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时间:2023-04-22 09:54:06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把我的心卷起来,卷到这场戏中。读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我感觉仿佛回到宋濂的那个时代里,想着他,没有办法看书,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坚冰,可却不放松抄写,和现在的我比,我有参考书,不用抄,却没有好好利用。

  读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想到了我们,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上课,他的处世比我们不好,却还费心思去请教老师,而我们呢,木若呆鸡似的坐着,心儿不知道往哪儿飞去了?

  读到宋濂拜师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画上的宋濂,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遥远而险恶,他艰难的.往前走,不理会“苦”,只想着心中的“师”,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可见他是那么的专注于“苦难”作斗争。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困难也没有,轻松的一坐车,就到了我们想去的学校。

  他一日只吃两顿,没有新鲜肥美的大鱼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们苦几万倍。我们天天都吃免费的午餐,有免费的校服穿,还有零花钱能买好吃的,买闲书来看,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当磨难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磨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透过自我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读后,体会有四。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没有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我的勤奋刻苦,最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个性签名爱情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这些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一个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比较,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今晚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古文鉴赏辞典》来读,偶然间再读《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慨。

  这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意在激励初中生勤奋苦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永不言弃。但我们大人在编书的时候却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学习的对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时代的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亲自誊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付出都么艰辛的劳动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被称为“七录斋”先生,他读书有一个特点,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烧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来,所以称“七录斋”先生。古人读书态度之严谨,毅力之坚韧、勤奋之精神,令今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证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冰雪飞舞的季节,宋濂从未放弃过抄录,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他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他要取得借书人对他信任,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大学时代一位师兄,每到冬天,寒风彻骨,他在图书馆学习,无法抵御寒冷,便用抄书来驱赶寒冷,让自己置身事外,忘却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他最终以专业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运才会青睐,能吃苦才能风雨之后见彩虹。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学之苦。比其他,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宋濂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所以去借书,拿回来抄;又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去请教。尽管他每天只有两顿粗茶淡饭,尽管他每天都只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尽管他饱受了风霜之苦,但他却不羡慕有钱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人。

  这个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它同时有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

  可是现在,有太多的学生都普遍的认为;自己家中的学习条件差,因而成绩不如学习条件好的学生。这种想法是特别得错误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学习虽受环境条件影响,但只要肯去克服,恶劣的环境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这使我想到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艰苦甚至连书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四处借书看,他很希望能够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无法点灯读书,正当他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读书,从此,匡衡每晚就借着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了著名的学者

  这是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但同时又印证了那句话:无论环境多么恶略,只要艰苦努力,勤奋坚持就能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所以,让我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跨越环境的障碍,打开一片新天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我佩服古代的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他们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第一感想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我们的条件,你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一天我翻开《历代散文选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简洁清新的词句所吸引。“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生还。”我深为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尚能借书,“手自笔录“,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比他们好,即无冻馁之患,又无奔走之劳,更应嗜学。

  我们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们学习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却强调其他客观原因,如家中无人辅导、手头少书、时间太紧等。

  宋濂青少年时是如何学习的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千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不顾天寒动手,坚持抄书。遇到问题,跑到百余里之外,请教别人。我们今天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学校问老师,可以参考书,也可以在同学之间讨论,即使到老师家中去,总也不至于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见,学习要靠自己的勤奋。

  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再差,也无法与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样勤奋学习的.例子在古代是不胜枚举的,如车觺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他们都是家境贫寒,学习条件极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们今天的条件和他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学习成绩再不好,谁之过?正如宋濂所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看来,搞好学习必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劳。高尔基说得好: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起来的就是劳动再劳动。”只要我们刻苦学习,吸取前人的好经验。循序渐进,学习再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我非常佩服现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腻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致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兴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由于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苦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侥幸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爱我如今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由于家贫以致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他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文秘网,手指都很难蜿蜒,他照旧会按照商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点,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成绩。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褴褛烂,但他素来都不艳羡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咱们如今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成绩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咱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咱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咱们的条件太好了,让咱们只懂得享用,却不懂得利用。咱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细心的想一下,中国现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咱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心而已。如今的咱们很侥幸,咱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每个人都羡慕于宋濂的名号,名垂千古的他不知被多少人所赞叹。但是又有几人能明白那光环背后的艰辛呢?他曾经背着书箱,拖着耐磨的草鞋,在呼啸的寒风中求学的记忆,为了读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抄,在手指冻得僵硬的冬天,只为那油墨之香而不肯放松抄写。又为了能做到信守承诺而跑步去还书,就为能让别人以后仍借书给自己的时光,又有谁会来关注呢?为了能弄懂书里的知识,宁愿听老师的训斥仍“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他并不放弃,等老师高兴了,“则又请焉”的精神又会有谁能体会呢?宋濂先生之所以写这篇序,就是为了告诫后人学习要靠自己努力却不取决于客观条件这一道理啊!

  对比起宋濂先生的读书环境,吃穿不愁的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每天踏着朝阳去上学,嘴里咬着新鲜面包,中午揉揉有些肿胀的手后可以去品尝美味的午饭,傍晚踩着夕阳回家,桌上摆着早已做好的晚餐。晚上写作业如果有问题,旁边放着一摞工具书自然会帮你,学习累了,柔软的被子已向你张开了怀抱……

  学习对于我们已毫无“辛苦”可言,对比起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的宋先生来说,我们如今的学习环境不是他幼时所能享受到的',但他却艰辛求学,勤奋,最后成为了“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十年来所克服的种种困难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可如今有些同学却天天抱怨这抱怨那,殊不知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有些同学天天沉溺于电子产品所开创出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殊不知现实早已把他抛弃,有些同学以为努力了,殊不知别人早把他甩在了后面……古人的告诫早已被抛弃到了脑后,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方残酷的现实。

  拥有如此幸福生活的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新时代的命运由我们掌控,那么,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努力刻苦地去学习吧。切莫把大好年华丢弃了华丽却虚幻的梦境里。只有靠自己力量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学习《选东阳马生序》,我受益颇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平直,去勇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现在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当老师教育他们时,这些学生不仅毫不理会,还露出特有的“招牌”动作——翻白眼。把头转向一边,抖着腿,时不时还瞪老师一眼,甚至“出口成脏”与老师对着干。这种师生之间因尖锐的矛盾而发生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我们国家是以“尊师重道”为光荣传统的啊!孩子对事情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习惯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纠正的,他们的很多认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这当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对很多学生的效果却是那么微弱呢?这种微弱背后的隐患让人担忧啊!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无私地授予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而这些学生却“恩将仇报”。当这些学生看到宋濂的尊师态度时,会不会为自己的这种无知可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当宋濂拜师后,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戴着珠宝“烨然若神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学海中寻求知识,探索奥秘,求得真知。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们有的同学却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别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贵,就感到脸上无光;吃的比别人差、零花钱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没面子。错了,大错特错!难道你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只因为你比别人穿得光鲜、时尚就会让人把你看你“天才”吗,就会原谅你的愚钝和懒隋吗?

  我们应该向先哲宋濂学习,学习他勤奋苦读,遍观群书,锲而不舍“弗之怠”;学习他尊师重教,援疑质理时,“俯身倾耳”;学习他不慕虚荣,一心向学,日后“业精德成”。

  或许我们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在先贤光芒照耀下做一积极向上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2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写的。宋濂因为刻苦读书而中举,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这篇文讲的是宋濂的学习经历。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没钱,就只好借书来读,用笔抄录下来。到了成年以后,宋濂就更加喜欢读书了。时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学问的老师请教,刻苦钻研。

  当宋濂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虽然雪深数尺,凛冽寒风,他依然坚持到学舍去读书,往往是四肢被冻得不能动弹。

  宋濂那时候的环境那么糟糕,他都还坚持读书,从不放弃,最后终于有了出息。我们今天的环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认真读书,缺少的.就是他那种刻苦精神。我们应该更

  加努力,刻苦的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为国家效力。

  当然,宋濂的学习生涯也有很多困难,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等,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一切为了学习。

  所以,他得遍观群书。

  得遍观群书了,便开始了他求师之路,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虽然路途艰辛遥远,有时老师脾气也不好,但他还是学有所获。最后几句他也说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前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便不觉得吃穿不如人。生活之苦,但苦中有乐!

  是啊,古代人都这么好学,积极乐观,那我们又何尝不可呢?人人都会遇上困难,难能可贵的是遇上困难的以后克服困难的那种勇气。有时我经常会遇上不会做的数学题,本想空着不做了,可是想到做出来之后的那种快乐,我还是会耐心的钻研下去。

  我不知道宋濂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教育了我,不知道那马升序有没有被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这几天以来,我们学习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我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宋濂求学的艰辛,更懂得了珍惜。

  宋濂家很穷,但他小时候却非常喜欢读书,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读。借到书后,他就边读边抄。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懈。

  而且他每一次借了书,都及时归还。人们因为他十分讲信用,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也因此,他得以博览群书。

  若换作是我们,我们会像他一样找别人借书,边读边抄吗?我们会像他一样,即使到了冰天冻地的时候,仍然坚持抄写吗?

  不会的!是的,我们现在不用去借书、抄书,但有时候即使我们买到了好书,会认真读吗?答案依然是"不"。我们现在不用在寒冷的冬天抄书,但即使在开着暖气、温暖如春的.地方,我们也不会认真读书。

  再说说宋濂的学习态度。他因乡里没有什么好老师,长途跋涉百里去乡外拜师。拜得好师之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是毕恭毕敬,凡事顺从。

  且不论如此对师是对是错,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与老师争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对是错,态度总是咄咄逼人,何来尊师之礼?尊师美德早已荡然无存了。 宋濂不惧严寒,足肤皲裂而不知,且每日初茶淡饭以果腹,无鲜肥滋味之享。身穿缊袍敝衣,但仍怡然自乐。

  这样的事我们可以做到吗?似乎不能吧。大鱼大肉是我们每一顿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而对于衣着,"李宁"、"安踏"、"耐克"、"阿迪"已经成为同学之间互相攀比中时常提到的名词。 对于我们来说,快乐的意义也已经变异了。吃好、穿好、睡好、住好、玩好,才是我们心中最基本的“快乐”。

  我们现在有书可读、有师可拜、有好的环境、有好的衣食住行。但勤奋、珍惜品质却没有了。 既然我们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学会珍惜。 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03-16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题及答案10-18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7-29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03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16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17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06-10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04-02

《送东阳马生序》的说课稿06-13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