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23-06-15 11:51: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昌龄《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昌龄《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的心态。(2分)

  2.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试题答案:

  1.送别,乐观/豁达/开朗/积极都可(2分)

  2.我同意。诗的第二句说“送君不觉有离伤”,写自己送朋友离开,也不觉得悲伤,因此看似无情,(1分)但诗人接着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2分)这两句既对朋友表示宽慰,又将深挚不渝的和别后的,渗透在字里行间了,更显体贴与深情。(1分)

  3、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二:

  1.有人认为,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反说”的理解。(5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关键字是“同”字?(5分)

  答案:

  1.“反说”是指表面上说自己没有之苦,但实际上恰恰从反面道出了异地之情。(5分。答出表面意义得2分,答出实际意义得3分)

  2.因为“同”字表面是指与朋友风雨同行,实则凸显了内心对朋友远离的牵挂。(6分。能指出字面意义得2分,说明深层含义得4分)

  鉴赏

  《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手法。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王昌龄《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文章: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送柴侍御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送柴侍御原文及赏析08-27

送柴侍御原文及赏析09-01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及赏析08-30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赏析10-13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及赏析05-15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及赏析10-11

送柴侍御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