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27 07:09:1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树下》阅读答案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树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树下》阅读答案15篇

《树下》阅读答案1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垒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幺,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垒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来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但不啰唆,稍事采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顶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7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幺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一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生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速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罄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D.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E.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2)女市长这一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参考答案:

  (1)AC(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女市长这一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女市长项珠珠是老于的中学同学,小说就是围绕老于想找老同学帮助解决带暖气的房子而展开的。

  ②映衬主要人物。女市长家的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反衬出老于家的寒碜、家里连供应暖气的煤钱都负担不起;正是有了女市长,从使老于既想请女市长同学帮忙,又碍于情面、尊严而不好意思开口。

  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正是通过主人公老于在女市长面前的一些矛盾表现,展示了普通知识分子自尊、清高而又寒酸无奈的复杂心理。(每点2分,共6分)

  (3)小说中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 ①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描写老于。如:当老同学女市长在电话里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时,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没什么事;当老于要离开女市长家,女市长再问他时,老于还是说,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并且,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这些语言和动作,展示了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尊。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老于。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老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他想向老同学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潜暗长。

  ③运用心理描写刻画老于。如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表现了老于为了在关键时刻支持女儿高考,他打算放弃自尊去找老同学帮忙的矛盾心理;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这段心理描写,把老于内心的矛盾、辛酸、自责的心理表露无遗。(每点2分,共6分)

  (4)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答: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

  ②龙盘槐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

  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

  ④树有权势的意义。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树下》阅读答案2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xx年10月31日有改动]

  19.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2 分)

  讨厌→同情→ 敬佩

  20.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旬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他认为我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21.第⑦一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

  形象。(4分)

  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

  ②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

  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实,正直。

  2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2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赞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树下》阅读答案3

  向一棵梨树下跪

  ①在我们滇西老家有句俗语:今掰枝丫,明吃泥巴。意思是说在采摘果实的时候,不能把生长果实的树枝一起掰断,否则来就没有果实吃了。这句话除了劝导人眼光要长远外,还给人一种感恩的教育,因为果树为你结出了果实,你不能伤害它,而是应该尊重它、善待它。

  ②小时候,爹就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这句话。我始终认为,这与我家院里那棵蜂糖梨树有关。我家那棵蜂糖梨树,每都会结很多的梨。爹在摘梨时,一边教着我“今掰枝丫,明吃泥巴”,一边小心翼翼地施展每一个动作,仿佛怕弄伤树枝似的。丰收的梨除了供家人吃外,其他的都被爹装在箩筐里,背到街上去卖了,然后又买回家里一所需的煤油、火柴、盐巴……

  ③爹说,这棵蜂糖梨树是娶妈那栽下的。我没想到,目不识丁的爹还有这样的浪漫情怀,只可惜命运总喜欢捉弄人,在我五岁那,妈就因病撒手离开了我们。在凄苦的童记忆里,只有当秋天来临,院里那棵梨树挂满了光润甘甜的蜂糖梨时,才能让我欢快雀跃。我至今还记得,幼的`我蹦蹦跳跳地在梨树下,手指在挂满枝头的蜂糖梨上指来点去,嘴里不停地嚷嚷:“要吃这个,要吃那个……”爹就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把一条高板凳端过来,端过去,人也不停地站上去,跳下来,摘了一个又一个,折腾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直到我满意后才罢休……

  ④在爹的呵护下,我很快长到了会摸鱼捉虾,爬树掏鸟的纪。那秋天,一次趁家里无人,我带领几个小伙伴进了院子,然后便很麻利地爬上树去摘蜂糖梨给大伙儿吃。为了讨好大伙儿,我一心想去摘那几个长得特大的梨。不料,我刚爬过去,那枝丫便“嘎吱”一声断了,我几乎是半摔半跳地落在了地上,惊出了一身冷汗,好在并没有受伤。

  ⑤看着一大杈树枝倒垂下来,蜂糖梨滚得到处都是,我吓坏了。爹不止一次说过:“今掰枝丫,明吃泥巴。”

  现在一大杈树枝都折断了,明的蜂糖梨一定是一个也吃不着了,我难过极了,泪花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小伙伴们也呆呆地看着我,不知所措。我无奈地冥思苦想了一会儿,颤声对他们说:“今掰枝丫,明吃泥巴。要想明吃梨的话,看来只有给梨树娘娘磕头请她原谅了。”我不知道自己为啥要称梨树为“娘娘”而不是“倌倌”,也许是美丽的梨花于我是一种女性的象征吧。小伙伴们听从了我的提议,一个个跪在梨树前,嘴里念着请梨树娘娘不要怪罪,明继续给我们结又大又甜的蜂糖梨之类的祈祷话。

  ⑥就在这时,去田间劳作的爹回来了。看到我们一个个跪在梨树前磕头,他有些莫名其妙,等问明了原委后,爹呵呵地笑了,叫我们快起来,爹还说只要心里想着树枝快长,它就会很快地长出来,还会结很多的蜂糖梨,就像他盼着我快快长大一样。听了爹的话,我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⑦第二我就被爹送进村里的小学。因为怕晒那毒辣的太阳,怕淋那肆虐的风雨,怕像爹一样整日在黄土地上不停地劳作,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教室,喜欢上了这个可以逃避农活与家务的场所。至于那家里那棵蜂糖梨树究竟结了多少梨,我反倒没有什么印象了。后来我一路读书,爹也就一路跌跌撞撞地支撑着我,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即使在家中光景最艰难的那几,也没有说过半句让我放弃学业的话。他总是这样苦着自己,把他所能给我的一切都不加疑虑地给了我。为了减轻爹的负担,读大学时,我总是利用假期勤工俭学,很少有时间回家。等我工作后,刚想好好回报爹时,他却因长劳疾,猝然离我而去。

  ⑧出殡那天,爹的棺材静静地摆放在人声嘈杂的院子里,从城里赶回来的我长跪在他面前。泪眼婆娑中,我不经意地抬头就看见棺材后面那棵蜂糖梨树干枯的虬枝。我猛然想起此时应该是个梨果满枝的季节啊,可眼前的梨树却枝干残损稀疏,不知何已悄然枯死。爹一直没有挖掉它,也许是想留着等我回来看一眼吧。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给爹下跪,也是第二次给梨树下跪。此时我清楚地知道,我家这棵梨树再也不可能结果实了,就像爹,再也不能在我耳边唠叨那句“今掰枝丫,明吃泥巴”了。

  ⑨我终于忍不住悲怆地恸哭起来……

  15.文章围绕一棵梨树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填写下面表格。(4分)

  相关情节心理栽梨树①  ②疼爱孩子安慰压断梨枝的我③保存枯梨树④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向一棵梨树下跪”为题有何妙处?(4分)

  答: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③段和第⑦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①向往美好生活(追求浪漫)②为我摘梨子③期盼孩子长大④珍视亲情(共4分。每空1分)

  16.答案要点:首先这个题目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文中写了两次向梨树下跪。第一次下跪是由于踩断了蜂糖梨树的枝杈,我不知所措,所以向梨树下跪。第二次下跪时是因为父亲去世,他长跪在父亲陵前,长跪在枯死的梨树下。其次,这个题目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一跪中不仅有自责和愧疚,还有对父亲的感恩。(共4分。每点2分)

  17.答案示例:第③段描写了父亲为我摘梨子的情景,用“端过来,端过去”“站上去,跳下来”“摘了一个又一个”“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用“蹦蹦跳跳”“指来点去”“嘴里不停地嚷嚷”的动作描写和“要吃这个,要吃那个”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我的天真,和在父亲的宠爱下的幸福感受)第⑦段用“从来没有怨言”“他总是这样苦着自己,把他所能给我的一切都不加疑虑地给了我。”的议论,表达了我对父亲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感恩之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恩,感人至深。(共7分。结合文中描写、议论进行赏析各3分,表达1分)

《树下》阅读答案4

  原文:

  树下的老人

  周国平

  (1)十年前,画家刘彦把他的好几幅油画带到我家里,像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似的摆开。他让我从中挑逸一幅。我站在这幅画面前挪不开脚步了。从此以后,这幅画就始终伴随着我,我相信它将一直伴随我走完人生的旅程。

  (2 )我对这幅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画得好。刘彦的风景画都画得非常好。可是看见这幅画,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启示,知道了我的人生之路正在通往何处,因此而感到踏实。

  (3) 画面上是一小片树林,那些树是无名的,看不出它们的种属。也许只是一些普通的树吧。在树未之间,可以看见若干未屋、木篱笆、小土路,也都很普通。画的左下方,一个人坐在树下,他的身影与一截未篱笆以及未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所有的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使人不由得想到梵‘高的画风。然而,与梵-高不同的是,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谱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4)树下的那个人是谁?他微低着头,一顶小小的圓沿帽遮住了他的脸,而他身上的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那么,他是一个农夫,抑或是一位哲人?也许两者都是,是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他坐在那里是在做什么,沉思、回忆、休憩,或者只是在打瞌睡?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便是他置身在尘嚣之外。那尘嚣或者从未到来,或者已被他永远抛在了身后。

  (5) 后来刘彦告诉我,他的这幅画有一个标题,叫‘‘树下的老人”。这就对了,一个老人,不过这个老人不像别的老人那样因为行将死亡而格外恋世或反世。不,他与那个被人恋或反的H 界不再有关系了,他的老境已经自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 切超验的追问也都已经平息。他走过了许多沧桑,走到了一棵树下,自己也成了一棵树。现在钠只是和周围的那些树一样,回到了单纯的生命。他不再言说但也不是沉默,他的语言和沉默都汇入了树叶的簌簌声。不错,他是孤独的,看来不像有亲人的陪伴,但这孤独已经无须倾诉.一棵树是用不着向别的树倾诉孤独的。如果说他的^独曾经被切割、挽扰和剝夺,那么现在是完整地收复了。这完整的孤独是充实和圓满,是了无牵挂的归宿.他因此而空灵了,难怪衣帽下空空如也,整个儿只是一种气息,一种流转在万物之中的气息。所以,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

  (6) 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那有什么要紧呢?我只是想让刘彦知道,他的风景油画是多么耐人寻味。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艺术。他的内在的激情在其中找到了庇护,得以完好无损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风景油画属于他的'创作的早期阶段,但我不无理由地相信,他迟早将回到这里、犹如那个老人回到树下,犹如一个被迫出外谋生的游子回到自己朝思暮念的家园?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xx年版。有改动)

  19. 作者为什么“对这幅画情有独钟” ?(4分)

  20. 作者在第三段介绍画面内容时为什么要提到梵.高?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1. 请简要赏析文章的第四段。(4分)

  22. 结合作者对“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的个性解读,谈谈你对这幅画的理解(6分)

  答案:

  19.画得好;对自己的人生有启迪。

  20.对比,都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奔涌沸腾;衬托出刘作品的宁静平和。

  21.设问,白描和类比;

  对画面中老人的身份、思想、精神进行刻画和猜想,表现出刘作品的耐人寻味的特点。

  22.刘画表面动感热烈,整体却宁静平和;

  画中的老人是置身于尘嚣之外的哲人;

  画中的老人孤独而空灵;

  是耐人寻味的风景油画;

  作者认为刘作有超越思想的宁静。(任3点)

《树下》阅读答案5

  狗,我们都这么叫它,没人为它取一个名字。

  狗是什么时候来我家的,我不记得了,只知道,自从我有记忆时,它就在了。白的皮毛上,蹲着几朵黑色的云,是它的肤色,白是白,黑是黑,分明而干净,我总是捏着一块煮软的红薯站在院子里,喊它:狗。

  父亲在草垛上掏了一个洞,就是狗的家。很奇怪,年复一年,那个草垛总是在,母亲在冬天的时候,从草垛的四周均匀地往下扯草,拿去生火做饭、烧热炕头,可是,那草垛为什么不会变小呢?

  每当母亲扯草的时候,狗就会从窝里跑出来,像个态度温良的人一样,安静地坐在那儿看着母亲扯草。

  在我心里,它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平时,狗很安静,只有街上有什么动静时,它才会抬起头,警觉地聆听着声音的去向。那会儿的乡下,民风淳朴,几乎没有盗贼,所以狗都很温顺。狗每年最忙的季节,就是杏子熟了的时候。

  父母忙完麦收之后,就会摘下杏子,先是送给周遭邻居们一点,剩下的,全都驮到集市上,换成了灶房里的咸盐、酱油,还有我们身上的衣衫。所以,对我们而言,杏树上结的,不仅仅是杏子,还是一部分生活,断断马虎不得。一到杏子熟了的时候,狗就很忙,它总是恪尽职守地蹲在墙外的杏树底下,样子很是温和。但是,每每有流着哈喇子的小坏蛋在周围转悠,狗就会突地站起来,冲着他们汪汪地大声叫喊,那些坏小子就吓得屁滚尿流地跑开了。

  狗很大度,只要他们不接近杏树,它就跟没事一样,安静地蹲在那里,像一个晒太阳的老人。偶尔有熟透了却又没来得及摘的杏子落下来,狗就会站起来,围着那只杏子转来转去,绝对不吃,不,不是狗不吃杏子,而是狗知道,只要我们没让它吃,它就不能吃。

  狗是种有品格的动物,有时候,我就想,它的品格比某些人还要高尚。

  每当我随父母从麦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树下看看有没有落下来的'杏子,有的话,我就会兴奋地捡起来,在衣衫上擦擦杏子上的土然后吃掉,再把杏核扔给狗,狗就会兴奋地叼起杏核,不停地嚼啊嚼,像在嚼一块美味的骨头。由此,我知道狗对杏子的热爱,一点也不比我少。

  后来,狗就不吃杏核了,大约它是懂了,连杏核都不是它该吃的。狗不知道,我喂它杏核,其实是栽赃给它。

  因为熟透了落下来的杏子又甜又软,母亲总要收起来,洗净了,送给邻家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大多牙齿松动或是落了牙齿,这种落树的杏,是最适宜他们的美味,在物质相对贫乏的乡下,几只熟透的杏子,可以让他们干瘪的嘴巴丰润甜美好几天呢。母亲好像总是不曾看见我眼馋似的,兀自把杏子揣出门去,回来后,对着眼泪汪汪的我说,你还小,吃杏子的机会在后头呢。

  每逢听母亲这么说,我就恨不能自己一夕忽老,老了,就有吃杏子的资格了。

  狗挨了母亲的训斥后,它再也不吃我喂给它的杏核了,为此,它挨了我的打。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们带着狗搬到了镇上,生活也好了很多。

  那棵杏树太老了,母亲不想要了它的命,就不移栽了,把它送给了邻居。

  镇上离老家6公里,我们回去看过几次老杏树,邻居说,等杏子熟了,就给我们送些过来。

  离开老家的时候,狗待在树下不肯走,我怎么拽也拽不动。后来,邻居从树上摘了一只杏子,递给狗,狗叼过来,蹭蹭我的裤管。我一下子哭了,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那会儿的杏子还不熟,是绿的,很硬,酸得要命,可我还是吃了,一咬两半,把一半给了狗,一半我自己吃了。一路上,狗酸得龇牙咧嘴,张着的嘴合也合不上,跟痴呆了似的。

  春天尽了,夏天乍始的时候,小镇的街上到处弥漫着成熟的麦子香。那段时间,狗把我送到学校后,就不见了踪影,总是很晚很晚才回家,喂它饭,也不爱吃,好像有什么心事。我跟母亲说狗是不是病了,周末,我和母亲带它去看兽医。

  那个粗鲁的兽医说狗可能是得了狂犬病吧,动员我们消灭了狗,要不,等狗伤了人,惹出事来就麻烦了。我当即就哭了,骂兽医是个黑心肝的骗子,兽医很生气,把我们赶了出来。

  一路上,狗夹着尾巴,一声不响地跟着我们走。

  母亲说,狗听懂兽医的话了,然后摸摸它的脖子:别乱跑了,危险。

  狗舔了一下母亲的手,继续沉默。

  可是,从兽医那儿回家不久,狗就不见了。

  晚上,我央求父亲陪我去找狗。我们打着手电,在镇上的街道里乱窜,我一边找一边哭,没了狗,谁陪我上学?没了狗,有坏小子欺负我的话,谁给我壮胆?我想着冬天的时候,我在写作业,狗温暖地趴在我脚上的美好时光;还想着我吃带壳的炒花生时,顺手丢给狗一个,狗会利落地嗑开花生,吐掉皮,咔吧咔吧地吃花生仁的滑稽样……我哭得如丧考妣。

  第二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在拍门,我奔跑着去开,然后,看见了我的狗。

  我该怎么形容我的狗呢?

  狗背上搭着两个小布袋子,跟马身上的马鞍子似的,而且,它还很白痴似的咧着嘴笑。

  其实,狗是不会笑的,因为它的嘴里叼着两只熟透的杏子,所以一直张着嘴,口水不停地往下流,而它背上的那两只小布袋子里,装满了熟透的杏子。

  我大喊着让母亲来看,母亲和父亲从屋里跑出来,看着狗的这副荒诞的、不属于狗的德性,我们在院子里笑得歪歪斜斜,母亲手里的锅铲都掉到了地上。

  狗一进门,就把在嘴里叼着的那两只被哈喇子泡透了的杏子放在我脚边,很是热切地看着我。我们突然就明白了一切,原来,这段时间,狗总是疯疯癫癫得不知所踪,是因为狗是对气味很敏感的动物,这一阵,镇上弥漫着的成熟麦香提醒了狗:又到了该去守候那棵杏树的时候了。所以,它每天把我送到学校之后,就会屁颠屁颠地跑6公里的路,像往年一样蹲在杏树下守卫着它的阵地,谁赶也不走,直到杏树的新主人--邻居从田里回家,它才会屁颠屁颠地再跑上6公里的路,回到镇上的家里。

  前天,我和母亲带它去看兽医,耽误了它执行任务,从兽医那儿出来后,它便悄悄溜走了,害得我们四处找它。

  后来,邻居到镇上来卖杏子,顺道又给我们送了一些杏子来,顺嘴说起狗,感慨地说你们家这哪是养了一条狗啊,简直是个全身长毛四脚走路不会说话的人。他说,前天,狗去得有点晚,他们从田里回来后,给它喂了一点食,让它回去,狗不走,在树下转来转去的,还从树下捡了一只落杏叼在嘴里。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它要吃,可是,狗只是含着杏,却没嚼,他们忽然明白,或许狗是想带几只杏子给我们吃。于是,他们摘了一些杏子,装在两只小布袋里,给狗绑在背上,又递给狗两只杏子,让它吃,谁知,狗叼着杏子就撒着欢跑了。

  从那以后,每年到了麦黄季节,狗就会神出鬼没一段日子,而且回来的夜晚,背上经常会绑着两只装满了杏子的小布袋子。这让它在方圆十几里内,成了一只颇具传奇色彩的狗。

  《杏树下的雨》现代文阅读题目

  (1)离开老家时,狗将邻居给的杏叼给“我”,“我一下子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哭”,结合上下文,“我”哭的原因是什么呢?回想起“吃花生仁的滑稽样”,“我为什么哭得如丧考妣”呢?

  (2)“可使,从兽医那儿回家不久,狗就不见了”,在文中结构和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

  (3)本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本文表达了什么主旨?

  《杏树下的雨》现代文阅读答案

  (1)①狗知道“我”们即将离开“我”生活的范围,这里寄托了“我”美好的童年幻想,充满了淋漓的生命意识,狗在这样的活动中显得很是机警,于是有了一种哭的冲动,这其实也表明“我”具有一种怀旧的意识观念;②“如丧考妣”表明“我”在发现狗失踪之后那种落魄的心理,表明“我”的内心苦楚,特别是回忆狗的一些事故,更使“我”潸然泪下.

  (2)内容上表明兽医确诊正确,狗听懂了人话,于是自己走了;结构上照应文章内容,为下文的回忆做铺垫,同时升华文章感情.

  (3)①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在内容上呈现出一种交替的状态,更为直接抒发情感;②表明一种心理过程,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抒发感情;②本文从侧面表现出狗的性格特点,抒发了“我”把狗视为自己朋友的一种角度,表明“我”与狗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出“我”与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树下》阅读答案6

  老家门口有棵大槐树。小时候,母亲总喜欢站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不住地张望,追寻着玩耍中的我跑来跑去的影子,看着放学回家的我一步步朝她走来。

  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离我们而去。母亲一个人耕田锄地、洗衣做饭、收麦磨面,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她干不了的活。有人欺负我们的时候,母亲总是挺身而出;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虽然没有父爱,但我们在母爱的羽翼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所以我们压根儿就不会想到母亲有一天也会倒下。

  10多年前,我应征入伍的时候,几个姐姐哭得都跟泪人似的。母亲却说: 男娃娃长大了就要到外面去,老窝在家里有什么出息? 坚强的母亲不肯流一滴眼泪,只送我到门口的大槐树下,习惯性地手搭凉棚,目送我远去。那时候,我感觉母亲比大槐树还高大。

  在部队10多年,母亲从不打电话给我。我打电话的时候母亲也总是让我长话短说,尽量不要浪费电话费。她说,打电话不如写信,又省钱,还能保存,有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电话打完就什么都没有了。入伍以来,母亲从没叫过我回家,而我也很少回家。军校毕业后,因为部队过春节的时候休假干部多,我也懒得去凑热闹,所以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母亲也从来不会埋怨我没有回家过年过节。

  20xx年7月,母亲第一次主动打电话叫我回去,而且说越快越好,想看看我的妻子和孩子。我因为工作忙走不开,她说到部队来看我,但最终却没有来。后来姐姐告诉我,母亲病倒了。我急忙汇了钱到家,请他们先给母亲治病,我请到假就回去。却没想到,这一拖,就拖到了20xx年5月。

  家还是那个家,树还是那棵树,那个手搭凉棚张望的人却老了。以前,她的身躯就像门前那棵树,屋后那座山,伟岸挺拔,今天她却拄着拐杖坐在一块石头上,佝偻着身躯不住地咳嗽。以前,她老远就能看清我,喊着我的乳名催我回家吃饭,今天,直到我走到她的身边她才认出我来。以前,是她拉着我的手回家,今天却是我扶着她的肩回家。母亲,我曾经的天,曾经的依靠,曾经永远坚强的后盾,老了,病了。

  看到我们后,母亲挪挪屁股,站了两次都没能站起来,我赶紧上前握住母亲的双手。母亲说怕见不着了,所以让我们早点回来。我说: 家里新房刚盖好,生活条件这么好,医疗条件也好多了。没事的,治好病你就好好享清福吧。

  看母亲咳得厉害,痰里还带着血,我和爱人要带母亲到医院去检查。当我拿到化验单时,医生告诉我,癌细胞已经转移了。我的心跟刀剜似的痛,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点睡意,心中充满了将要失去母亲的恐惧。一个当医生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答应用中药给她治治。

  给母亲熬了几天中药后,我的假期到了。当我们提着行李要上车时,母亲让两个姐姐搀扶着,送我们到门口的大槐树底下,嘴巴嚅动了几下。我赶紧凑上去,拉着母亲的手,母亲还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上车后,我的`泪水像决了堤的水,直往下淌。回头看着坐在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的母亲渐渐变小,最后成了一个点。那是家。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母亲,我亲爱的母亲,您可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呀!

  (选自20xx年2月21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二段特别交代 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 ,是为了突出母亲怕 我们 几个受欺负,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B. 那时候,母亲就是我们兄妹五个的天,天是塌不下来的 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母亲是 我们兄妹五个 的依靠。

  C.文章重点塑造了大槐树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及子女对母亲的深情。

  D. 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有母亲在我们才会归心似箭 一句,阐明了母亲和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母亲对于家的重要性,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E.全文以大槐树 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 我 和母亲之间的历历往事,表现了 我 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和未尽到责任的自责之情。

  答案 答B给分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 A项,表述不够准确,交代 在我还没有记事的时候,我的父亲就离我们而去 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和母爱的伟大;C项,文章重点塑造的是母亲的形象;E项, 全文以 大槐树 为线索 有误,文中的 大槐树 并未起到线索的作用。

  6.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母亲站在老家大槐树下手搭凉棚张望 我 的情形。其作用主要有:①开篇点题,点出题目中的 大槐树 和 母亲 两个形象;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母亲对 我 的疼爱。

  7.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本文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文章主要设置了两组对比:一是母亲患病前与患病后形成对比,二是母亲对 我 的疼爱与 我 对母亲难以尽责形成对比。通过这两组对比,既表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疼爱子女,又表达了 我 的自责之情。

  8.本文题为 大槐树下的母亲 ,能否改为 我的母亲 ?为什么?(8分)

  答案 示例本文标题不能改为我的母亲 。

  理由如下一是 大槐树下 点明了特定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二是文中多处同时写到母亲和大槐树,说明母亲和大槐树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三是文中的大槐树象征母亲的慈爱和对子女的庇护。(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树下》阅读答案7

  树 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

  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

  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

  (2)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3)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

  (4)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权力

  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树下》阅读答案8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o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但不哆唆o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

  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2)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3)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

  (4)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龙盘槐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有“权势”的意义。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树下》阅读答案9

  ①在我们滇西老家有句俗语:今年掰枝丫,明年吃泥巴。意思是说在采摘果实的时候,不能把生长果实的树枝一起掰断,否则来年就没有果实吃了。这句话除了劝导人眼光要长远外,还给人一种感恩的教育,因为果树为你结出了果实,你不能伤害它,而是应该尊重它、善待它。

  ②小时候,爹就经常在我耳边唠叨这句话。我始终认为,这与我家院里那棵蜂糖梨树有关。我家那棵蜂糖梨树,每年都会结很多的梨。爹在摘梨时,一边教着我“今年掰枝丫,明年吃泥巴”,一边小心翼翼地施展每一个动作,仿佛怕弄伤树枝似的。丰收的梨除了供家人吃外,其他的都被爹装在箩筐里,背到街上去卖了,然后又买回家里一年所需的煤油、火柴、盐巴……

  ③爹说,这棵蜂糖梨树是娶妈那年栽下的。我没想到,目不识丁的爹还有这样的浪漫情怀,只可惜命运总喜欢捉弄人,在我五岁那年,妈就因病撒手离开了我们。在凄苦的童年记忆里,只有当秋天来临,院里那棵梨树挂满了光润甘甜的蜂糖梨时,才能让我欢快雀跃。我至今还记得,年幼的我蹦蹦跳跳地在梨树下,手指在挂满枝头的蜂糖梨上指来点去,嘴里不停地嚷嚷:“要吃这个,要吃那个……”爹就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把一条高板凳端过来,端过去,人也不停地站上去,跳下来,摘了一个又一个,折腾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直到我满意后才罢休……

  ④在爹的呵护下,我很快长到了会摸鱼捉虾,爬树掏鸟的年纪。那年秋天,一次趁家里无人,我带领几个小伙伴进了院子,然后便很麻利地爬上树去摘蜂糖梨给大伙儿吃。为了讨好大伙儿,我一心想去摘那几个长得特大的梨。不料,我刚爬过去,那枝丫便“嘎吱”一声断了,我几乎是半摔半跳地落在了地上,惊出了一身冷汗,好在并没有受伤。

  ⑤看着一大杈树枝倒垂下来,蜂糖梨滚得到处都是,我吓坏了。爹不止一次说过:“今年掰枝丫,明年吃泥巴。”现在一大杈树枝都折断了,明年的蜂糖梨一定是一个也吃不着了,我难过极了,泪花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小伙伴们也呆呆地看着我,不知所措。我无奈地冥思苦想了一会儿,颤声对他们说:“今年掰枝丫,明年吃泥巴。要想明年吃梨的`话,看来只有给梨树娘娘磕头请她原谅了。”我不知道自己为啥要称梨树为“娘娘”而不是“倌倌”,也许是美丽的梨花于我是一种女性的象征吧。小伙伴们听从了我的提议,一个个跪在梨树前,嘴里念着请梨树娘娘不要怪罪,明年继续给我们结又大又甜的蜂糖梨之类的祈祷话。

  ⑥就在这时,去田间劳作的爹回来了。看到我们一个个跪在梨树前磕头,他有些莫名其妙,等问明了原委后,爹呵呵地笑了,叫我们快起来,爹还说只要心里想着树枝快长,它就会很快地长出来,还会结很多的蜂糖梨,就像他盼着我快快长大一样。听了爹的话,我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⑦第二年我就被爹送进村里的小学。因为怕晒那毒辣的太阳,怕淋那肆虐的风雨,怕像爹一样整日在黄土地上不停地劳作,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教室,喜欢上了这个可以逃避农活与家务的场所。至于那年家里那棵蜂糖梨树究竟结了多少梨,我反倒没有什么印象了。后来我一路读书,爹也就一路跌跌撞撞地支撑着我,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即使在家中光景最艰难的那几年,也没有说过半句让我放弃学业的话。他总是这样苦着自己,把他所能给我的一切都不加疑虑地给了我。为了减轻爹的负担,读大学时,我总是利用假期勤工俭学,很少有时间回家。等我工作后,刚想好好回报爹时,他却因长年劳疾,猝然离我而去。

  ⑧出殡那天,爹的棺材静静地摆放在人声嘈杂的院子里,从城里赶回来的我长跪在他面前。泪眼婆娑中,我不经意地抬头就看见棺材后面那棵蜂糖梨树干枯的虬枝。我猛然想起此时应该是个梨果满枝的季节啊,可眼前的梨树却枝干残损稀疏,不知何年已悄然枯死。爹一直没有挖掉它,也许是想留着等我回来看一眼吧。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给爹下跪,也是第二次给梨树下跪。此时我清楚地知道,我家这棵梨树再也不可能结果实了,就像爹,再也不能在我耳边唠叨那句“今年掰枝丫,明年吃泥巴”了。

  ⑨我终于忍不住悲怆地恸哭起来……

  阅读题目

  1.文章围绕一棵梨树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填写下面表格。(4分)

  相关情节心理

  栽梨树①

  ②疼爱孩子

  安慰压断梨枝的我③

  保存枯梨树④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向一棵梨树下跪”为题有何妙处?(4分)

  答:

  3.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③段和第⑦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向往美好生活(追求浪漫) ②为我摘梨子 ③期盼孩子长大 ④珍视亲情

  (共4分。每空1分)

  2.首先这个题目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文中写了两次向梨树下跪。第一次下跪是由于踩断了蜂糖梨树的枝杈,我不知所措,所以向梨树下跪。第二次下跪时是因为父亲去世,他长跪在父亲陵前,长跪在枯死的梨树下。其次,这个题目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一跪中不仅有自责和愧疚,还有对父亲的感恩。(共4分。每点2分)

  3.第③段描写了父亲为我摘梨子的情景,用“端过来,端过去”“站上去,跳下来”“摘了一个又一个”“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用“蹦蹦跳跳”“指来点去”“嘴里不停地嚷嚷”的动作描写和“要吃这个,要吃那个”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我的天真,和在父亲的宠爱下的幸福感受)第⑦段用“从来没有怨言”“他总是这样苦着自己,把他所能给我的一切都不加疑虑地给了我。”的议论,表达了我对父亲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感恩之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恩,感人至深。

  (共7分。结合文中描写、议论进行赏析各3分,表达1分)

《树下》阅读答案10

  ⑵他已经站了好一会儿,扬着头,好像要数清榕树的枝叶。一只小皮箱放在他的脚边,看来,他是远道来的客人。

  ⑶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但白发已经飘落在他的头顶,把头染成花白,衬得黝黑的皮肤分外地醒目。

  ⑷终于,边界那边的一家小店的门打开了,一位穿着唐装衣裤的微胖的中年妇人出来,把塑料桶里的水倾在路边的渗水孔里。她看一眼那陌生的男人,毫不在意地扭头走回己的屋门。可是,她又站住,回过头来再看一眼那男子。她止住脚步,一丝惊诧和猜疑飘上面孔。她扭过身,上下打量着那在苍茫的暮色里凝立在榕树下的远方来客。

  ⑸星星悄悄地爬出来,谁也不敢作声,只是互相眨着眼睛,交换着对地下这一对男女的猜想。月亮也禁不住好奇心,躲在梧桐山头窥探着。于是,朦朦的月光洒下来,把斑斑点点的光,从榕树上倾倒给那石像般呆立不动的男人。

  ⑹那中年妇女终于忍不住了,她放下塑料桶一步步走向榕树。

  ⑺哨兵移动了一下位置,让自己暴露在月光中,他的意思很清楚,是想告诉那男子,这里有尽职的战士,你可要当心,不要做出不应当做的事情。

  ⑻也许,是那妇女的脚步惊动了那男子,他把头慢慢地由榕树转向边界那边,凝望着一步步走近的妇女。

  ⑼如伞如盖的榕树,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边界两方,护卫着两个制度下的.的子民。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家乡的儿女,只是几块界碑把他们分隔开来,但他们的心还在一起,就像这榕树,枝叶在两边,根却依旧扎在祖国的土壤。

  ⑽那妇女已经走近了榕树,抬眼望望那男人低低在呼叫:

  ⑾噢,真是你,涛哥,到底回来了。

  ⑿男人凝望着她,低声说:是是,回来了,女姐。从那边,水牛城(美国布法罗城),你,还住在那边?他把头朝港界那边点一点。

  ⒀嗯嗯。女人停顿一下,你的家已经没了,变了,变成一座新楼。你会不认识的。你是要回大陆?

  ⒁我是要回家乡,回河头角。

  ⒂两个人都不说话,依旧沉默着。

  ⒃男人轻嘘一口气:这榕树多好,我天天想它。

  1.③段中的白发飘落与白发出现相比,飘落一词有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

  2.涛哥在国外的经历在文中没写,但却有一段话含蓄地交代出他的处境,它是第 段。

  3.⑤段是环境描写,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⑨段画横线的句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⑦文章结尾处表达出人物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他很快地苍老

  2.③

  3.为两人久别重逢的场面渲染气氛

  4.大陆和香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人民之间却是心连心,根连根,是谁也无法分开的骨肉兄弟

  5.想念祖国,想念香港同胞的深厚感情。

《树下》阅读答案11

  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

  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

  “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

  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15.“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

  答:

  16.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答:

  17.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分)

  答:

  1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答:

  参考答案:

  15.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16.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意思相同即可)(3分)

《树下》阅读答案12

  树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嘛,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差点烧着女儿的脚。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便有些后悔前两次同学聚会没去参加。那本是联络感情的形式之一啊,倘若在那样的场合不断见面,再开口求人办事就显得很自然。不过,即使没有参加那几次的聚会,项珠珠也否认不了老于是她的中学同班同学。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

  老于家中没有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有暖气,桌子上早就倒好了一杯温水,……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

  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穿着绒布小花睡衣,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项珠珠笑着告诉老于,她结婚晚,所以孩子才这么小。孩子把老于拉进了现实:客厅,温水,暖气……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了门后,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的心是憋闷的,项珠珠使他憋闷么?他觉得不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拒绝他什么啊。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再也别让他去请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于女儿的手和耳都冻了,家里没有暖气,表明他们一家日子拮据,生活困顿。

  B.老于在项珠珠家里和她谈文学,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项珠珠中学时非常喜欢文学。

  C.项珠珠家里整洁温暖与老于家里的贫寒,穿睡衣的小女孩与老于女儿形成对比。

  D.作者主要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老于,展现他想求人却又羞于启齿的复杂心理。

  7.关于老于与项珠珠见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到项珠珠家里,老于意识不到她家的摆设,是因为他从心里瞧不起女副市长。

  B.老于反复说“没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守“义”而耻于言“利”的心理。

  C.作者善于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本文细腻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D.详尽的心理剖析,袒露了老于被内心现实生活的诉求与尊严不断撕扯的处境。

  8.本文充分展现了老于内心的种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最后,老于对一棵树讲出了自己那难以启齿的请求,这样的安排带来了怎样的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6.B

  【解析】B.“老于在项珠珠家里和她谈文学,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项珠珠中学时非常喜欢文学”错误。应该是一来知道她中学时喜欢文学,二来他觉得谈文学可以找到平等与自尊。

  7.A

  【解析】A.“来到项珠珠家里,老于意识不到她家的摆设,是因为他从心里瞧不起女副市长”错误。应该是老于觉得那些摆设和自己没有关系,他主要是来找女副市长帮忙改善住房的。

  8.①对女儿冻伤的怜爱与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之间的矛盾。

  ②和项珠珠谈文学的行为与找她帮忙找房子的初衷之间的矛盾。

  ③和项珠珠没有说房子的事与对一棵树说出了房子的事之间的矛盾。

  ④不想将请求带回家与最后不得不把另一个请求带回家之间的矛盾。

  9.①在人物方面,老于对一棵树讲出了自己难以启齿的要房子的事情,突出了他生活拮据,自尊又自悲的人物形象;

  ②在情节方面,这个情节在文中呼应了文题,使小说结构完整;

  ③在主题方面,项珠珠是人民的“一棵树”,她守护着全市,老于是家里的“一棵树”,小说展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但同时也表现了老于爱面子的心理;

  ④在读者感受方面,以老于向树说出请求来结尾,增强小说的表现张力。

《树下》阅读答案13

  榕树下的家

  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与被爱

  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

  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

  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

  "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

  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我越来越爱我这个家了。仔细想一想,从小到大,我好像从没能在一个地方久住过。年少的时候,爱向朋友吹嘘,扳着指头向他们数我走过的地方和搬家的次数,越数越多,越数越兴奋、让那些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朋友们听得一怔一怔的,我就会越发地眉飞色舞起来。长大了以后,慢慢地懂了,遇到有人问起,也不大爱说了。心里面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闷闷的感觉,好像有一种委屈,也有一种不安,更有一种渴望。

  渴望的是什么,自己也不大清楚,不过倒是常常会做着一种相似的梦。在那种梦里,我总是会走到一扇很熟悉的门前,心里面充满了欣慰的感觉,想着说这次可是回到家了,以后再也不会离开了,再也不会走了,然后,刚要伸手推门,梦就醒了。每一次都是这样。只要是梦到回家,每一次都是这样,刚要推门、刚要看清楚家的面貌、刚要享受归来的快乐,梦就醒了。

  在小的时候,家对于我来说,就是父母所告诉我们的那些祖先所传下来的美丽的故事,就是那一片广大的原该属于我们的土地,小小的心灵因而总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其他人是不一样的。等到长大了以后,出了国门去到欧洲读书的时候,才恍然于民族之间真正的异同,才发现,原来不管我怎样恋念于那些美丽得如神话般的故事,不管我怎样耿耿于怀那失去的塞外芬芳的草原,命运既然把我安置在这里,一定有它的寓意,我真正的家应该就是这里了。我和所有的朋友一样,从小一起长大,说着相同的话,怀着相同的心思,背负着相同的负担,我实实在在是一个和身边的朋友们完全相同的人啊!

  因此,在欧洲的学业告一段落以后,就强烈地想要回来。开始的时候,长辈们并不太谅解,大家都希望我们能再考虑一下。丈夫和我,两个人求学的过程一直很顺利,如果再多留几年,也许还能再多有一些发展。可是,我们两人一封又一封的信写回家,只希望能让我们回来工作。

  终于,他的母亲同意了。接到信的那天晚上,布鲁塞尔正下着大雪,我和他牵着手在漫天雪花的马路上飞奔而过,一面跑一面笑,路旁有行人停下来微笑地注视着我们,我就向他们挥手,大声地说:"我们要回家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真的,我那时候心里只有这一个快乐的念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更不认为我能有些什么贡献,我想回来的原因其实是非常自私的,流浪了那么多年,终于发现,这里才是我唯一的家。我只想回到这个对自己是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来,才能够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爱与被爱。

  所以,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昨天傍晚,因为不放心后院里新移植的荷花,尽管从台北忙了一天回来,尽管天色已经很暗了,我仍然开了后门去探视。院子里很安静,荷花也无恙,这个时候,我听到在我身后的芭乐树上,在浓密的枝叶间,有小鸟扑着翅膀的声音。晚霞已从暗紫变成深灰,其他的小鸟们早就睡着了,只有这只小鸟在翻来翻会地扑着翅膀,大概是一只新来的吧,也许还不习惯。我屏息地站在树下,聆听着它小小的微弱的声音,好一会儿之后才慢慢静止,它终于睡着了。在我的已经开始结果的高大芭乐树上,它终于有了一个还算满意的窝。

  我想,到了早上,它一定会和那几十只在我窗前喧闹的鸟群会合,在槭树上唱一些快乐的歌的吧,而在俄树下的孩子们,恐怕到时候也是一样会忍耐不住的。

  我想,对着那样美丽的一个早上,任谁都不得不从心里唱起歌来的啊!

  阅读题

  1.“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分)

  2.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分)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阅读答案

  1.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分);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2分);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分)。

  2.春天:槭树的树叶多、软、绿;槭树的花多而亮。

  夏天:槭树繁茂,形成浓荫。

  秋天:槭树的叶子很黄很红。

  冬天: 槭树的叶子都落了,小绿鸟的窝巢在枝丫间出现了。

  (每点1分,共4分。如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2分)

  3.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 同即可)

  4.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 清脆和圆润。(意思相同即可)(3分)

《树下》阅读答案14

  树下的老人

  周国平

  ①十年前,刘彦把他的好几幅油画带到我家里,像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似的摆开。他让我从中挑选一幅。我站在这幅画面前挪不开脚步了。从此以后,这幅画就始终伴随着我,我相信它将一直伴随我走完人生的旅程。

  ②我对这幅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画得好。刘彦的风景画都画得非常好。可是看见这幅画,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启示,知道了我的人生之路正在通往何处,因此而感到踏实。

  ③画面上是一小片树林,那些树是无名的,看不出它们的种属。也许只是一些普通的树吧。在树木之间,可以看见若干木屋、木篱笆、小土路,也都很普通。画的左下方,一个人坐在树下,他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所有的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使人不由得想到梵·高的画风。然而,与梵·高不同的是,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④树下的那个人是谁?他微低着头,一顶小小的圆沿帽遮住了他的脸,而他身上的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那么,他是一个农夫,抑或是一位哲人?也许两者都是,是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他坐在那里是在做什么,沉思、回忆、休憩,或者只是在打瞌睡?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便是他置身在尘嚣之外。那尘嚣或者从未到来,或者已被他永远抛在了身后。

  ⑤后来刘彦告诉我,他的这幅画有一个标题,叫“树下的老人”。这就对了,一个老人,不过这个老人不像别的老人那样因为行将死亡而格外恋世或厌世。不,他与那个被人恋或厌的世界不再有关系了,他的老境已经自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一切超验的追问也都已经平息。他走过了许多沧桑,走到了一棵树下,自己也成了一棵树。现在他只是和周围的那些树一样,回到了单纯的生命。他不再言说但也不是沉默,他的语言和沉默都汇入了树叶的簌簌声。不错,他是孤独的,看来不像有亲人的陪伴,但这孤独已经无须倾诉。一棵树是用不着向别的树倾诉孤独的。如果说他的孤独曾经被切割、搅扰和剥夺,那么现在是完整地收复了。这完整的孤独是充实和圆满。是了无牵挂的归宿。他因此而空灵了,难怪衣帽下空空如也,整个儿只是一种气息,一种流转在万物之中的气息。所以,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

  ⑥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那有什么要紧呢?我只是想让刘彦知道,他的风景油画是多么耐人寻味。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艺术。他的内在的激情在其中找到了庇护,得以完好无损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风景油画属于他的创作的早期阶段,但我不无理由地相信,他迟早将回到这里,犹如那个老人回到树下,犹如一个被迫出外谋生的游子回到自己朝思暮念的家园。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油画中老人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暗示着老人与自然的.和谐。

  B. “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的比喻,扣合了“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的疑问。

  C. “这就对了”一句,与上一段的疑问形成呼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画中人物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画作者思想的共鸣。

  D. 油画中的树只是背景,目的是为了衬托树下的老人;而在本文中,作者颠覆了画作者的用意,使得油画的意境更为深广。

  E. 本文对“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的解读,显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2. 第③段,作者在描写画上的植物时写到梵·高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认为刘彦的这幅油画“画得好”且“耐人寻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结尾“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中“这里”一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从“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中“仿佛看到了一种启示”,但文章结尾却又说“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比较。显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但“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进而说明比较的目的——“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3.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因为刘彦的风景油画能将内在激情通过具体的画面完整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

  4.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的老境;一切超验的追问都已经平息后无牵挂的归宿;回到单纯的生命。(主观题意对即可)

《树下》阅读答案15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11)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1.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2.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3.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4.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红豆树下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1)历史:古老、沧桑;(2)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3)神韵:孑然孤傲、卓尔不群。

  2.交代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烘托、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

  3.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格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人渐渐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4.作者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作者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骨的继承感到可惜。

  5.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这篇红豆树下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树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树下》阅读答案06-26

大榕树下的相逢阅读答案【精选】03-25

苏州中考记叙文阅读《红豆树下》阅读答案06-14

《向一棵梨树下跪》阅读答案06-16

《向一棵梨树下跪》阅读答案06-16

人生树下原文阅读07-15

人生树下原文阅读02-21

等 阅读答案06-26

阅读的感觉阅读答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