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1-12-10 12:45:1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何建良

  ①“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②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绝不是孤例。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来,一个读者眼中,真的不止一个哈姆雷特。

  ③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向度。这一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④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则是合法地标举虚构性的符号结构体,它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而读书特别是文学阅读,则是对前述的符号结构体的把握,或者说从这个符号结构体中再生产、再创造出意义。当然,因为是作者首先创造出熔铸了自己意图的这个符号结构体,所以它只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

  ⑤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地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这样一来,一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

  ⑥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也的确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

  ⑦强制阐释的问题还在于,它是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在强制阐释者心目中,文学文本已沦为“材料”,而不是带给他们感悟的“作品”。对于材料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程序化的、步骤化的,文学文本被解剖开,并部分地被抽取出来,只是为了与论者早已存在的观点相验证。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只看到智力性的投入,而文学阅读所要求的情感投入、对文本的细腻感受,统统都变得不必要了。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强制阐释,是无意回答、也无法回答一些具体问题的。由此,我们可以将强制阐释式的阅读与常规的文学阅读区分开来。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

  ⑧回到文学阅读,因为情感的真挚性,文学阅读确保了从作者到读者的意义传达的连续性。如此,一个读者眼中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只要不变成李尔王或者其他,都是好事。

  ⑨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

  (有删改)

  4.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个体群体B.现实历史C.空间时间D.客观主观

  5.下列用来论证第②段观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A.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往因未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而产生多种理解。

  B.香菱因上京途中岸边所见对“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产生新的体悟。

  C.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荒诞派作品在不同国家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解读。

  D.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流传中被不同时代的人赋予不同的内涵。

  6.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人生阅历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B.历时层面的阅读差异性完全取决于文本的意蕴。

  C.强制阐释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文本提供多重解读。

  D.以文学阅读方式阅读是阅读新体验产生的前提。

  7.第②-④段反复使用张潮的话,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8.结合本文行文思路分析以第⑨段总结全文是否合适。

  答案:

  4.C

  5.B

  6.D

  7.第②段以张潮有关阅读的论述,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进行印证,从而阐明人生阅历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观点。第③段借助张潮的话中有关时间变化内容,阐述阅读差异的时间向度;第④段以张潮的比喻中的“月”与文学文本的'差异分析,阐述阅读差异产生的客观条件是文本本身的意蕴丰富。围绕张潮的话,从不同角度逐层推进论述,易于读者理解接受,取得很好的论述效果。

  8.参考示例一:

  我认为合适,文章首先提出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问题)话题。接着,从阅读的历时向度阐述了文学阅读差异产生的一种维度,并分析其产生的重要条件;之后,阐述了强制阐释这一阅读维度,并分析产生这一维度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第⑨段对这两种维度进行概括,并补充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文本的阅读维度,进而回答文章开篇的问题,总结了全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示例二:

  我认为并不合理。尽管第⑨段呼应了开篇“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话题,并对文章中“历时向度”阅读维度、强制阐释阅读维度分析做了总结,但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的阅读维度在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出现在这里显得突兀,即使作为补充,也需要对“超历史”等内涵做相应界定或阐释,否则不利于读者阅读理解。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由“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分析,每个读者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这是从个体的差异性来看的,也就是说是从空间向度来看阅读差异;

  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分析可知,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阅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故这个维度应是“时间”向度。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论证第②段观点最适合的一项,第②段的观点是: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A.李商隐的《无题》产生多种理解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是作者的客观原因。不适合。

  B.香菱对“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产生新的体悟,是因为阅历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阅读体验,适合。

  C.卡夫卡的《变形记》等荒诞派作品在不同国家的读者眼里有不同的解读,不说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是因为个体的不同,即空间向度的不同。不适合。

  D.《诗经》在流传中被不同时代的人赋予不同的内涵,不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而是时代背景的变化导致的。不适合。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A.“人生阅历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错误。从原文“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来看,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生阅历的变化,而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故选项理解太过绝对。

  B.“历时层面的阅读差异性完全取决于文本的意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文本的意蕴是重要的客观条件,“完全取决于”片面武断。

  C.“强制阐释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文本提供多重解读”错误。从原文“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来看,选线曲解文意。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由“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分析可知,第②段引用张潮的话,目的在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进行印证,从而阐明人生阅历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的观点。

  由“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向度”分析可知,第③段借助张潮的话中有关时间变化内容,阐述阅读差异的时间向度;

  由“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则是合法地标举虚构性的符号结构体,它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分析可知,第④段借助张潮关于“月”的比喻,对文学文本的差异进行分析,阐述阅读差异产生的客观条件是文本本身的意蕴丰富。

  第②-④段反复使用张潮的话,从不同角度逐层推进论述,易于读者理解接受,取得很好的论述效果。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段落作用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章以第⑨段总结全文是否合适,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根据第⑨段的具体内容,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

  第⑨段,由“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分析可知,第⑨段对这前文所阐述的空间和时间两种维度进行概括,并补充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文本的阅读维度,回答了开篇中“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总结了全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合适。

  文章第①段,首先提出“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话题;

  第②③④三段,从阅读的历时向度阐述了文学阅读差异产生的一种维度,并分析其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⑤⑥⑦⑧四段,阐述了强制阐释这一阅读维度,并分析产生这一维度的问题所在。

  第⑨段回答了第①段的问题,并对这两种维度进行概括,补充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文本的阅读维度。以此作结,合适。

  我认为并不合适。

  如果持这一观点,就要抓住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的阅读维度这一角度分析,因为第⑨段虽然回答了开篇的问题,且对空间、时间这两种维度进行了概括,但是因为文中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的阅读维度并没有任何体现,在此出现就显得突兀,不利于读者阅读理解。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练习及答案

2.《磨》阅读练习及答案

3.《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4.《围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5.《交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6.《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7.《银杏》阅读练习及答案

8.《城南》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