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时间:2023-02-04 12:16:42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1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方觉自己原来对教育随笔理解有误,以为以自己的教育实践的点滴故事写成的略带有一些观点的文章就是教育随笔了,现在看来,那是很肤浅的认识。在那样一种思想的引领下所写作的教育随笔显然不太得要领,也不够有底蕴。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随笔有了新识。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教育学的世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教育随笔应该有教育思想的浸润。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自己“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 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文章中引用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通晓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积淀之厚。看来,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火花才会闪现。

  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那么你在阅读中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而肖川博士则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 ”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从中我更加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看到肖川博士的随笔,必然是基于某一现象深层次的思考。他透过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用感性的文字、诗意的语言、满腔的热情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促膝而谈,以小见大,洞幽察微,酣畅淋漓、给人启迪。

  他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感受到了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人文情怀的教育学视界,领略到了教育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的理论兴趣,又提升我对生活的热爱。当然,也使我彻悟到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

  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经历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现象,教育个案,养成及时把他们表述出来的习惯,而且每位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去观察、反省,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升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提升教育的品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2

  今年,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后, 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好像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

  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 作者在各方面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

  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 ”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 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

  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探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

  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我们教师的学习: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篇3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老师对教育、对人生与社会率真精致而充满灵性的解析,这是用理想与信念点燃的随笔,更仿佛是我们教育实践道路中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看见满天智慧与人性的星光,异彩纷呈。

  这本强调“随和、随意、随缘”的随笔集,告诉我们“我思故我在”的另一层意义,教育的意义。肖川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所有的思都是诗”。在生活的忙碌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唯有思想,才能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唯有思想,才能陶冶学子的心灵。

  肖川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种颜色都是装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红、黄、橙色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冷色系的青、灰、绿色等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五彩的世界里它们缺一不可。艺术家说过,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种色彩不是美?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懂得期待,哪一个孩子不可爱?“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心情愉快时,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学生屡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们往往变得很是烦躁,耐心也随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从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同学的回答,学会倾听朋友的心声,可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不会倾听,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感觉老师永远高高再上,拥有无限的权威,于是老师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仔细想想,有时俯下身来,的确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高度相关的:欣赏别人其实就是真诚地去分享对方的闪光之处,它会带给我们非常单纯的满足、愉悦和欢乐。有人说,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心都是一样的。在学习方面,因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总会造成成绩的好坏差别,我们往往习惯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差,喜欢优生,嫌弃差生。为此,那些后进生越来越自卑,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也是有值得老师同学关注,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很慷慨,很有礼貌,每天放学离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门口和各位老师说声“老师再见”;智力不高的学生学习态度却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聪明那就勤奋一点,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都会认真地完成;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做事情却很负责任,只要是老师或者同学嘱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丝不苟。教育不仅仅要看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去和别人分享的闪光点,在老师的眼中应该是一样的。对别人表示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阳光、温馨和美丽。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尊重差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真诚地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一颗童心去走近他们。当然,在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宽容绝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它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

  学会选择,是一个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时代人们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合作意味着对于不同、对于差异、对于另类,甚至是对于异端,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尊重与接纳;意味着学会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更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教师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整个人类都未知的认识或规律,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并将这种信念和教养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现实种总有一些教师拿着昨日的旧教案重复讲给一批批新学生听,这样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不断创造、创新的教师,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阳!

  哪一种色彩不是美,哪一个孩子不可爱?教育的星星之火需要我们共同用理想与信念来点燃。肖川的文字是他生命的酒,更是我们前进的启明星。六个学会,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相关文章:

理想与信念教育活动总结11-05

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07-29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笔记09-21

理想信念教育的名言(精选160句)07-31

理想与信念的作文01-28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读书笔记(精选3篇)10-10

有关理想信念教育名言(190句)09-07

理想与信念优美句子10-19

关于信念理想的名言11-23

理想信念的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