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3-23 18:29:10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

  读书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行使这个寒冷的寒假也温暖了很多。而在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除了幸福与享受之外,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触,得出了很多体会。

  一、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地扩充自己。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扩充自己,始终走在知识的最前沿上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丰富,而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这样学生才能在你身上学习到更多。而任何形式的知识扩充都将对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助。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学习是唯一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因为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教育出成功的学生。

  三、对待学生要学会宽容。“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教育应从宽容开始。谁都曾年少轻狂,青春叛逆,用作为一名教师的爱去宽容你的学生,包容他的小缺点,小错误,教育必不可少,但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惩罚措施也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只 有学会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爱学生,学生才会学会理解你,爱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2

  假期中,阅读了此书,受益匪浅。也真实体会到: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3

  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同样是有害的。

  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体力劳动,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应该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对于少年的作业,我们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4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

  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5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上海市北郊学校的郑杰校长写的,这本书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郑杰校长把他的“一百条新建议”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以及“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

  “做自己的主人”

  书中提到“做自己的主人”,提倡我们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认识自己;二、自己选择;三、按自己的方式教书;四、自己评价自己。在第三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中,我感触颇深。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是同一个教案,不同老师来上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如今网络信息发达,有很多资料可以共享和借鉴,但借鉴归借鉴,不能全部照搬,你就是你,不要做别人的影子。“作品是历史,教材是传统,学生是时代人”,社会在发展,我们在传统教学上还应该多加入现代的元素,与时代接轨,这样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学得更好,而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学习,在准备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固步自封。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我们对学生总是挑剔、批评多于赞美,或者说我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赞美过学生,我们对他们总是抱有审视的眼光,想在他们身上挖掘更深的潜力却不由自主地运用了高姿态的谈话语气。我们担心学生得到赞美会骄傲自满“翘尾巴”,增长虚荣心,而更多时候,是学生偶尔得到一两句好话就出现“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的表情。书中说:“这种力量来自于深度的不信任……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赞美学生并不难,重要的`是我们能放下心里的怀疑,对于孩子来说,你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现在都在提倡学生要减负,这是让老师给学生减负,而给自己减负也非常重要,关键在于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做同样的事,有的人觉得是负担,有的人觉得是幸福,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这样就不会觉得负担沉重,有兴趣了,就不会觉得累了。二是让学生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是有用的,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或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空洞乏味,只是一堆理论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的”。

  “学会倾听不容易”

  与“学会赞美真的很难”一样,学会倾听也很不容易,所谓倾听,就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试问,我们连朋友之间的倾听都很难时时做到,更何况是对着学生。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真的很难,即使是有各种原因导致的状态不好,也不能表现在学生面前,必须压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静下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还有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也有不愿意去倾听学生想法的老师,而倾听又恰恰是交流的第一技巧,如果做不好,就会在教学和班级的日常管理上出现问题。

  在这一百条建议里,还有很多其他不错的内容,比如,“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把困难当做机会”等等等等,这本书给了我这个新教师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包括教育、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师值得读的好书。

  本学期抽空重读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值得一读再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6

  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以及社会上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学生常常会认为老师无所不知,但是孩子们现在接触的事情我们却不见得理解,不见得会。比如孩子们跳皮筋跳得特别棒,但是我就不会。于是在孩子们跳的时候,偶尔我也会虚心地向他们求教,兴致高的时候,还会上去笨手笨脚地跳几下。

  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动画片,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其实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我的业余爱好是偶尔跳跳舞,很奇怪,在我心情郁闷的时候,我会在舞曲中净化心灵,所以在跳舞的'时候我总会不说话,让情绪静静地宣泄,几曲舞跳下来,总觉得快乐已在我心中。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虽然距今甚远,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拨开我们眼前的云雾,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今天,谈谈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与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我有时,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在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关于后进生的成因,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那是由智力低下、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够等造成的,但苏霍莫林斯基却为我们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身为老师我们会经常去别人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从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后进生在我们的心目中,学习能力真的太差了,对我们老师的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这些学生连学习都学不好,又何谈阅读?因此往往很多时候剥夺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忽略了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些学生需要用阅读来提高自己,需要用阅读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老师也只能交给他们方法,但真正的落实,还是需要我们学生自己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个叫费佳的学生,在算术应用题的学习上障碍很大。“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面对这种情形,苏氏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这些习题深深地吸引了费佳,也开始引发了他的思考,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求得答案。随后苏氏又为其搜集了一套专供他阅读的书籍,约100本,可供他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这些书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到五年级时,这个孩子已经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后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如历史、文学,还遇到过困难,但每一次困难他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通过学习,我要逐渐转变了自己的陈旧观念,通过慢慢摸索,努力转化好每一位学困生。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学困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8

  1、科学化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准确与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精练,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说话要合乎事理,教学语言要符合思维规律,并能够体现出学科自身的内在联系。

  2、情感化语言:主要体现为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艺术化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富有哲理,讲解叙述要形象,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

  4、平民化语言:主要体现在用平易中和、亲切直白的语言,将同学们认为的政治课的“大道理”与中学生联系起来,使“大道理”贴近学生,使学生易接受和理解。

  总之,读了《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这本书,我觉得条条有感想和深思,处处受教育和启迪,使我懂得了更多的教育艺术,以后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实现做一名有魅力的思想品德教师而努力学习!

  扪心想想,自己已经有多长时间不再研读教育类书籍了,已经有多长时间不再写随笔、写心得了,任由时间湮没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一任碌碌无为、饱食终日。

  今天再次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还记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善意地提醒青年人:“趁年轻力壮去探索知识吧,你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读书带来的知识乃是老年的精神养料。年轻时应该努力,这样老时才不至于空虚。”不由自主地开始叹老,不由自主地开始回忆,今天的自己,面对这样的名言,真的是面红耳赤,羞愧无语。

  有道是“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人圣贤。”只有善于学习、只有善于反思、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用一颗明净、清晰的心来面世,用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的心态来走人生、走好人生,使自己的教育人生更有价值。

  还记得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在谁的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米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钱,因人而异。”师傅的话不无禅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那碗米?

  谁能说清一碗米值多少钱呢?付出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那作为一名教师,是仅把自己做成一碗“米饭”,还是耐着性子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呢?“酒”离“米”的形态是最远的,酿造的时间是最长的,中间失败的元素是最多的,但一旦酿成了“酒”,其价值肯定比一碗“米饭”的价值高出许多。

  学习的过程就是酿酒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和提升的过程。

  谢谢这次大规模的读书活动,想要成为一名“诲人不倦”的反思型教师,要想学术有专攻,那就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只有充分掌握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崭新的教育技巧,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书山有路勤为尽,学海无涯苦作舟,今天的我们也许应该思考和选择怎样“求创新”、“巧作舟”。教育是不断革新和进步的,孩子的命运就掌握着我们的手里。今天的教师也许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质疑求异精神的组织者;不应该再充当教学大纲“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要不断推陈出新,运用新知识,不断思考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创新的时代赋予了创新的机遇,创新的事业提供了创新的舞台。理想中的新教育,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理论无法言说,至少是不能精准言说。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啊,一旦潜能被激发,谁能料想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需要我们,需要一批批优秀的老师抱定决心,踏实走着,穿过岁月,期待花开。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9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

  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

  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0

  教师,一种很特殊的职业。说它特殊,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怎样做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给了我们答案。其中,书中对于课堂45分钟的表述堪称经典。

  书中提到“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1)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本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达到教学的最大化,实现高效课堂不过如此。一堂课,关键是确定好本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完成问题生成单;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轮换代表发言,完成问题;接着集中师生智慧,进行问题拓展提升。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到拓展延伸,符合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

  在高效课堂的进行中,我发现一些问题,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地进行,班级人数不易过多,否则易流于形式,造成分组讨论乱哄哄的局面;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不宜过大,否则差生愈差,听不懂课程讲解,优生愈强,只是学科带头人在唱独角戏,造成两极分化;这种课型也适合年龄大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环节上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模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相互交叉借鉴,取长补短,摸索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道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1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

  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都谈一个问题,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这段话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时间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每一步路上,学生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完成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学生还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学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学生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学生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学生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首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掀起一轮学习高潮。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的放失的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在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深深觉得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3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

  最近一段期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4

  近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因为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随意性很强,已历时半月余,仍未通览一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写点感想的文字。其实,写作读后感必须领会作品的精髓,断章取义是大忌。但为了不让瞬时的体会消逝,就暂且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给教师的建议 11》的主旨是“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在谈及怎样有效完成课堂作业的检查时,大师向我们介绍了经验,推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这种方法可以“把检查知识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课堂作业可以这样检查,那么课外作业又该如何处理呢?联系实际,课外作业的检查大抵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揽型”。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学生的作业检查一遍。这些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着实让人佩服,实际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应也非常好。以作业检查为抓手,学生每天疲于应对班主任的检查,减少了违纪事件的发生;作业不敢马虎,学习成绩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严,家长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师“亲力亲为型”。负责任的科任教师知道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即使耽搁一些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要把学生作业认真检查,以查缺补漏、督促后进。这种方式也值得推崇,不过耗时耗力,效率存在问题。

  三是班干部“分工协作型”。在教师的指导下,构筑作业检查网络: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学习小组组长--组员,分工协作,无缝对接。各科作业情况经班干部汇总,反馈于科任教师,对作业检查中的棘手问题,则反映到班主任处。这种方法现在应该是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主流。

  四是“捆绑家长型”。也有不少教师采取此方法,家庭作业的检查有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经家长检查后,签字确认。此种方法对教师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家校联合,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哪种方法最有效,这还要根据校情、学情而定。笔者认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种通病,那就是没能充分尊重课外作业的主体——学生,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信任每个孩子。

  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还是有些说头的。这就涉及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何在?课外作业实际上既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习结果的巩固;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是一种深化、一种提高;既是对情感的熏陶、态度的端正,又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而这些都离不开完成作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呢?那就把作业检查权还给孩子吧。督促、指导孩子检查好自己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让检查作业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应该大有裨益。

  当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操作,还需要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

  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04-11

教师的读书建议报告12-22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感想12-1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想02-0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反思08-23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体会03-2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范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01-0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身受心得06-12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06-17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