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1-08-18 20:34:1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文言文阅读答案1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答案】10.A11.B12.C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文言文阅读答案2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__________ 而言,一是针对________ 而言。(4分)

  参考答案: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文言文阅读答案3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4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文言文阅读答案5

  曾叔卿,建昌①南丰人,巩②族兄也。家苦贫,即心存不欺。尝买西江陶器,欲贸易于北方,既而不果行③。有从之转售者,与之。既受直矣,问将何之,其人曰:“欲效君前策耳。”叔卿曰:“不可。吾闻北方新有灾馑,此物必不时泄④,故不以行。余岂宜不告以误子。”其人即取钱去。居乡介洁⑤,非所宜受,一介⑥不取。妻子困于饥寒,而拊庇孤茕⑦,唯恐失其意。起家进士,至著作佐郎。熙宁⑧中,卒。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②巩: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不果行:没有成行。④泄:畅销。⑤介洁:耿介高洁。⑥介: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⑦拊庇孤茕:安抚孤独者。拊,fǔ,同“抚”,安抚。茕,qióng,孤独,无依靠。⑧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小题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吾闻北方新有灾馑

  【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3分)

  (1)既受直矣 ( )

  (2)熙宁中,卒。( )

  (3)余岂宜不告以误子( )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小题4】曾叔卿为什么要告诉对方“北方新有灾馑”呢?(2分)

  【小题5】文段是写曾叔卿的,为什么还要写妻子“拊庇孤茕”?(2分)

  答案

  【小题1】吾闻/北方新有灾馑

  【小题2】(1)通“值”,价钱 (2)去世(3)你

  【小题3】有人从他那里转卖,便(将陶器)给了那人。

  【小题4】因北方刚刚发生灾荒,那些瓷器在北方不好卖,曾叔卿不想让对方亏本。

  【小题5】作者从侧面衬托曾叔卿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的君子风范。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古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可粗划可细划,粗划就把主谓部分划开即可,细划可各成分中几层意思划开,所谓大停顿小停顿之分。

  考点:古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易懂。古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根据句意来判断的,理解句意,就了解可子的结构关系,划分节奏就是难事了,方法在分析中已经说明。

  【小题2】

  试题分析:这三个字词在古文中都是多义的,比如,“卒”有“士兵”“死”“最终”多个意思。具体在句中是什么意思,要根据语境判断。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这几个句子句意比较浅显,字词义容易判断。解释文言字词义,要有一点古文阅读方面的积累大有好处,看到一个字词,便要想到大概有哪些含义,有一个知识的基础,这需要在平时多积累,注意记忆所学文言字词。

  【小题3】

  试题分析:即指翻译句子。“之”,代词,他;“售”,卖;“与”,给。“与”之前省略了“把陶器”,翻译要补充。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短小,易于翻译。古文语言以精练为特点,很多的意思在文字之多,所以在翻译时,如果影响了句子的表达,文字之外即省略的内容要适当地补充出来,但不可超越句子本身的意思随意扩充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后面的“余岂宜不告以误子”这句话来理解,为了“不误”对方,即不让对方蒙在鼓里不知情况而受损失。

  考点:句子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言对于学生来有文字障碍,理解问题更有难度。要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先弄懂文字,翻译一下,再结合前后句子分析。

  【小题5】

  试题分析:“妻子”的生活与其“主人”有关,写此显彼,衬托的作用很明显。

  考点:写作手法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易于理解,题干本身也已经暗示。衬托,是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此方法在写法上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文言文阅读答案6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

  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不可谓知类( ) ② 吾义固不杀人()

  ③ 请说之( ) ④ 子墨子九距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②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小题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子 墨 子 闻 之 ②舍 其 粱 肉

  小题4: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①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 ________________”的请求。之后墨子又提出“________________”是想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②表明墨子与公输盘假想的攻守战结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墨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公输盘的?请结合原文概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明白事理②善良坚持道义(答“坚守道义”、“讲道义”也可)③解说,解释,说明 ④通“拒”仁

  小题2:①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2分,重点考查 “胡”“已”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②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2分,重点考查“虽然”“为”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3: ①子 墨 子 /闻 之 ②舍 /其 粱 肉

  小题4:(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圃有余.

  小题5:示例一: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墨子用激将法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

  固不杀人”,与下文中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之

  中,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答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自相矛盾”给1分,答出“吾义固不杀人”

  和“义不杀少而杀众”各1分.)

  示例二: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先诱使对方说出自己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

  与观点相悖,使他陷入自相矛盾无法争辩。

  示例三: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抓住这句话做文章,

  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断了他的退路.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知类”等字的释义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第一句注意“然”。第二句注意“虽然”。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横线上有引号,要用原文回答。就是“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 ②根据选文内容填写,“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圃有余.”。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注意要求,结合原文回答。

文言文阅读答案7

  (一)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二)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⑤,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干:求见。 ⑤甫: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手不释书(放下)

  B.或颠坠崖谷(有时)

  C.会有土寇(恰好)

  D.如是日千百遍(日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B.必无所疑乃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自练乡兵与之角孔子曰:何陋之有

  D.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小题4】.顾炎武和刘羽冲都是好读书之人,但他们学成的结果截然相反。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小题1】D (3分)

  【小题2】AD (4分,各2分)

  【小题3】①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②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渠道灌进村子里,村里的人差点儿成了鱼(淹没了)。(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顾炎武: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走访当地人,考察当地风土区域,以修正书本上的错误,可见其书读得活,并不盲目迷信。刘羽冲: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照搬书本去做事,结果自然是失败,可见其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阅读答案8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离开 (2)求取(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文言文阅读答案9

  【原文】:蹇(jiǎn)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乡曲人皆能言之。

  【译文】: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军快要来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于是做了一块大锡牌,上面刻着:“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两片银片凿出小孔,在上面写到:“得到我尸体的人,希望为我埋葬,还希望为我祭祀,题目为‘大宋忠臣蹇材望’。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的。”每天把锡牌和银子系在腰间。只等待元军到达湖州城,则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每一个乡邻人以及平日往来的人,人人 都同情他。

  丙子年正月初一,元军入城,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人们都说他被淹死了。不久他穿着元军的服装骑马归来,才知道(他)早一天出城迎拜(元军)了,就做了本洲的知府。乡里人都纷纷议论他。

  【注释】①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内。②倅(cuì):副的,此处指副知州。③北兵:指元军。④笏(hù):愿意为板,这里作“片”解。⑤仍:还希望。⑥题云:墓碑上刻写。⑦瘗(yì):埋葬。⑧祝:告。⑨旦日:初一。⑩同知:职官名称,知府。

  【文言知识】

  说“所以”。“所以”在古今汉语中均可表示原因。如“吾所以延医者,欲救友人也”,意为我所以要请医生的原因,是想救活朋友。但在古汉语中,“所以”又指“用来……”,上文“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意为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又,“兵者,所以杀伤也”,意为兵器是用来杀人、伤人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镌 ②窍 ③系 ④怜 ⑤既而

  2、翻译:①只伺北军临城

  ②蹇已莫知所之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①仍见祀(上文)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③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 ④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4、理解:蹇材望一再表示自己是“大宋忠臣”,这是真的吗?何以看出?

  答案: 1.①镌:刻②窍:孔,洞 ③系:挂 ④怜:同情 ⑤既而 :不久2.①只等候元军到达湖州城②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3.①指代“我”②同“现”③拜见④看见。4.假的,伪态;先一日出城迎拜(北军)矣。

  翻译 南宋末年,湖州有个副州官,名叫蹇材望。某年,元兵进犯,湖州危在旦夕。他面向临安,慷慨发誓:“城在我在,城亡我亡。”并预先制作了一块锡牌子,上刻“大宋忠臣蹇材望”七字。另在两锭大银上镌上几行小字:“仁人君子,如果得到我的尸首,望代为掩埋。”然后他就把锡牌和银锭挂在胸前穿街走巷,痛哭流涕地遍告城中亲友百姓,表明他誓死报国的决心,人们见此悲壮举动,无不心酸。几日后城陷。人们不见蹇材望,都以为已捐躯,只可怜一代忠臣死后连尸骨都找不到!可没过两日,见一位新州官身穿蒙古装,骑在高头大马上,被随从前呼后拥开进城来。眼尖人一见就辨出他来,原来早在城陷前,他就偷偷溜出城去投降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A)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有盛名,时多爱慕。

  后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安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B)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⑥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⑦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①裒(póu):谢裒,谢安的父亲。②桓彝:尚书吏部郎桓彝,桓温的父亲。③王东海:即王承,晋名臣。④总角:指童年时。⑤将无:相当于还是吧。⑥阼(zuò):国家。⑦趣:通促,赶快。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孙、王诸人色并遽(惊慌) B. 便唱使还(通倡,提议)

  C.转见于色 (神情) D.望阶趋席(奔向)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众人即承响而回 挟天子而令诸侯

  B.于是审其量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C.王之恐状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乃趣解兵 凡三往,乃见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2分)

  ②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2分)

  22.两篇短文都体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具体表现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9.D(3分) 20.A C (4分)

  21.①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2分)

  ②桓温埋伏好兵士,设宴大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2分)

  22.淡定从容,有旷达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2分)。第一则表现在谢安面对大自然的大风大浪时,别人惊慌失措,他却神态悠闲,精神振奋,吟诵长啸。第二则表现在谢安面对政治和命运的大风大浪时(或国家个人命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虽有性命之忧,却神色不变,潇洒吟诵,以自己的气度震慑桓温使其撤兵。(2分)(共4分,意思符合即可)

  译文:

  (一)谢安,字安石,是谢尚的堂弟弟。他父亲是谢裒,官至太常卿。4岁时,谢安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逊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谢安更是表现出聪慧机敏,处事沉稳,气宇非凡,擅长行书。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大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都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吟诵长啸,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了。谢安慢条斯理地说:这样看来,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看到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二)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待着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于宁康元年(373)二月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成。)桓温埋伏好兵士,设宴大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 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前去赴宴, 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那样朗诵起嵇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攻击

  B.枉道省母 枉:曲绕

  C.梁武、元顺溺佛教 溺:沉溺

  D.帝意轻之 轻:轻佻,轻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分)

  ①母丧,去 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⑥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5分)

  译文: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5分)

  译文:

  4.D (轻视) 5.B 6.B

  7.(1)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得同情。(关键词“睽”

  “遽”“矜”的翻译各1分,句意通畅2分)

  (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朕几乎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固然是好人,只是才能不足罢了。”(关键词“微”“固”“短”的翻译各1分,句意通畅2分)

  文言译文: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全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与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到惠帝即位,燕王朱棣及楚王朱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帝不许,召回朝庭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靖难”,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我对你怎么样,为什么背叛我?”郑赐说:“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永乐元年,弹劾都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诣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所郑赐弱劾他。永乐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共同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祁阳教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处以杖刑之罪。明成祖说:“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永乐三年秋天,代替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囚犯。皇帝说:“梁武、元顺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罚,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哪是能效仿的!”当年六月初,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宋朝兴盛时曾经这么做过。”皇帝说:“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终于没有同意。郑赐为人很和顺忠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羾离间,永乐六年六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话未说完,明成祖说:“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洪熙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①对“霸”字从来没有过好印象。在我的记忆里,“霸”字的字义仅限于指那些蛮横无理、依仗权势压迫人民的人或阶层,诸如霸权、霸道、霸占、霸持、恶霸等等。除此之外,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因他太爱面子,打了败仗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别姬自刎了。尽管事迹很悲壮,但也没能改变我对“霸”字的看法。

  ②近年来,“霸”字似乎得以平反昭雪,一些人对“霸”字开始情有独钟。“霸”字不但运用频繁,而且与“霸”字组合的新词常常令人耳目一新,“霸”字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品交易中,有商家制定不容更改的霸王条款;在生活用品中,有用“霸”字冠名的快餐食品,如面霸、味霸、巨无霸等;在体育娱乐上,超霸、争霸、霸王等各种杯赛此起彼伏,带“霸”字品牌的运动服装也争相上市;在科技领域。以“霸”字命名的电器、游戏机如雨后为笋,声霸、图霸、解霸、毒霸等软件磁盘各领风骚。因笔者对市场一无所知,这些打“霸”字品牌的商家是否因霸得福、因霸得利,但据我所知,全球资产排名第一、真正成就了霸业的,却是一个用“微软”这两个瘦弱的字眼冠名的企业。

  ③最近,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一款叫“霸道”的新车。惹了麻烦。在该车的广告宣传画面上,“霸道”越野车飞速行驶在公路上,蹲在路旁的两只石狮子,一只伸出右手向“霸,道”车敬礼,另一只则低头作揖。配图的广告语写道:“霸道,你不得不尊敬。”许多网友认为,石狮子在我国代表着权力和尊严,这则广告严重伤害了国人感情。我赞成这种看法。一个横行霸道、伤害国人感情的品牌,难免让人反感。

  ④当然,沾染上霸气的不仅仅是商界,个别从政者也不甘示弱。有的霸权独裁,凌驾于组织之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喜欢自己说了算。有的霸财独享,中饱私囊,动辄百万、千万。有的飞扬跋扈、欺男霸女,不知廉耻。以“不吹牛不是好干部”为用人标准的原湖北省天门市的“五毒书记”张二江就是个典型。

  ⑤西方有句谚语:“上帝欲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病狂。”这话很有些道理。现实生活中,因霸气太足而撑破皮囊泄了气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看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孩多一些和气,少一些霸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

  2.第②段中列举了若干反面的事例和一个正面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3’)

  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能去掉吗?为什么?(4’)

  4.第⑤段中说“现实生活中。因霸气太足而撑破皮囊泄了气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4’)

  5、“‘霸’字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4’)

  6.从文中找出两个不含“霸”字但具有霸字意味的四字词语:(4’)

  《说“霸”》答案

  1.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多一些热气.少一些霸气、

  2.成就霸业与“霸”字无关。

  3.不能去掉;因为该句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略。

  5.不能去掉;因为去掉之后“霸”字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对面面中去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6.刚愎自用、飞扬跋扈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梁功∕

  B.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C.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先后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得到众人称赞。

  B.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阜成侯等爵位。

  C.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命,两次私自用兵,惹怒皇帝,险被处死。

  D.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2)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答案】

  10.B

  11.C

  12.B

  13.(1)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

  (2)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野王令”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北守天井关”和“南拒洛阳”结构对称,所以“北守天井关”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下车”是官吏初到任,不是“请求退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错误,从原文看,王梁被授予中郎将的原因无从得知,而被授予“济南太守”不是因为战功,而是王梁因修水渠不成功一事辞职,皇帝将他调任济南太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以为,任命;行,兼任、兼摄。(2)穿,开挖;东写,向东流进。“写”通“泻”。

  参考译文:

  王梁字君严,是渔阳要阳人。做郡吏,太守彭宠任用王梁暂时署理狐奴县令,与盖延、吴汉一起率兵南下在广阿追上世祖,被任命为偏将军。攻克邯郸后,赐爵位关内侯。跟从(世祖)平定河北,被任命为野王县令,和河内太守寇恂一齐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人不敢出兵,世祖把这看成王梁的功劳。等到世祖即位,商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中说“王梁掌管卫地做玄武”,皇帝因为野王是卫国的迁徙地,玄武是水神的名字,司空是管水土的官,于是提拔授任王梁做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王梁)和大司马吴汉等一起攻打檀乡,皇帝有诏令军事一律归属大司马,而王梁擅自发动野王的部队,皇帝认为他不遵循诏令,命令他留在本县,而王梁又因形势有利而进军。皇帝因为王梁前后两次违抗命令,非常愤怒,派遣尚书宗广拿符节到军中斩杀王梁。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在北面把守箕关,攻打赤眉别校,迫使他们投降。建武三年春,转而攻击五校,追到信都、赵国,打败敌人,所有屯聚的军队都被平定。这年冬,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王梁为前将军。建武四年春,王梁攻打肥城、文阳,都攻下了。进兵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在楚、沛之间攻打佼疆、苏茂,攻克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也分道并进,一年多全都平定了。建武五年,跟从皇帝援救桃城,打败庞萌等,王梁战斗尤其有功劳,被任命为山阳太守,镇守抚慰新归附的人,率领军队一如过去。几个月后征召入京,代替欧阳歙为河南尹。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建武七年,有关官员弹劾他,王梁惭愧恐惧,上书请求告老辞官。皇帝于是下诏书说:“王梁以前率兵征伐,众人称赞他很贤能,所以提拔他主管京城。建议开渠,为民兴利,已经用尽力量,终没有成功,百姓埋怨,谈论者喧闹。虽然受到宽恕,还是执意谦虚退让,‘君子成人之美’,任命王梁为济南太守。”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定封为阜成侯。十四年,去世于官任上。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

  戴 逵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①也。幼有巧慧,聪悟博学。善鼓琴,工书画。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作小碑子,为郑玄②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逵乃与宣画《南都赋》。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④,不足动心⑤,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①谯、铚: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②郑玄:人名。③范宣:人名。④至于开敬: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⑤动心:打动人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 ) ②又善铸佛像及雕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②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11.通读全文,说说戴逵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2分)

  答案

  9.①通“无”,没有。②擅长或善于(共2分,每小题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10.①这小孩子不只能画画,最终能取得大成就,遗憾的是我不能见到他鼎盛的时候。②范宣看完赞叹不已,认为(作画)很有好处,于是也学画画。(共4分,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11.巧慧(聪悟)、博学(1分);虚心好学、精益求精(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条即可得分)(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②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④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土墙凹凸处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触株( )

  (4)冀复得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2、(1)雕刻

  (2)糊涂

  (3)跑

  (4)希望

  3、(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08-18

文言文阅读答案10-22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08-23

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04-23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08-21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08-28

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09-10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12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08-05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