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阅读答案

时间:2021-01-23 19:20:3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渡汉江》阅读答案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远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渡汉江》阅读答案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3分)

  答: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阅读【答案】

  1.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3分)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4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试题分析: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渡汉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渡汉江阅读答案02-08

《渡汉江》阅读答案11-18

渡汉江阅读答案10-19

《渡汉江》阅读答案10-04

渡汉江 阅读答案11-12

渡汉江的阅读答案11-04

《渡汉江》的阅读答案10-17

《渡汉江》阅读训练及答案11-16

《渡汉江》阅读答案及鉴赏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