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1-06 09:25:48 剑锋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关于《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共14分)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8、在选文第1段空格里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凄清 凄楚 凄迷 B、凄清 凄迷 凄楚

  C、凄迷 凄清 凄楚 D、凄迷 凄楚 凄清

  9、第2段“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打在屋瓦上,就像乐器在演奏,韵律清脆可听,这种美妙的音乐,只有在中国古代才能欣赏得到。

  B、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就写下《黄冈竹楼记》,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雨声之美只有在中国的瓦屋里才能领略,在台湾日式的古屋里也可以听雨,但那古屋是模仿中国的。

  D、现代社会,瓦屋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平顶的高楼,在高楼里无法听雨,听雨的诗意也随着消失。

  10、第2段联想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引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作者借助王禹偁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

  C、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D、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参考答案:

  8、A

  9、C

  10、A 每题3分。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2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 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释]

  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

  2、第二段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

  3、细读第一段末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

  (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

  (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 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答案:

  1、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分) 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1分)

  2、少年、中年、老年(各1分)

  3、她(祖国、母亲)的裾边;(2分) “孺慕之情”是指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3分)

  4、一是指离开祖国大陆的时间长,家乡、亲人的印象迷离;(2分)二是思念之情更像雨丝般绵长迷蒙(也隐含对祖国大陆和台湾何时能统一的迷思)(2分)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11-05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11-05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3篇11-05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10-23

听听那冷雨教案01-10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09-19

听听那冷雨教案08-23

《听听那冷雨》全文08-07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04-20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