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时间:2022-02-15 15:58:06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一、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人文科学;子类:人文教育科学;属: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一个基础学科。足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毛病。是“科学定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实践、交流、探究、经历。依据这一思想,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依然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放,得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要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就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抓”与“放”。

  小学语文课堂的“抓”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一、 加强课堂纪律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无保障,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经过不断地向前辈学习,讨教经验,我认识到课堂纪律训练不能少,也不能马虎,这是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质量能否有保障的法宝。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当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任想、任说、任动”.《人民教育》上刊登过一篇案例:一堂语文复习课上,教师请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问题是大家都想做这个发言者。轮到第三组的时候,被推选的A同学和未被推选的B同学同时站起来,都要求回答问题,老师为了不伤害B同学的积极性,就也让他回答。结果很多想回答但没得到“资格”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要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要无原则地鼓励,特别是在鼓励学生和倡导遵守规则“两难”选择面前,更应该倾向于倡导学生遵守规则,毕竟,不遵守规则的民族是不受欢迎的民族,是没有效率的民族,也是没有发展的民族。

  二、抓好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有不少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语文教材教法和花样百般的教学形式上。很多老师,一拿到新课文,往往很少考虑“教什么”,而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公开课,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中就一定会精彩迭出,魅力无穷。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再丰富的过程准备,再精致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天马行空,南辕北辙。另外,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还关系到教师对于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对统一”的高度认识,关系到教师对于教材中语言文字及人文情感的细致解读。具体到教学过程,就是要依据正确、有效地“教学目标”或“课时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只有对学生的起始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符合其实际,与其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相匹配时,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实在在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语文课堂中的“放”可以从下面四方面着手。

  一、自主权放给学生: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教师已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格式化,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现代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起点,又以学生为归宿,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去领悟知识,学会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放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转变教师“传道解惑”的观念,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课堂权威性人物转变为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者。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自主讨论、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热情而及时地捕捉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提问权放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

  的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很难思维。课堂提问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由于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教师经过深思,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能否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权力下放一些给学生呢?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师问生答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问表明他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源于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表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提出问题更多是来自学生的外部,因此,学生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更优于教师提问。所以,教师的提问权应下放一些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互相问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思维权放给学生: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方案较多的、解法不唯一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满足一题一个结论,追问还有其他结论吗;不满足一题一个解法,追问还其他解法吗?不满足一题一个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题目的条件、结论所涉及的知识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条件、结论的临近区知识进行回顾。允许学生多想,开放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努力克服课本、资料中传统的封闭题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创新潜能。

  四、结论权放给学生:

  不妨改变以往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做法,将这些结论、小结等权利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索、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作出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并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的目的。而且从学生口中得出结论,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要领结论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概括、总结、归纳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综上所述,在一个不断走向开放的语文课堂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该抓则抓,该放则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将备课的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的学情上,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使课堂气氛严肃活泼、有张有弛,充满朝气、活力与生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把握好“收”与“放”的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做到“收”中带“放”、“收”“放”自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收”“放”结合;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很配合老师,但从学生课后交上来的作业中发现很多问题,课文的内容和含义并没有被完全把握。教师整堂课上一直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疑问,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交流,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过于集中,教师一直把教学这一活动“收”得很紧,整堂课一直都是自己讲,没有把时间“放”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容易遮蔽学生的问题,阻碍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没有上升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高度。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力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做到“收”、“放”结合?以下是我在昆明市某小学实习的一点心得。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收”“放”结合

  “收”有合拢、控制的意思,所谓“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传输知识和信息,让学生适中围绕课程为中心,使偏离课程的部分回归到课堂,引导学生的学习。而“放”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范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空间去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讨论、分享、互动。“收”“放”结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收”与“放”,要“放得开、收的拢”,当学生掌握初步知识后,要尽量“放”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摸索。例如,我在给五年级上《黄果树瀑布》时这样安排教学:

  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包括预习课文生字、读通顺课文、查阅与黄果树瀑布有关的资料。这属于给定学生一定的范围,“放”学生去自主地学习、搜集资料。上课时,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点学生起来读生字,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针对读错的地方予以纠正,然后全班齐读所有生词,巩固练习。接着让学生说说对黄果树瀑布的了解,叫3名左右的学生回答,他们的回答可能会与课文无关,所以在学生回答完之后,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总结,使偏离课程的部分回归到课堂。

  讲解课文时,发挥教师“收”的作用,带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第1自然段。让学生先齐读,然后向学生提问:“杰作”是什么意思?这时学生会举手告诉老师答案。这时老师应该顺着学生的回答,相继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理解该自然段重要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语句的含义,进而理解整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关键。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下面的内容就要“放”给学生去自主学习。但不是“放”他们漫无目的地学,而是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即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用学习第1、2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3、4自然段。

  二、适时运用合作学习,“收”中带“放”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这一方法的主要目标”。上文所提到的“小组讨论”就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学生在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同时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时,会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开展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

  在做完示范以后,要“放”学生自己去合作学习,并且在能“收”回的范围之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能总结更合适的答案。例如,我在小组讨论进行之前给学生看了一组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看完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3~4自然段: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泻”这个词呢?形容一下“银雨洒金街”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可能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银雨洒金街”就像是走在路上的时候下着蒙蒙细雨,仿佛沐浴在柔柔的雨雾里。对于这样的回答应该给予认可和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这样便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小组讨论进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保证小组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使他们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收拢”,做出适当的控制和总结,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巧妙运用探究学习,“收”“放”自如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借助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交流,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学习完《黄果树瀑布》第3~4自然段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这个时候就要把学生放开的思想“收”回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接下来可以这样衔接:“我们学习了1~4自然段,我们现在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看看下文给我们呈现了什么?同学们自己读第5~7自然段,读完之后告诉我,你的疑惑是什么?你觉得难懂的地方是哪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和点拨,“放”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尝试,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他们的答案会越来越完整。这句话可以在理解词语、成语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整句话的含义,如先让学生说说“訇然作响”的含义,然后连贯整个句子来理解。在探讨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才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之美。

  学习完课文之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收拢”,提炼、总结学生的感受,归纳文章的大意,梳理课文的脉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合理地运用“收”与“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3

  高中语文教学要学会“放”与“抓”,所谓“放”与“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开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教师将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将知识拷贝给学生”为己任,学生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成了储藏知识的“木桶”。这样的师生观、教学观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初中学生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已不满足于做老师的`影子,对老师的包办代替开始有所抵触,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开始反感甚至厌恶;从学生认知的规律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经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移为实际的能力。

  二、探索实施办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基本关系,而旧有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师生关系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对学生全完包办或一味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旧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只是被灌输、被传授的客体,是被驯化的对象,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他们对知识是机械的接受,完全没有自身对学习的感悟,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给予。学生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也就不能发挥他们的所有潜能,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活力,反而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窒息其创造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师的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建立新课程所需要的师生关系。

  2、 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作家称赞一个小偷,说他有这样的智慧干什么也有很优秀结果,这篇文章被这小偷看到后改邪归正, 并最终做出了一番事业。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赞扬、表扬、奖励一般比责备、批评、惩罚更具有激励作用,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多表扬、少批评。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而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要以平等姿态,给他们纠正错误,教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以恰当鼓励和支持。“给学生一个微笑,学生会还你一个美丽的春天。”我给学生写的作文批语,无论如何至少我要给学生找出一个优点来,分数适当偏高。批作业时,看到书写稍有进步就快表扬,等等。每个学生然而,表扬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心理学告诉我们:表扬给予的方式比表扬给予的多少更重要,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因此,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奖惩要分明,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对学生评价激励中,要打破教师是评价主体的单一方式,要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别人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和自信。

  3、教学激趣。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近年来我发现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为师者长谈不衰的话题,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盲点”。我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激趣有以下几点经验,在此与同仁们交流:

  首先,巧设导入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一堂语文课如何设计导入语至关重要。语文课的导语形式多样:可以是背景介绍、作者引入、设疑引思、温故知新……教师可根据教材实际,选择有效的导入方式。通过巧妙地引用课题导入本文,也在导入语中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抓住文章人物形象,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兴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痕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增无减。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改的理念就是:还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现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多样、形式自由、信息丰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有几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动脑,多方查找相关信息、资料,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开阔了视野;活动中,人人都可以在师生面前“露一手”,充分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那些平时学不好语文或是讨厌学语文的同学说不定也会在此重拾自信,爱上语文呢!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4

  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每一堂思品课都需要教师用心思考。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用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去勾勒,也需要用妙笔生花的教学细节来细刻,正所谓抓“大”也不放“小”。

  开放课堂,放手学生。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敞开学生的嘴,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松绑学生的手,探根寻源,挖矿掘金;放飞学生的脑,展开隐性的“智慧天线”。相信学生的潜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我每堂课讲授不超过15分钟,留出30分钟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体验感悟,真正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课堂才是至臻至美、其乐融融的。

  借力发力,弘扬正能量。思想品德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课堂是思品教育的主阵地。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人则孝>篇的教学环节,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国学,让国学有机地融人思品教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诵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让学生知行统一。学习“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等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医生》的视频,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悟他们的优秀品质。在观看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完善、提升品质,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有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我们当地的养老院当义工:打扫卫生、整理床铺、陪老人们聊天。这才是真正的思品课堂,释放社会的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教学过程,既要抓大,也要拾小,绝不放过“芝麻”。“基本”与“根本”,虽然一“字”之差,其涵义却绝不一样。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我特别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还有“国民经济”与“国有经济”,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即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国有经济”也叫“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大类,而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显而易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种经济类型。教学中,不放过的“芝麻”也许就是“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芝麻会开花,结出丰硕的教育成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抓与放】相关文章:

CAI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04-09

有关Cai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04-08

放小鸟小学语文课件05-06

语文变革课堂教学总结02-12

独放的生命12-22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10-27

关于小升初英语复习的阅读与写作同时抓方法04-11

放小鸟听课的记录01-25

抓鸭的作文01-01

抓娃娃的作文01-12