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3 10:15:2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精选5篇)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1

  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长。糖尿病是由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主要以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愈可能性不大,因此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很重要。在内分泌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深有体会,大致总结以下几点,希望和各位病友共勉。

  1、 严格遵守医嘱注射胰岛素和服药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所开出的遗嘱严格注射胰岛素以及服药,并且应定期检测血糖,定期门诊复查。很多病友觉得在病房一天七次检测血糖很痛苦,甚至觉得对测血糖产生恐惧,觉得没有必要。我想指出这点误区,严格遵守胰岛素注射的量以及定时检测血糖对于医生下次给患者调节胰岛素的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胰岛素的过量和少量使用,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所以要严格执行。

  2、严格控制饮食

  很多糖尿病患者总是会向我们抱怨,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觉得非常痛苦。在此我想纠正误区,不是不能吃,是凡事都要少吃。家里煮的饭菜一定要少油少盐,尽量是吃的清淡一点。水果的话也不是都不可以吃,想樱桃可以增加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草莓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这些对于自身有异的水果可以适当吃点。

  3、多多运动

  除了严格注射胰岛素,口服药物,还可以适当的运动。餐后一个小时以内适当的运动对于血糖的控制也是受益良多的。当然运动的话,不提倡剧烈运动,例如散步,竞走这类有氧运动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4、保持心情愉悦

  我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郁郁寡欢愁眉苦脸的,心理学家曾指出心情愉悦对于疾病的控制与恢复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所以建立患者多听听音乐,看看杂志,缓解紧张的情绪,放松自己。

  我相信只要大家做好以上几点小建议,对于血糖的控制定会有帮助,最后祝大家早日康复!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2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得病20多年,年过70身体状态依然保持很好,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让人无不感佩。这位患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杨文英教授。

  杨文英教授现任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在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然而这位糖尿病专家却同时有着另一个身份——糖尿病患者”。

  2017年,杨文英教授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在四十七八岁时,她就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了,已经进入了糖友的行列。

  杨文英谈到,研究显示,父母一方有糖尿病,孩子生下来的发病率为40%;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孩子的发病率为60%。自己的母亲、外婆都是糖尿病患者,所以在遗传基因方面,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但在患病的20多年里,虽然从事临床、科研、带学生等繁重工作,每周“5+2”工作,但依然把自己的身体状态保持的不错。

  与糖尿病斗争20多年的4点感悟

  杨文英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糖尿病专家与糖尿病“斗争”的4点感悟。

  第一,有个好心态

  糖尿病是一种很缠人的疾病。截至目前,糖尿病依然不能根治。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治疗,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同时还要“管住嘴”。这对很多患者的精神意志提出了严峻考验。

  有的患者因为疾病迁延不愈而信心动摇,甚至因此焦虑、抑郁;有的则因为饮食管理过严,而觉着生活索然寡味,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该吃吃,该喝喝”。

  杨文英教授在患病后,自己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坚持服药、坚持饮食管理,从不埋怨长期饮食调理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困扰。她反而会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患病控制饮食,可能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胖子了。

  第二,科学用药

  从确诊开始,杨文英教授就开始服药,几乎从来没有断过药。

  “我有一个信念,如果今天出来没吃药,一般就不吃饭,把吃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几天不吃药是不可能的。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再到注射胰岛素,都坚持得很好。”杨文英表示,有时出差忘记带胰岛素了,她会马上在当地医院买一些胰岛素,总之一天不能停。正是因为不拒绝治疗,坚持规律用药,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大于过7%。

  至于胰岛素,有些患者担心一旦用上会出现依赖症,停不下来。杨文英说,这是不对的,“我遗传的这种糖尿病胰岛功能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果断联合胰岛素治疗,已经十几年了,使得我的精力、体力特别好。”

  第三,重视防控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死于并发症。而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种,包括心脑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2型糖尿病患者大约有80%会合并心脑血管高危风险,也就是说5个2型糖尿病患者就有4人合并心血管高危风险。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糖尿病全因死亡的一半左右。

  杨文英教授清楚这些并发症的可怕,所以她一直很重视并发症的防控和检测,生活中坚持服药、规律饮食,这些方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杨文英教授还会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一些微小病变,并及时干预处理。

  第四,适当运动

  杨文英的运动时间不多,但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会去散步。

  她说,与西方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国人的运动量是不足的。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我国的超重人群,特别是腹型肥胖者越来越多。而肥胖本身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很多肥胖者意识到了运动减肥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和快乐,但很难坚持。杨文英强调,为了防控糖尿病,运动应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远离糖尿病,记住这4句话!

  1. 加强锻炼,肌肉是天然降糖药

  胰岛素要发挥降血糖的作用,需要“助手”的帮忙,即胰岛素受体,而这个助手存在于肌肉细胞上。

  如果你长期不锻炼,随着肌肉减少,“助手”的数量减少,降糖的作用就渐渐发挥不出来,血糖就上去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2017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数据显示,锻炼可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以及40%的肿瘤。人衰老的最重要原因是肌肉流失。从30岁左右开始,如果不刻意锻炼的话,肌肉将逐图片渐丢失。

  2. 想控糖,先控制好体重

  体重跟腰围同时增加的话,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在2019年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常测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可以预防38%的`糖尿病发生。

  腰围男性最好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80厘米。

  3. 别拿吃糠咽菜的基因吃大鱼大肉

  现在人为什么越容易得糖尿病呢?还是吃出来的!国人是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

  我们经历过苦日子,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学术界称之为节约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原料来吸收营养。

  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可这个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营养吸收好,大家又不运动,自然人就胖了起来,问题也就多了。

  我们还是要适当多吃蔬菜和瓜果,肉类需稍微节制一点。可参照这个量:每天1斤蔬菜;每餐主食少于2两;每天的植物油控制在3汤勺;每天可吃少于4两的低糖水果;天可吃5份蛋白质;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每天至少喝7杯水。

  4. 控糖别小看了睡眠和压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在2014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3

  在老百姓的心中,一旦身体不适首先就想到“大医院”,而社区医院往往“门可罗雀”。原因为何,想必很大程度上与社区医生服务水平有关,例如人手少,临床定位偏离,难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无法开展分级诊疗等。

  本月初,杭州市基层卫生协会与诺和诺德联合举办的第二期“慢性病防治首席管理医生糖尿病英才计划强化班”在杭州结束,并受到我们社区医生的一致好评。

  而我作为西湖区翠苑街道的一位普通医生,一直有着自我提升的想法,想在社区的小舞台上,尤其在糖尿病管理这一块,实实在在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全科医生需要提升什么?

  我们为什么乐衷于参加这个活动?因为我们也清楚自己所处的现状,比如在处理临床常见病、一般急症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在糖尿病综合防治上,涉及糖尿病热点、难点问题比较多; 2型糖尿病的诊治流程需要熟练应对;在选择合适的胰岛素与口服药物等方面,缺乏经验。

  对此,这样的强化班为我们与“专家”交流临床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下到基层的专家,可以指导我们准确应对这些问题。这种有趣又实用的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获益良多。

  这样的专家讲课才喜欢!

  专家讲座,大家都有体会,如果知识点过多,加上专家讲话沉闷,听者很难沉浸进去。但这次专家们讲课风格迥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邵逸夫医院的李红主任——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浙二医院的谷卫主任——内容丰富,风趣幽默;省中医院的倪海祥主任——慷慨激昂,内容新颖。他们的个人魅力绝对是此次强化班培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欢迎手把手临床带教

  作为一个社区医生,平时接触疾病的范围比较狭窄,对疾病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通过此次“慢性病防治首席管理医生糖尿病英才计划强化班”的培训过程,我们跟着主任专家开展门诊,体会名医诊治患者时的清晰思路、科学流程,乃至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一把如何“当一名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的感悟。

  一个小医生的感悟和信心

  在参加以往多次的培训时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但从没有像这次培训这样,形式多样,并且穿插在平时工作中,可以边学习、边使用、边归纳、边提升!令人印象深刻。

  这次培训中,主任查房和跟诊是绝对的特色,也是我个人最喜欢学习方式:了解疾病的诊治思路对于社区医生来说尤为重要。

  最让我有感悟的还是病例收集:病例的收集,这是在以往的门诊工作比较难会去做的。但是,收集并且回顾患者的病情,会意外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谓“温故而知新”!这项工作,值得我们全科医生在今后加强关注!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4

  在我作为糖尿病专科医生行医工作的40年间,曾经整治了多达20万人次以上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尿多为正值壮年的职场人士,但实际上,患糖尿病后会很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痴呆等多种疾病。

  因此,我本人以及所经手的患者都不能专注于治糖尿病。

  那么就把预防和尽早发现各种疾病作为我们的重要课题。

  在长期防治各种疾病及观察每一位患者的日子里,我发现在这些貌似相同的职场人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差异。

  很多人希望能工作到80岁,健康的活过100岁。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自己会在退休前就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收集100名40岁左右的职场人士作为样本,那么,其中有20%处在健康上有,而其余的80%很遗憾只能说是处于健康下游。

  这种差异也许在40岁左右时很难觉察到,但实际上已经出现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健康正在一步步被侵蚀。

  而且,从50岁开始,这些潜在的亚健康就会变为真正的疾病显现出来。 造成这些职场人士健康差异的,无疑是每天的饮食。

  因此,饮食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不仅会左右你的健康,也会对你的工作状态造成影响。

  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的各位职场人士,你们最该重视的不是销售额,也不是人脉,而应该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而努力工作的你自己,应该重视的是如何正确的向你自己的身体内注入正确的营养。

  不能想象,无论多么高级的车,如果总是加那些满是杂质的劣质汽油,他也会抛锚罢工。

  但是轮到自己的身体,确有很多职场人士满不在乎,不懂得如何善待自己。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5

  建议食疗,不要吃药,因为糖尿病是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如果一旦使用药物或者是胰岛素,身体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加上药物的副作用,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并发症的产生。

  一、运动:即每周至少运动三次,每次运动至少30分钟,运动后心跳能达到130次/分以上,持续的时间就是消耗脂肪的时间,每周累计运动210分钟。

  二、心情要保持愉悦,天气好的时候要多出去走动走动,改善心情。

  三、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保证用温水泡脚,改善睡眠,同时检查脚部的健康,减少糖尿病足的产生。

  四、均衡营养饮食要注意糖尿病人少吃利尿的食物:如西瓜、甜瓜、菱角、菠萝、草莓、含利尿成分的药物,否则会增加血粘度。

  建议结合饮食治疗:具体如下:

  ①限制主食量,但不能过分,以免造成饥饿状态;

  ②要少吃多餐;

  ③忌食各类糖类和甜食食品;

  ④多食茎叶类蔬菜 ,多食粗纤维类 ,低脂肪膳食;

  ⑤限制食用油脂、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多食品;

  ⑥禁止饮酒 ,特别是烈性酒;

  ⑦杞子、山药、荠菜可煎汤代茶 ,经常服用 ,能降低血糖,也有降低血压作用。

  最后一点,可以补充酵母铬片,铬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活性,对糖尿病人的饮食调理也有一定的好处。

  如果在饮食上面长期调理血糖控制稳定了,不用药物也是可以缓解并发症产生的重点之一哦,顺祝健康!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糖尿病医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1篇)11-02

糖尿病心得体会11-02

糖尿病的心得体会11-02

介绍医生授课糖尿病的演讲稿(精选6篇)11-01

糖尿病科心得体会11-02

糖尿病科的心得体会11-02

糖尿病的心得体会300字11-02

护理糖尿病病人的心得体会11-02

护理糖尿病人的心得体会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