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时间:2023-03-23 10:51:33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

  没人能否认死的必然性,就像没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AlS一种残酷的绝症,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当然时间还在继续,地球还在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改变,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个。莫里教授不甘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他与米奇一起探讨人生。他们并没有说多少很深奥的东西,只是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真理其实都是朴实而简单的!)莫里老人在临死前还是幽默风趣,他不会自怜自哀,顶多早上醒来时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几滴眼泪,起来后就恢复了活力。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地写莫里是怎么可怜,更让人觉得被人照顾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时。像孩子那般被关爱。莫里老人与米奇的'课上充满了人间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谈轮到轮回转世,莫里说自己想要做一头羚羊,那么优美,那么迅捷。这个想法和他的身体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有他喜欢跳舞的因素吧。不过谁又能说真的有轮回呢?

  “死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尽管掉转头不去看他,却还是知道它的存在。”但莫里却能正视他,他们谈论遗憾谈论死亡。人都会死,活着的人惧怕死亡,然而死亡来临时又不会感到痛苦了。在某个夜晚莫名地断了气,会有什么痛?留下的只有亲人的思念。突然觉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礼是无比的明智。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2

  《相约星期二》内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相约星期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一个充满智慧的灵魂,是一个幽默的精神导师。

  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

  回顾我们的现状,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做着美好而奢华的梦。每天锲而不舍地追求,时间悄然逝去而我们却浑然不觉。我们有太多的借口,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活着……因为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抵挡不住时间的脚步。当岁月流逝,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勇气以坦然的心去面对。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了迷茫,开始浪费生命……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但到了那是,我们已经到了莫里那个时候了,我们便忏悔、哭泣,可是谁都不会像莫里那样达观、坦然……

  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在回头感叹,那是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是完美。《相约星期二》还告诉了我很多……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3

  中国人很忌讳谈及“死亡”,从而带来中国式教育对生死、对生命的关注的阙如。我将《相约星期二》当做一本教育学书籍,是因为其中所描述的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课。从中我看到“向死而生”的勇气和魄力。

  还记得14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的冰桶挑战吗,从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苹果公司的库克等科技领袖,扩展到政要、明星。一桶冰水当头倒下,浇遍全身,意在唤起大众对渐冻人的关注。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这种病的患者头脑始终清醒,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身体的全部机能随肌肉萎缩逐渐丧失,直至呼吸衰竭。《相约星期二》的主角莫里教授就是渐冻症患者。本书的主题内容不在于得了这种病有多么痛苦,而是一个人在临近人生终点时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等重要人生课题的感悟。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说,有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来日无多,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

  这本书的主角正符合余秋雨的设定。他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社会学教授,年过七十,患了渐冻症,医生说他最多存活两年。在看得见的死亡面前,人会怎么继续剩下的日子呢?是每天埋怨老天的不公平,痛苦不堪地倒数日子,还是心灰意冷任自己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莫里教授的选择是接受,勇敢地去面对死亡。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观察身上发生的一切,留待旁人参考,“我已踏上了最后的旅程,我要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在最后的时刻,莫里不愿意离群索居,浑浑噩噩地等死。他希望同事朋友多来看望他,给他打电话分享他们遇到的难题,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他接受了电视台的访问,和更多人来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一个学生米奇看到了这个节目,他曾是莫里的得意门生,毕业16年一心追求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没日没夜的工作,采访各种高端体育赛事和炙手可热的'运动员。他一直在努力向前,埋头追逐,但心底有时却被迷惘和空虚侵袭。从电视里看见老师,隐藏了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以为遗忘了的时光其实一直珍藏在他的心底。

  米奇穿越了岁月的烟尘再次握住了他曾经非常爱戴喜欢的老师的手。老师回报他以热情的拥抱,并且莫里教授要给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上最后一门课。于是,每星期二,米奇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莫里的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第一堂课讲的就是关于死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和一个时日无多的绝症患者来谈论。而莫里不回避,也不故作洒脱,他说自己也很恐惧,甚至会流泪,但只一会儿,就放到一边。他说,我每天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吗?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接下来的十来个星期,他们谈了家庭、金钱、感情、对衰老的恐惧还有爱的永恒。而随着课程的进行,莫里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开始,他们还可以在书房上课,莫里可以大声说笑,随意做手势表达感情,还能吃自己喜欢的意大利菜。而后来,他的手都抬不过胸口,只能吃流食,躺在床上再也站不起来坐不了了。渐冻症,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一点点融化人的神经,使躯体变成一堆蜡。通常它从腿部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等病人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时,就无法再站立起来。等控制不了躯干的肌肉时,便无法坐直。最后,病人全身瘫软,只能通过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你清醒的神志则被禁锢在一个软壳内。或许你还能眨眨眼睛,动动舌头,就像科幻电影里那个被冰冻的怪物一样,但连最隐私的擦鼻涕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去完成了。

  面对这种种折磨和难堪,莫里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达观平静面对。他幽默地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给你擦洗、有人按摩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莫里的身体病了,但他的心却依然火热。他比以前更有同情心,更有责任感,他会为远在别国的遇难者留下同情的泪水,会热情周到地接待来访者,给来信求助的人解答疑问,他像蜡烛努力燃尽最后的热量照耀出一片光亮。他说,这疾病一直敲打我的灵魂,但它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莫里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葬礼。他葬在了一棵树旁,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他在课堂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他认为只要彼此有爱,记忆会一直存在,你就仍然是活着的。

  他的学生米奇把和老师的这14堂课的笔记整理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在各大图书畅销榜上停留4年之久,并被翻译成31种文字在世界流传。这本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话剧以各种形式广为流传。人们没有忘记莫里。《圣经》上有段话说,天下万物都有定期,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4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么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很多很多,这些话语,这些真诚的话语,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这位终身的教师,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2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莫里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这就是!”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让我们,向他肃然起敬!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5

  看完最后一个字,我沉默了。恽晨问我“有什么感想?”我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能对花几个小时时间读完的一个老人用78年的经历和感悟讲述的人生品头论足。我只是在不停的问自己,如果死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会平静的接受并坦然的享受死亡的过程吗?我有资格在死亡来临之前微笑着对后人谈论爱情、婚姻、衰老、恐惧、原谅、遗憾、金钱与永恒吗?很多人在读完这部写实小说后感动的流下眼泪。但我没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些天心脏又不好了,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死去的亲人,我有些迷茫。听人说梦见死去亲人并且与其亲热是死去亲人在召唤你的灵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我也想到过我死后的事情,想象过哪些人参加了我的葬礼,想在临终前告诉我的亲人们不要给我买寿终人专用的衣服,要给我穿平时最爱穿的旧衣服,我想让我生前的样子留在亲人们的脑子里,让他们感觉我跟活着的时候一样。但我没有想过可以对他们说“别把我烧过了头”这样的话。

  从前我也曾认认真真的想过人生,想过如何走好这一生,也试探着写一些短小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我对人生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薄了,面对人生的态度实在是太偏颇了。

  莫里·施瓦茨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用十四个星期二的时间给自己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他在牢狱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诉人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写下了不朽的箴言。

  “给予别人温情、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接受现实、学会满足、超越自我、原谅别人”这些从前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从即将死亡的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一下变得沉重起来,它们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里,在病榻上讲课的,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阿尔博姆。说是讲课,不如说他们是在共同谈论生活的意义。内容包括谈论世界、谈论文化、谈论衰老和恐惧、谈论金钱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觉他们谈论的主题就是一个字“爱”因为有了爱,才有病榻上的最后一课,才有讨论的众多内容。是爱让这位老人穷尽一生去做对别人能有所帮助,他认为有意义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约星期二》它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读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与他们相约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这部人生箴言读一次不行,要经常不断地读,也应该像他们当初的约定一样,每周二读一次,让莫里的声音连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索要的多,给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该如何去“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6

  《相约星期二》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叫莫里的老教授,年迈之时得了绝症后,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将这辈子最后的一堂课教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奇。米奇是一个体育专栏的主持人,在大学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在电视上偶尔得知自己在大学时期最要好的'教授得了绝症后,米奇匆匆赶去看望了这位十多年没联系过的老师,而老师却决定将自己人生最后一堂课教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二人相约每个星期二上一堂课。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上课,这门课教授一共讲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份,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而这本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曾经连续四十周被列入图书销售排行榜。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里老教授所呼吁要摈弃的东西,正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包括作者米奇,他毕业后努力追求的正是老教授宣布要摈弃的。莫里老教授告诉米奇要建立自己的小文化,真的很佩服这样一位老人,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物质,权位,虚名的社会,他能在遵循文化的一般性生活准则上建立自己的文化,而且在临死之前还能为呼吁阻断这种文化灌输而努力。当然,此书里面莫里老教授还提到很多值得让你深思生活的意义的话题。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师,将了一辈子课,把最后一堂课留给了后人,深思人生的意义…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7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之前有人推荐,不是很厚,很快就可以看完,但可能要达到书中的境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书的内容主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星期二人的单独的课程,一个老师,几近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上的在星期二的课程,会让他明白很多,也会让他成长很多,就像是思想的碰撞,在这个情形下,带着一点点的安静。

  老师因为病情不久于人世,之前是教师,突然想到自己的特殊,介于死亡和生存之间的人物,为生的人搭建一座桥梁。

  他的最后,越来越虚弱,却也不断告知学生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重点是相爱,重点是你生前所拥有的足够多的爱意,让你能够面对一切的挑战。

  在书中,我们就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衰弱,但他的'精神始终亢奋。

  不因为自己的处境而窘迫,只是觉得重回到了婴儿时代,能够被照顾。

  即便虚弱,他仍然会感激每一个看望的人,每一个拥抱的人,渴望每一次的身体接触,同时,也盼望着人生中的幸福。

  文中的我呢?选择用录音机记录一切,选择每周二,千里迢迢的赶来,是为了老师,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

  选择去直面死亡,选择去客观审视自己的生活。

  认为逝去没有什么可怕,认为没有相爱才是真正的可怕。

  人在世上,总是因为未知的事物而恐惧,事实上,我们只是更接近本真的自己。

  我们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选择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如何去给予。

  人生的选择众多,至少,还有很长的时间让我们去考虑。

  我们要过得,永远只是自己的人生而已,不是别人的企盼。

  就像是那每周二的交谈,每一次的前来,别人只是看做无谓,只是看成一种宣传。

  可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一个星期二人都懂得,探索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星期二人。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爱,提到的是满足。

  没有那么多的思绪,让我们的人生就此不同。

  每一个人影响的有限,每一个人经历的有限,如果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教会别人一些微小的事情。

  死亡,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没有什么可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

  所做的不过是寻找,不过是了解,在众多的遗憾中,寻找到一种不悔,寻找到一种满足,明明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了。

  没有多少人能够实现,希望我们可以拥有。

  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生一遭,只是为了内心中的爱与理想。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8

  每一天我睡下,我就死去,而当第二天我醒来,我便新生。

  这句话出自《Tuesday with Morrie 》,这是一本给人启迪很大的书,影响力不会震撼,不像blockbuster一样给肾上腺激素瞬间加满马力,而像蛇毒一样慢慢渗入心里的每一个角落。文字十分婉转,不是矫情的小清新也不是满篇的网络用语,给人一种充满了敬佩的感觉,你会充满敬佩地读完这本书。

  书是ESL课程的老师推荐的,也是他文学课上的内容。里面的两个主人公——Morrie与Mitch,关于人生,爱,死亡,给予的谈话,mitch,本书的作者,学生一样聆听着morrie的教诲。而Morrie则是一个将死之人,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死亡的种子,而mitch,他的学生,每周二的聆听似乎可以传承morrie的精神一般。

  书中所说,物质的世界是虚假的,人们天天重复着相同的,无聊的'内容,自己将自己引领向虚假的世界。Morrie所提倡的那个世界是充满了爱,给予,慷慨与大方,他享受每一件细小又快乐的事情,即便是他拥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他学习宗教,他习惯将一只无形的小鸟置于肩上,如佛般问道:“今天我就要死去了吗?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了吗?”,而回答他的也只有他的心。

  Morrie的心是无限的,在他将死的几个月里,他聆听别人读着给他的来信,倾诉。他不会因为自身的病痛再加上别人的苦水而烦恼,而是觉得给予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他是快乐的。他早已学会分离,书中称之为detachment,从负面情绪中脱身而出,勇敢面对它们,并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羞愧,现在我要离开羞愧。”

  你学会了如何死亡,你就学会了如何活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9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一位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在罹患ALS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生命垂危之际,给他的学生米奇讲授的一堂有关生死、家庭、感情等的人生课。相信,每个读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而我,最深的感动是在看到书里,学生米奇向莫里老人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健健康康,你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米奇问莫里,“就这些。”

  就这些。

  我在那份感动里,脑子里来回飘着的是毛不易唱的《平凡的.一天》这首歌,截取一小段歌词: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小店门前出来好听的恋曲

  不用太久就能走到目的地

  人来人往满是善意

  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

  你也想念吗

  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

  就这样虚度着年华

  没牵挂

  只有晚风轻拂着脸颊

  日落之前斜阳融在小河里

  逛了黄昏市场收获很满意

  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在等你

  见面有聊不完的话题”

  人生的话题太过深广,书看过后的感触没多久可能就会被生活的惯性冲淡,但,我们可以牢记睿智的莫里教授告诉我们的临别赠言:生活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都还在改变着自己。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0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1

  平常总不怎么谈论到关于死亡啊人生啊什么的,认为这些似乎离年少轻狂的我们太过于遥远。这次,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了人生的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有着很特别的名字,一次很特别的人生之课。

  或许现在的我们还太小,关于人生只是一个开始。莫里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旅途,在我们还未经历过那么多的时候,告诉我们以后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他不仅仅是在为他的学生上课,同时,也在为所有的读者上课,让大家受益终身。

  茫茫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只是那么渺小的一点,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也不过几十年的人生罢了。渐渐地,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的,丑恶的。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在自己的那一条道路上。也许偶尔会迷茫,也许会害怕,但是要坚持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那个时候,就是读懂人生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就是这样存在在这个世界,每天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余秋雨在序言里说道“——与生活讲和。”是的,我们无法去要求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那就少一些抱怨,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生吧。渐渐地学会享受,享受所有的喜怒哀乐。

  提前学习了人生的课,在享受人生之前,享受了莫里老人的一生,死前最后的一课。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2

  最近在看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还一知半解又有点震撼?没有一种统治能如思想统治这般强大从恐惧、茫然、自我怀疑到现在的慢慢释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问题以后,才能好好地活,我们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爱够,怕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爱,来不及去道歉,来不及偿还,来不及看看未来。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去赚钱和玩手机吧。

  很显然,我们曾想破脑袋的生命价值,其实就在于和爱的人建立联系,共同生活。物质名利是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虚荣心,甚至是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可笑。

  这本书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没写书评,现在是时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办法,是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无愧你可能会说,就这么简单?这算什么答案。就这么简单,也很难。无愧于自己,意味着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健康的生命状态。无愧于别人,意味着对所有人坦荡,时刻尊重温柔相待,从不敷衍。对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会有感恩;对爱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荡荡;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离开,也不会太遗憾。人生就是一班观光车,到了某个地方,一些人就下车了,不舍但无悔,就足够了。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他们从此一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无悔,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3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够为他人做一点小小的付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就足以让你的生命绽放华彩!一位临死的老人,就应是智者,他教会了我这一道理,并且还远远不止这些......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所在,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地位,正因你同样重要,或许你自己并不了解,但是这并不代表你没有价值,怎样正确的看待自己,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就像此刻的我,在班级这个大群众中,不是最优秀的,不是主角,但是我依然扮演着我的小主角,一部完整的.戏也用样需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主角,这样才能使这部戏更加的完美!(演好自己的主角!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觉悟了!)

  我们总是斤斤计较那些小利益,不肯让自己吃亏,如果把心胸放宽,多谦让一分,淡然的去看待,我想自己的情绪也必须会得到释然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好正因这些小事所生气,破坏了一天的情绪,为何不看开些,调整姿态,用微笑去应对晨光呢?!

  死亡——一个人们永远忌讳的话题,我想只有在这位即将离去的老人面前,有着深厚人生阅历的老人面前,才能够得到破解,他的坦荡,他的豁达,令任何一个人惊叹!是呀,何必那么惧怕死亡二字呢,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道路啊,只是早晚的问题,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好处。如果说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如果说每一秒都是最后一秒。这样我们会怎样度过呢?!

  这只是我看完整本书的感想,或许正因人生阅历的关联,有些问题还不是看得太透彻,但是我想我此刻所领悟到的这一切,就足够使我受益终身!(值得一生阅读的书!你也能够向你的父母推荐呀!)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4

  俗话说:人老多情.莫里教授,也到了这个时刻,人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他现在该做的就是站在人生之巅,回忆往昔,俯瞰人世。

  此时,他的双眼前所未有的明亮,他看破了世间红尘,看穿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态炎凉,他超越了空间与时间,他的心已经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14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因为这些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地抢过来的,他谈到了生命的价值,金钱,权利等等,我比较关心的是生命的价值这一部分.我国从古至今也有不少关于生命的名言,"生命或轻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样的绝句层出不穷.朱子清(朱自清)说的好:我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人死了,不能带走尘世的任何东西,金钱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人究竟为什么而活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就我而言,我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努力的做好现在的事,并且争取做好更多的事,让更多的.果实留给后代,我并不同意别人讲的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毕竟有消极的一面,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努力地做好当前的事却只会安与现状,那么当疾病或者灾难来临时,我们何去何从?

  我想,人的一生,只为了一个信念:不做第二给(个)谁,做第一个自己.这样才能活得精彩,活出自我,虽然这是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但是,只要心中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角,一定能让世界瞩目,让世界为你赞叹,而不白费了人一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5

  死亡是什么?恐惧、挣扎?抑或是释然、解脱?

  曾经也对“死亡”抱有极大的幻想。小时候,看着电视里的人去世了,或者什么远方的亲戚去世了,周围总是布满了哀叹与泪水。那时候明白,死亡是个让人伤心的东西。稍稍长大点儿,听说外公生病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死亡是个可怕的东西。而现在,虽然也会哭,但却对死亡有了另一种诠释。那是在读了《相约星期二》之后。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

  临终前,老人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或许是吧,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样一位视生命淡泊却对周围充满着爱的老人的时候,当死神无情地想掐灭这根微弱的灯丝的时候,老人选择用谈笑风生、用乐观的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在死亡阴影下他写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只字片语。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老人对生活的态度,而对于我们,真的要等到接近死亡的时候才来感悟人生吗?既然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生命感悟,我们又何不就此开始实践,开始反省呢7

  走在17岁的末端的.我们,体验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探索着前人探索过和未曾探索的道路,寄托着从未有过的嘱咐和希望,肩负着建设21世纪的重任,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是否也总是叹喟时间的无情、命运的不公?我们也总是对许多事情充满了排斥与抱怨。有人挥霍青春,有人践踏生命,有人眼里充满的永远是烦恼苦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这些早已充斥着整个社会。

  不要把自己看轻,生命的主宰者永远都是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置身于朦胧地带而摸不清方向时,当我们逃不出物欲横流的迷幻世界时。还有什么能比死亡让人看得更加清晰透彻呢?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突然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这是安妮在《莲花》里的话。

  我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的终结还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或许现在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谈论死亡,毕竟它离我实在太遥远,只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生活,懂得关心身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懂得付出,懂得负责,懂得体谅,懂得努力。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智博

  想单单通过一本书就深刻地体会到死亡的含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死亡甚至人生的意义,作者将《相约星期二》中的话题延伸出来,触及到最真切的直观感受,纵使死亡再遥远,但是仍然可以探索“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的思考走向是值得肯定的。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相关文章: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相约星期二阅读感悟11-17

相约星期二,相约生命初中作文05-25

散文阅读:相约星期二12-03

相约星期二经典文段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英文150010-19

再读相约星期二有感03-11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800字02-09

相约星期二阅读心得通用10-12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09-14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