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01 15:48:1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2022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5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读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更加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本次研读活动,我重点读了“数与代数”(第三学段)的内容。此次课标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这与之前的三阶段不同。这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阶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其中“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核心素养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核心素养。

  在第三学段中,课标新增的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感悟计数单位,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目标更加准确和完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在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引导数学感知,推进感悟提升

  在第三学段教学提示中,数与运算的教学,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理解、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数感。例如在讲解到小数除法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1690÷13=130,以这种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还应当采取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数学计算问题与现实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计算学习,全面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计算应用问题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感悟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三、提炼知识模型,深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内容是以螺旋型结构排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第三学段数量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用字母表示的教学要设计合理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性质和规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铅笔,爸爸和妈妈又分别给他买10支,这时他一共有38支,原来小明有几支。此题用方程来解要先建立解题模型:原来的铅笔数+新买的铅笔数=现在的铅笔数,用字母x表示原来铅笔的数量进行计算,运用数和字母表达数量关系,通过运算解决问题,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堂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随着4月下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落地,尺规作图作为小学数学新成员,它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理念激起我们一线教师持续而深入地思考:尺规作图的数学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提前到了小学阶段?尺规作图“新”在哪里?有什么新要求?与原来的画图内容有什么一致性和迁移性?

  尺规作图是我们小学阶段未曾过多涉及的新领域,顾名思义,尺是无刻度的直尺,规是圆规,利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进行有限次的作图。重视尺规作图,在不断的思考、操作、反思中,学生学习了如何想事,如何做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思中学,创中学,从而培养了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

  下面我以最近和任教班级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为例,谈谈尺规作图在本节课中的教育价值。

  一、在尺规作图中想象

  我原来一直以为尺规作图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技能,在小学阶段,学生用直尺量取长度,再到六年级学习用圆规画圆。然而当在观摩北京实验二小的三节课时,我看到尺规在四年级孩子手中的灵活运用,才恍觉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我们从没有提供这样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史宁中教授也说,直尺可以画直线,圆规可以确定长度,还可以得到两个确定长度线段的交点。当学生用尺规去尝试作图时,他们在思考、在想象、在操作、在反思、在创造,尺规作图不仅仅是孩子数学学习的工具,而是发展数学思维,培养直观想象的一把钥匙。

  二、在尺规作图中创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一节探究型课型,要更多关注学生理性探究的过程。教材借助实验材料——小棒,呈现了三根小棒的四个组合,探究围成三角形的可行性,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初步发现有两组能围成三角形,有两组无论怎么摆也围不成三角形,但此时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了解还是浮于表象、比较片面的,尤其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得出是困难的。对比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也基本相同,直接给有数据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搭一搭,减少了非必要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但反过来说固定的材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也造成了限制。结合新课标中课程内容中的实例32,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给定的两条没有数据的线段a和b,想象线段c的长度范围,用直尺和圆规进行尝试和建构,经历“够不着”、“重合了”的试错过程,在操作中逆向猜想和验证,帮助学生更好的触摸“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三、在尺规作图中推理

  学生推理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有些迂回和曲折,需要学生获取知识、探出规律、总结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提供推理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一个事实性的结论,而推理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结论的成立,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时很容易忽略过程追求结果,另一方面学生的推理过程往往是内隐的,为了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尺规作图在本节课中为推理过程的外显化和可视化搭建了牢固的脚手架。在三角形第三边线段c的确定活动中,把“围成”与“围不成”的数据在表格中一一记录,并用“画弧”图示的方法直观清晰地呈现操作结果,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互相交流,进行数据的分析,最终验证结论。学生用语言、用图示描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外化,便于教师对学生推理过程的规范和推理意识的形成。

  另一方面,“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课在本册学习过后,小学阶段没有相关后续的内容了,因此相比结论的得出和记忆,背后的推理意识和几何直观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更为有价值。经验是个性化的产物,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经验的积累必然离不开个体的亲身经历,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方式经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用合情推理进行大胆的推测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进行结论的证明,完成整个推理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助理推理意识的形成。

  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丹老师所说的:“如果给学生可想象的空间,可操作的东西,可交流的环境,这种精彩是可预约的。”我们平时教学就要多给学生机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开放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尺规作图为手段,让学生获取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比技能更重要的是过程,只有学生充分经历、尝试探索,才能让“尺规作图”成为学生想象、创造、推理的沃土,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要多挖掘探索知识本质,教学时要想办法渗透数学思想,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尝试、反思、再调整。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其他领域内容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十分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数与数量的关系,探索数与数量变化规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结合情境,培养数感

  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我们应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感的培养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在教学整数概念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具体的实物将抽象的数字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数字感悟,建立数字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学习认识整数时,用奶奶的后院、学习的教室、花园、嬉戏鸽子等生活情境导入,然后提问:“图上有4只可爱的小鸡,看看还有什么?”这些情境图与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相似,很容易就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边数,边用小圆圈等符号表示数,画出与图中事物相对应的量。学生能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出图上不同数量的物体,在操作中掌握看图数数的方法,感知每个数字具体的量。再让学生有序地展示图片中数的顺序,引导学生用学具小棒摆出各事物的数量,直观体会数字是怎样按顺序出现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字的有序性。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和相互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深刻理解数的含义,为后期学习更大数字及十进制做好了准备。

  二、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性质等,都是运算的依据,而这些又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和低段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让知识形成一定表象。而数形结合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途径。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总结算法,并在多种算法中实现最优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先数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在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通过形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后又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11+2=13,13—2=11中计算表示的含义,学生通过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经历了充分理解算理的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掌握。

  三、感悟本质,建立模型

  小学阶段数学建模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起来的。数量关系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发现知识的本质,再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从生活的角度去设计,从思维的角度构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运行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与代数”,在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数感”的发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征。此外,“数与代数”还需要与学生的数学生活、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需要与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结合,需要与学习发展的整体脉络结合。丰富其问题情境、强调教学多样、学会把握数学关系、发展符号意识、探究数学规律,才能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可见,数学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要有新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教材中的“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都是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关键适时引导,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师生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把握,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应加强学习,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业务素质,勇于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老师,就必须对数学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在这一轮小学数学远程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同时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既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一、新教材的编排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比如,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是由老教材的一二单元合并而来,第二单元是从一年级下册抽出来的,这样的编辑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也考虑了学生假期刚结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接收新知识。

  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练习和渗透,练习时既有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渗透。如20以内加减法,就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编排更加的合理。

  二、新教材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新教材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意识和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的能力,如:学会建知识树、知识链等,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分析出来,而不是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

  三、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新教材的编排还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要侧重检验、回顾环节,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同时让孩子勇敢的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新教材既要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学习水平,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课本内容中,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版块(成长小档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整理和复习,同时进行学过新知识后情感方面的表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材最后边还有一个学期自我评价,不要放在期末自评,要定期开展,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五、新教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和我们紧密化,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具体,不仅有利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数一数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数一数教室里的设备,分一分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等,不但知识学到手,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人教版数学新教材贴近生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在本次与林3小的连片教研活动的数学新课标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王校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霍山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标培训,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培训和自学,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样的激励办法,开展各项数学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总之,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大胆的创新,才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我所要说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所以说我今天就是进步的。

  抛开张主任的开篇语和贺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不谈,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到的那一节课。

  先来说说这位老师,王延安,一位42岁的小学教师,依然能够站在这样一方讲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他的幽默,他的言谈,他对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再来说说他的课,当然,作为晚辈,我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这节课,自知也没有什么资质给他谈课,只是出于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相信这句话王老师做到了。

  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虚设的学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师生评价,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

  或许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就是缺乏王老师身上的一点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是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是对孩子那颗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种幽默?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攀登?是当年考大学的那股冲劲?是……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xxxx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肇庆市中小学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全员培训工作从20XX年3月开始进行。根据上级的培训安排,本人在线观看新课标、新教材专家解读视频,并在线进行学科研讨。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也与各学科一样有序地进行。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收获也很大,体会更深。

  我们知道,本次修订的课标是针对第一个十年存在的诸多问题做出了比较明确的修正。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方面不同意见,力求更加完善、和谐。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基本理念方面,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上,《标准》作了“双基”扩展为“四基”,“两能”转化为“四年的重要调整,即: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的整体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全面、持续、和诣发展有着重要意思。

  十年的课程改革过去了,个人认为:课标很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但客观地看,起色不大,和期望差距还是很大的。为此,这次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将“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核心概念抽取出来并单独提出,意在进一步强化,以期引发广泛重视,并付储切实有效的行动,产生根本性改变。此次培训学习,我获益匪浅。但是,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勇于创新,积极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本次培训,本人主要有以下几点深刻的心得:

  一、此次学习不但告诉我们“什么”,而且结合实例,告诉我们“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重在提升我们实际的教学本领。

  二、此次学习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小学不同学段、内容的特点,为科学施教找到了“指南针”。

  小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分段了解、分析、探究。培训专家各从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谈起,理论结合实例,既注重“言传”,又注重“身教”;让我们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学段、内容的特征;为我们深入文本探究,科学“备课”,有效施教指明了方向。

  三、此次学习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理念,为“新”教育全面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家在讲解自己的理论观点时,无不旁征博引,特别是列举了大量的课堂实例,在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在过程的引领中传授知识、讲析技法、阐明理念;可以说这些专家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金点指”的本领传授给了我们,让我们在教学的“迷津”中找到方向,在过程的体会、领悟中内化知识,促进自己实际的教学技能的形成、巩固。

  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中心”、“两性质”、“三维度”,即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应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数学,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国培”专家深入浅出的讲析、诠释无不紧扣新课标理念,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学习后无不对新课标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丰实了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领悟到了新时期数学教学的精神实质,为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没有全面领会新课标的精髓,但点滴聆听,学习中,感悟颇深。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下面谈谈本次培训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等等、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的介绍和渗透。

  我已有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较详细地了解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的:

  1、宏观型的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

  2、逻辑型的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

  在过去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断在摸索,不断在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总之,面对新课标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8月25日,我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2012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1.《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材根据教材实验结果和教师们的普遍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大幅减少,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如一年级上册“时间”这一单元,将原来的“教学整时和半时”改为只教学“整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0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06-23

新课标数学培训心得体会12-28

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1-2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06-19

最新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08-20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2篇)08-05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5篇)06-19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06-19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