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17 17:15:5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小衔接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

  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专家,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1、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视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4、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5、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上述问题需要家长、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在共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2

  大班幼儿即将“毕业”,升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能否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阶段性转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为关键。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过渡性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二是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大班成立了"幼小衔接"小组,并积极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幼小联手,实现幼儿向小学生顺利过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我园建立了合理的幼小衔接制度

  我园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加强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家长提供各种有价值的资料。

  2、时间上与小学作息时间互相靠拢

  按规定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注重动静交替,注重幼儿活动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静多动少,并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因此,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这时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可能会破灭,心里开始失望。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幼儿园适当延长了集体活动时间,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四十分钟左右,课后并安排孩子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逐步使幼儿在心理、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3、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大班教师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加强幼儿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其次在大班后期还可以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语言、数字训练和指导,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像等。

  4、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为了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孩子升入大班后,教师制订了“今天我值日”计划,给每位孩子安排了值日。现在,大班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教师采用“小红花”的激励形式,鼓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很重视,鼓励孩子认真仔细地完成,最后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增进交流,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使幼儿愿意上学,喜欢上学,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3

  今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4

  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幼小衔接的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收获很多,不仅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受益匪浅。幼儿园和小学毕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孩子们究竟会不会适应未来的生活,是我们家长们行动的时刻了。从心理疏导、习惯培养、知识与物质储备,都应该着手努力了,为的是让孩子能很好地过度好幼小衔接这一段日子。从现在开始,也和家人一起制定种种计划,陪伴儿子,和他一起成长,希望顺利完成过渡。各班老师既向家长汇报了孩子们近阶段的进步和不足,同时也提出了本学期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注意事项,在互相信任、尊重、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共育。此次幼小衔接家长会,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与指导,促使家长在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小学达成一致,携手共进!

  大班的这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关键的调整时期,本次邀请了常青第一小学的优秀教师李萍,当他在台上深入浅出、专业、真诚的交流下,家长们静静的听,专心的记笔记,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的乐园,更是家长们学习、收获的家园。

  过李老师的详细讲解,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讲解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学习问题,应对的方法,家长们对待孩子学习的心态,孩子们的上小学后的情况等等,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传授了非常的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我们感触颇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儿阶段家长们更多的是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长,保证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给了学校和家里的长辈们,很少有针对性对孩子在学习习惯、思维、礼仪等方面的培养,而到了小学阶段,李老师提到“这个是我们生活知识学习的阶段”,在这里不仅需要学习数学、语文、礼仪、天文、地理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长们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家长们应该是家庭教师的角色更多一些,不仅需要对孩子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搞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孩子们学习的信心,教给他学习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去年家长会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学习、锻炼以及提高,让孩子和家长们充分的得到了学习和调整(桐桐现在做到了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会努力的培养桐桐的拼音、基本的数学、识字方面,当然首要一点是兴趣,做到不强迫学习,相信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会顺利的渡过这个难忘而又充实的大班生活,让孩子们可以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更健康的成长,谢谢!

  听了于老师关于幼小衔接讲座后。我把听到的一些可供采用的举措跟大家分享,希望对更多大班孩子的家长有帮助。

  幼小衔接培养习惯是关键。蒙台梭利教育有这样一个原理:教育效果具有爆发式特征。只要我们通过合理、正确的教学方式,就可以为孩子储蓄大量的、进一步爆发的、快速成长的、具备更久远竞争力的基础。

  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要为孩子构建和谐的环境,做孩子的表率。还有一点是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只有锻炼好身体,才有进行文化学习的资本。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5

  幼小衔接教育,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行家园联系,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了。《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情感衔接——家园合作激发孩子对校园的向往之情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马上成为小学生而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严、受拘束、有作业任务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和放大儿童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始小学生活。

  此时,老师应指导家长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指导家长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2、作息衔接——家园协调适当改变孩子的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的时间是很宽松的,一般在7:30—8:30之间;但到了小学,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大班一次活动是在25—30分钟左右,而到了小学每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许多不适应,我们认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相互沟通,在作息时间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1)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我园就对孩子来园时间作了调整,请家长配合务必让孩子8:00前来园。在孩子来园时间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对照活动室内钟表的时间,在“来园时钟”记录单上做好记录;评选出“遵守时间的小明星”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时间观念。

  (2)逐步减少睡眠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针对很多一年级老师反映部分孩子一到下午精神就难以集中的现象,适当减少了孩子午睡时间,有2小时调整为1。5小时以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利用减下来的时间组织一些安静的区域活动,如:棋类游戏、智力拼图、搭积木、画画、做手工等一些操作性的游戏,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进行各类活动。

  3、“意识”衔接——家园互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幼儿心理学表明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们就有意识的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幼儿可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

  我们还通过值日生安排小任务并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幼儿完成各类任务,让幼儿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记清小任务的要求,引导幼儿变被动完成为主动完成。同时还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一些亲子小任务,让幼儿养成按时完成小任务的好习惯。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没有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也是迷糊的。孩子常会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忘记了,还说:“是爸爸忘给我做了。”现在,大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还懂得了与同伴比较完成任务的情况好坏。另外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积极利用环境以及各个活动的准备环节,让幼儿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走路要靠右行,回答问题要举手,别人发言不插嘴等等,慢慢地变练习为习惯。我们在设立学习内容时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开始,逐渐延长活动时间,使幼儿注意的坚持性不断提高,提高活动的坚持性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习惯衔接——家园一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生活学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在亲人的关心、爱护、指导、鼓励、教育和共同活动的影响下得到发展。为了巩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亲子新闻快递活动。

  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请幼儿向家长讲一个小新闻,并每次让孩子按时看新闻,并坚持不懈。意图在于引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其有意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孩子入学后能主动按时地完成作业做准备。

  (2)亲子模拟作业活动。

  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些小任务,如画一幅画,听一个故事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写几行数字。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知道了一定要完成作业的道理和怎样快速完成作业的方法(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随便玩耍)。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意识。

  5、行为衔接——家园共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于是,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内容、目标、以及过程,平时的随机教育就更不少。在指导家长时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含糊。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6

  有幸参加了学校的幼小衔接的家长会,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收获很多,不仅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与指导,促使家长在教育理念、引导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小学达成一致,携手共进!

  大班的这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关键的调整时期,本次邀请了常青第一小学的优秀教师李萍,当他在台上深入浅出、专业、真诚的交流下,家长们静静的听,专心的记笔记,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儿园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的乐园,更是家长们学习、收获的家园。

  通过李老师的详细讲解,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讲解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学习问题,应对的方法,家长们对待孩子学习的心态,孩子们的上小学后的情况等等,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传授了非常的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我们感触颇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儿阶段家长们更多的是把精力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长,保证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给了学校和家里的长辈们,很少有针对性对孩子在学习习惯、思维、礼仪等方面的培养,而到了小学阶段,李老师提到“这个是我们生活知识学习的阶段”,在这里不仅需要学习数学、语文、礼仪、天文、地理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长们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家长们应该是家庭教师的角色更多一些,不仅需要对孩子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搞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孩子们学习的信心,教给他学习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7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一、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二、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三、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四、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8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和小教普遍关注,但又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幼教和小教“两层皮”,“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使幼小过渡出现了“断层”。

  不少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教材教法,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再加上各幼儿园、学前班为迎合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急切心理,片面强调各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幼儿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而重复的知识传授又使入学新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另一些幼儿园、学前班则缺乏教学规程,放任自流,使幼儿教育“保育化”,浪费了大好教育时机。

  实践证明,如果学前教育抓得不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幼小过渡的准备应从幼儿园小班抓起,重点放在大班和学前班,使幼儿平稳过渡入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牢固基础。

  首先,培养幼儿对未知世界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诚如一句名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如果对周围世界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自然会专注的去想、去听、去问、去探索。

  培养幼儿的这种可贵精神不是一年半载之功,必须从幼儿入园时做起才行。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得理解,一味蛮做,大有碍于孩子的发达。”而学龄前的孩子们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开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蚊穴……我们应通过孩子这种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幼儿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使幼儿的有意注意、兴趣、爱好、求知欲变得稳定持久,又把兴趣做为学习的动力。既然小学要教会儿童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前教育就应为此做好准备,即组织幼儿进行“前阅读”、“前书写”、“前运算”活动,如: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引导他们看色彩艳丽的画册、图片,进行“听读游戏识字”,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或游戏过程中听读、跟读、识记、朗读、背诵儿歌,从而识认常用汉字,为儿童进入小学转而以抽象符号为主要学习内容做好准备,这就是“前阅读”,幼儿教育中没有“写字”一课,但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手工等发展了幼儿手指握笔小肌肉的灵活性,使孩子握笔轻松,运笔线条均匀,为幼儿入学后书写打下坚实基础,这便是“前书写”。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取物”、“开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有目的训练了点数,也就是“前运算”。可见,这些游戏活动就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容易被幼儿接受的,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做了准备。

  一提起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总是觉得非常羡慕,多少还有些感到神秘。根据幼儿这种心理.幼儿园大、中、小班都可以把小学生请来,请小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讲讲少先队、队旗、科技活动、夏令营,使小学生与幼儿距离拉近,激发幼儿向往自己快快长大,带上红领巾,早日成为小学生的愿望。对于大班或学前班的幼儿还可以有组织的把他们领出去,参观小学校,看他们上课、活动等等,把幼儿想的、听的变为直观感受,使学龄前幼儿渴望成为小学生。其次,培养幼儿自理、自立和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在老师、保育员和家长们的照顾下生活,而进入小学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离开别人的监护,许多孩子表现出惊慌、恐惧、不知所措,也有的孩子放纵,安排不好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后独立生活的准备,幼儿园还要逐渐培养幼儿的幼儿独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用具、玩具、衣物等。

  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还要给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安排游戏、玩具和伙伴,学会考虑和决定自己“玩什么”、“做什么”,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和决定事情,可以使幼儿充分学会表达意见,并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机会。关于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要经常持久地进行,从幼儿入园时就应开始。

  实践证明,那种事事处处都代替孩子去做的家长们,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是他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般是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那些受陈旧教育思想影响,只让幼儿围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意识,没有人际交往的教育方式,即使在入学前使孩子学会了加减运算、汉语拼音等基础知识,他们送出去的学龄儿童也同样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入学前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他可使幼儿入学后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减少骤然进入陌生老师和小朋友之中所产生的交住困难。最后,要抓好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大班的幼儿更接近入学年龄,入学前的准备教育要更具体。

  第一,要培养大班儿童或学前班的幼儿具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生活的集体,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或小组性活动竞赛或集体布置活动室等等,形成良好集体风尚。

  第二,训练幼儿具有“坐、立、走、说、写、看”的正确姿势,养成每天坚持看电视中的一段儿童节目,并能讲述其主要内容及情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记忆能力。

  第三,在学前班、大班各种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延长有意注意时间。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所有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看,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有的一入学就可能表现出两极分化,有的儿童注意力集中,而且持续时间长,有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注意时间较短暂,导致儿童进入正规学习以后成绩悬殊。因此,在大班、学前班下学期学习,还要调整作息时间,为幼儿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奠定基础。

  第四,制定学前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训练卡,其中有关规定由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指导并坚持定期总结。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要从多方面入手,起步要早。如果把入学准备教育重点只放在入学前一年,只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做算术题,有的甚至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内容,那么,这种“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是不可取的。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9

  很多幼儿家长都关心这一问题:小学之前,给孩子报名上幼小衔接班或学前班,到底有没有必要?

  其实,很多幼儿园引“课”入园,提前教一些;不少一年级教师却表示:“孩子提前就把一年级上册学完了,上课净捣蛋。”

  我一直认为知识量不可以成为幼小衔接的重点,幼小衔接班一直都存在,只是真正贴合儿童需求的培训机构未成主流。理想的幼小衔接课程应整合有效听课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超常记忆力、作业规划能力等,通过大脑思维导图、

  游戏式头脑风暴等过度形式课程,教会孩子轻松学习、快速掌握。引导孩子具备由幼儿园升级到小学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心理准备及学习能力。在授课形式上,要承上启下,将游戏、团队互动、课堂教学、家长培训融为一体。如何加入一个“团体”?大人眼中的小麻烦,实为儿童心中大问题,只有他们提前具备了相应的理解、交往能力,才能自如的步入小学。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0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系统工程的第一个环节。学前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包括学前班)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

  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因此,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实验,仅在教材方面如何搞好幼小衔接谈一点认识。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1~20以内的基数、序数、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乘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教学等。学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1~20数的认识;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使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小学数学的能力发展和初入学时的数学能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初入学时,对数学概念,对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算,那么他们入小学后对整数中的多位数,对小数和分数,对于自觉地运用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两个方面的过渡。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

  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演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编应用题的能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发展到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再发展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为了帮助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因此,切切实实地做好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1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学习这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这次讲座公益讲座,聆听各位园长的分享,结合我们幼儿园的现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现状和家长重视程度、配合程度,我园对原有的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希望我们的衔接工作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

  实施幼小街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我们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如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紧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总之,双方都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终身发吸势动小街接工作,为儿童适应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体、智、德、美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全面发展中顺利过渡、面决不能搞单项突破上或后面发展

  (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我们要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一日流程,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小学知识。提前组织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和用小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幼儿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主要内容与方法: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2

  上周五的“幼小衔接”讲座顺利地结束了,活动的顺利结束不仅给我带来轻松,也带来许多感想,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

  讲座很精彩,家长们听得很专心,很多家长还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不禁佩服主讲者的口才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家长专心致志地听讲。家长们的专心,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的因素,那应该是讲述的内容很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家长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能用得到的。所以家长们喜欢听,还认真听。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为什么在上课时,会有很多孩子游离于老师的视线,我想除了孩子本身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以外,我想关键因素在教师自身。教师缺乏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没有意义或孩子不感兴趣等原因,这都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了讲座,还让我想到,这样的讲座对家长固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在听了这样的讲座后,能有效地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举行“幼小衔接”讲座的作用。

  我对讲座中的许多观点持相同意见,这或许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教育理念吧。比如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拼音教学问题等等,主讲者都做了精彩的讲解,我也深有同感。

  1、关于拼音这个热点问题。很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纷纷提前学习,甚至要求幼儿园就开始教学。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小学老师的角度来说,他的教学进度一般会在学校整体安排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情况来适当调整。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教学也就会从零开始,完整安排,但是如果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的情况下,老师很可能也会加快进度,幼教之友《有感于“幼小衔接”讲座》。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有潜力但是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的压力加重。可是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有很多家长还大声呐喊:一定要提前去学拼音啊!于是恶性循环始终循环。所以呼吁大家,小学就是小学,小学的东西就一定让孩子到了小学的年龄去学。不然适得其反。

  2、关于坐姿。一直在想假如始终必恭必敬地坐着一定会很累,所以当看到孩子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的时候,有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在当听了讲座后,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有时候也是要狠狠心,至少在集体活动中的15到20分钟里一定要要求孩子好好坐,认真听。,尤其是即将要入小学的孩子。

  3、举手。幼儿园老师也在强调回答问题要举手,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孩子回答问题会“脱口而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无意识插话,老师也能容忍,于是,很多孩子就形成了随便插话的习惯。于是到了小学,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狠狠批评。现在看来,我们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定要常抓不懈。

  4、生活问题。上厕所,吃饭,吃药等。幼儿园的课时较短,对于上课去厕所也能容忍,吃饭,有老师督促,吃药有医生来喂。但是小学里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了。课间要准备学习用品,要喝水,要上厕所,该在课间解决的问题都要在课间解决。吃药,虽然老师也会提醒,但是要自己记住药量和吃法。总之一句话: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做主了。

  5、学习用品。前一天晚上都要准备好了,比如5支铅笔,1块橡皮:铅笔都要削好,学习用品不能太花俏的。因为太花俏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将那些华侨的学习用具成为玩具。

  6、做事速度。尽量改变拖拉习惯。小学以后,每节课中的内容比较多,而且一定要弄懂掌握,因为第二天马上又有新的教学内容,如果昨天的内容不掌握,不懂的东西就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一点和幼儿园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幼儿园,即使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的,也能浑水摸鱼,毕竟幼儿园没有系统地考试。所以,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学习完了再放松地玩,这个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看来“幼小衔接”工作的确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3

  时光荏苒,我们的宝宝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家长可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习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他对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习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不会有学习负担地重的反应,每项学习任务都能轻、愉快地完成。孩子入学后,也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了。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组织集体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等。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

  转眼间孩子们进入小学生活已快一学期了,从刚入学时找不到教室,对铃声不知所做到现在的听到铃声,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们的变化很大,也说明他们已经变成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

  记得开学第一天家长们把孩子送进教室,依依不舍的离开。而孩子们呆呆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严肃的老师,心里更多的是委屈,害怕。

  从事低段教学已有8年,我觉得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环境的适应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已经超越了知识的学习。于是这半学期来,我重点从这两方面做起:首先是环境的适应,环境分为学校环境和学习环境。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带着学生在学校各处转转,找到教室的位置,厕所在哪,餐厅在哪,上体育课时的操场在哪,需要老师帮助时老师的办公室在哪,这些是学生必须要知道的,除此之外还有音乐教师,图书室等等。学习环境先要从认识老师开始,知道班主任是谁,认识给自己带课的老师。接下来是熟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知道每一次铃声响起时该干什么。

  其次便是学习习惯了,好的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也能让孩子轻松愉悦的学习。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他们非常不适应。先从下课上厕所做起,幼儿园里厕所都在教室旁边,学生随时可以去,但小学不行。一节课40分钟,学生要认真参与学习活动。而且部分学生太贪玩,经常忘记上厕所。在每节下课时就提醒学生先该做什么,慢慢的养成习惯。

  接下来是课前准备,上课铃声响起以后,立即停止游戏进入教室,拿出相应课程书本和学习用品摆放在课桌上,同时在班长的带领下唱一首歌。这些在孩子刚入学时,老师课前早到一会儿,帮助学生,提醒学生,一个月以后他们就能做的很好。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了,先教会孩子课前起立与老师问好,课后和老师再见,懂得尊敬老师、爱护老师。再就是要求他们课堂听讲,回答问题举手等等一些细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相应作出要求和引导。

  作业的完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给学生制定学习时间,老师也作出要求,学生应独立思考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在每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彼此交流,共同帮助学生。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4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家儿子进入小学校园已经1个月了,认真倾听了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座,了解到上小学的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如果没有合适的疏导,有些孩子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出现抗拒心理,出现的“厌学”情绪。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家长首先心理定位必须准确。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每个孩子学习的指标如同参考工程建设指标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针对孩子的学习接受程度,理性的给孩子定位,与其让孩子被动的承受学习的压力,不如让孩子主动的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紧密和严格。从早上起床时间到路上交通时间,再到上课时间、活动时间、作业时间、休息时间、上床睡觉时间等等都环环相扣。所以对于孩子的时间观念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但是身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因为现在孩子还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还处于一个懵懂期,被动的认为家长在做的就不会错,家长需要早起,下班回家不管多累,现在流行的“葛优躺”是最好不要出现,应该是把我们回到家里需要做的事情马上处理,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放学回家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写作业,而不是有样学样的“葛优躺”了;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坚持做完。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书包收拾好才能去看电视和玩。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己去支配。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适当的让孩子做点家务, 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不能帮到很大的忙,甚至可能会帮倒忙,但是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并不需要结果。

  三、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人是群居动物,有人比喻成豪猪,冬天为了取暖,他们必须离得近一些,但是因为距离太近,它们的刺又会刺痛对方,因此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说人际关系的培养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际能力去维系。对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我给与孩子的就是几句话:谦虚、不骄不躁,去发现他人比你优秀的地方,心怀感恩之心。

  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说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如是说来增强家长的知识面。当今社会电子产品以及电子设备太多,不让孩子接触是做不到的,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让孩子去接触电子设备,引导孩子在网络上去接触有教育意义的动画以及游戏软件。例如:我的孩子在家玩的游戏软件是“悟空识字”,动画类的:“福鼠三十六计、哈利学前班、唐诗三百首”,这些东西需要家长陪伴着孩子去看,家长自己必须知道里面所讲的内容,并能在孩子产生疑问的时候,能够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答孩子的疑问。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我并不赞成让孩子睡前看书,因为看书是一种有意识活动,睡前大脑应该适当放松。孩子接触事物比较少看完书大脑会处于高度的思考状态,不利于睡眠。我一般会在睡前让孩子听听比较舒缓的古琴曲,让孩子早点休息,睡足10个小时。早上起床,我会让孩子朗诵课文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书,这样既让孩子增强了阅读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朗诵能力。 总之,老师和家长互相协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孩子缺少自主学习能力,老师给我们一个方向,家长要顺着老师所给的方向,督促孩子更好的接受并吸收所学习到的知识。、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孩子愿意上学,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5

  女儿今年6周岁了,准备9月份入小学,“是否应该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这两种想法一直让我犹豫不决左右矛盾,如果提前学习了小学课程我怕孩子在正式进入小学后,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会了,不认真听课,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如果不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又但心孩子上学小后跟不上班级课程的进度,从而影响到孩子对学习信心。《“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中提到的现状无论是角度还是观点,正是我们做为家长重点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通过阅读《幼小衔接》所得到的启示及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了心理学家格塞尔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结论同时也参考了“三年级效应”我个人认为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让孩子提早学习过多的小学课程相比要重要的多,另外有好奇心的孩子会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知识。

  “孩子对成绩、分数是没什么概念的,也不知道分数意味着什么”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其实真正在意分数的是我们长家,我们对成绩和分数认识,决定了孩子对成绩和分数的认识和看法。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因为粗心大意也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等原因,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保持淡定,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最后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幼小衔接”特别策划》为我做好孩子进入小学的准备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我也在根据《“幼小衔接”特别策划》指导,查找自己身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方法的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做为家长让我们以平常心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吧。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6

  为了能更好地让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作为家长,我们也是多方取经,与身边家里有小学生的朋友多交流,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情况,同时结合自家孩子的情况,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让学习成为常态化,让学习成为孩子的一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第一,为孩子营造学习的环境,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学习并不是只有小孩子要做,爸爸妈妈也是要学习,学习是一件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是一件持之以恒,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我们作为父母也是在家多看书,陪孩子一起学习,通过良好的氛围,将学习这件事情融入到孩子的日常中。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告诉孩子学习、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情,强化孩子学习的意识。

  2、第二,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通过孩子的兴趣,找准切入点,让孩子意识到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识字以后,可以自己读书,不需要爸爸妈妈有时间才能给他讲故事,想看故事书,自己在家随时可以看,让孩子意识到通过学习他可以获得很多东西,让他更有动力去学习。当孩子意识到了学习的好处时,自然学习不会成为他的敌人,就会从被动你要他学,成为我想学,至少现在哆哆对于识字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的抗拒,会经常主动问这个字怎么读,因为他爱看书,想看书,就要识字,自然看的书多了,识字也就会更多,还会引以为豪的说爸爸妈妈的书上面的字他也认识。其实,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识字是很重要一件事情,因为只有不断的多识字,他才能看更多的书。

  3、第三,习惯的养成,这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情,需要你和孩子一起为之努力的。因为人都有惰性,更不提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玩具与书本之间,孩子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就像我们大人在手机与书本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手机一样,因为毕竟书本是枯燥的。那么习惯的养成更显的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习惯的养成来让孩子更加自律,前提是你也要自律,这是我们家长必须明白的一件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孩子呢。在这事情上,我也并没有做的很好,尤其是在哆哆四岁多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毕竟初为人母,自己也需要学习,在坚持和孩子学习沟通上,都没有做的很好,尤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态度也不是很好,因为内心的焦急,总是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在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后来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学习是需要细水长流,不能急于一时,放平心态,学会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陪孩子一起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让你的陪伴帮助孩子渡过一个个枯燥难熬的前期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大约会持续一个月,当我们顺利的渡过这个一个月,虽然孩子有时候也会有不爱学习的时候,但是学习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对于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会有太多的抗拒。

  4、第四,增加学习的趣味,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孩子的天性还是玩,我们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让孩子知道学习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孩子看到学习的多面性,激发孩子探索学习的奥秘。还拿识字为例,我会和哆哆玩识字比赛,看谁认识的字多,互换角色,我们虽然作为家长,但是在学习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会让哆哆当提问人,我来回答,然后我故意答错,然后他很有成就感的说他认识,让孩子在这种小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给他带来的小小“成功感”。

  5、第五,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可以具体的提出来,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告诉他,他很优秀,不断给孩子心理暗示,他可以做的好,他可以做的到,甚至可以做的更好。当然,如果表现的不好,自然就要批评,奖罚一定要分明,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毕竟上小学以后,面对学业的压力,他们会来自于各方面的比较,突如其来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不一定能及时的转变,所以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鼓励和赞扬会让孩子更加阳光,但是一定要告诉他做错事是要承担责任,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6、第六,做最充足的准备,在家的日常学习对于文化知识的储备毕竟有限,7月份我们也为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帮助孩子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除此以外,我们在孩子这三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中,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过乐高,英语和跆拳道,经过1年多的学习,孩子无论在智力开发还是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我们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在孩子慢慢心理成熟后,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一直坚定的陪伴孩子,在我们的陪伴中,也会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坚持做的一件事。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7

  时光匆匆,我们的宝宝就要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有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我们每个家长担心焦虑的事情。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听了xxx王小组的课,也经过自己的经验和资料查询,我们可以试试重以下几个方明进行:

  1.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我们可以在入学前几个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习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让他对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同时,为了使孩子逐步习惯学习生活,在家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这样,从思想、时间、学习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这样让孩子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2.培养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气氛,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3.培养孩子的听读写能力

  逐渐培养孩子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选择喜欢的读本陪读。再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游戏,比如下棋,画画,折纸,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可以让他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数字,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现在的娃娃很多事情都是有长辈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让他们自己拿个饭,整理个书包都是无从下手,平时我们就有意识加强他的次序感,条例性。让他们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整理东西等等。自理能力有增强,孩子在入学后也比较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以上几点总结,希望对我们的孩子有所帮助,愿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有就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篇18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孩子们即将要结束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作为家长的我们很荣幸能够参加一次由十五幼及博才白鹤小学联合举办的幼小衔接家长会,此次家长会犹如一场及时雨,解答了我们内心无数的困惑,也让我明白了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平稳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

  此次家长会主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于卜园长的分享: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第二部分主要是由博才白鹤小学谢校长的分享:关于幼小衔接,家长和孩子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简而言之,为了能让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迅速适应小学生活。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一、幼儿园方面:

  (1)逐步培养孩子们的任务意识。进入大大班以来,幼儿园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这样,孩子步入小学后,不会感觉学习负担较重,会让孩子们从思想上提前接受作业的准备;

  (2)为了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大大班集体活动时间稍微有所延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引导孩子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让孩子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家长方面:

  (1)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开始上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作为家长,应该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学习和生活习惯,要创造环境让孩子认识到,上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2)以身作则,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别人以任何东西”;也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三、孩子方面:

  (1)知识准备,在步入小学阶段之前,孩子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会写自己的名字;开发语言潜力;具备初步的数理逻辑能力。谢校长特别强调家长不必在儿童入学前就让他们学习大量的知识,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比如可以不失时机、不拘形式地向孩子灌输学校的种种事情,如“学校里有许多小朋友”、“学校里有好多老师和好多书,他们将教你好多有用的东西”

  (2)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与幼儿园在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幼儿园阶段,老师会时刻关注宝贝们的吃饭、睡觉等生活方面,相反在小学阶段,更多的是依靠孩子们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为了使孩子们逐步适应学习生活,我们应该提前多多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

  总而言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需要家长、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共同努力。通过今天的幼小衔接会议,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了更新的认识,让迷茫的家长会找到了更加清晰明了的方向,陪伴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一段特殊的时期。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幼小衔接讲座心得体会05-15

幼小衔接家长心得体会04-01

浅谈幼小衔接的论文04-13

幼小衔接游戏教案07-22

幼小衔接讲座总结03-07

教师幼小衔接总结10-14

制定幼小衔接的计划10-02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精选18篇)03-11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精选21篇)03-17

幼小衔接心得体会(精选8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