”“谪”“茫然”,再辅以对诗句的解释即可组织答案。

  17、首先要正确解读题干中的“思想特色”: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然后再联系本词和阅读体验谈认识。

  【翻译】

  岳阳楼的壮观天下闻名,站在楼北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绝。苍翠的草木连绵不绝延伸到偏远的南方,可惜眼前的山河已换了主人。我被贬谪现在已经五年了,亡国之痛,谪臣之恨,都表现在我变白的双鬓上。想要题几句诗凭吊古人,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不知所措。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绘岳阳楼周围景色;后四句承接前四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感慨。纵观全诗,诗人俯仰今古,伤时感世,含蓄深远,气象浑厚,格调沉郁。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5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注)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亍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楼时所作。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

  B.“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代诗人的.家乡,“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感,“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

  C.“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餍憷觥

  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15、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D.“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错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不是实写,是虚写,作者想象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的情景。

  15、①劫后重生的庆幸。“生入瞿塘滟亍保宋约涸诶ツ押竽芑钭呕乩炊械角煨摇

  ②遇赦归家的喜悦。“未到江南先一笑”,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

  ③不畏磨难的豁达与洒脱。虽”投荒万死”,但仍然能“一笑“面对苦难;面对“满川风雨”,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6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三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 .颔联上句也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紧承首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C .颈联中“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更凭危”写出诗人面对国势危局时心中的无限感慨。

  D .尾联选取“老木”“沧波”两个典型的意象,与诗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形象互为映衬,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16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纪晓岚也评价陈与义的`诗歌“真逼老杜”(《诗薮》外编卷五)。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诗歌具体分析。

  答

  15 .C

  16.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

  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

  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 面对国势危局”错误。“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国势危局”。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的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陈与义诗尊杜甫”和纪晓岚的评价“真逼老杜”意在说明陈与义写诗风格与杜甫相似,作答时可以从意境、手法、形象、感情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杜甫《登岳阳楼》中选用“吴楚”“乾坤”等意象来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登高》中用“无尽”形容落木萧萧,“无边”形容江水滚滚,意境雄浑壮阔。陈诗通过写“洞庭”和“长江”来写岳阳楼,湖水宽广,江水滚滚,以此作背景,视野开阔,意境宏达。可见,二者写诗意境相似。

  杜甫《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写其常年客居异地,一路辗转漂泊,“百年”写一生时光流逝,疾病缠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内容丰富,加强了艺术效果。陈诗颈联“万里来游”中“万里”写空间,“三年多难”写时间,双重叠加,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强了艺术效果。可见,二者写诗笔法相似。

  杜甫曾遭逢安史之乱,《登高》中“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繁霜鬓”等词写自己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辗转迁徙,年老多病,愁苦不堪。陈诗《登岳阳楼》作于北宋灭亡三年之际,“白头”“风霜”等词写出了遭遇国难,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内心悲愁。两人人生境遇相近,故其创作的诗中抒情主人公相似。可见,二者写诗形象相似。

  杜诗《登高》中“悲秋”“艰难”既感叹国运不济,又感慨人生悲苦;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陈诗《登岳阳楼》中“凭危”“吊古”“无限悲”写作者登高所见,木老波荡,吊古伤今,不免生家国之恨、漂泊之愁。可见,二者写诗感情相似。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7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5分)

  参考答案:

  8.分别是“引”“衔”。(2分)“引”“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颇赋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4分)

  9.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岳阳楼的突出特点“高”。(3分)抒发了作者遇赦后登上岳阳楼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情感。(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8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登岳阳楼(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

  C.凭吊怀古D.送别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

  C.颈联中的“万里”是夸张虚写,“三年”则是真实的辗转逃难时间。

  D.尾联中的“老木沧波”是简化版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本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依次加以分析。(5分)

  答案:

  (三)12-14题(8分)

  12.D(1分)

  13.B(2分)

  14.(5分)首联写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望浩渺的长江和洞庭湖,看湖面风平浪静,看夕阳缓缓西下,看帘旌静静低垂。此时的心情轻松平和。

  颔联写作者想到这里曾是吴国和蜀国征战之地,想到当下国家危亡,自己流离失所,即使面对湖山胜景,内心的惆怅、忧愁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中写自己颠沛流离,历时三年,历经万里,期间的苦难深重,悲痛难抑。加上登楼望远勾起思家之情,高楼凭栏更生孤苦、危险之感。层层悲苦情感叠加,悲何如哉!

  尾联是前面积压的悲苦之情的总爆发,像火山喷发难以抑制。“无限悲”道出了苦难的深重与绵长。眼前景只是令人生悲的风霜、落尽树叶的苍老枝干和浩瀚无际的长江洞庭。登楼的人是国破家亡亡命天涯的白发老者。触景生情,痛苦无限叠加,痛不能堪。

  (评分说明:学生的回答重在点明各联的情感并有一些说明即可,不求全面完整。)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2、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3、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答案】

  22、(1)暮春

  (2)秋天

  23、《闻》诗中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与》诗中的“月”,有期待团圆美好之意。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第一首,“杨花落尽”可见是暮春时节;第二首,“雁引愁心去”中有“雁去”,可见是秋天来临。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意象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借助诗歌中的“注释”“标题”“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意象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赠友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登楼咏怀诗。两首都选择了“月”这一意象。由于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月”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月亮分照两地,诗人期待能把因飘零与思念化作的愁绪,通过明月带给友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写“月出山口”,一方面是为了衬托楼高,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月亮带来了团圆美好之意,写出了超脱豁达,豪情逸志。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1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直接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然没有出现“水”字,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阔大意境,景色的宏伟奇丽。

  C.颔联和颈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颔联以观景所见为主,颈联以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两者的内涵方面是一脉相通的。

  D.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多样,尤其是尾联运用了抒情写法,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16、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简要分析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A(“直接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喜悦之情”错误。表面看似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质是抒发早年志向至今尚未实现、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16、①举目无亲的孤苦。②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③对国家动荡不安和战乱不休的悲伤。(6分,一点2分)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2

  【原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训练】

  一、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 ,________ 。

  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_______ ,___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_____ ,_____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老泪纵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奇壮观景象,颈联写的却是自己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3)诗中“乾坤”一词的意思是。(2分)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4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10.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11.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二、

  (1)因为作者已是暮年,独自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国难家仇百感交集,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情感。

  (3)天地

  (4)思念亲人、漂泊他乡、报国无门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答案:(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3)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答案:(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4)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答案:(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4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是年秋,陈与义流亡洞庭期间作此诗。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联以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洞庭湖巨变给作者的震撼。

  B.陈诗第一句中以“东”“西”二字点明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

  C.两首诗第二联都写到了古地名称,增添了洞庭湖的历史厚重感。

  D.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登临所见之景,抒发了真切而又复杂的情感。

  13.“夕阳”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下列诗句与陈诗中“夕阳”蕴含的情感相似的一项是(3分)

  A.采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顾况《春游曲》)

  B.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C.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和周廉彦》)

  D.一溪绿水皆春雨,两岸青山半夕阳。(端木国瑚《沙湾放船》)

  14.明人胡应麟评论陈与义《登岳阳楼》的'艺术风格说:“得杜调者也。”结合两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6分)

  答

  12.(3分)A

  13.(3分)B

  14.(6分)

  答案示例:

  ①陈与义这首诗风格沉郁雄浑,意境开阔宏伟,与杜诗相似。

  ②情感上,两首诗都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深沉的爱国主义内涵。杜诗表达了国家边境动荡、自己处境孤危的哀伤忧苦,陈诗抒发了国家沦亡、自己沦落天涯的愤懑悲痛。

  ③内容上,两首诗描写叙事时空跨度阔大,多用雄壮之语。杜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跨关山,“坼”“浮”写出洞庭湖的浩茫无际;陈诗写景远近结合,将“岳阳楼”和“帘旌”置于洞庭湖、长江和夕阳的宏大背景下,以“吴蜀横分”的典故赋予眼前景物厚重的历史背景,“万里”“三年”写出辗转流亡的苦难愤懑之深重。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5

  第6课《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坼()

  戎()

  轩()

  涕()

  泗()

  二、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四、就诗中的颔联写几句赏析的话。

  答:

  五、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列各题。

  (甲)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①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 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亲朋无一字”中的“字”应解释为___________。

  2.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地描写,其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xx”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请分析这两诗的不同写法。

  答:

  5.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 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参考答案

  一、chè

  róng

  xuān

  tì

  sì

  二、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三、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这一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这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给人意壮美之感。(能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即可)

  五、阅读理解

  1.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书信。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5.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1-1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07-20

《登岳阳楼》阅读试题训练及答案06-28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11-07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试题及答案06-22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06-20

登岳阳楼相关试题及答案09-21

陈与义《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阅读答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